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筆者在標題裡並沒有闡述清楚,而且會給車友們製造一個常識性的誤解,國人一向是以車身大小,軸距長短為主要擇車標準,自然是數據越大越好,不僅看起來霸氣,還坐起來舒適。
不過,在純電動汽車領域似乎並不是這樣,筆者有此結論,是以銷量為主要衡量標準,僅作話題探討之用,不為最終結論。
從11月份純電動SUV銷量來看,國內新能源大佬比亞迪旗下小型SUV元EV拔得頭籌,賣出了6188輛,緊接著的是新晉網紅造車新勢力蔚來旗下首款大眾量產車型ES8,為中大型SUV,第三名為廣汽傳祺GE3,定位小型SUV。
需要解釋的是,蔚來一直受迫於產能壓力,如同造車新勢力向來被量產問題所困擾,11月份有此優秀表現,全是因為上市前期訂單積壓,本月開始釋放,往後會趨於平淡。
如此來看,包括第四名在內的奇瑞瑞虎3xe,11月份純電動SUV銷量前三位,其實都是小型SUV,相反,緊湊型SUV與中大型SUV,宋EV和MRAVEL X倒是排在後面。
按照以往的經驗,小型車與緊湊型,甚至是中型車比起來,尚屬小眾範圍,但在純電動領域,似乎顛倒了過來。而原因,要說起來,大致是價格佔了主要因素。
從多年燃油車銷量走勢中可以總結出,國人購買汽車的主要價格區間是在9-12萬元,譬如家轎領域的軒逸、朗逸、卡羅拉、帝豪等,再比如SUV領域的哈弗H6、博越、傳祺GS4等等。
而緊湊型SUV宋EV2018款補貼後的起步價高達18.99萬,堪比合資緊湊型SUV的價格了。
因而,大家或許知道為什麼純電動SUV裡小型車比較受歡迎了,要知道,元EV補貼後的售價為7.99-9.99萬。
此外,需要披露的數據是,例如緊湊型家轎吉利帝豪,純電動版補貼後售價為12.58-15.58萬,比燃油版6.98-9.88萬貴出不少,合資代表軒逸,純電版本售價為15.90-16.60萬,而燃油版為9.98-16.15萬,同級別依然貴出不少。
在此,不禁想問一句,為什麼純電動汽車會比燃油車貴呢?這裡面或許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市場活力尚未完全釋放
2018年中國車市遇冷,連續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在今年可能要剎剎車了,儘管如此,整年銷量屬於千萬級別同時位於世界第一自然是跑不了的。
據全國乘聯會相關數據披露,2018年1-11月份汽車累計銷量為2015.2萬輛,同比去年同期下降4%左右(全年下跌是跑不了啦),而新能源1-11月份累計銷量為84.5萬輛,同比增長89.3%(全年超過百萬應該是有希望的)。
很明顯可以看出,新能源銷量與整個市場比起來,依然是小眾化,十分不起眼,但是年年超過50%以上的瘋狂增長,宛如多年前的燃油車市場,未來可期啊。
雖然未來是新能源的,但是當下並不是。市場佔有率過低,意味著銷量仍然不夠,那麼平攤到那麼多家車企頭上,自然是少之又少了,狼多肉少正是應了這個景兒。
車友們都明白的是,做生意最怕沒有訂單了,對於各大主機廠而言,一款新車的量產上市,前期需要相當大的投入,譬如工廠產線的投資建設,工人的配備,相關車型的前期調研、中段研發以及後續的生產和長測。市場部亦需要開展相關的營銷活動,裡裡外外都是錢,如果車子賣不好或者說銷量一般般,其實不僅僅不盈利的問題,關鍵是後續生產上,無法進行成本上的平攤,正所謂薄利多銷,就是此道理。
而這一切,也是源於當前新能源市場活力還未完全釋放,儘管是個香餑餑,但是燙手著呢!
技術上的極大限制
新能源市場沒有快速打開,也是在於自身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車友們經常所談論到的有,續航裡程短和充電難等問題。
由於目前充電時間長,充電地點難以尋找等不確定因素,導致人們對該類型車的續航裡程產生一定的焦慮,沒電了不能跑那可是個麻煩事兒,時不時就要準備叫拖車了。
而這背後的根源直指當下電池的發展現狀,技術顯然不夠精湛,長時間來沒有飛躍式進步。
同時,核心部件電池模塊組生產技術複雜,在內部安全架構等多處必須使用到一些特殊材質,導致相關成本的上漲,最終整車的成本自然也是不菲。此外,電機和電控變速器也是有別於以往燃油車,成本上自然也是會有所差異。
要明白的是,由於新能源剛剛起步,不僅僅是主機廠們在相關產能上沒有萬全的規劃,就連相應的零配件供應商也是亦步亦趨,隨著每年訂單的大量增加,頓時慌了手腳,想必是急忙開拓生產線,而對於現有的產品,自然是物以稀為貴。
關於未來的幾點思索
不置可否,新能源車型的貴,其實本質上反映的是行業各個方面對於新能源還沒有完全的適應,對於新生事物來說,都有一個過程。
而在未來,同樣是機遇和挑戰共存。
一、補貼退潮後的陣痛期
要說目前新能源銷量增速的紅火,其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額度補貼。拿具體事例來說,本文開頭說到的比亞迪宋EV2018款,補貼後的售價已經高達18.99-21.99萬,而補貼前的價格,至少是26萬元起步。
目前的狀況是,國家的補貼逐年退坡,2020年全部取消補貼的消息亦是甚囂塵上,而到了那時果真如此,新能源車型的價格就會高昂更多,消費者們的購買熱情必然也是如同被潑了個冷水。
要說市場完全萎縮,那也是不可能,只是各大車企要自掏腰包,補貼一部分了,不過絕不可能到達賠本做買賣的地步。
二、政策背後的深刻啟示
讓人疑惑的是,國家一方面高度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方面又在逐步削減新能源汽車的補貼。
這樣的做法看似很矛盾啊,其實深究一下,每年關於補貼政策的調整,核心更改內容涉及的是續航裡程的提高,電池能量的增大,在這些方面達標的車型依然可以拿到較好的補貼。
也就是說,國家關心的是新能源核心技術的提升。那麼在未來,很有可能是,在滿足一定技術門檻上的要求後,可以享受到國家對於該行業扶持的紅利,而那些渾水摸魚的企業,則是被市場逐步淘汰,既沒有技術優勢,又拿不到相關紅利,具體的效應就是自家車型沒有賣點並且價格過高,消費者肯定是不會買帳了。
如此想想,今年上海政府允許特斯拉在國內獨資建廠,或許正是引入行業大佬,對國內車市樹立榜樣,旨在激勵自主品牌深耕技術,以適應蔚來愈加激烈的挑戰。
也正是應了那句廣為流傳的話語:掌握核心科技。
才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