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如何推動人類的演進?《創造的本源》發人深思

2021-01-19 尹哥聊基因

20世紀70年代,威爾遜出版了三本其學術生涯中的重要著作——《昆蟲的社會》《社會生物學》和《論人的本性》。在這三本書中,威爾遜闡述了一個觀點:基因不但決定了我們的生物形態,還幫助塑造了我們的本能,包括我們的社會性和很多其他個體特徵。


這些著作迅速提升了威爾遜的學術影響力,也招致了大量激烈的批評。一時間,鮮花與板磚齊飛。直到今天,威爾遜的社會生物學理論仍在西方進化生物學界有著巨大爭議,學者之間的辯論被形象地描述為「一場科學群架」。


在這些早期著作中,威爾遜對於科學與人文關係的看法就已顯露端倪。


在1971年出版的《昆蟲的社會》中,威爾遜論述了社會生物學與生物學和人文學科有怎樣的關聯。到了1975年出版的《社會生物學》,威爾遜將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納入分析。在1978年出版的《論人的本性》中,威爾遜試圖將社會生物學與神經生物學、進化生物學關聯起來,將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關聯起來。1998年,他出版了《知識大融通》。


在新書《創造的本源》中,威爾遜明確提出,早在100萬年前的採集狩獵社會,人類創造力就開始湧現了。而科學與人文在人類的創造力追尋之路上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以創新為根源,他呼籲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的密切合作。


「自1975年到現在,從威爾遜不同時代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他40多年來思想的演變過程。」華大基因CEO尹燁說。


尹燁是威爾遜的老讀者了,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對於生物學專業出身的人來說,不難遇到威爾遜的社會生物學。尹燁多年來保持著閱讀習慣,同時自己也在嘗試推出基因科學知識的本土作品,比如新出版的《生命密碼》一書和「天方燁談」電臺欄目,更需要從閱讀中吸取養分。所以不管是威爾遜,還是他的「敵人」——古爾德等社會生物學反對者,都在他的閱讀範圍之內,且沒有厚此薄彼的區別。


「威爾遜之前出版的著作,觀點更極端一些。但近幾年他寫作的幾本書,包括《半個地球》《人類存在的意義》和這本《創造的本源》,都寫得更宏大、更客觀、更謙卑了。」尹燁說,而與《半個地球》和《人類存在的意義》相比,《創造的本源》一書的深度和廣度更勝一籌。


「它向哲學層面升級了。」尹燁說,「如果說,威爾遜之前的著作可能更多地偏向通過案例去證明自己的理論和主張的話,那麼這本書的維度更高。」


「當然,在這本書裡,威爾遜仍然是那個『老憤青』。」尹燁笑著說,「書中有很多地方都仿佛在說:『雖然這個有爭議,但我還是要這樣寫。』換個角度來理解,就是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思考,這一點很珍貴。」


相關焦點

  • 人居科學:一個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領域
    從學科建設的維度看,人居科學是自然科學、人文社科、思維科學的交織,是營造人類活動的場所中,與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等眾多學科緊密相關的知識系統、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由於人類聚居的多維性、複雜性和多價值觀,許多學科均可以從自身的理論出發,來研究「人居」這個領域。本文則從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對這一領域進行聚焦。
  •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有學者認為,西方人文思想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古希臘的普羅塔哥拉,中國的人文思想的源流則是春秋時期的晏子、管仲以及孔子。要從其本源探究,分析不同的分支流派是一項繁瑣的工作,因此我們僅從學科層面理解人文精神,簡要地歸納出它的核心含義。從學科層面理解人文精神,可以將它看作是從人文學科或人文文化中提升出來的系列價值觀念、共同準則和規範特點等。
  • 科學網—科學時報:探究科學家人文情懷的深遠意義
    如何探尋科學智慧與人文精神融合的途徑,緩解資源、能源與生態環境等多重危機,走出思想與理念的迷失與誤區,是人類今天面臨的重大課題。 哲人科學家為兩種文化的融合與人的全面發展,樹立了值得仿效的榜樣。他們既是偉大的科學家,也是偉大的哲學家或思想家;他們具有深厚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質,這成為他們創造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必要條件和必然歸宿。 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類進步的雙翼或雙輪——哪一翼太弱都無法順利起飛,哪一輪太小則不能平穩行駛。
  • 醫者仁心:科學精神如何與人文精神完美融合
    醫者仁心:科學精神如何與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德國的腦科學在世界範圍之內可以說獨佔鰲頭至於他們的腦科學為什麼發展的如此之快,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二戰期間,德國人用戰俘做了大量慘無人道的實驗。為了研究人腦各個區域是如何操控人體的,他們採用電擊活人大腦特殊的區域,並且觀察被測者的身體反應,來判斷大腦區域間的分工合作。德國在二戰期間進行的人體腦科學研究為人類醫學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為什麼卻獲得了世界上具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人們的普遍譴責?
  • 推動科技服務於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幕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彭韻佳、沐鐵城)面對疫情,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必然性更加凸顯,8日在京開幕的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以「信任·合作·發展」為主題,探討如何推進科學共同體建設,以廣泛的科技合作應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面對全球重大危機,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蘇格拉底把愛智慧的探索中心從自然「原因」拉向人的「價值」,後繼者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建立了融合理性求知和人文關懷的龐大哲學體系。著名哲學家懷特海曾如此評價,「西方2000多年的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科技革命改變了一切從19世紀開始,科學技術一路高歌猛進,20世紀世界大戰的毀滅性力量給人類留下了永久性創傷,而遲到的人文關懷顯得孱弱可笑。
  • 科技創新的人文精神要義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文基礎。要妥善應對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生態環境破壞、食品安全問題、信息安全問題等,必須注重科學與人文,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推動富有人文精神的科技創新。這是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 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的實踐基礎構成科學與人文相互貫通的契合點。
  • 人類社會演進圖——《槍炮、病菌與鋼鐵》
    拉開差距的第一步的,就是人類對動植物的馴化。對動植物的馴化,並不是人類的主觀選擇,是環境使然。野生動植物的生物特性決定了其是否可被馴化,而不是人類想馴化什麼就能馴化的。即使到科學知識如此豐富的現代,人們也沒有新馴化什麼重要的野生動植物,農業和畜牧業依然還是靠那些人類剛剛踏入農業社會時馴化的動植物。
  • 從人類文明演進看中國改革開放的必要性
    熟知和適應文明發展的節奏,就會逐漸掌握其內在規律,然後順應這一規律,跟上文明演進的步伐,成為文明進程的推動者。以中國近代歷史變遷作為觀察視角,可以看出這樣一條演進的路徑:先是與現代世界完全隔離,對現代文明的發生、發展和演進全然不知,沉浸於「天下共主」的幻想之中,導致戰爭真正發生時無法應對,被迫進入現代文明體系,開始學習世界先進文明。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
    近代科學技術上的發現、發明及其廣泛運用,一方面極大地強化了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發展了人的主體性,創造出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改變了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發展空間,產生出巨大的正面效應;另一方面也加劇了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等之間的分化與對立,在現實社會中造成了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的分化與對立,相應地在精神上帶來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分化與對立
  • 橫跨科學和人文的鴻溝之一:從問題、方法到理論|雙體實驗室
    「科學戰爭」中斯諾被重視,除了他最早指出人文學者對科學的無知外,還在於斯諾認為現代科學和人文知識是兩個互相獨立不能化約的領域。斯諾認為:正因為現代社會科學和人文是兩種毫不相干的文化,它很容易造成如下局面:鑽研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是一種類型,開展人文研究的是另一種類型。
  • CNCC科學與影視融合發展論壇——科普和影視如何相互賦能?
    科學與影視融合發展論壇旨在探索科學與影視融合的途徑,包括如何架起溝通影視界與科學界的橋梁,如何鼓勵電視電影中加入更多、更好的科學故事和角色,如何促進計算機科學與影視行業相互賦能,從而提升影視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並通過影視傳播影響公眾對計算機科學的認知。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我認為,如果數據方法和分析手段運用得當,真正融入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問題中,那便是優秀的、具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技術環境變化,創造有利研究條件      從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場景中可以看出,有許多研究以前行不通而現在可以進行了。實際上是技術環境變化創造了有利的研究條件。
  • 萬物的本源到底是什麼?
    物質本源的哲學思辨 如果說起西方哲學的開端,那一定是那一句石破天驚的: 萬物的本源是水。 這句話正是素有「科學和哲學之祖」之稱的泰勒斯所說。 可能你要說,這話有啥了不起的?
  • 科技革命與人類文明演進
    逐漸地,由於人類智力的發展遠超過其它動物,人類便知道使用天然的木棍和石塊來獲取食物和防衛自己。比如,人類不僅懂得如何用撿來的大石塊和木棒來獵取動物,而且逐漸地認識到,在捕獲獵物後,不光只是用手和牙齒撕開皮毛和割開筋肉,還用撿來的帶銳邊的石塊進行切割。這樣就逐漸地學會了使用工具。
  • 空間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成立:推動「空」「地」研究深度融合
    利用空間觀測手段,研究地球系統如何發展演化空間地球科學是利用空間觀測手段,研究地球系統各子系統間相互作用與過程以及如何發展演化的一門綜合交叉學科。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和地球系統的發展演化是空間地球科學方向的核心研究內容。
  • 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後,將繼續推進諸多文史專題資料庫建設,組織實施搭建「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平臺」,研發數字人文研究工具,支持相關研究成果的發表與出版,推動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字人文人才培養體系。
  • 程武:站在新世界路口,文化與科技正加速融合
    「科技與文化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新冠疫情之下,兩者的價值都得到凸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技能力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手段,在這樣的基礎上,文化得以衝破邊界,為人們帶來美和希望。」11月26日北京舉行的第五屆騰雲峰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就「文化與科技加速融合」這一話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 騰訊副總裁:站在新世界路口 文化與科技正加速融合
    [PConline資訊]11月26日消息,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表示,文化的流動、溝通與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趨勢。  在程武看來,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所創激發的連接能力,不但能為從古至今的各種類型文化增進活力,還將進一步重構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促進文明、民族、國家、代際之間的交流、溝通與互鑑,有效增進彼此理解。
  • 《科學大家》專欄|時間的意義:連接人文與科學的隧道
    這真是一瞥創造萬物,量子問題的確是相當迷人的話題。  但是今天我來是做一個人文講演,讓宇宙和歷史呼應起來,讓科學和人文交相輝映,所以我今天要講一講人文。俗話說在商言商,我就在文談文了。上帝,絕對的上帝,超然於萬物的上帝,才能創造一種超脫一切物理特徵的這樣純粹絕對的時間和空間。所以在科學的背後實際上有大量的觀念,是隱蔽著的,這些觀念並沒有被時時拿出來進行反省和反思,科學的理論本身背面有很多深藏的這種哲學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