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荷風水村豎起大家庭公約牆(圖)

2021-01-20 網易新聞

  本報記者 劉佳 文/圖

  「法於心,律於行,依法治村構和諧」「見善行,學與做,正氣清風滿荷堤」……7月12日,「荷風水村大家庭公約」牆落成儀式在崇州市榿泉鎮荷風水村拉開帷幕,吸引了眾多村民和遊客參加。

  如今的荷風水村,村民住上了聚居點的新房,全村修建了荷花觀賞基地、葡萄園基地,產業的發展帶動村民致富。鄉村風貌雖然變化了,但也有村民感覺鄉風文明的傳承沒了。大家庭公約的收集與公約牆的修建,就是為了解決荷風水村旅遊旺季所帶來的問題,同時與創建文明家庭相結合。

  有人集資建房修路他們集資修牆

  7月12日,記者在荷風水村看到,公約牆牆體通身用漢白玉砌成。由於緊挨著村子裡的主幹道,不論村民下地還是趕場,總能一眼看到它。每一句公約都朗朗上口、淺顯易懂。

  「公約牆修得好,相當於村上多了一張『門面』。」荷風水村6組村民李明英感嘆道。「我認為公約牆的作用就是提醒村民們在提高生活水平同時,要提高素質。」3組村民尹華傑說。

  荷風水村村支書餘江濤說,大家庭公約牆的落成,有

社工

隊的一份功勞。「讓村民望得見山水,也記得住鄉愁,社工隊在其中付出了許多努力。」

  據四川光華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崇州「新荷人家」社工站負責人、中心督導主任簡勤介紹,2014年社工隊入住荷風水村,給村上帶來了「家庭適應計劃」「家庭增能計劃」「家庭互助計劃」等項目,促進農村家庭發展,組建了合唱、舞蹈、業主等3支隊伍,盤活了一支志願者隊伍,通過籌建公約牆等方式來傳承鄉風文明。

  去年,社工隊挨家挨戶收集資料形成初稿,同時發揮社區業主委員會等組織的作用,居民踴躍參與。歷經「公約大家提—公約牆大家籌—共建荷風水村大家庭」三個階段,歷時一年,十易其稿,在這一過程,居民逐漸從被動到主動參與到社區事務中來。「當時向村民籌資建牆,80%以上的村民配合,籌集了1萬多元,村上的一位老闆免費捐助了石材。」李明英說。

  簡勤告訴記者,得益於大伙兒的無私付出,修建公約牆的花費僅兩千多元,結餘下的資金還會按出資比例退還給大家。

  每一條公約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簡勤介紹,公約的內容是村民大家共同討論的,字斟句酌,像是否押韻這樣的問題都進行了反覆修改。

  「每一條公約的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村支書餘江濤說,「比如 『你掃地、我洗碗,家務農活大家幹』這一條,其實說的是現在家庭結構發生的變化。按照傳統觀念,家務活都是妻子的份內之事,現在倡導夫妻共同分擔家務,符合現代家庭的理念。以前村上出現過有狗咬人,村民之間發生糾紛的事情,『大狗酷、小狗乖,套上繩子人人愛』就是倡導大家管好家養寵物。村上跳壩壩舞的比較多,剛開始時晚上10點都在跳,但有的村民勞累了一天,該休息了,就不應該跳了,我們就把這一條寫進了公約。」

  「村上有個名為 『老張說事』的村民調解室,調解員姓張,很有威望,大家有糾紛矛盾都找他。『吵一吵,笑一笑,老張說事化解了』,這一條就是說大家有糾紛矛盾,多找老張調解員。」餘江濤說。

  人人守公約一起把社區變得更好

  為了增進村民的凝聚力,早在去年,社工們就在荷風水村提出了「全民社區」理念,強調社區裡的每一份子,通過參與社區事務,為社區發展出力,使整個社區得到改變的同時,社區的資源也能夠為社區裡的每一個居民所使用,並為他們自身的發展提供支持。

  「我也參加了這次公約牆的落成活動,主要負責現場維護。」村裡11歲的小志願者張曉露才上小學五年級 ,被社工隊別開生面的村落管理方式吸引過來,參與社區共建。

  「今年特別強調一下『公共社區』的概念:把用得到社區公共資源的每個人,包括外來的、政府的、產業的和利益相關的人,都吸引進來管理社區,一起把社區變好,社區的事情是大家自己的事情。」簡勤說。

  對於成效,餘江濤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村民對大家庭公約的遵守情況比較好,公約制定過程中,村民自主參與、自我討論,最後達到社會管理有序,這樣的效果出奇的好。」

  作者:劉佳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農村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西藏四季吉祥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圖為西藏四季吉祥村  中國西藏網訊圖為四季吉祥村黨群服務中心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伊始,拉薩市曲水縣就充分發揚群眾在哪裡,黨組織就在哪裡的精神圖為四季吉祥村村民在淨土產業園區工作  四季吉祥村的村民來自不同的地方。
  • 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原標題: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發出了「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熱切呼喚,使「記得住鄉愁」擁有豐富的內涵和雋永的韻味,營造出帶有淡淡甜蜜、微微苦澀、脈脈思念的審美體驗。   鄉愁是一種從容期待的慢慢品味。莊稼的種管收儲講時節。
  • 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新疆鄉村旅遊盼你來!
    新疆日報記者周鵬攝 春賞花、夏納涼 秋採摘、冬農趣 如今 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鄉愁「愁」什麼
    文/李而亮   鄉愁,在當今中國是個很「文藝」的詞語。它的紅後來源於臺灣詩人余光中、文化學者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哪頭;長到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哪頭……   詩作中對故鄉充滿的思念、哀怨、惆悵,不知打動了多少少小離家、有鄉難回的遊子之心。
  • 記得住鄉愁在靈魂深處走動的聲音
    ,從不欠著猴子的情一通鑼響,邀來全村老老少少猴子精靈,蹦跳兩圈就曉得託著盤子討錢猴眼眨巴著,裝窮,討巧像似懂非懂地演繹人生當年,老百姓並不富裕三個雞蛋才能換來一角紙幣可鄉風純正人再窮,從不會欠著猴子的情‖ 趕大戲,這是鄉村十裡的節日記得那個叫何家湖的地方
  • 王圩燈會:記得住鄉愁守得住傳統
    見人見物見生活,在王圩燈會70年變遷調研中,隊員們有幸耳聞了許多關於王圩燈會的傳奇故事。圖為王圩燈會會館陳設的祖傳龍燈骨架,保存至今有幾百年之久。年過八旬的王忠傑老人,是王氏宗族中最年長的前輩,也是我們首先訪談的對象。
  • 山水織錦繡 瀟湘譜華章——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活動期間,由中央及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記者組成的媒體團,在長沙縣高橋鎮、瀏陽市官渡鎮、桃源沅水國家溼地公園、穿紫河、柳葉湖等地,領略山水澄明、綠意滿眼的錦繡瀟湘,探尋美麗中國建設的湖南方案。 一方好山水,滿眼皆覆綠。不止長沙、常德,在三湘四水腹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鄉村建設處處開花。極目湖湘大地,美麗正由外向內延伸,文明在人心深處滋養發芽,結出累累碩果。
  • 七三一陳列館增設基本陳列「國際公約牆」
    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歷經半年時間策劃、設計,增設的基本陳列內容「國際公約牆」,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七三一新館尾廳的「國際公約牆」與基本陳列保持了一體化的內容策劃構思,主要將國際上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籤署的禁止使用細菌武器的法規和條約的內容以鈦金材質的方塊字形式懸掛在長30米,高10米,整體面積為312平方米的西側正面牆體上,標題為「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國際公約」,公約內容自一八九九年籤署於荷蘭海牙的《禁止使用專用於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氣體的投射物宣言》開始,一直延續到籤署於一九四九年的瑞士日內瓦
  • 新城與老街為鄰 水土 融進高新產業 也能安放鄉愁
    也惹得眾多老街走出去的人,一陣陣唏噓,依舊能記得老街上的土沱酒、土沱麻餅、張麻糖等,以及經營了幾十年的小餐館,陳舊的桌子,被煙火舔舐的屋梁……記憶一下扯回兒時,鄉愁便在心頭蔓延。漫步老街,走過斑駁陳舊的古宅木門,陽光穿過茂密的樹梢,斜斜地投映在青石板上,斑駁的樹影,如數百年前一樣,沒有變化。
  • 跟著詩詞遊湖南 夏季「荷」你相遇在水邊
    作為蜚聲國際的旅遊大省,湖南之美不僅在於那清新秀麗的自然山水和富有歷史厚度的人文景觀,也在於自古以來那些廣為流傳的好詞佳句所刻劃出的經典文化印象。「洞庭」「楚竹」、「湘妃」、「桃源」、「芙蓉」、「君山」等瀟湘地的典型風物、意象,逐漸與中原文化等交匯、渾融成為一體。  擁有青山碧水、秀色麗景的湖湘大地,是歷代文人墨客悠覽抒懷、吟賞詠志的重要主題。
  • 新顏舒展山水間———鄂城區人居環境整治掃描
    文/圖記者戴靜一條綠樹掩映的柏油馬路直達村口,青磚白牆的房屋掩映於綠色之間。村裡,鳥語花香。村後,山間雲霧繚繞。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承載著獨特的田園記憶,生態宜居讓村民過得幸福又舒心。
  • 需要掌握的山水技法
    為了便於領會,我們根據諸種皴法的形式規則、筆墨特點和構形方法,將皴法大致分以下幾種:圖一(一)線皴類(見圖一),即以線形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其多為弧線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葉皴、雲頭皴),也有直線折轉形(如折帶皴、疊糕皴)和硬筆直線形(如長斧劈皴、亂柴皴)。弧線形皴法為「南宗」山水中的主體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