人體的骶椎和尾椎不能活動,形成固定的骨性結構,所以不管是結構還是功能都不及其它椎體複雜。在臨床診療中對骶尾椎的病變常藉助於X線及CT檢查,而使用MRI檢查較少。對於骶尾椎病變如畸胎瘤、發育不全等使用CT和MRI互補,可以更精準的評價其病變情況。
檢查前準備:無MRI禁忌症,檢查前應去除被檢者身上的金屬異物,如粘貼膏藥需去除。
線圈:脊柱相陣控線圈或體部相控陣線圈。
1.在脊柱相陣控線圈能包全整個掃描結構的情況下,對於骶尾椎椎體、脊髓及人體背側病變的病患可選擇脊柱相陣控線圈掃描。
2.對於使用脊柱相陣控線圈不能包全整個病變範圍、病變範圍較大、病變位於骶尾椎前部及人體腹側病變的病患可選擇體部相陣控線圈掃描。
體位:仰臥位,頭先進,身體與床體保持一致,使掃描部位儘量靠近主磁場及線圈的中心,遵循「三中心」原則。膝部用海綿墊墊高,提高被檢者的舒適度,可有效減輕運動偽影。雙手置於身體兩側,頭部用海綿墊固定,注意保護聽力。
膝部用海綿墊墊高:1.可提高被檢者的舒適度。2.男性和女性的骶尾椎曲度略有差異,使用海綿墊墊高,可保證每次掃描處於同一體位。
定位位置:髂前上棘連線。
常規掃描方位:矢狀面、橫軸面及冠狀面。
矢狀面:SAG FSE T2WI,矢狀面T2加權序列
在橫軸面及冠狀面上定位,在冠狀位上調整角度,使定位線平行於脊髓(骶尾椎)走形:在橫軸位上調整層面,範圍包括骶椎椎體兩側,矢狀位上調整FOV中心置於椎體後緣(根據病變範圍合理調整)。掃描範圍L3至全部骶尾椎,需包括整個病變範圍。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添加前飽和帶減輕腹部運動偽影的幹擾。
使用流動補償(FC)、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可有效減輕相關偽影。
相位編碼為上下。
矢狀面:SAG FSE T1WI ,矢狀面T1加權序列
複製SAG T2WI FSE定位線。
不使用飽和帶,可縮短掃描時間。
使用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
相位編碼為上下。
矢狀面:SAG FSE T2WI FS或STIR或水脂分離序列,矢狀面T2加權壓脂序列
複製SAG T2WI FSE定位線。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添加前飽和帶減輕腹部運動偽影的幹擾。
使用流動補償(FC)、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可有效減輕相關偽影。
相位編碼為上下。
橫軸位:AX FSE T2WI,橫軸面T2加權序列
在矢狀面及冠狀面上定位。FOV中心置於椎體後緣(根據病變範圍合理調整),在矢狀面上定位線平行於骶骨或尾骨或椎間隙,根據病變的範圍合理調整掃描基線角度及範圍,需包括整個病變;在冠狀位上調整角度,使定位線平行於骶骨或尾骨或椎間隙,包括整個病變。可單組掃描,也可多組掃描。
使用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
多組掃描時定位線儘量不要交叉,避免產生交叉偽影。
使用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可有效減輕相關偽影。
相位編碼方向為左右。
冠狀面:COR FSE T2WI FS,斜冠狀面T2加權壓脂序列
在矢狀面及橫軸面上定位。在矢狀面上定位線平行於骶尾椎走形,範圍包括骶尾骨前後緣,應根據病變的範圍合理調整掃描基線角度及範圍,需包括整個病變;在橫軸面上調整角度,使雙側對稱掃描,需包括整個病變。
如使用FS壓脂不均,可使用STIR或水脂分離序列掃描。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添加前飽和帶減輕腹部運動偽影的幹擾。
使用流動補償(FC)、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可有效減輕相關偽影。
相位編碼為上下。
骶尾椎常規掃描序列推薦:
FOV:(22-26)CM*(22-26)CM;層厚:3.0~4.0mm,間距≤層厚*10%;矩陣≥288*224。以矢狀面為主、橫軸面及冠狀面為輔。
註:紅色部分為建議必須有的序列
注意事項:
1.對於脊柱的掃描,為了減輕化學位移偽影,其帶寬不宜過窄;在骶尾椎掃描中,應注意FOV中心的放置。
2.如發現病變在T1WI圖像上表現為高信號,如懷疑出血等,需加掃T1WI FS序列。
3.對於椎管內佔位、脊柱側彎的患者需掃描冠狀位。
4.如需觀察骶叢,可加掃相應的水成像及神經成像序列。
實例:
參考文獻:
MRI檢查技術專家共識[J]. 中華放射學雜誌, 2016, 50(010):724-739.
楊正漢, 馮逢, 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檢查規範,臨床策略及新技術(修訂版)[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 2010, 04(v.18;No.89):26-26.
來源: 磁共振之家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