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為什麼一些東西有耐火性?

2021-02-08 瀟湘晨報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新媒體專電 為什麼有些東西很容易燃燒,有些東西卻不容易燃燒呢?美媒稱,對於大多數材料,只要通過消除「燃燒四面體」的一個或多個面就能或多或少地減少燃燒。燃燒四面體指的是一個三角形的金字塔,其中每一面都代表著起火所必需的一個元素,它們分別是燃料、熱量、氧氣和可持續的化學反應。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26日報導,1903年12月30日,舞檯燈的一個火花導致芝加哥的易洛魁劇院起火。「舞臺和幕布以及其餘部分著火了。」劇院一名老闆的孫子、現任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化學系副教授的比爾·卡羅爾說:「由於出口太少,當時情況很糟糕。」超過600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這是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單一建築火災。

如今,這種災難很可能不會發生,因為許多現代材料的可燃性不像以前那麼強了。但是,是什麼讓一些材料具有防火性呢?

報導稱,「防火」這個詞實際上並不恰當,因為幾乎任何含有碳的東西如果足夠熱的話都會燃燒起火。卡羅爾告訴趣味科學網站,「耐火」和「阻燃」才是更準確的術語。如果使用得當,這些防火措施可以中斷燃燒過程。

一個例子是廚房臺面使用的人造石頭,比如杜邦品牌可麗耐。可麗耐臺面的塑料中充滿了由水合氧化鋁製成的細磨石,這是一種不會燃燒的化合物。卡羅爾說,這種石頭降低了臺面的燃料值(可供燃燒的碳的量),使之更耐火。

「這種氧化鋁帶水,所以當你把兩者(塑料和水合氧化鋁)結合在一起時,你得到的實質上是微觀上潮溼的石頭。」他說,「你把它們放在一個塑料矩陣裡,所以真的很難從中產生熱量。」

燃料和熱量是燃燒四面體中的兩面,燃燒四面體指的是一個三角形的金字塔,其中每一面都代表著起火所必需的一個元素。卡羅爾解釋說,另外兩面是氧氣和可持續的化學反應。他說,大多數材料——除了花崗巖和石棉,也就是少有的真正的防火材料——只要通過消除燃燒四面體的一個或多個面就能或多或少地減少燃燒。

與耐火不同,能從一開始就防止起火或能阻止燃燒的特性——被稱為阻燃劑的化學物質——可以幫助減緩或撲滅已經燃燒起來的火。化學阻燃劑包括氯、溴、氮、磷、硼或金屬。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為什麼一些東西有耐火性?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新媒體專電 為什麼有些東西很容易燃燒,有些東西卻不容易燃燒呢?美媒稱,對於大多數材料,只要通過消除「燃燒四面體」的一個或多個面就能或多或少地減少燃燒。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9月26日報導,1903年12月30日,舞檯燈的一個火花導致芝加哥的易洛魁劇院起火。「舞臺和幕布以及其餘部分著火了。」劇院一名老闆的孫子、現任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化學系副教授的比爾·卡羅爾說:「由於出口太少,當時情況很糟糕。」超過600人在這場災難中喪生——這是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單一建築火災。
  • 美媒:為什麼一些東西有耐火性?
    為什麼有些東西很容易燃燒,有些東西卻不容易燃燒呢?美媒稱,對於大多數材料,只要通過消除「燃燒四面體」的一個或多個面就能或多或少地減少燃燒。燃燒四面體指的是一個三角形的金字塔,其中每一面都代表著起火所必需的一個元素,它們分別是燃料、熱量、氧氣和可持續的化學反應。
  • 美媒:為什麼一些東西有耐火性?
    &nbsp&nbsp&nbsp&nbsp參考消息網9月27日報導為什麼有些東西很容易燃燒,有些東西卻不容易燃燒呢?美媒稱,對於大多數材料,只要通過消除「燃燒四面體」的一個或多個面就能或多或少地減少燃燒。
  •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我們的基因更像媽媽還是爸爸?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1日發表報導《從基因角度看,你更像媽媽還是更像爸爸?》,全文摘編如下: 「他長得跟他爸爸一模一樣!」「她是她媽媽的翻版——除了鼻子。」我們看著孩子長大時,往往會尋找孩子和父母的相似之處。那麼從基因角度看,父母哪一方貢獻更多呢?
  •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我們的基因更像媽媽還是爸爸?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1日發表報導《從基因角度看,你更像媽媽還是更像爸爸?》,全文摘編如下:「他長得跟他爸爸一模一樣!」「她是她媽媽的翻版——除了鼻子。」我們看著孩子長大時,往往會尋找孩子和父母的相似之處。那麼從基因角度看,父母哪一方貢獻更多呢?答案取決於你問的是一個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的基因總數,還是哪一方的基因實際上發揮的作用更大。
  • 美國趣味科學:解密美國七個絕密計劃
    (資料圖片)參考消息網10月7日報導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4日稱,從聳人聽聞到饒有趣味再到荒謬之極,政府和軍方的秘密可謂無所不包,但其中大多都不缺少吸引力。從美國空軍打造超音速飛碟的秘密計劃到而今已家喻戶曉的二戰時期生產首枚原子彈的科研計劃,下面說說軍方和中央情報局的七個已解密的秘密。1.
  •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20日...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20日報導,這一鼻咽部位——鼻子後面——據信除了極小的瀰漫性的唾液腺外什麼都沒有,但新發現的器官平均約1.5英寸長(3.9釐米)。FX168財經報社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原作版權,但因數量龐大無法逐一核實,圖片所有方如有疑問可與我們聯繫,核實後我們將予以刪除。
  • 趣味科學實驗——大象牙膏
    科學趣味實驗一直是學生們最喜愛的課程,今天有幸跟學生一起體驗了一把久負盛名的「大象牙膏」實驗。「大象牙膏」實驗是2009年由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公布的十個最令人驚訝的化學實驗視頻之一,其實驗方法是將濃縮的過氧化氫(一般為30%的濃度)與肥皂混合起來,加上一些碘化鉀或高錳酸鉀(不能過多),短時間內即可觀察到一股充滿氧氣的泡沫狀淺黃色物質像噴泉一樣從容器中噴湧而出,當然也可以加入不同的色素看到不一樣的顏色。
  • 17個趣味小實驗,帶給孩子不一樣的科學啟蒙
    隨著STEM教育理念的全球普及,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們進行「動覺學習」(kinesthetic learning),近年在美國的加州和紐約等地,興起了一項新的學生活動。旨在「讚美藝術,手工藝品,工程,科學項目和『自己動手』的心態」。
  • 為什麼科學無法解釋一些「超自然現象」?
    我的確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更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只是聽旁邊的人說「房子周圍輕易動不得」。第二天,我才知道原來小夥伴種水仙的時候突然身體不適,家裡人覺得是動了「殺氣」,所以才發生了我看到的那一幕。然而,知道今天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我家房前屋後隨便動土都沒關係,而我的小夥伴只挖了幾鋤頭就不舒服了。
  • 趣味科學:仍然是個謎!鴨嘴獸皮毛能發光
    原標題:趣味科學:仍然是個謎!鴨嘴獸皮毛能發光參考消息網11月9日報導美媒稱,可感應電流的喙、有毒的跟骨骨刺以及通過生蛋繁衍後代,鴨嘴獸可謂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動物之一。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一澳大利亞「怪物」還有另外一個出人意料的特徵:其皮毛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出螢光。
  • 《趣味科學》:鱷魚可以重新長出尾巴
    參考消息網站12月1日報導 據《趣味科學》網站報導,幼年期間的鱷魚可以像蜥蜴一樣重新長出尾巴,這令科學家意外。真正有趣的是,這種再生似乎是通過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機制實現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成像和解剖,發現鱷魚與我們知道可以再生附肢的其他動物完全不同。由於新生肌肉的成本很高,鱷魚似乎直接放棄了肌肉。
  • 男子耳朵裡「感覺有東西在爬」 原來是蜘蛛在裡面安家……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中國東部地區一名男子最近到醫院就醫,說自己右耳裡邊「感覺有東西在爬」。經過檢查,醫生發現一隻蜘蛛在裡面安家了。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13日報導,這隻微小的蛛形綱動物已經在裡面結網。蛛網遮蓋了患者的整個耳道。揚州大學附屬醫院的張醫生收治了這名患者。
  • 解讀美國的「反智主義」:為什麼有人不相信科學?
    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想當然的認為人們應該相信環境問題背後的科學。我們或多或少地接受這樣一種前提條件:如果有一組證據充分且經過同行評議的科學報告,或者是國家研究委員會或皇家學會這樣知名科學組織的報告,或者說,我們的科學研究有一系列完整健全的機制,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去懷疑科學甚至為科學辯護。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即便如此,還有人會去質疑科學呢?
  • 網站推薦:科學遊戲實驗室~
    好久沒推薦網站了~之前經常會看的主要是一些英文網站,這次推薦一個中文的小實驗網站,看起來會比較方便一點。
  • 美媒:動物頭骨遠比想像中複雜 有很多塊骨頭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16日報導,一些動物在幼時或成長階段,頭骨的數量更多,後來,有些骨頭就長在一起了。不過,一些動物在整個成年階段仍有幾十塊頭骨。為什麼動物的頭骨會有那麼多塊骨頭,哪種動物的頭骨骨頭數量最多?
  • 大學生玩轉科學趣味實驗
    大學生玩轉科學趣味實驗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李旺澤 劉琿) 河北聯合大學輕工學院歷時1個月的第二屆走進化學實驗室主題活動之科學趣味實驗設計競賽日前落下帷幕。  此次科學趣味實驗設計競賽吸引了眾多學子,共收到70餘件作品。
  • 趣味科學實驗:N153.有趣的''蛇擺''
    【有願意一起交流分享實驗的網友加我微信:zhm6334574入實驗交流群一起學習】一【蛇擺】     用優美的方式詮釋單擺的擺長與周期的關係,使演示實驗更有趣味性    「趣味科學實驗」公眾號ID:qwkxsy是公益性質平臺,方便廣大的青少年交流和學習科學實驗。
  • 獨家專訪《科學美國人》總編輯:科學為什麼對你我都很重要?
    《科學美國人》不僅有14 種語言的版本,網站 scientificamerican.com,還在2004年出版了《科學美國人:大腦》(Scientific American Mind),這是一本關於心理學和腦科學的雙月刊科普雜誌,目前擁有6個語言版本。
  • 【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科學美國人》總編
    早在20年前我們就有了網頁,那還是在一個叫美國在線(AOL)的網站上的頻道,我們是第一個登上美國在線的雜誌。科學美國人始終相信,我們的任務是分享知識,只要出現了新的渠道,我們就會使用它,不管是網際網路、推特、臉書、谷歌、視頻。所以,我們會如何改變?每當出現了新的技術,我們就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