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潘光旦:教育須使受教的人做一個「人」,做一個「士」

2020-12-05 騰訊網

本文來源:潘光旦著《政學罪言》

轉自:文化縱橫、大先生們

近代教育遠離做人之道

近代所謂新教育有許多對不起青年與國家的地方。自國難一天比一天的嚴重,而此種對不起之處才一天

比一天的無可掩飾,至最近且到一完全暴露的地步。這種對不起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話總括起來說:教育沒有能使受教的人做一個「人」,做一個「士」。

近代中國的教育沒有能跳出三個範圍:一是公民、平民或義務教育,二是職業或技能教育,三是專家或人才教育。這三種教育和做人之道都離得很遠。

第一種目的在普及,而所普及的不過是識幾個字,教大眾會看簡單的宣傳文字;說得最好聽,也無非教人取得相當的所謂「社會化」,至於在「社會化」以前或「社會化」之際,個人應該有些什麼修養上的準備,便在不議不論之列。

第二種教育的目的顯而易見是專教人學些吃飯本領;繩以「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的原則,這種教育本是無可厚非的。但至少那一點「榮辱」的道理應當和吃飯的智能同時灌輸到受教育的腦經裡去,否則,在生產薄弱,物力凋敝的今日,也無非是教「不奪不饜」的風氣變本加厲而已。

第三種所謂人才教育最聳人聽聞,其實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專家教育以至於文官教育,和做人做士的目的全不相干:弄得不好,造成的人才也許連專家都當不了,文官都考不上。每年畢業的好幾千的大學生不就是這樣麼?

何謂士的教育

什麼是士的教育?

理智的:「推十合一」

情志的:

在平時——「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處為難——「見危授命」,「可殺不可辱」

《說文》在士字下引孔子的話說,「推十合一為士」。讀書人最怕兩種毛病,因為是最不容易避免:一是泛濫無歸,二是執一不化。

梁任公先生某次評閱學生的卷子,在評語裡自承為一個「泛濫無歸」者,這在梁先生也許是一種自謙之詞,但這一類的讀書人目前正滔滔皆是。泛濫無歸的人患在推十之後,不能合一;執一不化的人,患在未嘗推十,早就合一,這裡所謂合一的合字,實際上是不適用的,因為其間並沒有多少可合的內容。

士的教育也著重情緒和意志的培養。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所以備平時。說「士見危授命」「士可殺不可辱」是所以備危難。以生命做一種理想的擁護者,是士的最後也最有力的一隻棋子。而其所以能如此,則端賴平時的培養工夫。

所謂弘,指的就是情緒的培植;用情有對象,這對象是惟恐其太渺小,太零星。所謂毅,指的是意志的訓練,持志有方法,這方法是惟恐其太散漫,太不能持久。張橫渠所謂「不已聞見梏其心」,是弘。孟子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是毅。

用今日流行的語氣來說,前者是有度量,有氣魄,後者是能沉著,能撐得住氣。久已成為口頭禪的仁義二字,其實所指也無非這兩層意思。朱子有兩句話說得很好:「義之嚴肅,即是仁底收斂。」嚴肅時即是毅,未收斂時即是弘。弘毅之至,一個人才敢希望於必要時走成仁取義的一步。

實踐士的教育,須要兩個步驟。第一是立志,就字義說,志是心之所在,或心之所止,即指一個人的生命總得有個比較認清楚的目的,也就是要打定一個健全的立身處世的主意。第二要學忠恕一貫的道理。讀者到此,可能會說我越說越開倒車;其實開倒車並不是一個罪名,平滬車開到北平後,仍然要開回去的。不過我未嘗不準備給這些古老的名字一個比較新鮮而易於了解的解釋。忠就是篤信,外國人叫做conviction,說得更近代些,就是一個人總得有個輕易不肯放棄的立場。恕就是容忍,外國人叫做tolerance,說得更近代些,就是一個人同時也得見到和諒解別人的立場。其實這何嘗不是以前的人造字的本意?

忠字從中從心,董仲舒說得好,「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一個人沒有立場,或立場隨便改換,甚至於覆雨翻雲,朝秦暮楚,總不能說是很健全吧,不健全就是患。恕字從如從心,就是「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意思。

說忠恕一貫,就指兩方面要兼籌並顧。能忠不能恕的人是剛愎自用的人,是黨同伐異的人,是信仰一種主義而至於武斷抹殺的人。能恕不能忠的人是一個侈言自由主義的人,動輒以潮流不可違拗,風氣不能改變,而甘心與俗浮沉,以民眾的好惡為依歸的人。

這兩種人目前又正滔滔皆是,而其所以致此之故,就在以往二三十年的所謂新教育沒有教我們以忠恕一貫所以為士之道;沒有教我們恕就是推十,忠就是合一,恕就是博,忠就是約……這一類先民的教育經驗。

士的教育須在青年期學習

別種教育,例如識字教育,吃飯教育,文官教育等等,多少可以補習,可以追習,惟有士的教育不行,非在青年期內學習不可。

青年有四個心理的特點:一是易於接受外界的刺戟(激)與印象;二是富有想像力與理想;三是易於喚起情緒與激發熱誠;四是敢於作為而無所顧忌。這原是人生最可寶貴的四個特點,生命的尊嚴,文化的燦爛,都從此推演而出。

不過他們有四個危險:一是流放,而是膠執,三是消沉,四是澌滅。前三種危險在青年期以內便可以發生,後一種則大都在青年期以後。

青年人的心理特點雖因年齡期而大致相同,而其整個的品格的表現則往往因遺傳的不同而有個別之異。這種差別,約而言之,又不出狂與狷二途。大率狂的易流於放浪,而狷的易趨於膠執。放浪之極,或膠執之極,而一無成就,則「暴氣」而不會能「持志」的結果,勢必轉趨消沉,而消沉之至,竟有以自殺做最後歸宿的。

所謂流放,初不必指情緒生活的漫無節制,舉凡讀書時代興趣的泛濫無歸,學科的東拉西扯,無選擇,不細嚼,以及理想的好高騖遠,不切事理,紛然雜陳,莫衷一是,都可以算做流放的表示。

膠執的則恰好相反。有一知半解,便爾沾沾自喜,以為天下的事理,盡在於此,以為社會國家的澈(徹)底改革,非此不成,甚或以白日夢作生涯,以空中樓閣為實境,以精神分析派所稱虔誠的願望當做已成的事實,引為立言行是的根據。

這兩種趨勢,方向雖有不同,而結局則往往相似,即不是一朝自覺而急轉直下以趨於出家或自殺的途徑,便是不自覺的變為瘋狂,永久的,安全的,以幻作真,以虛為實,而再也不能自拔

至於第四種的危險,即青年心理特性的澌滅,則往往在青年期以後。我們時常看見有人,在學生時代是何等的好奇愛智,何等的充滿了理想與熱誠,何等的志大言大,敢作敢為;一出校門,一入社會,一與實際的物質與人事環境,發生接觸,便爾銷聲匿跡,同流合汙起來。求知慾很強烈,理想很豐富的會變做故步自封,患得患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會變做追名逐利,狗苟蠅營;家庭改革的健將,會變做妻子的奴隸,兒女的馬牛。一言以蔽之,這種人的言行舉措,前後會如出兩人。何以故?青年的特性已經澌滅故。

如今士的教育的效用無他,就是要調節與維持這種種青年的特性;調節,所以使不流放,不膠執;維持,所以不消沉,不澌滅。講博約,講忠恕,講推十合一,即所以調節流放與膠執兩種相反的傾向,使不但不因相反而相害,而使恰因相反而相成。講立志,講弘毅,講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以任重道遠相勖勉,以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相期許,險阻愈多,操守愈篤,至於殺身毀家而義無反顧;這些,即所以維持青年期內那種熱烈的情緒與敢作敢為的無畏精神。

再約言之,士的教育,一面所以扶導青年的特性,使發皆中節,一面所以引申此種特性,使不隨年齡與環境之變遷而俱變。惟其在青年期內發皆中節,到了青年以後的中年與老年,進入學校環境以外的國家與社會,才有餘勇可賈,才能負重任而走遠道。

新教育制度之問題

不幸這種士的教育,數十年來,不但已經摧毀無餘,並且快到無人理解的地步。在所謂新教育制度之下,一個青年所恃以立身、處世、應變、救國的力量,只剩得一些天生的朝氣,或孟子所稱的平旦之氣,以及上文所說的四種特性的自然流露罷了。

這種朝氣與特性的流露,到了相當的年齡,即大約在春機發陳期以後,原無待乎何種特殊教育啟發,方才流露,教育所能效勞的,事實上只不過是一點點調節與扶持的工夫而已。就今日的形勢而論,因為缺乏扶持以致不調節的緣故,此種朝氣與特性的自然流露幾於無時無地不趨向流放與膠執的兩個途徑。

近年來的學生生活以及幾次三番的學生運動,便是十足的佐證。在比較生性活動的青年學子中間,我們總可以發現大量的不負責任的極端的自由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甚至於頹廢主義者。在比較生性固執而自以為有主張、有理想的分子中間,我們又可以找到大量的成見極深,武斷太甚,黨同伐異,不是左袒,便是右傾的人。

我一向主張學生不宜加入任何黨籍,我現在還是這樣主張,因為加入黨籍的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造成一些能忠而不能恕的膠執分子,其於民族國家的不能有所裨益,和能恕不能忠的極端流放的分子,初無二致。不過私人的主張終究敵不過教育不瞅不睬的政策。

教育根本不管這一類的事,它只要教人能識字,能吃飯,能應文官考試,能做一個專家,便已算盡了它的能事。及學生活動因流放而軼出了範圍,或因膠執而造成了若干朋黨,彼此攻訐不已,於是向之不瞅不睬的靜態又不得不一變而為大驚小怪與手足無措的動態。一個出了學校,已能識字,已有吃飯本領,已做文官,或已成專家的人,而在社會上猶不免作奸犯科,殃民禍國,教育對它的態度,也正復如此——一個瞪著眼的詫異與全不了解。種麻得黍,教育不問種的究竟是不是麻,而深以為黍的出現的大惑不解。近代的教育便常在這種迷惘的情態之中。

國難的形成,自有它的內因外緣,若就其內因而論,我始終以為教育要負很大的責任。教育沒有教一般人做人,更沒有教一些有聰明智慧的人做士,沒有教大家見利思義,安不忘危,沒有教我們擇善固執,矢志不渝,也沒有叫我們諒解別人的立場而收分工合作之效。我以為近代的教育不知做人造士為何物,是錯了的,錯了,應知懺悔。

相關焦點

  • 潘光旦:中國第一位社會生物學家
    在上世紀40年代出版的《優生原理》中,潘光旦還提到過歐亞大陸與美洲的人類具有不同的進化史,抵抗病菌的免疫力相差很大,因此印第安人在歐洲人登陸後大量死亡。美國地理學家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上世紀90年代末出版《槍炮、病菌與鋼鐵》後,這一觀點才在學術界普及開來。
  • 何蓉: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史上的潘光旦
    前者力圖將思想者放置於一個活潑生動的歷史場景中,於細節之鋪陳,移情之理解,無不備極詳盡,洞幽悉微,猶如畫卷徐徐開展,令思想者的出場層次豐富,令其顯著性得到烘託。後者則以學術史自身的問題為導向,注重學術思想的內在理路,以分析的手法裁剪補綴,從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屏蔽甚至無視思想者的個人關懷、精神氣質、時代潮流等方面的內容。
  • 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
    我的家人都是善良的人,我就是受我家人的影響也是一個善良的女孩兒。為什麼這麼說呢?提起善良腦海裡都是回憶!①我的爺爺是一位善良的人,在我小的時候,記得我在院裡玩兒,突然走進來一位滿頭白髮的老爺爺,他手裡拿著棍子,拿著一個袋子。
  • 呂文浩:潘光旦剝離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的努力
    對於這個議題,英國漢學家馮客已經有了一些較為概括的論述,本文只是藉助於中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優生學家潘光旦的思想歷程,對中國學者與種族主義的關係作一些分析。 種族自大的心理,和人類文明史同樣久遠,但其程度遠不能與西方19世紀以來的種族主義相提並論。種族問題之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社會問題,完全是近代以來獨有的現象。
  • 早安正能量句子:做一個溫暖的人,做一個愛笑的人
    1、生命中,有些人即使不在你身邊也能讓你微笑,這樣真好。2、生命中,有一個人可以去惦念,是緣分;有一個人可以惦念自己,是幸福!3、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軌跡,時間真如流水,不停歇地流去,不可以拾取也不會為你停滯不前。
  • 做一個靈魂淡然的人
    白落梅說: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也許是一座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驛站,為了將來起程不再那麼迷惘。人生百態,諸多紛擾,唯有靈魂淡然,方可隨遇而安。
  • 餘生,做一個大氣的人
    為人大氣,待人寬厚,從不斤斤計較 大氣之人,內心寬容,待人寬厚,能夠忍常人所不能忍,容常人所不能容。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資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 高級的人生,就是做一個「無用」的人
    >作者:山風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從小到大,父母就教育我們,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看了好一會兒才想起來,他就是那個做過「棗和香蕉怎麼吃才最噁心」那個實驗的「無聊人」。我其實非常害怕這個問題,也非常害怕自己變得需要時時刻刻在生活中都去做一個有用的人。」「一些原本非常有趣的、單純的、靠好奇心去驅動的東西,在你要求它變得有用的那個瞬間,就變得不那麼有趣了。」「生活當中,有趣和好奇心是為了取悅自己,有意思和有用是為了取悅別人,反正總共就這麼兩件事,看大家生活中怎麼去平衡了。」
  • 如何做一個浪漫的人
    我們的星球總是目睹了兩性之戰,並將繼續這樣做直到許多代。雖然可能永遠沒有一個明確的贏家,但是女人總是比男人領先一步。沒有女人,世界將是不完整的,你不覺得嗎?他們每天呈現許多不同的形式 - 一個親愛的女兒,一個點點滴滴的妻子,一個孝順的母親等......
  • 人到中年,做一個「絕情」的人
    做人要對自己負責,對日子負責,對生活負責,有些人,能不見就不見,有些事,能不理就不理,能離開的就別糾纏,能放手的就別留戀,該算的時間帳 ,金錢帳,人情帳都要細算清楚,只要歲月裡不曾相欠,那一切就清零吧!收拾起自己的大方,因為時間很貴,不值得為無關緊要的人去浪費時間,精力更是有限,要用來做內心最想做的事情。對無效社交"絕情",遠離垃圾快樂,享受清淨。
  • 對待工作 做一個踏實的人
    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羅文所做的事情一點也不需要高超的技巧,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前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步一個腳印」。這看起來很簡單,他只是奉行了上級交給他的任務,然後就去做,也就是說,那只是他的一件普通的工作。也許你會說,我每天也在重複地盡到自己的職責,這不就是踏實嗎?
  •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我希望你從2021年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幸福生活的三個秘訣:認真做飯、把房子收拾乾淨、經常給生活一些儀式感。楊熹文先生曾說:「一個人對吃的態度,會折射出他對生活的態度。」深以為然。願意認真做飯的人,往往都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她們不僅僅是為了飽腹,也會在其中傾注自己對生活的熱愛。
  • 堅持專攻,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有一種觀點認為,整個社會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少,分析的理由是:人一天只有24小時,大量的內容都在爭奪人的時間但是鄭也夫先生的觀點,他提到:人類歷史上,我們第一次大範圍地解決了溫飽問題,即使仍有部分地區處在物質資源匱乏的環境下,但從總趨勢上來看,人類整體的溫飽問題逐漸被解決了,那麼,人們便不用再為溫飽而做不情願的工作,於是,大量的閒暇就被釋放出來了。
  • 請做一個大氣之人
    很多時候刻意的在乎別人怎麼在背後議論你,語言可能改變不了一件事情的事實,但卻能打亂人的內心,心亂了,生活也就亂了,真正懂你的人,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不懂你的人,也沒必要去做一些解釋。做人應該大氣,心胸寬廣,大氣並不是一個人的性格,而是人格的魅力展現,日久才能見人心,時常告誡自己,要想成功首先要學會大氣;大氣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胸氣度,這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表現,是從內而外散發的一種無形的氣質;大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慢慢培養出來的,這是一個人對生活、對社會的一種態度;大氣的人談吐得體,處事和諧,對待一件事情總是從更高的角度去觀看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
  • 香獨秀|做一個高級趣味的人!
    李白詩歌的這句話,適合很多人,比如最光陰,綺羅生等等,但最適合的莫過於香獨秀。角色編劇三弦說,人生能遇到這樣的人是運氣,因為能帶來很多樂趣。香獨秀,江湖人稱劍葩,先來看看他怎麼奇葩,最主要的特點是特立獨行。他的腦迴路與眾人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通常不在一個頻道。
  • 人活著就是要做一個有鋒芒的善良人
    做一個善良的人?還是做一個自帶鋒芒的善良人?人們都說做人要學會善良,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被人所喜歡,但是善良也是要分人,對好人善良是應該的,但是對於那些想傷害你的人就應該反擊。對待他人學會真誠,但不要遇到人就掏心掏肺,也要學會保護自己,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真誠待人。
  • 「來世不做日本人」,一個舊調查讓日本網民吵翻了
    如果有來世,近6成日本少女不想當日本人?扎心吧,老鐵。日本一家大型人才招聘公司面向13至19歲的日本女生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將近60%的人「想當外國人」,因為「五官好看」「手長腳長」「性格開放」「會說英語」……調查的問題是這樣的:問:「想當外國人嗎?」
  • 鬼谷子:嘴笨的人,要記住這6句口訣,做一個會說話的人
    鬼谷子:嘴笨的人,要記住這6句口訣,做一個會說話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困擾,就是每當自己想要表達自己的一個觀點的時候,總會因為自己嘴巴太笨,所以就錯失了表達自己意見和想法的機會,其實這要是放在平時生活中還好,但是要是在工作中的話,這可是大忌,可是萬萬要不得的哦
  • 心理學: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
    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好人」這兩個字,是很多人都想要的標籤,就像有些人的人生格言就是當一個好人。為什麼想要當「好人」呢?首先,生而為人,多數人都有一顆行善的心,所以想當一個好人。其次,「好人」是對個體的道德認同。問題來,什麼是「好人」呢?如果心理學家告訴你,對當好人的嚮往,會阻礙我們成為最好的人,該怎麼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個人的成長,是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的,別不信。想要成為「好人」,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當大家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想必很不理解,想要成為一個「好人」,怎麼會是一種錯誤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