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材料》通過3D列印技術「複製」鯨鬚的三維結構得到具有優良抗斷裂性能的仿生材料

2021-01-15 高分子科學前沿

自然是最精確和高效的材料的設計者和創造者,在各種生物材料的啟發下,人們通過「複製」得到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仿生材料,如模仿荷葉微凸起表面的超疏水材料,模仿壁虎腳掌黏附系統的粘合劑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博士王彬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M. A. Meyers教授受鯨鬚的啟發,利用3D列印技術複製了鯨鬚的三維結構,並探究了該結構對性能的影響。


圖1 鯨鬚微結構的示意圖、結構剖面圖及模仿鯨鬚結構的結構模型示意圖

鯨鬚是鬚鯨口腔中的濾食器,能提高鬚鯨食用大量浮遊動物時的效率,鬚鯨也憑藉這個濾食的功能逐漸進化為地球上最龐大的物種之一。鯨鬚主要是一種角蛋白材料,它包含了一系列自口腔底部長出的平行板狀物,每個平行板上又會長出許多須狀物,如圖1(b)所示。鯨鬚替代了牙齒,能將食物和海水分離,因此,它需要一定的強度以抵抗水流和食物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壓力。即使在橫向負載時,鯨鬚仍能表現出較好的斷裂韌性,並且斷裂韌性具有各向異性。優異的斷裂韌性可以保證它在使用過程中的結構完整性。在乾燥的條件下,隨著應變速率的增加,鯨鬚還會表現韌脆轉變的性能,給予鯨鬚抗衝擊性能。同時由於縱向取向的管狀層中羥基磷灰石晶體的含量較高,礦化程度較高,鯨鬚的硬度與屈服強度也有一定增強。

研究發現鯨鬚的平行板狀物有著獨特的三明治-管狀結構:中間為多孔的管狀結構,上下為固體層。靠近口腔部分,中間管狀區域面積最大幾乎達到100%,遠離口腔一端中間管狀區域面積最小約為26%,如圖1(c)所示。每根管的末端都會長出須狀物,維持水動力並抵禦與其他生物碰撞產生的壓力。應變速率為10-1 s-1時,彈性模量達到3.3±0.18 GPa。裂紋擴展為0.04 mm時,斷裂韌性達到18 kJ m-2。羥基磷灰石晶體在管狀層中無規分布(圖1(d)),可提高材料的硬度與屈服強度。

圖2 鯨鬚的斷裂行為

作者設計出與鯨鬚三維結構類似的結構模型,並利用3D列印技術製備了類似的三明治-管狀結構:單纖基質殼層和中心為髓質的羥基磷灰石礦化的管狀結構(相鄰的管狀結構被未礦化的單纖基質層分離),如圖1(f)所示。結果表明這種3D列印的具有複雜三維結構的材料能表現出和天然鯨鬚類似的抗壓性能和斷裂韌性。當應變速率為10-2 s-1時,屈服壓力和彈性模量分別達到1.35±0.22和21.63±3.37MPa,當應變速率為0.28 s-1,屈服壓力和彈性模量分別達到3.44±0.22和47.56±5.14 MPa。

作者進一步研究了這些結構分別對材料的性能有怎樣的影響,結果發現只有這種特殊的三維結構的共同作用才能得到具有優異的各向異性斷裂韌性及抗壓能力的材料,缺少任何一種結構都不能達到最好的性能,如圖3(d)所示。

圖3 鯨鬚(a, b)和3D列印材料(c, d)的準靜態和動態壓縮響應

該工作已經發表在先進材料上(Adv. Mater. DOI:10.1002/adma.201804574)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凡本平臺註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平臺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並不意味著本平臺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gfzkxqy,請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邀請您加入學術圈、企業界、碩博聯盟、北美、歐洲、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等一系列技術交流群。同時可以在菜單中回復交流群」,獲取群目錄。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相關焦點

  • 中美研究破解鯨鬚結構 有望開發先進材料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0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研究人員最近合作破解了鯨鬚結構,發現了鯨鬚抗斷裂性能緣何優異的秘密,在此基礎上有望開發出輕質、高強韌的先進複合材料。  鯨鬚是鬚鯨口腔中呈梳狀的濾食系統,由一系列平行排列懸掛的須板組成,能將海水和食物分離,柔韌性極好,可數十年承受來自循環水流及捕食物的作用力而不斷裂。這種優異性能曾一度使鯨鬚成為西方國家用來製作女士緊身內衣的材料。
  • 一名科學家從鯨鬚想到的「黑科技」
    深圳先進院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王彬副研究員就是這樣一位善於從大自然獲取靈感的科研工作者,她從鯨鬚的結構與性能上獲得啟發,希望能研發出先進的海洋用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王彬在本科是材料專業,碩士做生物醫用材料研發,後來考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16年底回國,加盟深圳先進院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
  • 仿生角度研究鯨鬚,研發輕質高強韌的先進複合材料
    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在海洋生物材料及仿生研究方面取得新發現和重要進展,為仿生高性能複合材料研發提供新的設計與製備思路,該研究成果以「源自海洋的設計理念:鯨鬚的抗斷裂性」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權威期刊《先進材料》,論文第一作者以及共同通訊作者為深圳先進院天然生物與仿生材料課題組負責人王彬副研究員。
  • 3D列印生物仿生舌頭
    人類舌頭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生物物理特徵:例如微乳頭密集的拓撲結構、最佳潤溼性和可變形性,在設計人造舌頭表面時面臨著結構上的挑戰,而缺乏這種仿生表面則會阻礙舌頭對食物/流體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解。在這裡,研究人員首次製造了3D軟仿生表面,該表面可複製真實人舌的形貌和可溼性。
  • 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材料的研究進展
    (additive manufacturing),是建立在三維數學模型的數據基礎之上,主要是利用連續的分層列印並且通過一層層的疊加,最終形成三維實體的技術。 從3D列印技術的發展狀況而言,光固化立體成形屬於發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技術,並且得到了廣泛的運用。3D列印光敏樹脂即光固化樹脂、UV樹脂,是口腔醫學領域應用廣泛的高分子材料。對於口腔醫學領域而言,液態樹脂材料需要有優良的穩定性、較低的黏度、固化迅速且程度高等。
  • 3d列印材料大全,看看你知道幾個
    在3d列印領域,3d列印材料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3d列印材料是3d列印技術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材料的發展決定了3d列印能否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目前,3D列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樹脂、橡膠材料、金屬材料、陶瓷材料等。另外,彩色石膏材料、人工骨粉、細胞生物材料、砂糖等食品也用於3D列印領域。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特別是,對細胞活力影響有限的溫和加工條件,以及它們在加工具有廣泛性能的材料中的靈活性,使得該技術成為有吸引力的候選者。
  • 科學家們首次3D列印出仿生舌面
    舌頭的拓撲結構、彈性和溼潤度決定了食物或唾液如何與舌頭相互作用,進而影響我們的口感、吞咽、說話和營養攝入。近日,來自英國利茲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利用3D列印技術複製了人類舌頭的複雜表面設計,創造出了一種仿生舌面。
  • 新工藝:高解析度3D列印石墨烯三維結構!
    導讀近日,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與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工藝,採用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3D列印複雜的石墨烯三維結構。這種方法列印出的石墨烯三維結構,解析度比之前的方法高出一個數量級,並可以保留石墨烯二維材料的卓越機械特性。
  • 3D列印石墨泡沫革新電極材料
    聯合團隊利用數字光處理和化學氣相沉積兩種現代工業技術,研製的一種獨特的3D中空石墨泡沫(HGF),具有周期性多孔結構和良好力學性能,成功實現了電極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相關論文已發表於《探索》。  「該成果不僅為製備優秀機械強度和電化學性能的電極材料提供了一種新方法,也為先進能源存儲設備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 可替代塑料的新材料出現了!中國科大研製出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要實現科學工程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更需要專業團隊技術攻關。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 生物植入物的2D/3D/4D增材製造材料,Engineering綜述
    AM是一種面向材料的製造技術,因為材料固化機制,列印結構精度,後處理過程和功能應用均是基於列印材料的。但是,用於製造生物植入物的三維(3D)可列印材料仍然非常有限。在這項工作中,對用於生物植入物的2D/3D AM材料進行了調研。此外,在呂堅教授課題組先前開發的4D列印陶瓷前驅體及陶瓷材料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軟硬集成4D增材製造概念,並對其在人體系統中複雜而動態的生物結構上的潛在應用做了展望。
  • 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全球首套多精度多材料微納米3D列印系統量產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1日訊 (記者 王軼辰) 記者從20舉辦的2016國際先進位造與微納米複合超輕型材料趨勢論壇上獲悉,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全球第一套多精度多材料微納米3D列印系統已量產,並實現出口,現出口2套至海外頂級研究機構。
  • 乾貨——3D列印技術分類及材料應用詳解
    肆/SLM 選擇性雷射熔化SLM是利用金屬粉末在雷射束的熱作用下完全熔化、經冷卻凝固而成型的一種技術。SLM與SLS製件過程非常相似,但是,SLM工藝一般需要添加支撐結構。具有強度高、韌性好、耐熱性好、抗衝擊性、耐化學藥品性、尺度穩定性高、易於加工成型等特性。ABS塑料具有各種優良的性能,如良好的衝擊強度,較好的尺寸穩定性、耐熱性、耐低溫性以及優異的電性能、耐磨性,此外,ABS的抗化學藥品腐蝕性也很強,比較適用於成型加工和機械加工。ABS與其他材料的結合性好,易於表面印刷、塗層和鍍層處理,如進行表面噴鍍金屬、電鍍、焊接、熱壓和黏結等二次加工。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尤其是,展示了精確仿造骨骼形狀、韌帶結構 、粘彈性肌腱的仿生手指。這一手指是採用多材料3D列印的辦法製作出來的一個單一部分。這一製造辦法排除了早先的工程製造中剛性骨架結構以及彈性肌腱系統 中的界面問題。這一人造的肌肉在使用時需要具有驅動功能的手指的肌腱也可以採用列印實現。同時採用一個測試平臺來比較模擬和列印的原型之間的結果。
  • 3D列印材料之 PLA材料
    聚乳酸(PLA)是一種新型的生物基及可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如玉米)所提出的澱粉原料製成。澱粉原料經由糖化得到葡萄糖,再由葡萄糖及一定的菌種發酵製成高純度的乳酸,再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合成一定分子量的聚乳酸。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使用後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在特定條件下完全降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汙染環境,這對保護環境非常有利,是公認的環境友好材料。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相比傳統製造模式,非金屬3D列印的優勢主要在於無模化和可定製,但受限於材料性能,其主要用於樣品和模具的生產,量和價都很難起來;而金屬3D列印除了具備無模化可定製優勢外,在列印效率和列印質量上相比傳統金屬加工工藝均有較為明顯的提升,甚至能夠完成傳統工藝無法製造的高複雜度高精密度零部件的列印,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 3D列印實現製造輕量化:從材料到結構
    輕量化的實現途徑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材料的優化設計和應用;二是產品結構的優化設計;三是先進位造技術的開發應用。三者相輔相成以實現最終產品的輕量化製造,而這其中產品結構優化設計和材料的優化設計具有廣大的研究和開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