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荒山披綠裝 溼地鳥飛翔——黃河流域陝北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見聞
日前,由省生態環境廳主辦,省環保宣教中心、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延安市生態環境局承辦的「行走三秦大地 建設美麗陝西」系列活動之「行走黃河陝北段」生態調研採訪舉行,記者深入榆林市和延安市生態示範基地、環境治理工程、環保模範企業等,實地了解陝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
深秋的陝北,是一年當中色彩最為斑斕的時節。過去光禿禿的山坡溝窪,如今被茂密的林草覆蓋,五彩繽紛,如同畫布一般。
在陝北境內黃河流域奔走數千公裡,記者沒有看到印象裡的黃土荒山,沒有感受到漫天黃沙;相反的,處處是湛藍的晴空、黃澄澄的糜谷、紅彤彤的蘋果、圓鼓鼓的棗兒……近些年,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陝北地區綜合施策加強環境整治,讓水更清、山更綠,環境優美宜居、人們安居樂業。
爛河灘變好去處
榆林市是黃河入陝第一站。榆溪河位於毛烏素沙地南緣,由北向南從榆林市區中部穿過,匯入無定河,最後流入黃河,被稱為榆林市的母親河。
10月12日,在榆溪河生態長廊,記者走在成片蘆葦中蜿蜒的步道上,可以看到溪水清澈、綠樹成蔭、小鳥飛翔,市民或拍照或休息,恍惚間好似置身江南水鄉。「幾年前,這裡還是一條『臭水河』,流域內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排汙口。」 榆林市住建局公用事業科科長田龍說。
「從2018年開始,這裡變化非常大,水清了、山綠了、天藍了,我們節假日經常會來這裡散步遊玩,現在已經是榆林人休閒娛樂的不二之選。」和家人在樹林裡拍照的潘龍飛說道。
從2016年開始,榆林市啟動了榆溪河幹支流水汙染整治工程,結合中心城區河道現狀,採用封堵汙水直排口、疏通原有汙水管網、建設一體化提升泵站和小型汙水處理設施、清理河岸垃圾等措施,完成了榆溪河、榆陽河、沙河等共計52個汙水直排口治理,榆林城區汙水收集處理率顯著提高,水質明顯提升。
「徹底消滅黑臭水體,解決好直排口的排汙是關鍵。河道上遊部分,我們從直排口源頭將汙水截流到市汙水處理廠汙水幹管,下遊部分建設小型汙水處理廠,用截汙泵站的方式將汙水導入截汙幹管,全部進入市汙水處理廠進行淨化處理後再排入河道。榆溪河生態長廊全長17公裡,現在已經建成11.2公裡,大大改善了榆林城區和榆溪河的生態環境。」 田龍說。
據了解,2017年以來,榆林市為加強黃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新建市控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5座,目前已建成38個斷面、12座水質自動監測站的水環境監測網絡,新建截汙管網23.45公裡,實行雨汙分流管網改造4.5公裡,新建分散式汙水處理站5座,共清除沙河、榆陽河、榆溪河、富康路至劉官寨段黑臭水體28.4公裡,完成了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治理。蘆河河口廟斷面水質首次提升至四級,榆溪河下遊劉官寨、魚河斷面水質由五類提升至三類,無定河米脂斷面水質由四類提升至三類。2019年6月,榆林市被財政部、住建部、生態環境部確定為第二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老礦區變示範基地
烏蘭木倫河、悖牛川河從內蒙古流入陝西,匯入黃河一級支流窟野河。離匯合點三四十公裡處,神東礦區的荒山煤海正逐漸變為綠洲,1985年至2020年,礦區綠化覆蓋率從3%—11%提升到64%。
10月13日,身處神東礦區生態示範基地,6萬畝、255萬穴大果沙棘和山地蘋果樹、杏樹等連成大片綠色,讓荒山著了綠裝,難以想像出這裡曾經「抬頭是荒山,低頭是河灘。有風沙一片,無風一片沙」的景象。
神東生態示範基地建設在布爾臺沉陷區,是神東礦區最大的集中連片採煤區,共219平方公裡。經過30年的開採,這裡仍有5層煤層待開採。修復煤礦開採導致的礦區塌陷和生態破壞一直是神東集團思考最多的問題。
「這裡是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過渡地帶,原生生態環境本就惡劣脆弱,加之採煤採氣的破壞,環境治理真的很難。我們先治後採、治大採小、採治互動,充分把握生態系統內在規律,推進綜合治理。目前,實現了地下資源尚未開發,地上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保護。」神東煤炭集團環保處處長王義說。
「整個基地分為山水林田湖草沙7個區分區治理,以『綠色、科技、人文』為主題,既獨立又相互聯繫。」 王義介紹,「園區內還設置了植物園、水土保持措施園、土地復墾措施園、地質環境措施園,展示適合這個地區的環境治理措施。」
據了解,近些年,神東煤炭集團的荒漠化地區大型煤炭基地生態環境綜合防治技術、千萬噸礦井群資源與環境協調開發技術、生態脆弱區煤炭現代開採地下水和地表生態保護關鍵技術、西部乾旱半乾旱煤礦區土地復墾的微生物復墾技術與應用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礦區的生態保護不斷進行技術革新。
「今年年底,我們投資1000萬元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將建成,通過很多儀器,氣象、地下水、巖層變化、土壤變化等數值會定時上傳,計算機處理後形成指標數據,作為判斷環境變化的趨勢、環境治理的依據。」王義說。
再現陝北好江南
10月15日,深秋時節的南泥灣國家溼地公園層林盡染、五彩斑斕,汾川河從蘆葦叢中穿過,鴛鴦、野鴨等鳥類在其中嬉戲覓食,悠然自得。金色稻田隨風擺動,一派豐收的景象。
近年來,南泥灣注重生態保護和環境提升,大力實施汾川河流域河道治理、溼地修復等系統工程,水源涵養功能顯著增強、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成為陝北地區首個國家級溼地公園。
「南泥灣開發區在繪製發展藍圖時,注重生態保護和環境提升,在總體規劃綱要中增編了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等7個專項規劃,大力實施汾川河流域河道治理、溼地修復等系統工程。」延安市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發展規劃部副部長吳雄告訴記者。
據了解,南泥灣溼地公園目前累計恢復稻田1500畝、植被509畝,修復溼地330畝,建設荷塘125畝,水源涵養功能顯著增強,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據統計,這裡的鳥類多達32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在公園內隨處可見。目前,基本實現了溼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溼地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今的南泥灣開發區林草覆蓋率達87%,水質優良、氣溫適宜、降雨充沛,成為名副其實的陝北好江南。
榆溪河生態長廊一角。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