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四季吉祥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020-12-02 中國西藏網


圖為西藏四季吉祥村

  中國西藏網訊 四季吉祥村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至貢嘎機場中段的才納鄉,位置優越,地肥水美,是拉薩河谷地帶農業生產條件較為突出的區域。作為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點的新興小村莊,「四季吉祥」寓意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四季吉祥村建有「春」、「夏」、「秋」、「冬」四個片區,12條主幹道,共365戶,象徵著一年四季12個月、365天。

  6月22日,「美好生活 幸福拉薩」第二屆全國網絡媒體拉薩行活動走進西藏曲水縣四季吉祥村。  


圖為四季吉祥村黨群服務中心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伊始,拉薩市曲水縣就充分發揚群眾在哪裡,黨組織就在哪裡的精神。在確定易地搬遷安置點後,四季吉祥村黨支部廣泛收集民意,多方徵求意見,及時匯報溝通,一項項具有當地特色、能滿足群眾致富需求的項目落地生根。各項產業設施不斷完善,真正做到了產業先行,使易地搬遷群眾就業水平和收入不斷增加,四季吉祥村的名號也越來越響。

  易地搬遷到四季吉祥村的群眾,可以很方便地到附近農業示範園等項目處打工增收。同時,在四季吉祥村周圍,投資13億元的萬畝良土苗木良種繁育基地、投資10億元的曲水縣才納鄉萬畝中藏藥種植基地項目、投資2億元的百畝聯動溫室、投資2.8億元的現代化奶牛養殖廠和投資6500萬元的拉薩第一家「有機肥加工廠」,將為四季吉祥村民帶來穩定的收入和不少就業機會。走在四季吉祥村,滿臉笑容的群眾,對黨的好政策,尤其是對易地搬遷安置工作讚不絕口,充滿了感恩之情。  


圖為四季吉祥村村民在淨土產業園區工作

  四季吉祥村的村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江蘇省援藏指揮部的大力支持下,村黨總支部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村民的歸屬感。

  對未來的發展,四季吉祥村人有自己的新打算,他們將打造一個適合新村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嶄新「七彩四季」。

  建強一個陣地:建一套「四季吉祥村」基本信息採集系統、一套電化教育設備,建一套制度、一套活動臺帳,使基層陣地更加牢固。

  夯實一支隊伍:建好村兩委班子中,更好地服務群眾,使「群眾無小事,有事找支部」常態化,做到目標共識、大事共商、制度共守、矛盾共解、難關共度。

  凝聚一條人心:緊扣「四講四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讓群眾發自內心的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永做講黨恩愛核心的好群眾,永做維護民族團結的好群眾。  


圖為四季吉祥村配套的拉薩淨土產業園區展覽館

  築牢一支產業:以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農民職業化為目標,以「休閒農業、提升村味、展現民俗、回歸生態」為發展理念,打造別具特色的四季吉祥民俗文化體驗村和文化創意產業,提高全村發展質量。

  固守一方文明:發揮好黨建帶群建工作,成立村級志願者隊伍,通過制定實施《村規民約》,促進移風易俗,引導村民養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提升村民言行文明程度。

  實現一個跨越:把四季吉祥村打造成生態旅遊民俗文化村、拉薩民宿樣板村。同時,藉助淨土健康產業園區、萬畝苗木繁育基地、創新創業基地等的優勢,促進村民由農牧民轉變成為產業工人,提高全村發展效率,使村民早日享受發展成果。

  新興的四季吉祥村在黨的好政策鼓舞下,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四季吉祥村人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打造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讓七彩四季更加出彩。(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二召)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新疆鄉村旅遊盼你來!
    新疆日報記者周鵬攝 春賞花、夏納涼 秋採摘、冬農趣 如今 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原標題: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發出了「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熱切呼喚,使「記得住鄉愁」擁有豐富的內涵和雋永的韻味,營造出帶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澀、脈脈思念的審美體驗。   鄉愁是一種從容期待的慢慢品味。莊稼的種管收儲講時節。
  • 鄉愁「愁」什麼
    文/李而亮   鄉愁,在當今中國是個很「文藝」的詞語。它的紅後來源於臺灣詩人余光中、文化學者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哪頭;長到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哪頭……   詩作中對故鄉充滿的思念、哀怨、惆悵,不知打動了多少少小離家、有鄉難回的遊子之心。
  • 日照:留得住鄉愁 遇得見未來
    有鄉愁:村內道路潔淨、村外溝渠清澈,四處鳥語花香,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有未來:八面遊客紛紛,活力底色十足,發展的「永生花」嬌豔欲滴。這,是日照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交出的特色鮮明、幸福感滿滿的答卷。
  • 記得住鄉愁在靈魂深處走動的聲音
    李武兵‖ 磨剪子嘞戧菜刀風大,將一句蒼涼的叫聲送得老遠老遠,翻過院牆和樓群飛進我已經有點閉塞的雙耳這個聲音曾經在我的老家走村串戶被孩童和母親輩分的人圍觀那一雙布滿裂紋的老手比父親扶犁的繭花更粗糙,從不欠著猴子的情一通鑼響,邀來全村老老少少猴子精靈,蹦跳兩圈就曉得託著盤子討錢猴眼眨巴著,裝窮,討巧像似懂非懂地演繹人生當年,老百姓並不富裕三個雞蛋才能換來一角紙幣可鄉風純正人再窮,從不會欠著猴子的情‖ 趕大戲,這是鄉村十裡的節日記得那個叫何家湖的地方
  • 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荷風水村豎起大家庭公約牆(圖)
    本報記者 劉佳 文/圖  「法於心,律於行,依法治村構和諧」「見善行
  • 美麗鄉村入畫來_旅遊_中國西藏網
    多年來,村裡建設得越來越好,大家集體意識越來越強,都在為村莊美化作貢獻。」居委會主任扎桑談起村裡的變化,感慨頗多。  如今,放眼雅礱大地,無論是漫步雅礱河畔,青山綠水之間,還是走進鄉間村落,穿行在新居古村之中,都能讓人感受到鄉村的環境整潔,村莊美麗,鄉風文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農牧民群眾的希冀正逐步在人居環境整治的浪潮中變為現實。
  • 王圩燈會:記得住鄉愁守得住傳統
    見人見物見生活,在王圩燈會70年變遷調研中,隊員們有幸耳聞了許多關於王圩燈會的傳奇故事。圖為王圩燈會會館陳設的祖傳龍燈骨架,保存至今有幾百年之久。年過八旬的王忠傑老人,是王氏宗族中最年長的前輩,也是我們首先訪談的對象。
  • 廣東省藝術節:韶關元素音樂劇《過山「謠」》上演
    24日晚8時,中國首部當代瑤族音樂劇——《過山「謠」》在廣東藝術劇院精彩上演。舞臺上載歌載舞,以音樂劇形式講述的瑤族故事,讓臺下觀眾看得如痴如醉。除音樂劇《過山「謠」》外,韶關市推出的工礦題材粵北採茶戲《51號信箱》同樣成為35臺劇(節)目之一,入圍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大型舞臺藝術作品終評角逐。兩部作品入圍,創下韶關市在廣東省藝術節這個全省最高規格、最高水平藝術盛會上的歷史最好成績。
  • 佛教之中是如何理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公案的
    老陽按:有時候我看網上的一些哲理文章,有很多都引用佛教的禪宗文化,來作為說明,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公案,我們來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公案的。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