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項目地,正下著小雨,沿途只見一大片羽毛般的芒海,如霧般蓬鬆散漫,又如浪花,在微風細雨中起起伏伏,映在車窗,一簇一簇在潮溼的山坡飛逝,似遠似近,低著頭,美麗而哀愁。」
白芒花,說是花,卻無色也無味,不招搖,不奪目。在未有記載的年代,就已在此地紮根,無人看顧,自然地隨四季而生衰。後來,人至沓來,它卻仍如一初,自顧自地生長,為將蕪的田地,越來越寬的道路,嫋嫋升騰的炊煙,退為一幕永恆的背景,不被想起卻生生不息。
保利悅公館就生長於這片芒花之中,地處惠東與惠陽交界,承啟環大亞灣新區的樞紐,通達珠三角區域,潛力無限,客群定位廣深投資性需求,兼有地緣性客戶,而售樓處作為項目遞出的第一張名片,它需要能對話時代的語境,也需要回應來自土地的溫度。
在設計之初,面臨了兩種設計思路上的誘惑:第一是地方古典風格的借鑑,即從嶺南建築的元素中拆解相關的符號用以演繹和概念的兜售;第二是西方古典風情的挪用,其理由也相當充分:這樣的形式實際上在此類地區還具有十分廣泛的接受度和說服力。而本案的個性正是在區別於兩者的過程中逐漸清晰的。
文化是土地的記憶,由無數個「今天」堆積而成。與其追溯歷史,尋求符號,不如關註腳下——於是,我們決意讓在這片土地靜默千年的、腳下的白芒花成為空間的主角,而不再只是行進的背景,通過材質和結構的拆解重構它的話語方式,以一種現代的簡潔、明亮乃至耀眼,令它重獲新生。
為了平衡白芒花的輕盈、蓬鬆感和空間5米通高所需要的體量感,設計師在紙上來回描摹,另一批人則蹲在工廠對比材質,最終選定了用玻璃裝置模擬抽象的白花,聚散排布的方式豐富行進中的視覺變化,並且,採用金屬紐帶還原這一路白花飛絮的動態。
安裝過程
600片手工打造的玻璃花瓣,每一片都擁有獨特的生命,各不相同。在高度近有500MM的天花吊頂內,每一片都需要定點逐一安裝,這個過程中,我們無數次推翻原有的手稿,根據現場的體驗重新排布,僅安裝,就用了10天。
當暖調的燈光亮起時,玻璃花瓣彼此折射帶來的光暈,也實現了白芒花那種蓬鬆、散漫的氣質。
基於此,當空間主體視覺被對焦時,天然就為空間帶來了色彩靈感及故事走向。我們以白芒花裝置為參照圓點,延伸出了以暖白而略帶灰度的空間基底,帶有肌理感的石材牆面,用顏色和亮度的不同,區分空間的層次;木質線條和黑鋼板陣列相間,對於金屬紐帶的回應,穿插在空間的每一個小細節中;絨面地毯與家具的皮質面料,也通過色彩濃淡彼此呼應。設計通過色與質的關係不斷伸展,並不斷引導,猶如一股自然而然生長的力量。
我們以人的動線和行進體驗為標準,重新梳理空間規劃,使平面在功能布局、體量差異、及私密度等方面呈現出層層遞進的關係:格局以前臺為中軸,左右洽談區與沙盤區動靜分隔,交流不受幹擾,同時,作「能開則開,能透則透」的空間減法,使空間「親而不近」。
白芒花的流動感和洽談區排布穩定對稱形成對比,衝突之間,平衡出微妙的相洽,空間的氣質也旋即而生。
在花藝的臻選上,設計一以貫之,選用了那些白色的、蓬鬆的花材,好像在來的路上隨手採拾的芒花被安插在此處,與空間中無處不在的白色器皿,形成色彩記憶的串聯,在洽談區盡頭圓形的金屬牆面裝置,則回應了白花的金屬紐帶。這些細微之處,正是設計理念通達人心的關鍵。
設計不是把傳統符號與現代形式簡單相加,而是理解隱藏在這些形式背後傳達出的觀念、思想和長期積澱的土地記憶。這正是我們在這個項目中所欲表達的,尊重平常,珍視腳下,順從土地和時間,就像白芒花,微垂著枝頭,隨風蕩漾。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保利悅公館
設計總監:彭徵
主案設計:張博、馮寧軒
設計團隊:謝俊升、呂日升、朱雲鋒、吳惠霞、朱國光、莫偉和
設計單位: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業主:保利(惠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項目地點:廣東惠州
設計時間:2018年09月
竣工時間:2019年07月
設計面積:868M
公司核心團隊由知名設計師彭徵以及60多名優秀的職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業務涵蓋酒店、商業、地產、辦公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建築室內到軟裝陳設的一站式服務。「共生形態」屢獲國際設計大獎,包括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築類別)唯一金質獎、美國室內設計雜誌Best of Year Awards金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香港亞太室內設計銀獎等。
「共生形態」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壯大中的設計團隊,名字就決定了團隊的包容性,同時也感興趣「共生形態」這一詞組的所有內涵。在當今發展中的中國,大規模、巨量、高速的建設狀態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對於設計師來說,擁有的機會不但是設計一件作品去影響和改變生活,更是致力於當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這是對「共生形態」設計團隊,對中國的類似工作的最終挑戰。
近期代表作
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
保利遠洋領秀山生活藝術館
蘇州美的·雲築未來生活館
美的鷺湖嶺南花園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