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美好蕪湖『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衛生健康發展主要成就專場新聞發布會。
記者獲悉,「十三五」以來,我市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成熟,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至「十三五」末,我市人均預期壽命指標達到了80.6歲,主要健康指標優於全省平均水平,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十二五」期間4.77‰、7.37‰、9.78‰分別降至現在的2.05‰、3.04‰、4.04‰,孕產婦死亡率平均為14.13/10萬,計劃免疫接種率達到95%以上。
綜合醫改穩步推進
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進,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建立8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5個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分級診療路徑更加清晰,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初步構建。基層診療服務量佔比達66.16%,縣域內就診率較5年前提升近10個百分點。
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積極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修訂完善市屬公立醫院職工工資綜合暫行辦法及院長年薪管理暫行辦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四縣(市、區)均完成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任務,開展基層醫療機構適宜日間病床收治病種醫保結算試點建設,為參保患者常見病、多發病開闢了就近就醫渠道。綜合監管更加有力,在全省第一個實施民營醫療信用等級管理,行政許可事項實現全程網辦。
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全市醫療機構數從2015年的1392家增加到目前的1708家,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數從2015年1.92萬人增加到目前2.5萬人。每千人口床位數7.01張、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80人、千人註冊護士4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市、縣、鎮、村四級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形成「15分鐘就醫圈」,次均醫療費用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22.40%,提前兩年實現「十三五」目標水平。
醫療布局更加合理,市一院遷至城東,市婦幼保健院遷至城北,新建市四院精神衛生中心大樓、市五院康復醫院綜合樓。改擴建皖醫弋磯山醫院、市二院、皖醫二附院,無為市、南陵縣、灣沚區、繁昌區縣區級醫院和中醫院綜合大樓相繼投入使用。安徽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蕪湖)、市中醫傳承創新中心、市一院兒童醫學中心、滬皖合作蕪湖市腫瘤醫院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啟動。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為契機,積極引入長三角優質醫療服務資源,讓蕪湖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名院名醫的診療服務。
公共衛生服務築起健康屏障
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20年的74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增加至12大類45項。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傳染病防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全省較早啟動一級響應,確診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社區聚集性疫情零發生,無症狀感染者轉陰率、境外輸入管控率均為100%。愛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疾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全市如期實現「十三五」規劃和地方病防治專項三年攻堅行動防治目標。免疫規劃接種率超過95%,慢性病防控穩步實施,全國精神衛生綜合管理試點位居全國前列,連續六次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二孩」政策全面實施,圍繞「生得了、生得好」,構建基於「孕前——產前——產後」的三級出生缺陷防控體系,開展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適齡婦女「兩癌」篩查項目。0-3歲嬰幼兒照護工作全面啟動。
出臺《健康蕪湖行動實施方案》。全市衛生城市(縣城)全覆蓋,繁昌區、灣沚區、南陵縣榮獲國家衛生縣城稱號,無為市創成省級衛生縣城。蕪湖市獲省級衛生城市稱號,並積極開展國家衛生城市(2021-2023年周期)和健康城市創建。
健康脫貧取得決定性成效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不斷加強,實現了每個鎮都有一所政府舉辦的達標衛生院,每個街道都建有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村和社區都有一個合格衛生室或社區衛生服務站。對有診療需求的貧困人口實現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應籤盡籤」,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病用藥實施了「長處方」制度。省內率先實現「智醫助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率先建立電子健康檔案並對居民開放。
嚴格落實「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綜合醫保政策,分級診療、「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貧困患者住院和慢性病門診醫藥費用個人負擔水平大幅降低,健康脫貧任務全面完成。
「十四五」開局在即,我市衛生健康系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方針,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深入推進健康蕪湖建設,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推動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努力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
(今日蕪湖新聞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