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萬物生|「鳥中大熊貓」黑鸛緣何偏愛這一片黃河溼地?

2021-01-08 大河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劉瑞朝文許俊文攝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多樣溼地,鳥類自由。寒冬時節,孟津黃河溼地,又迎來了「熟客」——黑鸛,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它,號稱「鳥中大熊貓」,其稀缺性不言而喻。今年冬天,這裡一次性發現了70多隻黑鸛,大河報記者也有幸見證了這70多隻「一級來客」展翅飛翔的景象。

發現丨一次性發現76隻全球只有約3000隻

霜冷長河,冰凍澤陂。孟津河南黃河溼地國家自然級保護區內,雖然已是隆冬時節,卻進入了一年中頗為熱鬧的時段。

風吹蘆葦,瑟瑟作響;荷葉乾枯,狼藉坑塘;水落石出,灘涂遍布。黃河經過小浪底、西霞院的約束後,流速放緩,河道變寬,邙山如帶,成為黃河灘區的天然分界線,也是孟津和偃師的行政區劃線。

在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林業高級工程師馬朝紅的引領下,大河報記者再度踏進這片黃河溼地,尋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中大熊貓」黑鸛的身影。

前段時間,這裡一次性發現了54隻黑鸛,聚集在岸邊的魚塘裡覓食。而記者一行剛剛穿越蘆葦蕩,靠近黃河岸邊,一群黑鸛就已經聞聲而動,紛紛飛起。馬朝紅立馬放下手中的設備,對已經凌亂飛翔在空中的黑鸛進行現場統計。黑鸛在空中飛翔,越飛越遠,馬朝紅已經統計了數遍。

「76隻!」掩飾不住喜悅的心情,她向記者一行宣布說。這算今冬以來一次性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並不排除孟津黃河溼地的其他地方,還會有黑鸛的蹤跡。

「20餘年前,我剛參加工作,那時候一次性發現了7隻黑鸛,就高興得不得了。」馬朝紅說,這些年來,她一直和溼地內的各種鳥類打交道,也很欣喜地見證了鳥類種群的日趨豐富,看到來這裡越冬的黑鸛種群的持續變大。2016年冬天,這裡發現了80多隻黑鸛,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黑鸛號稱「鳥中大熊貓」。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謂,是因為種群數量的稀少。根據統計,目前全球黑鸛數量有3000隻左右。不同於大鴇只集中於個別地區,黑鸛在我國多地都能見到,但數量一般比較稀少。比如三門峽的盧氏縣,洛陽的洛寧縣、嵩縣,也發現有黑鸛,但數量基本都是個位數。而像孟津黃河溼地這樣的種群,在國內實屬罕見。

環境丨這裡是水禽的絕佳棲息地

在孟津黃河溼地生存的禽鳥當中,黑鸛的姿態可以用優美來形容。成年黑鸛的體長超過1米,比鷺科的鳥類要大,飛翔之時,脖子向前伸直。身上的羽毛除了胸腹部為白色外,其他部位都是黑色的。

春夏時節,是它們的繁殖期。這時,它們會飛入我省的太行山區、豫西山區之中。黑鸛的巢,築在高樹上或巖石上,均較為偏僻,人為幹擾少。馬朝紅說,截至目前,他們還沒在太行山區、豫西山區發現或監控到黑鸛的窩巢,可見它們的選址有多麼隱蔽。

每年國慶節前後,隨著天氣的變冷,它們便會開始一年一度的遷徙。但是,為什麼孟津黃河溼地能吸引70多隻黑鸛前來越冬呢?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河南孟津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水禽及其溼地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立地類型複雜,水域廣闊,灘涂眾多,水生動植物豐富,為水禽創造了活動、覓食及隱蔽的棲息地。

保護區內,最不缺的就是蘆葦。蘆葦是保護區內草本植物的優勢種,覆蓋度達到了30%~40%。每年3月底,蘆葦開始發芽生長,為鳥類提供了棲息和繁殖場所。除了自然溼地外,這裡還有大面積的人工稻田,同樣給動物們提供了棲息繁殖的場所。

保護區內的人工溼地中,包括上萬畝的荷塘,成為各種動物心愛的棲息場所。每年冬季,荷塘裡剩餘的魚蝦便為越冬鳥類提供了食物。

而每年5月,孟津縣會盟鎮都會種植上萬畝水稻,直到10月稻田滋生出蚊蟲,可供鳥兒和青蛙捕食,而一些鳥和青蛙則成為猛禽的食物。這裡有一個較為天然的生態鏈,各種生物互相依存,和諧相處。

物種丨每年10萬多隻禽鳥越冬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的這首小令,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寫照。

蘆葦是鳥類天然的遮擋物。記者一行往往是剛走幾步,還沒來得及撥開伸來的蘆葦莖稈,成群的水鳥就呼啦一下紛紛飛走了,在空中盤旋著,等到確定沒有危險後,才會緩緩落下。

在這裡,隨處能看到大白鷺在陂塘外站立,能看見各種野鴨在沼澤裡成群覓食,能看到蒼鷺站成一排,如迷你版的電線桿那樣筆直成一線。這裡還能看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喙部如鏟一樣向前平直伸出,和整個身體不怎麼成比例。這裡,還有《詩經》裡關關的雎鳩,成群的鸕鷀或在黃河的沙洲之上,或在養魚的坑塘旁邊。偶爾有幾隻鷂子,翻一下身,加入鷺科鳥類的群落之中,等待美味的上鉤。

附近的魚塘,陸續都在清塘,漁民們將大魚撈上來後,就結束了一年的勞作。坑塘裡剩下的小魚小蝦,雖然對於漁民沒有什麼價值,卻為在此越冬的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在這裡,可以經常看到的景象是,這邊的坑塘正在清理,附近已經有鸕鷀、白鷺等候鳥等待著,準備享用屬於它們的美味。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這些年來,當地積極開展溼地恢復示範引領,以會盟鎮臺蔭、小集、扣西、扣馬四村18000畝溼地恢復區為示範段,採取水生植物栽培、水系連通、隔離水帶建設等措施,探索溼地恢復和生態保護經驗和做法。

保護區多樣的生態環境,吸引了一些分布區很遠的鳥迷失在這裡。這樣的鳥,被稱為迷鳥。2008年,孟津黃河溼地記錄到白頰黑雁,此後,又記錄到斑臉海番鴨、黑雁、大火烈鳥。

馬朝紅說,在已記錄的262種鳥類中,約110種都選擇在這裡繁殖。最多時候,孟津黃河溼地越冬的鳥類達到10萬餘只,在蕭瑟的冬日之中,這裡將顯得熱鬧非凡。

相關焦點

  • 震旦鴉雀現身黃河灘蘆葦叢 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白頭鶴白頭鶴是最小的鶴,體長約為1米,被譽為「愛情鳥」,它們組成家庭後,伴侶關係穩定,幾乎終年形影不離。白頭鶴數量稀少,全球只有7000多隻,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省是白頭鶴在中國的主要分布省份之一,豫北黃河故道溼地有不少白頭鶴的身影。玉帶海雕玉帶海雕又叫黑鷹,體長90釐米,遷徙時經過我國的東北至江蘇地區,其中就有河南。
  • 孟津黃河溼地黑鸛「扎堆」成風景
    初冬季節,一群黑鸛在孟津黃河溼地休憩。(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馬朝紅供圖)初冬季節,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鸛又成群出現在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它們連續多年在這裡越冬,已成為這裡的「常客」,給黃河溼地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
  • 鄭州黃河溼地迎來「鳥中熊貓」,冬候鳥遷徙先頭部隊已抵達
    但鄭州黃河溼地內,被稱為「鳥中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已經開始歇息,補充南遷的能量了。一年一度的冬候鳥遷徙已經拉開帷幕,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位於我國山大候鳥遷徙通道中線通道上的鄭州黃河溼地,即將迎來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熱鬧場面。
  • 孟津黃河溼地迎來「國寶」黑鸛扎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慧 通訊員 郭準/文 馬朝紅/攝近日,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鸛,今冬又成群出現在孟津黃河溼地,它們連續多年在這裡越冬,已成為這裡的「常客」,給黃河溼地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黑鸛屬鸛形目、鸛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全世界僅存3000隻左右,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屬於國寶級珍禽。其體態優美,頸、腳很長,嘴和腳紅色。
  • 鳥中「大熊貓」黑鸛種群現身吳忠!
    鳥中「大熊貓」黑鸛種群現身吳忠!在吳忠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梅家灣段黃河灘涂溼地發現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種群15隻這是吳忠市近幾年來發現黑鸛最多的一次黑鸛在中國的珍稀程度並不亞於大熊貓每年的遷徙都牽動著眾多黑鸛粉絲們的心這種體態優美的大鳥
  • 大茘黃河溼地: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 和睦共處美好景象
    大茘黃河溼地: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 和睦共處美好景象 新年伊始,在陝西大荔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和睦共處的畫面成為一景。它們棲息在溼地「竊竊私語」或在空中自由翱翔。黑鸛近年越來越少見,在民間有說法叫做「黑鸛的珍稀程度甚至超過大熊貓」,並且從其『一級』的保護級別上,就已經能夠判斷它是非常珍貴的。黑鸛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都是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多種顏色。
  • 鳥中「大熊貓」黑鸛種群現身吳忠
    12月1日吳忠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吳忠黃河國家溼地公園梅家灣段黃河灘涂溼地發現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種群15隻這助理林業工程師李學明說黑鸛被稱為鳥類中的「大熊貓」第二次是2隻這次是15隻是近幾年監測到種群數量最大的一次黑鸛在吳忠國家溼地公園棲息
  • 比大熊貓還稀有的「極危」鳥類現身孟津黃河溼地
    近日,黃河溼地孟津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孟津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外監測時意外發現了大約八十餘只的黃胸鵐,這種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為「極危」物種,在世界上存活很少。翕及尾上覆羽慄褐,上體餘部慄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顯的白斑,頸胸部橫貫慄褐色帶,尾下覆羽幾純白,下體餘部鮮黃色。
  • 三門峽黃河溼地新發現鳥種:鐵嘴沙鴴
    鐵嘴沙鴴出沒三門峽黃河溼地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通訊員 張樹魏 文圖近日,三門峽黃河溼地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靈寶溼地拍攝到數隻不知名鳥,經鑑定,確定該鳥為鐵嘴沙鴴,屬於三門峽黃河溼地保護區新發現鳥種。
  • 甘肅瓜州首次野外發現「鳥中大熊貓」巢穴和幼鳥
    來源:經濟日報5月底,甘肅瓜州縣國家級公益林老師兔管護站站長王俊在帶領護林員野外巡查過程中,在瓜州縣境內榆林河流域,首次發現世界瀕危珍禽黑鸛野外巢穴和雛鳥。圖為黑鸛和幼鳥。王俊攝黑鸛又名黑老鸛、烏鸛、鍋鸛、黑巨鸛、黑巨雞,體羽大致為黑色,具紫綠色光澤,下體白色,喙及角紅色,是鸛科鸛屬的鳥類,是世界瀕危鳥類之一,曾經分布較廣,但近年來隨著生態破壞及非法狩獵,種群數量在全球範圍內明顯減少,甚至在許多國家已絕跡。
  • 市民拍鳥發現野生黑鸛 全球僅有千隻被稱"鳥中熊貓"
    華商報記者 趙彬 攝 文 肖琳  華商報訊(記者 肖琳)黑鸛有著「鳥中熊貓」的美譽,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月25日,一群鳥友在長安區東大拍鳥時無意中發現兩隻野生黑鸛。  有人靠近 黑鸛盤旋空中不落地  11月25日,楊先生陪著幾個北京來的鳥友在長安區東大一處漁場拍蒼鷺叼紅魚,突然,遠處兩個黑乎乎的身影闖進楊先生的鏡頭,竟然是兩隻黑鸛,「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沒在西安拍到過,你們趕快過來看看。」楊先生給華商報報料。
  • 「鳥中大熊貓」黑鸛再次現身大熊貓國家公園長青片區
    黑鸛再次現身大熊貓國家公園長青片區。 周勇 攝中新網西安12月23日電 (阿琳娜 楊柳)記者23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了解到,大熊貓國家公園長青片區華陽管護站近日發現2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分別是1隻成鳥和1隻亞成鳥。這是陝西長青第二次發現黑鸛。
  • 「鳥中大熊貓」現身北京房山牛口峪溼地公園,除了震旦鴉雀還有這些
    昨天,攝影愛好者許斌在房山區牛口峪溼地公園拍鳥時,意外地拍到了一隻震旦鴉雀在樹枝上蹦跳嬉戲的畫面。據了解,震旦鴉雀屬於全球瀕危鳥種,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珍稀鳥類現身房山,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 漢石橋溼地驚現「鳥中大熊貓」
    順義    「順義出現『鳥中大熊貓』啦!」北青社區報記者獲悉,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bǎo),在北京市漢石橋溼地市級自然保護區出現。大鴇在我國的現存數量已低於大熊貓數量,這是順義區首次發現這種鳥類。
  • 西寧再現鳥中「大熊貓」黑鸛
    10月24日, 在西寧市湟中區蓮花湖景區,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首次以影像記錄到3隻國家一級保護鳥種——黑鸛。記者通過現場觀測器材看到,纖細的腳、體態優美的一隻黑鸛展翅欲飛,兩隻沐浴著秋日的暖陽在溼地上悠閒地歡暢踱步,無比愜意。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介紹,這是首次在蓮花湖景區以影像資料觀測記錄到黑鸛,通過判斷這三隻黑鸛屬於亞成鳥,應該是在遷徙過程中來這裡歇腳覓食,黑鸛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水質及周圍的溼地環境,此次這3隻黑鸛將這裡當成驛站作短暫停留。
  • 沒良心的母黑鸛,啄傷體弱的幼鳥,還把它丟窩外,讓蒼鷺叼走
    不過,小寶寶怎麼渾身都是雪白雪白的,與父母的亮黑形成鮮明對比。要不天天守在那裡,雄鳥可真要懷疑這寶寶不是親生的。它的嘴下面有嗉囊,把存在嗉囊裡的食物反芻出來,餵養巢中嗷嗷待哺的4隻寶寶。隨著時間的推移,4隻幼鳥食量越來越大了。黑鸛夫妻每一次歸來,巢中總是傳出一片爭搶之聲,巢裡寶寶們都想多吃一條魚,它們甚至為了多吃一條魚而大打出手。黑鸛夫妻知道,河流裡的水越來越少,甚至出現季節性斷流乃至乾涸,水裡的魚兒數量不足,它們的食源地大幅縮小了。
  • 「鳥中熊貓」提前一個月飛來過冬
    9月16日上午,鄭州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巡護時監測到8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較往年同期的監測記錄提前了近一個月同日還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鶚、大杓鷸等珍稀鳥種,它們作為冬候鳥的先頭部隊飛抵鄭州黃河溼地。 黑鸛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極其稀少,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有「鳥中熊貓」之稱。
  • 黃河流域陝北段:荒山披綠裝 溼地鳥飛翔
    原標題:荒山披綠裝 溼地鳥飛翔——黃河流域陝北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見聞日前,由省生態環境廳主辦,省環保宣教中心、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延安市生態環境局承辦的「行走三秦大地 建設美麗陝西」系列活動之「行走黃河陝北段」生態調研採訪舉行,記者深入榆林市和延安市生態示範基地、環境治理工程、環保模範企業等,實地了解陝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
  • 雲南劍湖溼地迎來最佳觀鳥季 多種珍稀候鳥現身
    新華網發(劍湖溼地管護局 供) 近日,雲南劍湖溼地管護局巡護人員在日常巡護中,監測並拍攝到了黑鸛、鴛鴦、黑鳶、普通鵟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還有骨頂雞、普通鸕鷀、赤麻鴨、灰雁等大量候鳥到來,劍湖溼地進入冬季最佳觀鳥時間。
  • 鳥中二哈——鯨頭鸛
    鯨頭鸛是一種像鸛的鳥類,它們總是一副呆頭呆腦的模樣,有一種莫名的萌點,體型高大,身高有1.2米左右,體重4000-7000克,有著既厚又大的嘴,穿著一身石板灰色的毛毛衣,還有一雙人人羨慕的大長腿,喜歡接近黃昏的時候出來覓食,是目前為止最大的鳥,以肺魚、六須鯰魚等魚類為食,主要分布在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