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跟在你身後
像影子追著光夢遊
我可以等在這路口
不管你會不會經過
聽說這首歌,追過星的人都會有共鳴。
這個故事,來自一個有10餘年追星經歷的網友:Amber
「你為什麼要追星啊?」
「給一個不認識的人花那麼多錢,值得嗎?」
「你男朋友知不知道你這麼瘋狂地追星啊?」
「就算你為偶像做得再多,他這輩子也不可能會娶你。」
追星十多年來,我常常會收到類似這樣的質疑和嘲諷。
年紀小的時候,還會面紅耳赤地跟人爭辯,跟他們解釋這解釋那。
現在歲數漸長,就慢慢看開了:何必呢,有些事情,他們不懂便不懂罷。
說到底,追星是一件很私人的愛好。
沒體驗過的人,自然有一萬個理由不理解你,甚至是曲解你、諷刺你。
感同身受的前提,是對方對你有足夠的尊重。一個理想的討論環境,是「即便我不認可你的做法,也不會對你指手畫腳。」
不尊重別人的人,我遇到過太多了。不管你怎麼解釋,他最終都會否認追星的意義。
所以到了現階段,除開一些特殊情況,我基本不會去爭辯什麼。
我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自娛自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惺惺相惜就夠了。
那麼,當我們追星的時候,到底在追什麼呢?
在外人看來,追星無非就是舔舔屏、追追劇,拿父母的錢肆意揮霍、為了偶像到處掐架撕逼......
虹橋一姐火了之後,更是有很多路人誤以為追星就是荒廢學業去蹲機場。
我只能說,極端案例不能代表整個追星群體,表面的行為也無法概括追星的實質意義。
就拿消費這件事來說好了,很多人無法理解粉絲為了偶像砸錢的行為。明明自己都在吃土了,還要一件不落地買進偶像的周邊。
但其實,比起說是花錢供養偶像,不如說是買自己開心。為偶像花錢和為口紅消費並無不同。
購買愛豆的專輯、周邊,是為了收藏喜悅;
去看偶像的演唱會和公演,是自己享受了現場表演;
種草偶像代言的產品,和被一支好看的廣告刺激消費欲沒什麼兩樣。
追星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尋找一個精神寄託。
現在很流行一個說法,叫空巢青年。這個群體最大的特徵是容易在精神上感到空虛。
而追星這種隔著屏幕就能收穫片刻幸福感的方式,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年輕人消解日常無聊的重要選擇。
我們在三次元的生活裡,常常被一堆苟且壓得喘不過氣,所以才會需要一個遙遠的偶像,來做自己的精神支柱。
要說追星有什麼風險,那就是偶像人設會有坍塌的時刻。
我們在迷戀一個明星的時候,不是喜歡他真人的全部,而是著迷於他被包裝出來的人設,比如敬業、深情、單純、學霸、高情商......
近年來,不少明星因為人設立得好而圈粉無數,可也有很多因為人設崩得一塌糊塗,從此聲名狼藉。
當一個偶像人設崩盤的時候,對粉絲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那意味著她們幻想的泡沫被戳破了。
所以很早之前我就看明白了,追星這件事,要保留一定的心理預期,你不能把偶像當成完美的神去看待,但也不能無條件地包容他的所有過錯。
如果不是特別嚴重的人品缺陷,比如吸毒、性騷擾這些,其他小缺陷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期待偶像的完美無瑕,只是部分幼稚粉絲的天真幻想。
在追星時保持距離感才是美的,畢竟月亮瞅近了也是滿地的坑。
在追星的過程中,除了充實自己的娛樂時間,最關鍵的,是我學到了很多其他的技能。
不同於路人想像的荒廢學業,當你發自內心地喜歡一個偶像的時候,你是會因為他/她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的。
就我自己而言,為了能在演唱會的時候拍出偶像好看的照片,我看了很多拍照技巧的書和攻略,也算是培養了一個很實用的技能。
因為喜歡韓國的明星,我在沒花一分錢的情況下自學了韓語。雖然還不是很熟練,但基礎的日常交流沒有問題。大學的時候還靠這個做家教,給自己賺了不少生活費。
認識一個歐美圈的粉絲,她特別喜歡抖森,為了他努力學習英語,還立志考上他的母校劍橋大學。
雖然最後的分數沒達線,但也是去了英國一所不錯的學校學習,在粉絲見面會上見到了自己的偶像。
就像《追光者》那首歌唱的一樣:
如果你是遙遠的星河,
我是追逐著你的眼眸。
喜歡一個不錯的偶像,真的會讓自己也跟著發光發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