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MRI)骶尾椎掃描技術

2021-01-09 放射沙龍1

人體的骶椎和尾椎不能活動,形成固定的骨性結構,所以不管是結構還是功能都不及其它椎體複雜。在臨床診療中對骶尾椎的病變常藉助於X線及CT檢查,而使用MRI檢查較少。對於骶尾椎病變如畸胎瘤、發育不全等使用CT和MRI互補,可以更精準的評價其病變情況。

檢查前準備:無MRI禁忌症,檢查前應去除被檢者身上的金屬異物,如粘貼膏藥需去除。

線圈:脊柱相陣控線圈或體部相控陣線圈。

1.在脊柱相陣控線圈能包全整個掃描結構的情況下,對於骶尾椎椎體、脊髓及人體背側病變的病患可選擇脊柱相陣控線圈掃描。

2.對於使用脊柱相陣控線圈不能包全整個病變範圍、病變範圍較大、病變位於骶尾椎前部及人體腹側病變的病患可選擇體部相陣控線圈掃描。

體位:仰臥位,頭先進,身體與床體保持一致,使掃描部位儘量靠近主磁場及線圈的中心,遵循「三中心」原則。膝部用海綿墊墊高,提高被檢者的舒適度,可有效減輕運動偽影。雙手置於身體兩側,頭部用海綿墊固定,注意保護聽力。

膝部用海綿墊墊高:1.可提高被檢者的舒適度。2.男性和女性的骶尾椎曲度略有差異,使用海綿墊墊高,可保證每次掃描處於同一體位。

定位位置:髂前上棘連線。

常規掃描方位:矢狀面、橫軸面及冠狀面。

矢狀面:SAG FSE T2WI,矢狀面T2加權序列

在橫軸面及冠狀面上定位,在冠狀位上調整角度,使定位線平行於脊髓(骶尾椎)走形:在橫軸位上調整層面,範圍包括骶椎椎體兩側,矢狀位上調整FOV中心置於椎體後緣(根據病變範圍合理調整)。掃描範圍L3至全部骶尾椎,需包括整個病變範圍。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添加前飽和帶減輕腹部運動偽影的幹擾。

使用流動補償(FC)、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可有效減輕相關偽影。

相位編碼為上下。

矢狀面:SAG FSE T1WI ,矢狀面T1加權序列

複製SAG T2WI FSE定位線。

不使用飽和帶,可縮短掃描時間。

使用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

相位編碼為上下。

矢狀面:SAG FSE T2WI FS或STIR或水脂分離序列,矢狀面T2加權壓脂序列

複製SAG T2WI FSE定位線。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添加前飽和帶減輕腹部運動偽影的幹擾。

使用流動補償(FC)、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可有效減輕相關偽影。

相位編碼為上下。

橫軸位:AX FSE T2WI,橫軸面T2加權序列

在矢狀面及冠狀面上定位。FOV中心置於椎體後緣(根據病變範圍合理調整),在矢狀面上定位線平行於骶骨或尾骨或椎間隙,根據病變的範圍合理調整掃描基線角度及範圍,需包括整個病變;在冠狀位上調整角度,使定位線平行於骶骨或尾骨或椎間隙,包括整個病變。可單組掃描,也可多組掃描。

使用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

多組掃描時定位線儘量不要交叉,避免產生交叉偽影。

使用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可有效減輕相關偽影。

相位編碼方向為左右。

冠狀面:COR FSE T2WI FS,斜冠狀面T2加權壓脂序列

在矢狀面及橫軸面上定位。在矢狀面上定位線平行於骶尾椎走形,範圍包括骶尾骨前後緣,應根據病變的範圍合理調整掃描基線角度及範圍,需包括整個病變;在橫軸面上調整角度,使雙側對稱掃描,需包括整個病變。

如使用FS壓脂不均,可使用STIR或水脂分離序列掃描。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偽影,添加前飽和帶減輕腹部運動偽影的幹擾。

使用流動補償(FC)、無相位卷積(NPW)等技術可有效減輕相關偽影。

相位編碼為上下。

骶尾椎常規掃描序列推薦:

FOV:(22-26)CM*(22-26)CM;層厚:3.0~4.0mm,間距≤層厚*10%;矩陣≥288*224。以矢狀面為主、橫軸面及冠狀面為輔。

註:紅色部分為建議必須有的序列

注意事項:

1.對於脊柱的掃描,為了減輕化學位移偽影,其帶寬不宜過窄;在骶尾椎掃描中,應注意FOV中心的放置。

2.如發現病變在T1WI圖像上表現為高信號,如懷疑出血等,需加掃T1WI FS序列。

3.對於椎管內佔位、脊柱側彎的患者需掃描冠狀位。

4.如需觀察骶叢,可加掃相應的水成像及神經成像序列。

實例:

參考文獻:

MRI檢查技術專家共識[J]. 中華放射學雜誌, 2016, 50(010):724-739.

楊正漢, 馮逢, 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術指南——檢查規範,臨床策略及新技術(修訂版)[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 2010, 04(v.18;No.89):26-26.

來源: 磁共振之家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磁共振(MRI)內耳掃描技術
    可不使用脂肪抑制技術,為了更好的抑制背景信號,可使用MT(磁化傳遞)技術。使用窄帶寬(15.63KHZ),最短TE(out of phase),最短TR,高解析度掃描。需觀察動靜脈與神經間的關係,不添加上下飽和帶。頻率編碼為前後。調整參數使其各向同性。掃描完成後為了更好的觀察血管與神經間的關係,需進行後處理重建。
  • 「醫說」德州第二人民醫院專家:磁共振對人體有傷害嗎?
    但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有傷害嗎?進行檢查時應注意哪些事項呢?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影像中心副主任邵元偉為大家詳細介紹關於磁共振的一些常識知識。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影像中心副主任 邵元偉「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是沒有傷害的,不存在電離輻射的問題,是一種安全的影像檢查方法。」邵元偉說,磁共振檢查是通過對人體組織器官內的氫質子在磁場內能量轉化而成像,X線、CT檢查是通過人體吸收X線而成像,兩者成像原理不同,磁共振檢查不存在電離輻射問題,目前循證醫學證實對人體沒有損害。
  • 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在肌肉病變中的應用進展
    近年來,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研究中,在肌肉疾病中的應用亦是目前的研究熱點。1H-MRS技術測量脂肪準確度高、可重複性好,是肝臟脂肪含量測定的金標準,在肌肉脂肪含量測量中也被廣泛應用。1H-MRS可以分別對肌肉細胞內及細胞外脂肪進行量化,但MRS對掃描設備及條件要求較高,且成像時間較長,圖像處理較繁瑣。
  • [The Basics of MRI 5.5]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5.5
    網站:https://www.cis.rit.edu/htbooks/mri/index.html原著:Joseph P. Hornak, Ph.D.在此給出了一些在磁共振成像中非常有用的傅立葉變換對。由於磁共振成像與傅立葉變換對的振幅係數相關不大,因此在示例中我們暫且忽略傅立葉變換對的振幅係數。
  • MRI系列|(三)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參數
    穹頂科技的業務包括但不僅限於生物醫療工程、人工智慧等科技領域的技術研發,以及康復醫學、商務信息、教育培訓的諮詢和推廣等。歡迎來信neurodome@163.com或在公眾號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繫。往期磁共振系列推送請參閱:MRI系列|(一)磁共振原理MRI系列|(二)彌散張量成像原理1.磁共振成像原理簡介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基礎。
  • 河源市公立醫院首臺3.0T磁共振(MRI)落戶河源市中醫院
    據介紹,「3.0T磁共振(MRI)」是國內唯一具有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3.0T超導磁共振,搭載全新光梭技術平臺,實現超高遮及超高清的磁共振檢查,開啟了磁共振精緻極速的成像新時代。設備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並重建出人體信息。憑藉無輻射、對人體無害的顯著優勢,深受醫學界的青睞。
  • 腦脊液相位對比磁共振成像法在退行性頸椎病的臨床應用
    當前臨床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X線、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PC-MR技術可以在術前定性、定量評價腦脊液流體力學變化,通過精細測量腦脊液循環障礙,間接反映椎管狹窄和脊髓壓迫程度以及損傷嚴重程度,可評估DCM的嚴重程度和病變程度。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隨著MRI技術日趨成熟,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它已成為一項常規的醫學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以及癌症的診斷。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 強大MRI技術持續掃描100小時,迄今最詳細人腦圖像出爐
    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在強大的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支持下,經過100多小時的掃描,美國研究人員獲得了迄今最詳細的人腦三維圖像,新圖像的解析度足以讓人看清直徑小於0.1毫米的物體,有望增進對健康和患病人腦結構的了解。為了獲得這一新圖像,波士頓麻薩諸塞綜合醫院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對一名死於病毒性肺炎、享年58歲的女性的大腦進行了研究。
  • 研究生園地|血流動力學對症狀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閉塞性卒中...
    編者薦語:來源:「SVN俱樂部」微信公眾號,掃描文末二維碼,更多學術前沿熱點資訊即將上線,敬請關注!儘管進行了藥物治療,症狀性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仍存在卒中復發的高風險,2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15%。與前循環梗死相比,後循環梗死患病率高、預後不良,且椎基底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圍手術期風險高。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血流動力學減低與VB狹窄和/或閉塞導致的卒中相關,但尚無直接數據支持。
  • 磁共振成像的壓縮感知技術——Compressed Sensing
    由Donoho與Candes等人2006年提出的壓縮感知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研究方向,該理論表明,當信號具有稀疏性或者可壓縮時,設計隨機測量矩陣在K空間稀疏採樣,通過稀疏重建算法就可以獲得高質量的重建圖像——磁共振壓縮感知技術(簡稱CS)理論可以用比傳統乃奎斯特採樣定理要求少得多的數據恢復出原來的信號和圖像,被應用於數據壓縮中。
  • MRI 掃描時常見的英文翻譯,建議收藏
    磁共振Magnetic Flux磁通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Induction磁感應Magnetic Resorance Imaging(MRI)磁共振成像matrix size矩陣大小
  •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
    概述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806.htm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能夠提供清晰的人體組織圖像
  • 對自閉症模型小鼠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可減輕大腦的連通性
    用於進行清醒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的頭部固定設備。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用於了解整個大腦的神經元活動。但是,迄今為止,大多數在小鼠模型上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都使用了麻醉的小鼠。即使在輕度麻醉下抑制身體運動,小鼠的意識也受到抑制,無法執行認知任務。這使得難以理解腦功能。因此,很難將麻醉小鼠的fMRI掃描與有意識的人的fMRI掃描進行比較。
  • 磁共振成像技術量化評估脂肪含量的研究進展
    儘管MRS可以精準量化脂肪,但由於MRS對掃描條件要求高,掃描時間較長,感興趣區範圍有限,且後處理過程十分繁瑣,需要專業人員協助,使該技術的廣泛應用受到了限制。雖然磁共振同反相位成像只需一次屏息就能完成全肝掃描,然而易受B0場不均勻性及T2*效應因素的影響,其中B0場不均勻性是影響脂肪評估的重要因素。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本次培訓班目的是為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發人員與臨床應用人員提供一個從背景原理到技術實現,從系統硬體到應用軟體全面覆蓋的課程,以培養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發與臨床應用的新生力量,助力國內磁共振產業和醫療水平的整體提升,打造磁共振生態健康發展。
  • 哈佛利用磁共振技術繪製人腦內部3D圖
    哈佛利用磁共振技術繪製人腦內部3D圖1338944455000 來源: 網易探索 有0人參與 網易探索6月6日報導 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日前利用磁共振掃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