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格基金 顧旻曼
顧旻曼女士是真格基金的董事總經理,主要負責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垂直網際網路領域。在加入真格基金之前,顧女士任職於盛大創新院,參與投資並管理12個移動網際網路項目,並曾經在盛大集團參與全面預算流程改造以及盛大文學電子書及雲中書城運營。她還是《創業邦》2016年「40位40歲以下投資人」之一。
顧旻曼小姐擁有香港大學會計與金融學士學位。
本文是她在12月8日2017全球女性創新峰會暨TECH HER AWARDS她科技盛典上的演講實錄:
謝謝主辦方的邀請,今天很高興能在這裡和大家共聚一堂,談一談作為「女性投資人」,我的一些觀察和思考。
我來自於真格基金,真格基金是一支面向早期高科技和消費領域創業的投資基金,由徐小平和王強老師聯合成立的。我們有一句話很有名,就是發掘更多年輕有才華的創始人,在他們的成功之路上,成為他們的助力和墊腳石。我做了八年的投資,一直專注在早期網際網路和消費領域。
今天其實我分享的標題,叫做「我者與她者」,兩周前,我參加了一次董事會,那個公司是做安全技術的公司,發展得非常好。
當我走進會議室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全場幾輪投資人一起坐下來,大概有十幾個人,我是唯一一個女性。兩個小時董事會開完之後,我突然間意識到,其實這種情況在我所在的行業裡是經常存在的。比如我上一家公司是一家科技網際網路公司,我還記得第一次進入辦公室的時候,從入口走到二樓最裡面的會議室,程式設計師、產品經理,全都都是男性;一年多前,創業邦給了我一個獎項,「40歲以下中國投資人」,在領獎臺上我也注意到,現場總共只有三位女投資人。
女性在高科技創業、創投領域,是一種非常稀缺的生物,當我們談論到這種稀缺性的時候,你會不由自主地發現,這裡面就會有「我和她」的對立,就是自我和她——這個世界對於女性的一個刻板印象,以及世界想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大概是一個多月前,一次內部交流,幾個做開放對衝基金的朋友一起聊起。他們說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數據,看投資整體回報率,假如團隊老闆是男性,大概是7點多,但如果是女老闆,這個數字可能要到13、14左右,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對比。它說明一個事實,就是在高強度、女性非常稀缺的金融、高科技產業裡,創始人是女性的話,企業的業績回報反而更好。
另外一個數據更有用,就是在這樣的行業裡面,到底有多少是女生?這個數據的背後,我相信是一個更加有價值的思考,就是當我們在談論女性在職場上面對的歧視、面對的壓力、面對很多潛在的規則的時候,應該給大家在職業發展方面以什麼樣的建議,怎麼樣做一個更好的職場女性,怎麼樣做一個更成功的女性創業者?其實答案很簡單:把業績做成男性同僚兩倍好,你就能得到一樣的機會。為什麼這麼說?
這裡面談到了一些關鍵字,談論到女性創業者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的一些對比。真格投資了500多家企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女性創始人比例總共不超過10%,但即使這樣,也可能是所有投資基金裡面投女性創業者最多的了。
當我們談論女性創業者的時候,會發現大家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女性創業者喜歡做小而美的事情,她不願意講野心,不願意談論商業帝國,更想講的是做一件事情的初心,是自己所熱愛的、覺得非常有意義的。
大家也願意強調女性創業者的感性、凝聚力,接人待物讓人如沐春風,但恰恰會忽略一點,如果這個女性是在高科技這個非常硬的領域創業,人們的反應往往是,你是讀什麼專業出身的,你之前是做什麼的,你是不是有足夠的邏輯,你是不是有足夠的硬科技的知識來做這件事。
另外還有壓力和責任,前段時間跟哈佛大學專門研究女性課題的一位教授聊天,他做了很多數據分析,發現男性跟女性在職業選擇上,很多東西其實非常類似,但有一條,女性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如男性。當我們需要承受一種壓力,需要再進一步當領導角色的時候,這個壓力,女性往往是不願意承擔的,而壓力和責任、權利都是伴生的。
最後一點,其實也是老生常談,就是你在職場上面是不是有退路?女性不用諱言,就是你永遠可以有一個退路,你永遠可以回歸家庭,有退路是一種黃金的鐐銬,是一種無形的枷鎖。有退路的人和沒有退路的人相比,你永遠好像在那個時間點不需要盡全力,不需要爭取所有的東西。而就是這一點點不需要和這一點點差距,可能會造成巨大的鴻溝。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段子,就是直男寫的小說中對美麗女性是怎麼描寫的:粉紫色的小披肩,嫩黃色的齊膝裙,黑色的高筒靴,不能染髮。這張圖是我找朋友做的,他說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女生,只能從遊戲中摳圖來做,因為這樣的女生簡直太醜了。當這個世界的所謂有更高話語權或者更有權威性的人,對於女性的認知是這樣的時候,如果你照著這個形態去塑造你自己,按照這樣的標準要求你自己,你得到的可能是一張你自己都願意展示的圖片。
追根溯源,為什麼在很多時候我們會對自己有這樣的自我束縛?因為我們要面對一個現實,就是在整個社會價值觀裡面,就像剛剛那張圖一樣,我們是活在別人的話語體系裡,或者不自覺地在一個外圍世界給你的話語體系裡面定義你自己的成功。而這樣的成功,一個隱含的標準就是,不管你在事業上面有多大的夢想,不管你有什麼樣的人生追求,如果你沒有在兩性關係、沒有在婚姻裡得到一個好歸宿,你就是不成功的。
我相信這樣一個話語體系束縛了很多人的潛意識,而這樣的潛意識有另外一句話可以表述,那就是我負責貌美如花,你來賺錢養家。有很多博主天天在鼓吹,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前些天我跟朋友吃飯,他說剛剛跟另外一個博主隔空對罵,就是在一個案例上,大家對一個女生的選擇有了特別大的分歧。
這個女生在不是很幸福的感情生活當中,需要做一個很重大的決定,到底是到大城市做一份競爭非常激烈的工作,離開這個男生,還是和他好好在一起?情感博主給她的建議是應該待在他身邊,應該選擇一份強度不大的工作,甚至不應該工作,來溫順地維護好這段關係。
這個故事還沒有看到終局,但是我們看到了社科院的研究數據,第一是關於貌美如花的部分,貌美常常是暗示年輕的女性,很少有人說中年、老年女性還是貌美的,但關於年輕的問題,數據說如果說你在一段婚姻裡面,有40%的機率你會比你的先生年紀更大。關於賺錢養家的部分,很多時候大家說女性成功的人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的另外一半,賺的錢要比她多很多。而現實是只有43%的男性比妻子賺得多,22%的是兩個人差不多,還有35%是太太比先生賺得多,這個就是我們面對的現狀。
也就是說當我們因為種種的限制、種種的潛意識、種種的標籤把自己束縛在那個位置,不願意去面對真實的自己,不願意去追求自己真正夢想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做的這所有的一切,其實沒有什麼用,其實真正的現實在這兒。
最後一句話分享給大家,是來源於這樣的一個觀察。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職場上很多抱怨和吐槽,比如大家說變態的老闆、神經質的老闆、難相處的老闆,很多時候這都是針對女老闆,而不是男老闆。
一個原因根據我自己的揣測,這就好像我們看世界上的慈善家,或者說專心致志在做慈善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富二代,而不是富一代。為什麼?如果你是白手起家的富一代,或者如果你是一個在職場上苦苦打拼,經歷了那麼多的曲折和歧視,做到同僚業績兩倍好,才得到同樣位置的這樣一個人,你其實很多時候是會過高估計自己的努力,而過低估計了你的幸運,過低估計了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所以當你帶著這樣的心態,就像你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富翁一樣,你總是覺得我就是一個從草根起家,從泥地裡爬起來的人,我走到今天是因為我足夠努力。而富二代他從第一天開始就意識到自己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而這份幸運他想傳遞下去。
我相信今天坐在這裡的女性朋友,大家對自己一定有更高的期待,大家能夠坐在這裡,也相信我們每個人是女性當中的幸運兒,也是同齡當中的幸運兒。我希望在談論女性的處境,談論女性未來的時候,我們要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能夠站在這裡分享和聆聽的時候,就代表著幸運,希望把這樣的寬容、幸運、公平傳遞給出去,謝謝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