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的一個文學獎,自1901年起,每年頒發給任何一個國家的作家,用瑞典實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話來說,就是「在文學領域中朝著理想方向創作了最傑出的作品」。雖然一些作家的個別作品有時特別引起關注,但該獎項是基於作者整體作品的考量。瑞典學院將決定誰將獲得該獎。學院在10月初宣布獲獎者的名字。這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遺囑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2018年沒有頒發該獎項,但2019年3月5日,諾貝爾獎基金會表示,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將恢復頒發,一併選拔出2018年與2019年的兩位得主。
2018年,受性侵醜聞影響,瑞典學院決定不頒發諾貝爾文學獎,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創設至今首次因非戰爭原因取消頒發。諾貝爾基金會的執行理事拉爾斯·海肯斯滕(Lars Heikensten)公開表示,如果瑞典學院無法再令人信服,基金會可以決定撤銷他們的頒獎資格。此後,瑞典學院為重新樹立公眾信心,挽回學院公信力,宣布對學院進行改組:一方面,學院將改革任期制度,由強制終身制改為允許成員辭職,並考慮限制院士任期長度;另一方面,瑞典學院將開除曝出醜聞的卡塔琳娜,並委任多名新成員,以求重新改組後新老結合的委員會可以重獲公信力。
根據瑞典學院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原本委員會中的18位院士將有7人被替換,新的院士包括瑞典最高法法官盧森,哥德堡大學教授馬茨·馬爾姆、以反對不公正審查制度而著稱的詩人莫薩德以及接替卡塔琳娜的芬蘭作家圖亞·福斯特羅姆。新的委員會組成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瑞典學院對於度過信任危機以及重樹公信力的決心,
儘管諾貝爾文學獎已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文學獎,但瑞典學院對該獎項授予人的選擇上卻招致了強烈的批評。許多獲獎的作家都陷入了默默無聞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審團拒絕的作家的作品卻仍被廣泛研究和閱讀。
該獎「已被廣泛視為一個政治獎項——一個文學偽裝的和平獎」,評委們對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見。截至2016年,113名獲獎者中有16名是斯堪地那維亞人。該學院經常被指責偏向於歐洲,特別是瑞典的作家。一些人,如印度學者薩巴雷·米特拉(Sabaree Mitra)指出,儘管諾貝爾文學獎意義重大,而且往往蓋過其他獎項,但它「不是衡量文學成就的唯一標準」。諾貝爾對該獎項標準的「模糊」措辭引發的爭議不斷。在最初的瑞典語中,「理想主義」這個詞被翻譯成「理想」。諾貝爾委員會對這個的解釋多年來有所不同。近年來,這意味著一種廣泛倡導人權的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