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成立:推動「空」「地」研究深度融合

2020-11-28 澎湃新聞
全球水循環空間立體觀測示意圖。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

神秘遼闊的青藏高原一直是科研人員們熱衷的科考聖地。然而,其複雜高寒的地理及氣候環境,也常常令科考之路充滿艱險。是否有一天,科研人員們不需要手腳並用地在青藏高原上攀爬,甚至不用去那裡就能完成科考工作?

「這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空間地球科學家們正努力讓這一夢想變為現實。」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施建成說。

日前,第一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在海南省三亞市召開,近4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空間科技和地球科學領域的學者專家參會,共同商討中國空間地球科學發展大計。在會議上,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下屬二級學會空間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也對外公開宣布正式成立。

利用空間觀測手段,研究地球系統如何發展演化

空間地球科學是利用空間觀測手段,研究地球系統各子系統間相互作用與過程以及如何發展演化的一門綜合交叉學科。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和地球系統的發展演化是空間地球科學方向的核心研究內容。

中科院院士徐冠華說:「空間地球科學開拓人類深刻研究地球的新途徑和新視野,是對傳統研究方法的革命性變革。它使地球科學的研究從局部拓展到全球和整體;從靜態擴大到動態;從陸地、海洋、對流層延伸到平流層以上的空間,不斷擴展著人類的知識領域。」

如今,人們已經認識到,地球系統是一個複雜的、不斷變化的系統。隨著地球科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需要空間科學和技術的廣泛參與。

徐冠華指出:「針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基本的前沿科學問題,包括地球系統如何變化、地球系統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對全球變化的適應過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未來地球系統如何變化等,空間地球科學能夠利用其空間觀測範圍廣、要素全、時效長等特點,為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

1995年,科學家就曾利用星載紫外探測器在地球極區大氣層發現臭氧洞,從大氣化學角度闡明了氯氟烴對臭氧層形成、分解的作用及機理。在我國,近年來空間科學也在科學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隨著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開展,科研人員們藉助「悟空」「墨子號」等一系列科學衛星,在暗物質、量子通信等科學研究領域接連取得重大突破。

突破傳統研究手段的局限,能更深入更定量化認識地球

當前一些前沿科學問題,很多都是大尺度上的科學問題,傳統研究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空間地球科學憑藉其優勢,為更宏觀、更精細、更深入、更定量化研究和認識地球,突破以往難以解決的地球科學重要基礎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

對此,施建成進一步舉例:「特別是面對全球環境變化這樣的基礎前沿性、全局性的重大科學問題,空間地球科學能夠通過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及分布的測量和大範圍、長時間、多參數的探測和研究,開展大規模地球系統數值模擬,進行地球變化過程的定量化研究,將最終為弄清楚全球變化這一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做出顯著貢獻。」

空間地球科學新技術、新方法和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為地球科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失的大範圍基礎信息,也有許多新發現。如通過海洋拓撲高度精細測量反演出全球洋流,並加深了對海洋動力學的認識等。

「空間地球科學研究還推動了一大批新型空間觀測儀器的技術進步。」施建成說:「其中包括精細光譜成像測量重力和磁場的主動式傳感器,高靈敏熱紅外遙感、雷射雷達測量、熱輻射定量測量等。相關探測機理、技術和方法的直接應用或轉移,對資源、環境、大氣、海洋、生態、農林業、災害監測等空間應用也發揮了重大作用。」

此外,空間地球科學通過不斷深化科學需求對工程技術提出新要求,推動了航天技術、工程技術領域包括光學、精密機械、電子信息、材料科學、加工工藝學等學科發展和高技術進步。與此同時,空間地球科學又反過來從上述學科的發展中獲益。

研究發展勢頭良好,但我國仍主要是空間知識的使用國而非產出國

經過50年的發展,我國空間技術、空間地球科學研究,在學科領域設置、科研隊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目前學科領域齊全、人才隊伍初具規模、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然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仍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在空間的探測和認知方面能力還比較弱,缺少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原始創新性的重大科學發現和成果,中國仍然主要是空間知識的使用國,而非產出國。」中科院院士、空間地球科學專委會主任郭華東說。

為彌補這些不足,我國的空間地球科學家們也正在為做出原始創新的重大科學發現和成果而努力。

在此次會議上,郭華東就提出了一個新穎大膽的研究構想。郭華東指出,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區」和「指示器」,國際學界多年來一直給予高度關注,但全球範圍內現有的項目中,大多只關注單一極區,還沒有能夠把「三極」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因此,他提出:「可以大膽構想在月球這一穩定的自然衛星上,構建月基對地觀測系統,利用其快速和大區域覆蓋能力,對三極地區開展同步研究。」

郭華東團隊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利用光學傳感器從月球觀測地球,可以觀測整個青藏高原地區,也可以實現對北極和南極地區的全覆蓋觀測,模擬效果影像和觀測時間窗口均可預知,有潛力一舉實現對「三極」的全覆蓋同步觀測。

「這些年來,我們的科學研究填補了很多國內空白,但真正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並不多。如果由我們中國發起並率先建設月基對地觀測平臺,讓全球科學家去那裡做實驗,其歷史意義將是非凡的。」郭華東說,「中國科技界已經到了反哺國際社會的時候了。」

如何更有力地推動我國空間地球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使中國有能力為人類的空間探索、技術進步及社會發展作出持續性的貢獻?

施建成認為,除了科學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著眼於我國長遠的戰略需求,實施我國自主的空間科學計劃並對其進行持續穩定的支持。

徐冠華希望,通過空間科學和地球科學的更深度融合,更好地推動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入地」,更關注地球科學的相關問題;也推動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上天」,通過空間信息獲取平臺更好地研究地學問題。

(原標題 空間技術「入地」 地球科學「上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金屬礦勘查專業委員會成立
    記者從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獲悉,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金屬礦勘查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近日在重慶召開。與會院士、專家一致認為,在後疫情時代,我國資源安全保障風險增高,此時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批准成立金屬礦勘查專業委員會具有重要意義。
  • 大數據教育工作委員會成立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建設論壇
    2018年4月21日,由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大數據教育工作委員會成立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建設論壇」在北京燕山大酒店隆重召開。計秘書長介紹了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成立的背景、願景、使命,希望通過一系列開放性和公益性的服務,為高校的大數據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支持。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正式成立
    光明日報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張亞雄)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高端學術論壇在京舉行。開幕式上,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部宣告正式成立。來自計算數學、人工智慧、生物物理、量子計算、納米生物學、地磁學、類腦科學、材料學等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32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能源網際網路專業委員會在京宣告成立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能源網際網路專業委員會在京宣告成立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電力網  發布時間:2018-11-16 11月14日由清華大學和國網信通產業集團聯合發起的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能源網際網路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
  • 世界中聯中藥(天然藥物)發酵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濟成立
    大眾網濟南12月9日訊 今天上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天然藥物)發酵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在濟南召開。該委員會將充分整合資源、規範運作、廣泛團結國內外專家,共同打造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中藥(天然藥物)發酵研究學術平臺。
  • 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在武漢成立
    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在武漢成立 2019-04-19 21:32: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地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2020年學術...
    會議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郭建秘書長主持。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秘書長胡敏代表學會向大會宣讀了《關於批准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地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的決議,熊盛青副理事長和戴躍偉副校長共同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地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揭牌。
  • 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把總書記的要求落到實處,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關鍵是要在動力機制變革、成果轉化機制創新和協同機制優化方面加強探索,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支撐。遵循這樣的規律,河北當前應在網際網路與各類產業的結合上下功夫,以大數據原理的廣泛應用發展數字經濟,以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製造業全面升級。
  • 首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聚焦地球系統發展演化
    據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徐冠華院士介紹,空間地球科學是利用空間觀測手段,研究地球系統各子系統間相互作用於過程及其發展演化的一門綜合交叉學科。空間地球科學開拓人類深刻研究地球的新途徑和新視野,是對傳統研究方法的革命性變革。
  •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行知書院專業委員會成立
    中國網11月28日訊(記者閆景臻)11月25日,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行知書院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和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學校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召開。行知書院專委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傳統文化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實踐相結合,共同踐行文化教育史上新的篇章。
  • 中國動物行為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
    中國動物行為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 2015-10-19 動物研究所 【字體:(簡稱中國動物行為學會,Animal Behavior Society of China, ABSC)成立大會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召開;同時,於10月11日至14日舉辦了生命科學論壇(動物行為的功能、機制和進化)、第五屆中國動物行為學研討會暨培訓班。
  • 原子光譜應用與技術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
    中國質量檢驗協會檢驗檢測設備分會原子光譜應用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原子光譜應用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宣布正式成立,並召開專委會第一次學術報告會議。對專委會的成立表示祝賀,並向原子光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邢志老師頒發了聘書。
  • 廣東省網際網路協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
    2021年1月8日,在廣東省通信管理局指導下,廣東省網際網路協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簡稱「區鏈委」)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委員會會議成功召開。傅強表示,區鏈委成立之後,將致力推動三項工作:一是致力推動制定區塊鏈行業監管標準,規範區塊鏈應用與服務,保障區塊鏈應用環境安全、公平、可信;二是致力推動區塊鏈企業認定與區塊鏈示範項目評定,力爭為社會提供一批值得信賴的,真正有區塊鏈技術應用服務能力的企業;三是積極搭建平臺,做好服務,整合資源,對接供給與需求,助力區塊鏈產業發展,幫助區塊鏈企業發展壯大。
  • 長治市醫學會介入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為促進長治市介入醫學學科的發展,提高長治市介入診斷與治療水平,加強學術交流,9月19日至20日,由長治市醫學會主辦、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介入科承辦的「長治市醫學會介入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介入科成立三周年學術交流會」
  • 中植協秋海棠專業委員會在辰山植物園成立
    肖 燕 田代科 李 凱 黃豔波2020年10月18日,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秋海棠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舉行。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田代科研究員擔任秋海棠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花鄉花木集團有限公司董文珂高級工程師為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稅玉民研究員、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李凌飛博士等6名分別任專委會副主任、副秘書長。
  • 河北省化學會熱力學與熱分析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
    5月12-13日,由河北省化學會主辦、河北師範大學承辦的河北省化學會熱力學與熱分析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觀和國際酒店隆重召開,並同期舉行第一屆河北省化學熱力學與熱分析學術研討會暨京津冀熱分析技術高峰論壇。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
    以校地深度融合打造發展新動能,是凸顯教育供給側優勢的主要途徑。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標重慶「兩點」定位和「兩地」「兩高」目標,聚焦新經濟形態、新業態,以校地共建現代化產業學院為核心,構建起結構、功能、成效全面升級的校地合作辦學大體系,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新動力源。
  • 航天科技與航天科工加速推動全領域深度融合
    依據協議,雙方將以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和世界一流航天防務集團公司為目標,加速推動全領域深度融合,共同提升中國航天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  據悉,這次籤約是航天科技與航天科工在2014年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基礎上的深化合作,也是結合新的形勢要求、新的時代背景拓展合作空間、加強合作深度的重要舉措。值得注意的是,兩大集團在兩年前出現過高管換防的情況。
  • 欲趕AI熱潮 上外成立語料庫研究院推動翻譯專業教育
    欲趕AI熱潮 上外成立語料庫研究院推動翻譯專業教育 2019-11-16 19:24:16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16日電 (錢俊妮 許婧)近年來,語料庫愈來愈廣泛地應用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中,具體包括語言學、文學、翻譯學、輿情研究、國別與區域研究、醫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16日,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在該校揭牌。
  • 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用戶委員會在校成立
    哈工大報訊(商豔凱/文 辛然/圖)8月4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用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用戶委員會會議在哈爾濱召開。副校長、大科學工程項目總指揮郭斌在會上致辭並向首屆用戶委員會委員代表頒發聘書。郭斌代表學校向前來參會的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專家學者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