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幣背後的故事
2008-07-09 09:44 來源:世界新聞報 編輯:陳寧
7月,為了落實「兩會」復談達成的協議,臺灣正式開放新臺幣與人民幣的兌換。隨著大陸遊客赴臺人數的增多,大陸民眾接觸和使用新臺幣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那麼新臺幣本身到底有什麼故事,如何鑑別它們的真偽,下面就向您一一道來。
「梅、蘭」在臺灣暗喻為錢
「梅蘭梅蘭我愛你……」,「你像蘭花著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綠,看到了梅蘭就想到你……」,千萬別誤以為這是情書裡的句子,上世紀80年代,這首叫《梅蘭梅蘭我愛你》的歌曲在臺灣大街小巷流行。這首曲子當中的「梅、蘭」兩字,在島內暗喻為錢,所以這首曲子也被笑稱有「鈔票、鈔票我愛你」的意思。
大陸朋友肯定一頭霧水,「梅、蘭」不就是梅花、蘭花嘛,這兩種植物和錢有何關聯呢?原來,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臺當局發行的新臺幣中,最常用的1元硬幣,正面鐫刻了一朵梅花,背面則是一束盛開的蝴蝶蘭。古人把梅、蘭、竹、菊隱喻為四君子,而梅花又是臺當局明定的「國花」,蝴蝶蘭則是早年臺灣農業專家熱衷培育的植物。臺灣銀行將這兩種植物放在1元硬幣正背面,其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上世紀80年代,臺灣工薪階層一個月的薪水大約為1萬到1.5萬元新臺幣。表面上看這比現在臺灣的平均薪資差了一截,但是在那年頭,臺灣物資豐盛,1元新臺幣可以買一塊大麵包,5毛錢可以買一個比男人的拳頭還大一倍的饅頭,路邊攤一海碗陽春麵,也只要2塊新臺幣。但如今,臺北市普通的小麵包,一個售價都在新臺幣30元以上;路邊攤一小碗牛肉麵,則要價100元。
7月4日起,大陸朋友終於可以赴臺灣旅遊,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新臺幣的兌換問題。因此,新臺幣的淵源和新臺幣的辨識,就成了陸客必須先了解的基本常識。
舊臺幣只撐了四年
大陸朋友一定會推想,既然名叫「新臺幣」,自然有相對的「舊臺幣」。沒錯,臺幣是有新舊之分,但是目前臺灣市面上只流通新臺幣,舊臺幣早在1949年回收停用。假如您到臺灣,能見到「舊臺幣」,那些舊鈔都已成了古董文物,反而更值錢哩。基本上,市面已完全看不見「舊臺幣」流通,大家不用擔心會發生魚目混珠的事情。
臺灣光復之前,使用的是日本殖民當局發行的貨幣,叫作「臺灣銀行券」。日偽政權發行的這種貨幣,在臺灣通行了47年(從1900年使用到1946年初)。「臺灣銀行券」僅限於臺灣地區使用,日本國內則不準使用。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澎湖重回祖國懷抱。考慮到島內幾百萬民眾生活的穩定,國民黨當局正式接管臺灣後並未立即廢止「臺灣銀行券」。1946年5月22日,臺當局正式在臺灣發行臺幣,與「臺灣銀行券」的兌換比率是一比一,它成為銜接臺灣與祖國大陸金融體制的一座橋梁。但這套舊臺幣,只沿用了4年零2個月。
1948年8月,國民黨當局在大陸地區發行使用金圓券。隨著內戰日益激烈,國民黨節節敗退,由於軍費過於巨大及其它因素,金圓券日漸處於崩盤邊緣。據現有的若干文獻指出,當時臺灣受到大陸波及,臺幣被拖垮,例如臺灣明明是產米省份,但臺灣本地米價,竟然比上海的米價還高。
為了維護臺灣穩定,章君谷氏寫的《俞鴻鈞傳》中記載:「俞鴻鈞前後兩次從上海搶運來臺的黃金,使臺灣金融迅即趨於穩定。民國38年(1949年)6月15日,『中央』復以這一筆庫存黃金的其中一部,移充發行準備,宣布臺灣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以舊臺幣4萬元折合新臺幣1元,新臺幣5元折合美金1元,發行總額定為2億元,一開始便奠定了新臺幣的堅實基礎,以迄於今。」曾任「中央銀行總裁」的俞鴻鈞,在國共內戰白熱化階段,奉蔣介石之命負責搶運黃金到臺灣。
國民黨當局撥交給臺灣銀行的「國庫黃金」,總數額為115.1萬「純金市兩」。憑良心講,這為數百餘萬兩黃金,絕大多數系取之於大陸同胞的納稅錢,或者在實施「金圓券」政策時期,當局以半強迫手段從大陸民間強行徵收而來。這些金銀,完全是當年大陸人民脂民膏。而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後,蔣介石為求政權延續,進而立足臺灣,徐圖再起,這批搶運自大陸的巨額黃金,即成為蔣介石建設臺灣的資本。
有來自大陸的黃金當靠山,新臺幣的改制遂於1950年7月1日起實施。臺當局當時宣稱,將仍保留銀本位制度,並定新臺幣與銀元之比值為3比1。1960年6月3日,臺灣《大華晚報》的一篇社論,頌揚剛去世的俞鴻鈞:「他將庫存數百萬兩黃金運來臺灣,靠了這數百萬兩黃金,新臺幣改制,才能成功!這十多年的經濟穩定,才有了基礎。」
民進黨曾對新臺幣動手腳
國民黨敗退臺灣初期發行的幾套新臺幣,無論線條和色彩,都十分質樸單調。就以印行於1949年6月的第一套新臺幣來說,面額分成1元、5元、10元3種,而3種面額的鈔票,全是直式鈔票(即圖案文字皆為豎著的)。鈔票正面印的全是孫中山先生頭像,背面則是臺北市臺灣銀行的側影。
直式新臺幣一共發行了4套,第4套發行時間是1954年9月。到了1961年5月,臺灣銀行發行了第一套橫式新臺幣,面額分別是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五種。圖像仍採用慣常使用的孫中山先生半身頭像,正面及背面的其它襯圖,則以臺北「總統府」,及臺灣中部的西螺大橋為主。
到了1978年,臺灣銀行發行第3套橫式新臺幣,實行小面額用孫中山頭像,大面額採用蔣介石頭像圖形。印有孫中山頭像的小面額鈔票,面額分別是10元、50元、100元;印有蔣介石頭像的面額,分別是500元券及1000元券兩種。1978年,蔣介石已去世3年,同年蔣經國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發行於1982年的第4套橫式新臺幣鈔票,只有3種面額,100元為孫中山頭像,500元和1000元鈔,均以蔣介石頭像為構圖。至於1元、10元、50元則為硬幣,正面均鐫有蔣介石頭像。
2002年7月1日發行第5套橫式新臺幣,當時國民黨已經失去政權,執政的民進黨主導之下,僅保留100元鈔票仍印有孫中山半身遺像,及200元鈔票印有蔣介石半身遺像,其它500元、1000元、2000元大鈔,都不用政治領袖圖像。500元鈔券的正面,是一群棒球運動員,背面是一群臺灣梅花鹿。1000元鈔券,正面是5位正在注視地球儀、顯微鏡的學童,背面則是兩隻臺灣帝雉。2000元鈔券,目前市面較少使用,正面是臺灣一枚衛星發射的圖樣,背面印有兩條櫻花鉤吻鮭和臺灣中央山脈圖像。
在防偽功能方面,目前臺灣市面上通行的第五套橫式新臺幣鈔票,所有面額共有的防偽特徵,主要有10個:1、上下左右銜接圖紋;2、盲人點;3、固定花卉水印及白水印;4、變色油墨;5、正背面套印;6、折光變色窗式安全線;7、凹版印紋;8、連續調隱藏字;9、微小字;10、隱性螢光纖維絲。500元及1000元鈔券擁有光影變化箔膜,螢光圖案等防偽特徵。2000元券擁有金屬油墨防偽特徵。
回顧新臺幣發行一頁滄桑史,如今又適值臺灣開放民眾兌換人民幣,當新臺幣在寶島遇見人民幣,不僅是難能可貴的歷史機遇,更是兩岸金融接軌的起步。撫今追昔,真教人既興奮不止,也感懷不已。傳唱多年的《梅蘭梅蘭我愛你》,如今已成絕唱,新臺幣能不能重回經濟榮景黃金年代?在全球化經濟時代,臺灣若想再造經濟奇蹟,恐怕真要藉助人民幣的威力,才有可能一圓舊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