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國重器「波塞冬」:它一旦引爆,600米高的水牆橫掃美國東海岸

2020-12-05 利刃號

核魚雷,顧名思義,就是裝備了核彈頭的魚雷。由於核武器的巨大殺傷力,裝備了核彈頭的魚雷已經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戰術武器,而是具備了戰略打擊能力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自從1945年人類首次研製成功核武器以來,把核彈頭裝上各種其他運載工具,研發出各式各樣的核武器,就成為世界大國發展自身武裝力量的趨勢,核魚雷自然也不例外。

(俄羅斯媒體曝光的"波塞冬"無人潛航器,或者叫"超級核魚雷")

前不久,據環球網引述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報導稱,俄軍工部門人士表示,俄羅斯最新研製的"波塞冬"戰略核魚雷計劃於今年秋天首次進行發射測試。根據俄軍消息人士表示,專門用於搭載"波塞冬"的俄軍"別爾哥羅德"號核動力潛艇已經完成改裝工作,並準備開始和"波塞冬"進行技術性對接。不過這名消息人士也表示,"波塞冬"的測試工作至少要進行2年,如果測試成功,那麼全球戰略武器庫中將不再只是戰略核飛彈,而還將包含以"波塞冬"為代表的核魚雷。不過,核魚雷到底有多可怕,這還要從60多年前說起。

並不新鮮的核武器——冷戰時期的美蘇核魚雷

其實核魚雷這個概念並不新鮮,早在1950年代,美蘇兩強已經都研製過自家的核魚雷。因為在1950年代時,雖然美蘇都測試了自己的彈道飛彈,不過當時的彈道飛彈技術不成熟,射程非常有限,不具備戰略打擊能力,因此研製核魚雷就成為了核打擊能力的一種有力補充,特別是沿海地區通常是各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因此核魚雷對沿海城市的打擊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核炸彈相比。

(海嘯的巨大威力,至今依然遠超過人類裝備的各種核彈頭)

蘇聯在核魚雷方面走得相當的深遠,早在1958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9年後,蘇聯海軍就裝備了第一款核魚雷。這種核魚雷編號T-5,魚雷直徑533毫米,就是使用常規魚雷改裝核彈頭的一種武器,可以使用普通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其戰鬥部為一枚RDS-9型戰術核彈頭,爆炸威力相當於3500噸TNT當量,有效殺傷半徑約為5000米。

(蘇聯研製的T-5型核魚雷)

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期間,蘇聯海軍的水面艦隊雖然能力不足,但是依然派遣了4艘641型常規潛艇自摩爾曼斯克啟航遠徵加勒比海,支援當時被困在古巴的蘇聯軍隊。641型潛艇是蘇聯在二戰後研製的第二代常規動力攻擊潛艇,1958年正式加入紅海軍服役。641型潛艇北約稱之為"狐步"級,或者簡稱F級,水面排水量1900餘噸,水下排水量2500餘噸,在當時是標準的遠洋型潛艇。在派往古巴的這4艘641型潛艇上,蘇聯海軍為其各自配發了一條T-5型核魚雷,目的就是準備讓其在遭到攻擊時可以直接用核魚雷還擊。

(曾經攜帶核魚雷參與"古巴飛彈危機"的蘇聯海軍641型常規潛艇,該潛艇在冷戰時期相當活躍,圖為英軍的山貓直升機在監視一艘水面狀態航行的641潛艇)

這4艘蘇聯641型潛艇在進入加勒比海域後隨即遭到了美國艦隊的圍追堵截,在當時,美國海軍從佛羅裡達到海地之間集結了以8艘航母為核心的180多艘各型軍艦,對古巴實行立體的海空封鎖。641型潛艇由於是常規潛艇,需要每天上浮為蓄電池充電,加之數量稀少,很快就被美國海軍一一發現,並遭到了圍攻。由於潛艇在水下無法及時有效和莫斯科保持聯繫,面臨氧氣耗盡、蓄電池用盡、美軍驅逐艦、反潛飛機又不停使用小型深彈進行驅逐的危險境地,曾經有蘇聯艇長已經下令將魚雷填入發射管,但是最終在部下的極力勸說下,還是放棄了攻擊,否則人類的歷史恐怕是真的重新改寫。

(由於缺乏能夠和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對抗的海上力量,"古巴飛彈危機"最終以蘇聯的退縮宣告結束)

經過古巴飛彈危機後,蘇聯人覺得T-5魚雷的威力還是太小,殺傷半徑也僅5000米左右。因此很快研製了全新的65型魚雷,新式魚雷採用了650毫米超大型魚雷作為載體,目前全球只有俄羅斯海軍依然裝備著這種大威力武器,而且2000年時擊沉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也正是這種650毫米超大魚雷。蘇聯時代研製的650毫米核魚雷攜帶一枚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威力比1945年投擲在廣島的原子彈還要大四分之一,因此其殺傷半徑拓展到13千米,如果在艦隊中央引爆,足以摧毀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通常航母戰鬥群以航母為中心,護航艦隊大致部署在航母周邊10千米左右的位置),而且由於威力巨大,所以即使出現一些偏差,也足以重創美軍艦隊,蘇聯核魚雷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蘇聯第一代627型攻擊核潛艇原本的樣式如上,在艦首塞一枚巨大的T-15超級魚雷作為主要武器,不過後來還是採用了下面的常規布局方式)

然而即使這樣,蘇聯人還不滿足,他們自65型魚雷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了代號為T-15的超級魚雷。1961年10月30日,蘇聯人在北極圈內的新地島靶場測試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超級核彈,蘇聯人給這枚57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起了一個綽號叫"大伊萬",而北約國家則稱其為"炸彈沙皇"。根據後世解密的資料顯示,蘇聯當時計劃使用當量1億噸的核彈,但是由於地質和環境專家們的反對,最終把威力減少到5700萬噸。不過這種1億噸的核彈頭,確實曾經被用來裝備在T-15超級魚雷上。

(T-15超級魚雷的戰鬥部,就是曾經在新地島測試的5700萬噸TNT當量的"大伊萬",只不過T-15裝備的彈頭當量是1億噸)

按照當時蘇聯人的設想,在還沒有戰略核飛彈的年代裡,攜帶核彈頭的轟炸機和水下的核潛艇,就是攜帶核武器最好的方案。因為蘇聯沒有美國海軍那樣的航空母艦,因此只能選擇"劍走偏鋒"的方式獲取對美國本土的核威懾力量。但是蘇聯軍方當時認為高空飛行的戰略轟炸機很容易被敵方防空力量擊落,因為當時蘇聯的第一代戰略轟炸機只有兩種:圖-95和米亞-4。圖-95雖然滿足轟炸美國本土,但是由於是渦槳飛機,速度較慢;米亞-4雖然是噴氣式轟炸機,但是該機航程不足,飛不到美國。所以,使用巨大的核魚雷對美國東西兩洋發動核打擊,就是蘇聯在當時最有利的選擇。

(最終建成服役的627型攻擊核潛艇)

按照當時蘇聯的設計,T-15超級魚雷長23米,直徑1.5米,蘇聯當時第一代627型攻擊核潛艇只能攜帶1枚,並同時保留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裝填自衛用魚雷。按照蘇聯人的設想,T-15超級魚雷不是用於攻擊水中目標,而是裝備有滑橇,627型核潛艇將會攜帶T-15魚雷悄悄潛入距離美國海岸僅數十千米的距離,然後發射,憑藉著滑橇,T-15魚雷最終衝出水面,並在陸地上爆炸。其實這種奇葩的攻擊方式在二戰時期就曾經被蘇聯潛艇使用過。在波羅的海作戰中,蘇聯潛艇曾經在水面狀態下發射魚雷,並且將魚雷定深設置為0,這樣魚雷發射後確實曾經躍出水面並越過防波堤,成功擊沉港內停泊的德軍軍艦。

T-15超級魚雷採用"上岸"空爆的方式,核心是因為其威力太過於強大,如果在水中引爆的話,由於海水是不可壓縮的,因此引發的衝擊波會直接摧毀發射艇。所以不得以只能選擇空爆方式。不過,隨著後續蘇聯潛射戰略飛彈的研製成功,這個腦洞大開的超級魚雷也就被扔進了保險柜徹底封存。而蘇聯海軍的627型核潛艇也回歸了傳統的布局,一直到退役都只是一款魚雷攻擊核潛艇。

(已經退役並公開展示的美軍MK-45型核魚雷)

和蘇聯人的瘋狂相比,美國方面就顯得保守的多了。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戰略飛彈方面明顯領先蘇聯,在1950年代美國憑藉二戰時期組建的龐大航母戰鬥群,隨時可以派出航母艦載機,將核彈頭扔在蘇聯城市上空;1960年時,美國第一艘戰略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正式交付美國海軍,由此美國海軍可以直接從挪威海或者地中海打擊蘇聯首都莫斯科,因此完全沒有必要花費精力去搞所謂的核魚雷。

美國海軍裝備的主要核魚雷是代號為MK-45的一款反潛魚雷,美軍普遍使用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也曾經採用這種魚雷作為戰鬥部。MK-45型魚雷口徑482毫米,長5.7米可以通過潛艇魚雷發射管發射,射程僅10~15海裡(18.5~27.7千米),彈頭採用W-34型核彈頭,爆炸威力為1.1萬噸TNT當量,接近廣島原子彈的水平。不過MK-45主要是用於對抗蘇聯的各種核潛艇,並沒有戰略打擊能力。從這一點上也看出美國和蘇聯在核魚雷戰術運用上的巨大差異。

北冰洋海神——"波塞冬",重生的T-15超級魚雷

客觀上說,如今俄羅斯公布的"波塞冬"無人潛航器,本質上可以看作是60年代T-15超級魚雷的現代化版本。因為從數據上就可以看出二者極為相似。T-15長度為23米,直徑1.5米;"波塞冬"長度為20米,直徑也是1.5米。所以從外形尺寸上看,二者確實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不過相比於1960年代的技術,"波塞冬"的其他性能已經是T-15魚雷無法比擬的。不過由於目前俄羅斯官方透露的信息並不多,所以對於"波塞冬"的具體情況,外界依然知之甚少。

(俄羅斯媒體公布的"波塞冬"想像圖)

"波塞冬"無人潛航器最大的特點在於,不僅僅採用了核彈頭作為戰鬥部,同時其動力系統也使用了小型核動力裝置,這樣"波塞冬"就不受自身燃料攜帶量的限制,而是擁有了幾乎無限的航程。按照俄羅斯軍方的解釋,"波塞冬"可以直接在巴倫支海投放,然後自行航行至大西洋海嶺附近,進入定點位置後隨即潛伏下來,一旦得到信號,就會重新激活,並在合適的地點自行引爆。由於其可以攜帶百萬噸TNT級別的核彈頭,因此一旦在北大西洋海嶺的適當位置引爆,其引發的海嘯將高達600米,並且長度超過1000千米,足以席捲半個美國東海岸,包括從華盛頓到紐約再到費城的一系列美國沿海城市都將被巨大的海嘯徹底摧毀,其威力遠大於一顆甚至數顆核彈頭。

由於"波塞冬"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魚雷可以描述的武器,因此其主要目標也已經不再是當初的美國海軍艦隊——畢竟在超過600米的巨大海嘯面前,即使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也不過是一葉扁舟而已,所以"波塞冬"一旦真正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其威力可以在摧毀美國半個東海的同時,"全殲"美國海軍整個大西洋艦隊,其戰略意義已經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這也是"波塞冬"一經公布就引發諸多關注的根本原因。

(被俄羅斯媒體意外曝光的"產品30",也就是)

不過,儘管俄羅斯官方給予了最高評價,但是其真實性能如何,外界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疑問。如果單從理論上說,"波塞冬"的設計是沒有問題的:小型核動力裝置推進帶來"無限"巡航能力,同時裝載百萬噸級核彈頭,引爆彈頭用"海嘯"達到"滅國"目的,這些在技術上都是可以實現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確保這枚無人駕駛的核魚雷的安全和可靠性?因為核彈對於現代人類而言是能夠滅國的強大武器,即使在今天,美俄兩國依然各自儲存著4000枚左右的核彈頭,合計超過8000枚。在理論上說,這些核彈頭足以殺死地球上所有的人類,不過這些核彈頭全部置於各國的嚴格監控之下,會有專人專門機構負責對其進行維護保養,確保其可靠和安全。

(和人比對比一下,大概就可以看出"波塞冬"有多大的體量)

無人駕駛的核魚雷就不一樣了,"波塞冬"是無人潛航器,它會獨自行進超過1萬千米,從俄羅斯本土深入北大西洋海域,而且俄方透露稱"波塞冬"的最大潛深可達1000米,由於沒有人員艙,所以大潛深的無人航行器開發難度實際上要小於載人潛水艇。但是,凡事都怕意外,萬一"波塞冬"在海上部署時突然出現故障,特別是如果意外引爆了彈頭,都會立即引發毀滅性的核大戰,整個人類文明恐怕就要為這一枚"波塞冬"的意外而陪葬。這種風險實在太大,以至於不得不引起各方面的擔憂和猜測。

要魚雷還是要飛彈?這是個問題

近年來俄羅斯的"波塞冬"無人潛航器炒得熱鬧,而我國海軍也在不聲不響之間,逐步推進海軍潛射巨浪-3型飛彈的研發工作。去年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正式亮相了塵封已久的巨浪-2型潛射飛彈,依照我軍"公布一代、裝備一代、研製一代"的傳統,公布了巨浪-2型飛彈,很大可能就是因為巨浪-3型飛彈已經研製成功了。

(按照我軍一貫的傳統,巨浪-2拿出來展示了,意味著更新的東西已經"在路上")

和巨型的"波塞冬"相比,巨浪-3潛射戰略飛彈顯得非常中規中矩,因為巨浪-3依然是一款依照傳統核威懾戰略理論開發的潛射戰略核飛彈,其使用方式和威懾效果和以往的戰略飛彈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巨浪-3的射程要大大高於巨浪-2,具備覆蓋美國本土全境的作戰能力,而不是像過去的巨浪-2型飛彈只能覆蓋一部分美國國土。那麼,在俄羅斯熱火朝天研製全新核潛航器的同時,我國是否有必要開發類似於"波塞冬"的水下核武器呢?

(巨浪-2是目前我國海軍最重要的海基核打擊手段,沒有之一)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幾個方面去探討:其中包括武器的威力、反應速度、生存性、可靠性等等。首先說威力,顯然是"波塞冬"更勝一籌,雖然同樣是百萬噸級核彈頭,但是如上文所述,由於水是不可壓縮的,因此在大洋海嶺的適當地點引爆核彈,將會引發巨型海嘯。當高度600米,長度超過1000千米的水牆橫掃半個美國東海岸時,一枚百萬噸級核彈的威力,將會超過10枚以上空爆的百萬噸級核彈頭——因為在冷戰時期,美蘇就都進行過測試,即使是百萬噸級核彈頭,空爆狀況下其殺傷半徑也不過30千米,10枚合計殺傷區域僅有600多千米,不及"波塞冬"的1000千米水牆,而且由於空氣可以壓縮,因此隨著距離的增加,空爆核彈的威力會以幾何級數迅速降低,因此單就威力而言,戰略飛彈所攜帶的核彈頭遠不及"波塞冬"的威力。

(俄羅斯海軍用949A型飛航式飛彈核潛艇改裝的特種潛艇"別爾哥羅德"號,將會是"波塞冬"的專門搭載艦)

其次,反應速度。任何武器威力再強大,如果反應速度太慢,那麼在發射之前就被對方一鍋端了,也就沒有了絲毫的戰術戰略意義。而比較反應速度,"波塞冬"顯然就落後了一大截。根據俄羅斯官方的消息,"波塞冬"無人潛航器的正常運行速度平均為30節,最高航速可達200節(俄方數據),最高速度折合約370.4千米/小時的速度,因此從巴倫支海航行到北大西洋海嶺位置(大約1萬千米)依然需要一天多的時間,而巨浪-3作為潛射戰略飛彈,同樣飛行1萬千米,只需要大約30分鐘左右,很顯然其反應速度要快於"波塞冬"。當然也有人說如果預先把"波塞冬"部署在海嶺附近可以提升其反應速度。但是由於海水是一種特殊的介質,一般的聲光電磁信號很難穿透海水,只有超長波通訊可以穿透大洋聯繫到海峽的潛航器。而這種超大型長波通訊系統傳遞信息的效率太低,通常需要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所以等翻譯出必要的電文,再發動攻勢,其反應依然要慢於戰略飛彈——海嘯從生成到抵達美國本土,同樣需要時間。

(由於水體不可壓縮,因此可以成倍提升水下核爆的威力,但同時也因為水體不可壓縮,只需要使用很少裝藥的深水炸彈,就能夠有效對抗"波塞冬")

第三,生存性和可靠性。生存性方面毫無疑問"波塞冬"佔據優勢,因為其體積和戰略飛彈核潛艇比起來可以說微乎其微,這麼個小不點深藏在大洋之下,無論是噪聲還是磁場反應都極為微小,因此極難被發覺,而且即使發覺,由於其體積小速度快,也很難被反擊。但是和卓越的生存性形成對比的是,"波塞冬"的可靠性非常令人擔憂。因為"波塞冬"本身就是無人潛航器,而且在距離本土1萬千米以外的海域獨自潛伏,從某種意義上,即使是莫斯科的俄羅斯國防部都未必掌握"波塞冬"的準確部署地點,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技術故障,將極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即使莫斯科的俄軍總部發現問題,也很難及時趕到處理——因為"波塞冬"太小,美國人找不到,俄羅斯人自己也同樣找不到,這是真正的"大海撈針"。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的消息,"波塞冬"將於今年秋天展開全面的測試工作)

總體上而言,"波塞冬"確實是一款極為獨特戰略武器,它已經不同於一般的核魚雷,雖然在技術上確實存在可行性,但是在實際使用上無法確保足夠的安全和可靠性,這是其最大的致命傷。也是其真正入列的主要障礙。而且除此以外,由於"波塞冬"是潛航器,其引爆地點在海中,儘管可以掀起數百米的巨浪,但是對於美國內陸深處的廣大地區依然缺乏有效的打擊能力,換句話說,"波塞冬"只能襲擊美國的沿海地區,無法有效打擊內陸。因此能夠覆蓋美國本土的遠程戰略飛彈依然必不可少。從這個角度上看,"波塞冬"的適應性顯然不及常規的戰略核飛彈。

(強大的戰略飛彈核潛艇依然國家二次核反擊最重要的武器系統)

所以,筆者個人認為,"波塞冬"雖然是一個理論上美好的滅世武器,但是其局限性也同樣明顯,雖然看起來可怕,但這個"可怕"更多是媒體為了賺取流量,吹噓出來的"可怕"。如果一定要在"波塞冬"和戰略飛彈之間選一個的話,筆者還是認為,戰略飛彈依然是最優選項。作為參考,美國的科技水平和技術儲備顯然要高於當年的蘇聯也高於現在的俄羅斯,但是美國始終沒有開發類似於"波塞冬"的滅世魚雷,這大概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種武器所暴露出的使用局限性問題,而美國人對待"波塞冬"的態度也值得我們參考。

相關焦點

  • 能在水下爆炸的核武器,引爆後有600米高水牆,橫掃美國東海岸
    俄羅斯研發了一款無人潛航器:波塞冬,而他又被稱之為超級核魚雷,這款武器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在水下爆炸,一旦引爆600米高的水牆可以橫掃美國東海岸。俄羅斯一直追求所謂的暴力美學,簡單來說就是武器的威力越大他們越看重,事實上不僅僅是俄羅斯,當初的蘇聯也是一樣。
  • 4級颶風帶來時速240公裡大風,「水牆」高6米
    至此,兩大洋的「雙風暴」還有大西洋一個,兩個風暴此消彼長,颶風「蘿拉」已經發展為4級颶風,並且也於27日早些時候登陸美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稱颶風蘿拉是「無法躲避的風暴潮」,當地居民被敦促離開該地區,那麼這個颶風現在發展如何呢?颶風「蘿拉」已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卡梅隆附近登陸,為四級風暴。
  • 俄制波塞冬射程1萬公裡,爆炸當量可掀起海嘯
    但實際上,該艇擁有一項獨特優勢,便是能夠發射波塞冬魚雷!這種以海神波塞冬命名的魚雷到底有什麼不尋常之處呢?簡而言之,這是一顆可以攜帶核彈頭、並以核動力作為推進的魚雷。據公開資料顯示,波塞冬核魚雷可以攜帶兩百萬至兩億噸爆炸當量的核彈頭。要知道,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核彈就是前蘇聯研製的「沙皇炸彈」。
  • 颶風「伊薩亞斯」在美國東海岸登陸(2)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8月5日 (外代二線)(15)颶風「伊薩亞斯」在美國東海岸登陸 8月4日,一名女子在美國紐約冒著風雨滑旱冰出行。 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3日說,「伊薩亞斯」當晚增強為1級颶風,隨後在美國東部北卡羅來納州登陸。颶風給美國東部部分地區帶來強風和暴雨。
  • 二戰結束後,美國秘密研究水下引爆原子彈
    雖然核武的發明是為了戰爭,但是現如今它已經成為了一種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其實除了中美俄英法五常合法擁有核武器以外,還有四個非法擁有國。甚至此前美國副總統還對外宣稱,日本實際上已經具備了一夜之間擁有核武器的能力。
  • 馬達加斯加島四面環海,為何要在東海岸開鑿600多公裡長的運河
    可是位於非洲東南部馬達加斯加島的東海岸附近卻存在著一條平行於印度洋的人工運河,運河和海洋之間最窄處僅相隔十幾米。這條運河叫做龐加拉納運河,它起點位於馬達加斯加東海岸的城市-法拉芳加納,終點在中北部的沿海城市富爾潘特,全長600多公裡。
  • 俄羅斯部署頂級「航母殺手」:可控制整個大西洋,甚至美國東海岸
    俄羅斯部署頂級「航母殺手」:可控制整個大西洋,甚至美國東海岸亞森M級核潛艇在美國開始建造第二款10萬噸級核動力航母"福特"級時,俄羅斯的航母計劃卻風平浪靜,除了幾個模型,外界幾乎找不到俄羅斯新航母的影子,美俄之間的航母力量差距越來越大。
  • 山火剛控制住,澳大利亞東海岸又遇洪水
    但這場洪水,也為東海岸的城市帶來了更多的災難。 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當地時間12月13日,洪水襲擊了澳大利亞東海岸,受災地區包括昆士蘭州的南部與新南威爾斯州的東部。當局敦促人們在自己的房屋周圍堆起沙袋,並避免在水位已經上升的道路上開車。此外,昆士蘭州首府城市布裡斯班和新南威爾斯州著名旅遊景點拜倫灣都受到了這次洪水的嚴重影響。
  • 歐洲海岸大規模鯨魚擱淺,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人類都很難找到它,並且是屬於深海物種,不可能在淺水區域生活,那必然是因為海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所以專家認為美國和北約通常使用的聲納會引起減壓病或深海鯨魚種類的「麻醉」,並使它們自己擱淺。同時許多科學論文表明,軍事聲納,石油地震勘測和大量鯨魚擱淺之間存在聯繫。所以這加大了是美國和北約的問題導致了鯨魚的問題。
  • 歐洲海岸大規模鯨魚擱淺!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人類都很難找到它,並且是屬於深海物種,不可能在淺水區域生活,那必然是因為海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才可能引發這些大規模鯨魚罕見擱淺現象所以專家認為美國和北約通常使用的聲納會引起減壓病或深海鯨魚種類的「麻醉」,並使它們自己擱淺。同時許多科學論文表明,軍事聲納,石油地震勘測和大量鯨魚擱淺之間存在聯繫。所以這加大了是美國和北約的問題導致了鯨魚的問題。
  • 日本東海岸發生9.0級地震_中國網
    整個廠區幾乎被大火吞滅,目前還不清楚是否造成人員傷亡。 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發生了9.0級地震,目前已經造成至少20人死亡,多人受傷。此次地震是7年來對日本破壞性最大的地震。地震後,發生了多次餘震,一次包括7.4級餘震。地震發生後,日本股市應聲下跌,跌幅為1.72%,日元出現貶值。
  • 500枚重型炸彈引爆富士山,計劃一旦成功,日本將從地球上消失
    美國「暴雨」計劃一旦實施,可能將日本送回原始時代美國馬歇爾將軍提出的「暴雨」計劃,計劃於1945年11月在九州島兩棲登陸,目的是建立軍事基地以支援未來的作戰行動。該計劃一旦實施將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可能將日本送回到原始時代。蘇聯欲用重型炸彈引爆富士山,日本回原始時代都成奢望美國的「暴雨」計劃與蘇聯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蘇聯快速結束戰爭的計劃更為瘋狂。
  • 在地下蟄伏17年後,數十億隻蟬將於今夏在美國東海岸地區破土而出
    一群在地下等待了長達17年之久的龐大蟬群即將出現在美國東海岸地區。這些蟬會爬上樹,然後蛻皮露出翅膀,讓它們能夠長途跋涉,找到配偶。正如《Newsweek 》所報導的那樣,蟬的出現由來已久,預計這批蟬的規模絕對龐大。這些蟬可能會出現在美國15個州,主要集中是在東海岸地區,但最西邊延伸到伊利諾州。這種昆蟲雖然對人類沒有危險,但由於它們的叫聲非常響亮,所以會造成相當大的困擾。
  • 加利福尼亞沿海的紅杉,和維吉尼亞海灘一個一流的東海岸度假勝地
    加利福尼亞沿海的紅杉,和維吉尼亞海灘一個一流的東海岸度假勝地巨人之路」指的是加利福尼亞沿海的紅杉,但如果沒有親眼目睹,遊客們可能會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世界上有三種巨大的紅杉樹,其中兩種位於加利福尼亞。
  • 超級颱風「山竹」風眼面積超城市,美國颶風在它面前只算「小弟」
    外媒將「山竹」與正在美國東海岸肆虐的颶風「佛羅倫斯」比較,但他們發現「佛羅倫斯」在「山竹」面前只是個小弟弟: 網友製作的對比圖,山竹比佛羅倫斯大了近一倍 首先,「佛羅倫斯」在登陸美國東海岸時,已經減弱為一級颶風(風速在65公裡/小時以內)。
  • 美國NASA衛星緊急對準:澳洲東海岸濃煙滾滾
    在我國南方地區正在經歷大範圍的酷熱高溫的同時,赤道另一端的南半球,溫暖和乾燥的天氣在澳大利亞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展示它的威力——比如9月10日,美國宇航局(NASA)的衛星飛過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看到了燃燒的火災,產生的濃煙隨著風一直吹到太平洋上。
  • 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大堡礁發現500米高珊瑚礁 高度超過帝國大廈
    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大堡礁發現500米高珊瑚礁 高度超過帝國大廈(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球科技:外媒報導,研究人員近日在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的大堡礁處發現一座高達1640英尺(約500米)的珊瑚礁,高度超過帝國大廈、艾菲爾鐵塔、碎片大廈等建築物。
  • 澳大利亞東海岸最大的潮汐
    在地球的大部分海岸  20世紀的其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該海灣每天的潮汐比東海岸其他任何地方都高出6倍,而且比其他地方晚3個小時。  獨特的地方地理環境在這一現象中起著關鍵作用。  寬灣是大堡礁南端附近的一個大漏鬥形海灣。  它長50公裡,最大範圍延伸到約20公裡寬。  海灣由48個島嶼組成,統稱為寬闊海灣群島國家公園的一部分。
  • 全球僅存450頭的北大西洋露脊鯨 在美國東海岸迎來生育高峰
    世界上最瀕危鯨物種之一的露脊鯨,正在美國麻薩諸塞州附近迎來一小波生育高峰。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4日報導,美國海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在美國科德角灣發現了三對來自北大西洋的母子露脊鯨。它們冬天在喬治亞州和佛羅裡達州出生,春天才會遷徙到美國的東海岸。據了解,目前北大西洋露脊鯨在全球僅存450頭左右。
  • 打穿整個太平洋,衛星定位直衝美洲海岸爆炸
    如T-15式核魚雷,大小近乎一艘小型潛艇,由大型核動力母艇發射後,航行上千公裡,爆炸當量200-800萬噸,在海岸爆炸完全可以製造人為的大型海嘯。當時間進入2019年後,另一款俄式「無人潛水器」波塞冬型的測試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上個世紀,蘇軍就研發了專門的深潛器,執行特種水下任務,並改造了數艘667型戰略飛彈核潛艇,拆掉發射筒,當做深潛器的專門母艇使用。不過這種「無人潛水器」和上個世紀的產品沒有什麼相同之處,因為說白了其實它是一枚巨型高速核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