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掌握的山水技法

2020-12-05 齊魯壹點

皴法,是表現山石、樹幹等物象結構、紋理、質感、體面及向背關係的重要形式手段。尤其是描繪山石,皴法一向被視為法之大端。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異,具有較強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審美效應。這裡僅談一談「北宗」山水中常用的皴法。 據古今畫譜所示,山石的皴法達五六十種之多。就是同一種皴法,也有多種變化,繁、簡、工、寫各不同。而且,有些皴法之間界線模糊,不易分辨。有些皴法可互相混用,有些皴法會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變化,這些都使初學者難於捕捉和把握。為了便於領會,我們根據諸種皴法的形式規則、筆墨特點和構形方法,將皴法大致分以下幾種:

圖一(一)線皴類(見圖一),即以線形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其多為弧線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葉皴、雲頭皴),也有直線折轉形(如折帶皴、疊糕皴)和硬筆直線形(如長斧劈皴、亂柴皴)。弧線形皴法為「南宗」山水中的主體皴法。

圖二(二)面皴類(見圖二),即以較寬闊的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多呈塊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刮鐵皴、馬牙皴、直擦皴等。 

(三)點皴類(見上圖),即以點狀的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其名往往依據點的形態所給予人的形象聯想而定,如雨點皴、釘頭皴、芝麻皴、豆瓣皴、泥裡拔釘皴等。亦有以創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創的「落茄法」,又被稱為「米點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皴法,不可硬性歸於哪一類中,如傅抱石筆下的散鋒團簇狀皴法結構及張大千晚年彩墨滲破結構。有的皴法之間的關係微妙,稍加變化便能互相轉化。如雨點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點皴筆鋒跳脫出尖即成釘頭皴;小斧劈皴放闊即成大斧劈皴,拉長即成長斧劈皴,等等。那麼,哪些皴法屬於「北宗」山水的皴法範疇呢?這是我們需要弄清的首要問題。

面皴類、線皴中的硬筆直線形及點皴類中的部分皴法(除米點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納入「北宗」山水的皴法範疇之內。特別是斧劈皴,應視之為「北宗」山水的基本皴法。「北宗」山水中的許多皴法都是從斧劈皴中脫化而來的,或是斧劈皴的變種。所有面皴類山石,皆可歸入斧劈皴的系統之內。畫好斧劈皴是掌握「北宗」山水畫技法的至關重要的環節。

二、斧劈皴及其結構特徵

斧劈皴的筆觸有大有小。大者稱大斧劈皴,其筆觸闊而長(見圖一);小者稱小斧劈皴,筆觸窄而短(見圖二)。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可以同時出現於一幅畫甚至一塊山石中。

圖一

圖二

大斧劈皴多用於表現塊面嚴整、堅頑凝重的大石或較近距離的石質峰巒。因其輪廓方硬、筋骨外露,皴筆「如鐵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故又稱「勾斫法」。畫時需用狼毫硬筆,通常先以中鋒勾勒山石的外形及大體結構,再以側鋒大筆觸刮掃,墨色要蘸得飽滿一些,入筆略實,出筆稍虛,直向行筆,速度要快。

在以大斧劈皴刻畫山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有立體造型意識。一塊石頭或是一座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塊面所構成的。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淺、皴的部位,都要考慮立體效果,不要把石塊當成一片石板,把皴紋變成平面上的褶皺。表現結構複雜的石塊時,需在主體結構的基礎上考慮石塊的高低、凹凸和塊面的轉折變化。

圖一

圖二

(二)輪廓的轉折應與石塊的體面變化相吻合。皴筆不可與輪廓相左。輪廓若處理不好,皴法也將無法表現好。內部輪廓的疏密也有轉折過渡的作用。在表現石塊體面時,我們可先勾後皴(見圖一,圖二),亦可先皴後勾(見圖三,圖四),還可以勾皴並舉。

圖三

圖四

(三)皴筆的走向有橫向、直向、斜向之不同,筆觸有大小、長短、疏密之不同。如圖一中,山石的皴筆或橫、或斜、或縱,呈現多向性;筆觸也有長短、疏密的不同變化。皴時要注意濃淡、輕重、虛實的變化。筆觸一定要有飛白,不能畫成僵硬的墨塊。表現山石的最暗部時,可用重墨封實,不見筆痕。皴完後,可用淡墨進行局部渲染,以加強體積感。行筆時,筆與紙面應形成一定的角度,不可將筆毫完全橫臥在紙面上。要用筆腹拖擦,以顯露出皴筆的鋒芒感。小斧劈皴多用於表現比較堅硬、粗糙、嶙峋的山石形質。以此皴法刻畫的山石多方直,塊面切割較小,紋路略顯細碎。刻畫的輪廓應方硬遒勁、稜角分明,亦可方圓相間、剛柔相濟。

小斧劈皴的畫法與大斧劈皴相似。不過,大斧劈皴的筆觸闊而長,筆鋒與紙面形成的角度小;小斧劈的筆觸窄而短,筆鋒與紙面形成的角度大。用小斧劈皴表現山石的輪廓時,多用中鋒,亦可中鋒、側鋒並用。皴筆應注意疏密與濃淡關係,切忌皴得過滿和疏密過於平均。筆觸應隨物象的向背、虛實顯現出巧妙的節奏變化。如圖二中,筆觸隨山的輪廓而呈現「人」字形皴筆,注重了虛實的變化。行筆的方向應從物象的結構和明暗關係出發,除了有上、下、左、右的不同之外,還要有內向行筆與外向行筆的區別。渲染時,要注意物象的大的轉折關係,不要因筆路細碎而影響整體效果。小斧劈皴不宜太放縱,故此皴法多用於較工致的山水畫中。

拖泥帶水皴法(見下圖)是斧劈皴的一個重要變種,又稱「帶水斧劈皴」,為南宋畫家夏圭所首創。這種畫法實際上是將斧劈皴與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結合起來。它除了具備斧劈皴的特點之外,在用墨上尤其體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在礬宣及礬絹上作畫,更能發揮這種皴法的長處。方法是先用濃墨、溼筆迅疾皴擦,然後趁溼用淡墨水掃開,極淡處用淨水筆再接著掃,從濃到淡,從有到無,勾皴結合,一次完成。濃皴與接掃都用同樣的狼毫筆。接掃之後也要見筆觸,要掃出飛白,以求得蒼勁疏透、清潤灑脫的效果,給人以煙嵐輕動、暢動淋漓之感。落墨要潔淨,不可重筆、復墨,必須一遍完成。這種方法在畫各種面皴類山石中可部分使用,以增含蓄之致,避免筆觸過於外露。

應藝術表現之需要,也可在生紙上作拖泥帶水皴。要點在於處理好濃墨、淡墨及清水間的關係和變化。其間的接合無法用暈掃的方式,故只能趁溼碰撞接合。可先淡後濃,亦可先濃後淡。當重墨施足之後,為了濃淡過渡自然,不要再蘸重墨。當筆運行到一定程度時,筆鋒會因水分漸幹而難以為繼,但餘墨尚存,則可用筆尖汲取少量清水繼續行筆。當筆墨行至原來清水的皴擦處,兩者便會自然地接合、滲透。這時,生紙上就會出現潤澤而多變的筆墨痕跡。

三、屬於斧劈皴系的其他皴法

(一)雨淋牆頭皴(見圖一),明曹昭在《格古要論》稱之為「潑墨礬頭」,是縱向大斧劈皴的一個變種。其特點是「濃溼墨、大筆觸」。採用此皴法表現山石時,筆鋒要偃側,自上而下揮掃,趁溼再用水筆向下接,行筆要放逸狂縱,墨跡要上濃下淡,至下部慢慢消失。因此皴法有雨水從破敗的牆頭上向下衝淋的感覺,故而得名。在生紙上可直豎中鋒牽拉,筆鋒入紙要狠、重,再以淡墨水破之。以此皴法刻畫的山石宜用破碎的小點作苔,亦可用泥裡拔釘點作苔。

圖一

(二)骷髏皴法(見圖二),又稱「鬼皮皴法」。其形體結構較為特殊,往往石骨瘦峭、形態怪異,若「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適合用此皴法表現的石塊,外形凹凸多變,表面多孔洞,莫可端倪。因石質不同,石的紋理也面目各異,有石紋多層如褶者,有石面被水侵蝕為大小不同的洞穴者,有大洞中套小洞甚至透漏者,還有石質堅硬、塊面結構明顯者,故在刻畫時要尤為注意。勾輪廓不宜用長直線,要時直時曲、時凹時凸、時方時圓,以表現出頓挫勁健之感。皴石紋時,宜線面結合,意在彈渦皴及鬼面皴之間。要處理好石紋及孔洞之間的關係,二者既不能相混,又不可截然分家。此外,還要注意留出石面的受光部分。近代馬企周《山水畫訣》云:「園林中之奇石,皴法名曰『鬼皮皴』,又名『骷髏皴』,畫法形態宜奇,骨氣血脈宜貫通,瘦、透、秀、漏為總訣。然雖欲玲瓏,洞不可過多,皴法亦不可繁冗,總以氣清為要。」

圖二

(三)鬼面皴法(見下圖),是一種點、線、面相結合的皴法。適用於此皴法的山石特點為:山勢崢嶸,石貌突兀、怪駭,從視覺上給人以神秘詭譎、奇異莫測之感。鬼面皴法的外形及結構要複雜多變,勾線要方圓相濟,骨氣、血脈要貫通。我們可先以中鋒筆略勾輪廓和切割皺裂,然後依照山石的結構、陰陽皴之。皴筆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以呈現多種筆觸形態。不過,多以小斧劈的筆形為主,或短線,或塊面,或小筆觸,或大筆觸。墨色的變化也要豐富。筆鋒應時聚時散。皴筆的走向及用力的輕重要根據山石結構隨時調整。此種皴法的點苔宜用豎點及泥裡拔釘點。與之相配的樹法多為蟹爪枝、螳螂枝等。此皴法繪製出的山石形貌極富主觀色彩,有一種「醜石奇巖美無雙」的感覺。

(四)釘頭皴法(見圖),屬點皴類,可視為小斧劈皴的變體。此皴法適於表現堅頑嚴整而表面紋理崩蝕、細碎的大塊山石或峰巒。這種皴法表現出的山石往往具有雄峙、峭拔、嚴凝、  的質感。勾皴的筆法似介於小斧劈皴與雨點皴之間。將小斧劈的筆觸縮小,或將雨點皴的筆觸放大且出尖,即可成釘頭皴。勾輪廓時要方硬,且大小相間。皴時用有尖的筆,以鋒頭勾挑,入筆頓、收筆戳,如鐵釘之狀。片片點 ,密集攢簇,下筆如鑿,筆筆有力,鑿痕綴滿山石。石面上,筆觸的分布要有疏密、聚散的變化,陰凹處皴筆宜多而密,陽凸處應少而疏。最亮處要留出空白,不要皴得過密,以免使石體顯得扁平。最暗處可採用實染的方法。勾皴完成後,可用淡墨水逐層暈染,以小筆觸的跳躍感突出明暗對比及轉折過渡關係,增強體積感、整體感。也可用拖泥帶水的方法將筆觸連綴起來,使其有一種異樣的效果。如果將釘頭皴的皴筆拉長,又可變為「釘頭鼠尾皴」,即長斧劈皴的變體。

(五)刮鐵皴法(見圖),屬斧劈皴的一個分支,為宋代李唐首創。此皴法應屬斧劈皴的雛形,大斧劈皴即由此演化而來。刮鐵皴的特點是:形態偉岸端正,骨體方硬,石紋橫向切割,皴筆沿橫線自上而下,似用銳器在鐵板上刮行,頗有力度。具體畫法是:先用硬毫中鋒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輪廓及輪廓內的道道紋路,然後以不幹不溼之筆墨臥鋒從線紋邊緣向下刮。出筆要重,收筆要輕,取其勁銳之氣及枯毛之趣。每道橫紋間要留出間隙,以顯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較整的墨塊切割。最後用淡墨籠染,將各個部位的凹凸變化統一在整體的塊面關係之中。與一般的斧劈皴相比,刮鐵皴用墨含水量較少,筆觸以豎向為主,用筆沉著有力。

此皴法適於表現雄壯的北國山嶽。在畫山石的順序上,「南宗」與「北宗」之間並無多大出入,基本上都是按勾、皴、染、點的步驟進行,但「北宗」山水忌諱「乾擦」這道工序。因為「北宗」山石的墨法需要乾脆利落、明朗醒透,若用擦筆則極易造成畫面渾濁。皴法的筆觸、飛白,儘量不要掩蓋。為了避免皴筆的單薄、外露和生硬,必須加強對皴法的練習,同時也不可忽略對染的練習。

這裡有三個墨法要領需特別注意。

1.墨色的過渡分為階梯狀的變化和漸變狀的變化兩種,皴時一定要掌握好。筆不要蘸墨太勤,蘸墨太勤會造成墨色一律而少節奏變化。

2.皴法要相錯、相連,不可相疊,要使濃、淡墨在未乾時相接。多用破墨法、潑墨法,不用或少用積墨法。

3.要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濃中有淡、淡中有濃。局部可以染代皴,亦可以染接皴。在調整大關係時,可以用分染和統染的形式,使皴筆含蓄而不失神採。

馬牙皴(見圖)是小斧劈皴的一個變體,是一種用方筆勾勒、分割石塊結構的方法。因其形奇古多方,且大方塊中套小方塊,如馬牙齜露,故得此名。小方塊聚集得較密者,略似破垣斷壁,俗稱「敗牆皴」。生活中這種地貌並不少見,如廬山的錦繡谷、仙人洞一帶山體便比較典型。畫時要勾、皴結合,似勾似皴,重疊切割,給人以石紋斑駁、凹凸不平之感。最後以淡墨染明暗,直至畫面蒼潤。

四、點苔法

點苔是山水畫形式構成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山水畫重要的表現技法之一。它的表現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

1.用以寫近石、坡腳、淺灘、苔草、小樹和遠山上的植被、碎石之類,使畫面更加豐富而煥發生機。

2.加強層次關係,起到醒目提神的作用。苔的疏密、虛實在局部可以加強空間感,也可以使山石轉折過渡更加自然。

3.出於形式構成的需要,「不必拘泥為何物」(《夢幻居畫學簡明》),以求「助山之蒼茫」和「顯墨之精彩」。

4.可以遮蓋敗筆及稍亂的皴跡,或某一部分缺少分量亦可以苔作補。點苔看似簡單,實則難度很大,故前人有「畫山容易點苔難」之說。苔點好了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點不好反倒成為贅疣。

苔形的種類很多,而且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可塑性。苔形有介字點(見圖)、橫點、豎點、斜點、方點、圓點、攢點、疊點、芒點、衄點、破點、上整下破點、嵌色點、套色點、疊色點等多種。畫「北宗」山水,點苔宜少,筆觸宜小。斧劈皴常用圓點、方點、上整下破點。長斧劈皴多用介字點、小圓點。鬼面皴及雲旋式斧劈皴多用豎點、泥裡拔釘點。點狀筆觸的皴法,如釘頭皴、雨點皴等,苔點應集中於某一部位。苔點與皴不能相混。

我們要善於把握苔點與山石之間的關係。點苔時,一要審慎,二要大膽,要放得開、收得住,做到既輕鬆又用力,既精心經營又自如隨意,既遵循法度又不拘泥於法度。另外,還要一口氣點出,而不要一個點一個點地擺、布、排。只有做到這些,苔點才具有氣息和活力。

「北宗」山水的樹法「北宗」山水的樹法與「南宗」山水的樹法之間雖不似它們的山石法那樣涇渭分明,但也有較大的區別,這表現在樹形、筆趣、墨韻、符號特徵、細節描繪及總體感覺諸多方面。清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說:「前人有云:『山有家法,樹無家法……樹成之後,諸家山石俱可任意配搭。』此論似是而實非……不知樹之配山,不徒以皴合,貴用筆同。」樹木的風格與筆墨基調必須與山石相協調、相統一,這樣才合於理法,看上去才舒服。「北宗」山水的樹法特徵,主要表現在枯枝、藤蔓以及松、柏、梅、柳、竹、蘆葦等的畫法上。如「車輪松」、「馬尾松」、「馬鬣松」、「釘頭枝」、「雀爪枝」、「拖枝」等形態,大都出現在「北宗」山水畫中。筆者僅就「北宗」山水中的一些典型樹法圖式分別加以解說。「北宗」山水中的樹尚奇巧,除了一些特殊樹種(如杉、塔松)之外,其形多作屈曲狀,故有「樹無一寸直」之說。

無論是描繪單棵樹還是表現多棵樹的組合,都十分講求形象和姿態,強調力度、生機和運動感。要在寫實的基礎上略帶誇張,以突出精、氣、神。一、枯樹法樹的枝幹是構成樹形的關鍵。掌握樹的整體結構規律及運筆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訓練。

山水畫中所稱的枯樹是指脫葉之樹,並非枯死之樹。學畫枯樹,可以鍛鍊多維視角。因為樹枝既有左右,又有前後,所以表現時不能僅僅考慮上下、左右的關係,還要考慮到前後的關係,要注意體現畫面的縱深感。正如古人所說:「樹以枯樹為胚胎,夾葉個點層層挨。」 

圖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上海書展首發這本山水畫技法書告訴你
    2020上海書展上,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設色山水技法有問必答》,為有心的中國畫愛好者和入門學子逐一「解密」。 「墨不礙色,色不礙墨」是中國山水畫的古典之美、高妙之境。追溯山水畫的設色方法,如兩宋「三趙」——趙令穰、趙伯駒、趙孟頫之青綠,明代唐伯虎和仇英之青綠,元代又有黃公望之淺絳,所謂「各領風騷」,才能造就後世之集大成者,如近代的張大千、吳湖帆等。
  • 山水要有筆墨情,畫山水要通曉山水之性情
    山水要有筆墨情,畫山水要通曉山水之性情文/文涓單純從名字上看,山水畫中的主體其實是山水之景,但是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卻對畫中的景致有著很高的要求,並不是眼中所見的山水之景,而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載體。山水不出筆墨情,想要將山水畫好,除去筆墨勾勒出真實景象之外,也要將個人對於山水畫的思考融入,通過對山水的透徹理解,從山水中感知樂趣。
  • 懷念老師恩情,仿董其昌筆意創作,王鑑晚年繪青綠淺絳山水
    極少數的畫家,筆耕不輟日日精研筆墨技法,創作能力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衰退,反而能夠老而彌堅畫出純熟古拙的面貌,王鑑就屬於後者。王時敏曾經感慨過,他自己忙於家族事務焦頭爛額,比不上王鑑閉門歸隱專心創作。縱觀王鑑一生的創作,大部分作品都是臨古仿古,這樣的作品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過分強調繪畫的技法,忽視了創作者的情感。畫這幅《仿董其昌山水》時,王鑑已經認識到畫理與人情同樣重要。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筆要點與設色方式
    清代沈宗賽在《芥舟學畫編論山水》中說:"筆為墨帥,墨為筆充"。他強調用筆的重要性。傅抱石先生把中國畫的技法歸納為"勾、皴、點、染",並且認為:"中國畫的獨特之處是對用筆用墨的要求極高。每幅畫的藝術情趣全靠筆墨來體現……中國畫的筆墨技巧與書法一樣,需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掌握。
  • 如何畫出一幅經典的淺絳山水畫?
    淺絳山水,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淺絳山水畫法特點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筆墨技法筆墨的勾、皴、染、點、擦:「勾」是勾出物體的輪廓線;「皴」是用長短寬窄不同的筆觸表達物體的明暗和空間;「染」是用淡墨烘染;「點」是點苔。點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蒼茫氣氛,也可以加強畫面景物深淺遠近的對比,使之層次分明、豐富、生動。
  • 書畫聯盟丨山水畫中山石基本技法
    弧線形皴法為「南宗」山水中的主體皴法。  那麼,哪些皴法屬於「北宗」山水的皴法範疇呢?這是我們需要弄清的首要問題。  面皴類、線皴中的硬筆直線形及點皴類中的部分皴法(除米點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納入「北宗」山水的皴法範疇之內。特別是斧劈皴,應視之為「北宗」山水的基本皴法。「北宗」山水中的許多皴法都是從斧劈皴中脫化而來的,或是斧劈皴的變種。所有面皴類山石,皆可歸入斧劈皴的系統之內。
  • 關福元山水畫古意盎然宏大悠遠,精微大美風骨卓然,承古顯今
    他的山水氣勢雄渾,境界奇偉,筆墨精微,變化豐富,開拓了傳統山水的現代風格,他的山水畫奇偉的境界得益於大膽的構思和構圖。創作的山水畫氣勢磅礴,蒼茫雄逸而又明淨秀美,著力表現北方山川奇峻的風貌,他以儘量豐富多變的筆墨語言及章法結構並來增強畫面的可視可讀性,他將具有時代感的大自然的美寓於傳統的筆墨構架中,作品正大而典雅,壯美而和諧。
  • 輕鬆學國畫山水扇面,步驟清晰明了
    扇面畫的內容包羅萬象,有山水、人物、花鳥等,畫面雖小卻可精妙入微。 《初夏》分解畫法示範 雙勾法畫樹 中墨、幹筆雙勾樹的主幹,沒骨分出小枝。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墨方法
    隨著水墨畫的發展,原本被用來寫字和畫畫的工具——墨,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法。潑墨法和潑墨法形成於唐朝,墨法在以後的發展中越來越豐富。水墨畫中墨法豐富多變,水墨畫用墨方法是不同於工筆畫法。"這種水墨畫法利用墨色墨跡的變化形成了新的有異於工筆的技法,一改往工筆畫的板正,畫面意境空靈深遠。在水墨畫的用墨方法中有一個墨帶色"的特殊原則。這是源於老莊哲學思想的。畫家在作畫時墨被水,調成深淺不同的層次,一般說來,墨色可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個層次。雖然在民間很早就出現了水墨畫這種形式,但沒有被流傳下來,人們當時也沒有在意用墨方法。
  • 字體設計六大技法
    無可否認,字體設計越來越受到平面設計師青睞,學會字體設計,可以增添版面的視覺美,讓整體畫面檔次升高,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分支,專門為需要字體設計的行業服務,例如網絡小說中的封面設計。想學好字體設計,前提條件是對矢量軟體精通,CDR\AI有一方面已足夠。
  • 以克勞德·伊維爾技法為例分析古典油畫材料技法與實踐!
    古典油畫材料技法作為古典寫實繪畫中的重要技法,與油畫中其他技法相比有著更久遠的歷史發展時期,它是伴隨著油畫的發明所出現,基於油畫材料的特性規律所使用的。古典大師們在發明早期的油畫和古典油畫材料技法時,都是自己親手製作所用的各種工具材料,因此對材料和技法都具有深層認識;而現代畫家所用的工具材料全是批量生產的。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中國畫的筆墨技巧需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掌握。 中國繪畫從初始發展即與書法結緣。 中國畫無論是人物、山水、花鳥的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 平涼市女書畫家協會主席侯小平山水畫在平涼首屆中國山水畫展出
    平涼市女書畫家協會主席侯小平《山水》畫在「境生心象」——平涼首屆中國山水畫展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傳統山水畫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胸懷的抒發,是中國文人畫的精髓。本次展覽以「境生心象」為主題,是將自然形象轉化為心象的一次全新的筆墨詮釋,匯集了近年來平涼優秀的山水畫作品90餘件,這些作品題材豐富、主題鮮明、手法多樣、風格獨特,體現了平涼畫家比較紮實的筆墨功底和傳統技法以及創新理念,透過一幅幅作品,能夠感受到平涼畫家繼承傳統、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較全面地展現了平涼當前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新氣象。
  • 國畫技法用色調配表,青菜的畫法步驟圖解!
    「眼高手低」,學會欣賞傳統經典之作,提高藝術鑑賞能力的同時堅持練習技法,相信堅持一段時間下來你們都會有很大的收穫。一開始難度大的話,可以選擇臨摹經典作品的局部,從小局部切入,比如掌握一朵花、單個人物的畫法等等,由簡至難,慢慢深入。
  • 整體的臨摹方便於領會其中的精神,局部的臨摹可以更好地掌握技法
    第二步 , 對傳統技法的認識與學習,研究國畫之中歷代的名家對技法的分析及理解。第三步,對國畫之中專業工具的應用。裡面包括筆、墨、紙、顏料等性能的了解與應用。第四步,充分深入地了解筆墨的表達方式,了解墨的幹、溼、濃、淡、焦的區分。用筆上的速度,力度以及執筆的方式。
  • 怎樣畫葡萄:畫寫意葡萄,只需掌握這幾點技法,葡萄圖很好畫
    本章將從葡萄的特點、技法、立意,以及具體案例的描繪為大家詳細講述寫意葡萄的繪製技法。 1 走進寫意葡萄畫 葡萄屬落葉藤本植物。木本枝幹因是多年生,表皮粗且多有皺,生長彎曲而少折,因此表現時可以用墨或墨加赭石。葉子呈掌狀,互生,三至五出(有三個葉尖和五個葉尖組成的掌形葉片),繪畫時多以大色調的墨色表現。
  • 【觀象山】藍立克山水意境
    出版有《藍立克畫集》、《藍立克山水畫集》等。1999年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百傑畫家」稱號。被多家專業藝術機構和媒體評為最具人氣、最值得收藏與關注的藝術家。當前青島地區已建藍立克美術館三處,其中嶗山館、即墨館各藏展品百餘幅,各館展廳面積皆千餘平方,城陽國際工藝品城心源齋美術館長期展出大幅山水精品二十餘幅。
  • 清初「四王」與吳歷青綠山水精品欣賞
    清代早期,以清初「四王」、吳歷及宮廷畫家為代表的畫師注重以色筆代替墨筆,開拓了文人青綠山水的新境界。 清 王時敏 仿古山水圖冊之「江亭秋色仿趙伯駒」 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 「津門網」李春鋒國畫山水給人以詩情畫意、心曠神怡的自然美感
    作品賞析:李春鋒在山水畫創作上的藝術造詣很深,用重彩和線描表現祥雲和青山綠水方面技法獨特,富有藝術感染力。他注重從個人視角發掘大自然之美,畫面側重寫意,用筆簡練,形成獨具個性的藝術風貌,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 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歷代著名人物畫包括東晉顧凱志的羅神付畫、唐代Han Yun的Wenyuan畫、五代南唐顧紅中的韓西載晚宴畫、北宋李公麟的魏摩基畫朝代、南宋李唐的採魏畫、梁凱的Libai詠嘆畫、元代王易的楊朱畫、明代邱穎的婦女畫卷、曾經河鄉的Houdong畫;清朝任伯年的高詠形象、近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形象等,近代更注重「師法」,吸收西方技法,在造型和布料色彩上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