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瑞典當地時間13時),瑞典文學院將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每一年諾貝爾文學獎都會受到全世界的極大關注,但關於諾獎你真的了解嗎?
諾貝爾獎章
為什麼每年的諾貝爾獎頒布都能在全球引發普遍的關注?
首先,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其次,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頒布,迄今已經走過100多年,靠時間積澱了其聲望。
再次,由瑞典人舉辦的諾貝爾獎代表著西方的話語勢力,而西方文化至今仍然主導著全球的話語權。
諾貝爾文學獎是如何評出的?
首先,在每年9月瑞典文學院會將邀請寄給各國相關團體和被認為有資格的提名的個人。提名人要在次年2月1號前遞交提名信及相關資料。
之後,評獎委員會正式開始評選工作:首先,清理不夠資格的提名信,將提名歸為200人左右的「長名單」。接下來進行初選,剔除沒有足夠文學價值的作品,4月份正式提交一份15到20人「複選名單」。複選後,評委會會在5月底提出一份5人的「決選名單」,第三次報文學院審批。
進入暑期,決選開始,全體院士的暑期作業就是閱讀5名候選人的作品,並分別寫出自己的推薦報告。9月中旬復會,進行討論、評議和表決。
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公布一般在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四。最遲不超過10月15號。授獎大典將於12月10號的「諾貝爾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獲獎者都會得到什麼獎勵?
在12月的「諾貝爾頒獎周」裡,各個獎項的獲獎者們將會赴斯德哥爾摩領取屬於他們的榮譽。得主們會坐上被安排好的豪華轎車抵達舉辦頒獎典禮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瑞典國王會頒給每位獲獎者一份獲獎證書、一個獎章和一張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支票。
為什麼2019年宣布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由於瑞典文學院前院士、諾貝爾文學獎前評委弗羅斯滕松與丈夫讓-克洛德·阿爾諾二人的一連串醜聞,引發多名院士先後辭職抗議,導致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停頒。
2018年5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不會在2018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而是將該獎會延遲到2019年,一併選拔出2018年與2019年的兩位得主。
自從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設立以來,曾有7次停頒該獎,分別是1914、1918、1935、1940以及1941到1943年。該獎歷史上曾有六次被推遲到第二年頒發,每一次都是因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認為該年度被提名的作家沒有達到諾貝爾遺囑中訂立的標準。
2019年雖然同時宣布兩位獲獎者,但他們並不是「分享」桂冠。不過歷史上,諾貝爾文學獎是出現過兩位作家分享的情況的,分別是:
1904年:法國作家弗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西班牙作家何塞·埃切加賴
1917年:丹麥作家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丹麥作家亨利克·蓬託皮丹
1966年: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瑞典作家內莉·薩克斯
1974年:瑞典作家埃溫特·詹森&瑞典作家哈裡·埃德蒙·馬丁遜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次數最多的作家是誰?
沒有人知道。
因為諾獎提名名單,有「50年不公開」的規定:委員會除了公布最終獲獎者外,候選人的名單都不對外公開,並設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對於每年可能出現的各種傳說,說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其真實性必須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目前瑞典文學院官網所公布的提名名單更新到了1969年,這意味著想要知道「截止到2020年入圍提名次數最多的作家」,我們要等到2071年1月1日才能得到確認。
有沒有作家被授予過多次諾貝爾文學獎?
沒有。所以諾貝爾文學獎常常會被看作「終身成就獎」。
每年樂此不疲討論的「熱門候選人」是怎麼回事?
所謂「熱門候選人」只不過是博彩公司搞出來的賠率遊戲而已——或者直接稱為賭局也可以。
不過從2019年開始,情況有點不一樣了。以往8月左右就會放出賠率榜的博彩公司Ladbrokes、Betsson、Paf當年都沒有參與「賭局」。因為在2018年爆發的醜聞中,針對阿爾諾的眾多指控裡,除性騷擾之外,還有一項是「七次提前將諾貝爾文學獎的名單洩漏給了博彩公司」。所以博彩公司這一次的缺席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再猜,猜錯了還好說,萬一猜對了,那有一百張嘴也說不清了。Unibet倒是在9月底放出了一份賠率榜,大概是因為它們的賠率從來就沒靠譜過——2013年的得主愛麗絲·門羅最終也沒進入前十,2014、2016、2017年的得主莫迪亞諾、鮑勃·迪倫和石黑一雄則乾脆在榜單上找不到,所以自然不怕「惹得一身騷」。
2020年,Ladbrokes、Betsson分別推出了一份賠率,但並不靠譜,因為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居然榜上有名,而事實上奧茲已於2018年去世。Nicer也推出了一份賠率,所涉及的作家基本與往年區別不大,其中中國作家閻連科、殘雪、餘華在列。
來自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的實時賠率(截止至2020年10月8日16:00)
有沒有人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已經去世?
瑞典詩人埃裡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
193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瑞典詩人埃裡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他生前曾多次被提名獲獎,最後終於在去世當年如願以償。
1974年之後,諾貝爾基金會規定,原則上不能頒給已經去世的人。
有人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嗎?
有。
1958年,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表彰他「對現代抒情詩歌以及俄羅斯小說偉大傳統做出的傑出貢獻」。然而,沒幾天,蘇聯的《文學報》、《真理報》先後發表《國際反動勢力的挑戰》、《圍繞一部文學毒草的反革命叫囂》,將其代表作《日瓦格醫生》定性為「對社會主義的誣衊」,帕斯捷爾納克也因此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為此,他不得不妥協,發電報給瑞典文學院,同時也給當時的領導人赫魯雪夫寫信,表示「本人拒絕諾貝爾獎,請不要剝奪本人的蘇聯國籍」。
1964年,當薩特得知自己被諾貝爾獎評委會提名並有可能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時,當即致信評委會,表示將拒絕該獎項。他在信中表示:「我的拒絕並非是一個倉促的行動,我一向謝絕來自官方的榮譽。」但評委會還是把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鄭重地授予了薩特,理由是:為了他那富於觀念、自由精神與對真理之探求的著作,這些著作已經對我們的時代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為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在得知自己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後,耶利內克並沒有表現得十分激動。相反,她向公眾宣布自己不會去斯德哥爾摩接受該項大獎。她羅列了兩條理由:第一,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第二,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大獎。
有哪些女作家得過諾獎?
諾貝爾文學獎一直被批評為歐洲白人男性精英獎,迄今為止的116位獲獎者中,只有15位為女性。她們是:
1909年,塞爾瑪·拉格洛夫(瑞典)
1926年,格拉齊亞·黛萊達(義大利)
1928年,西格裡德·溫塞特挪威(挪威)
1938年,賽珍珠(美國)
1945年,列拉·米斯特拉爾(智利)
1966年,奈莉·薩克斯(瑞典)
1991年,內丁·戈迪默(南非)
1993年,託尼·莫裡森(美國)
1998年,辛波絲卡(波蘭)
2004年,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奧地利)
2007年,多麗絲·萊辛(英國)
2009年,赫塔·繆勒(羅馬尼亞)
2013年,愛麗絲·門羅(加拿大)
2015年,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
2018年,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波蘭)
有沒有不是作家的文學獎得主?
邱吉爾
1953年,英國政治家邱吉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這樣說道:「一項文學獎本來意在把榮譽給予作者,而這一次卻相反,是作者給了這個獎項以榮譽。」這一耐人尋味的頒獎詞,似乎頗有先見地回應了之後人們對「政治入侵文學」的非議。
鮑勃·迪倫
2016年,美國搖滾歌手鮑勃·迪倫,頒獎詞說:「鮑勃·迪倫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
優秀作品會因語言翻譯問題在評選中吃虧嗎?
有人或許認為「入圍諾獎的作品都須有瑞典語譯本」,於是這就為許多語種的作品跨出國門設置了很大的障礙。其實,諾貝爾文學獎是由一批能講13種語言的院士評判頒布的,但是遇到不會說的語言,他們還是得去找個翻譯。
不可忽略的是,文學終歸有不可翻譯的部分。雖然蘊含在內容裡的觀念、情感等可以跨越民族、文化被人接受理解,然而語彙、文法、結構,如果沒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便會有晦澀難懂之感。翻譯中文化價值的丟失,是文學作品走出國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在以往獲獎群體中,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作家佔了一大半;羅曼語族與日耳曼語族共同構成的西歐語言,在獲獎者中佔了壓倒性優勢。這些語族主要包括德、法、英、意、西等,以及丹麥語、冰島語、挪威語等北歐語言。而這些語言與諾獎頒獎單位使用的瑞典語無疑最為相似,因此,文學獎獲獎者主要集中在與瑞典語言、文化更為相近的歐洲絕非偶然。
當然,語言文化只是文學作品的一個因素,西歐語言之外的獲獎者也不佔少數。然而不得不說語言屬於結構性障礙,這就導致辭藻華麗的文字相對難以當選,結構精巧、內容新奇、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有機會,比如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高行健《靈山》以及莫言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