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大家都知道上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劫難,但未必清楚此前日本對我侵略之心乃是由來已久的。
早在1592年,日本著名的野心家豐臣秀在統一了日本後,就發清秋大夢,要徵服朝鮮,從朝鮮半島入侵大明帝國。
明萬曆皇帝洞察其奸,先後兩次發兵入朝,將之打得丟盔棄甲,元氣大傷。
此後,日本人三百年不敢西顧。
時間來到近代,日本完成了明治維新,國力大增,侵華之心復燃。
其先是入侵臺灣、霸佔琉球,接著發起甲午戰爭,侵犯我國遼寧省,佔領大連、旅順,燒殺淫掠,無惡不作。
八國聯軍製造出「庚子國難」時,日本赫然位列其中。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人開始謀取我國東北。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東北的實權主要是掌控在「東北王」張作霖的手裡。
1928年,日本人製造了「皇姑屯事件」,用炸藥把張作霖送上了西天。
這種情況下,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仍對日本人的野心估計不足,在日本人製造「九一八事變」時,竟然下令50萬東北軍不戰而退,將東北全境拱手相讓。
日本人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就佔領了遼東半島,信心大受鼓舞,遂將魔爪伸到了我關內。
1932年1月,日軍進犯上海,遭到了我駐上海十九路軍的奮起抵抗,史稱「淞滬抗戰」。
1933年上半年,日軍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兩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趁我長城抗戰失利,用武力迫使國民黨政府籤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協定》。
1935年11月,大漢奸殷汝耕在日本的唆使下,成立了「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使得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我國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
這裡說說殷汝耕其人。
殷汝耕是個十足的大漢奸。
他崇拜日本文化,崇拜日本人,恨不得自己成為一個日本人。
因此,他起了一個日本學名,叫「井上耕二」。
「井上耕二」早年在日本高等預科專攻日語,後來又到鹿兒島第七高等學校、早稻田大學深造,是個地地道道的「日本通」。
蔣介石看見這個「日本通」講日本話講得這麼溜,非常喜歡,大加重用,讓他擔任總司令部駐滬辦事處主任,後又安排他擔任外交部駐日特派員。
1932年4月,蔣介石破壞淞滬抗戰那會兒,又讓「井上耕二」出任上海特別市政府秘書,和日本人打交道。
之後,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籤訂,「井上耕二」就參與其中。
一來二去,「井上耕二」就得到了日本人的「寵愛」,在 1935年11月成為了偽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的主席。
由於冀東在《塘沽協定》籤訂後被劃為「非武裝區」,我國不得駐軍,蔣介石沒有辦法,就實施變通,把軍隊改編警察,抽調原東北軍51軍張慶餘、張硯田兩位團長和部分官兵,開赴冀東,名「冀東特種警察部隊」。
殷汝耕成為了冀東偽政權的主席,就把這支特種警察部隊改稱為「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軍」。
日本人在冀東偽政權各廳、處、所都安插了自己的人。
他們對這支軍隊極其看重,不但安插大批顧問和特務,還積極收買軍心,目的是攥緊軍事、行政、財政等大權。
張慶餘和張硯田是不甘於當漢奸的,但在河北省主席商震的授意下,隱忍不發,以觀時變。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派人密告兩人,要求他們強化軍隊訓練,以便在不測之機發起行動。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
張慶餘迫不及待地要與日寇幹一場,他派心腹前往北平面見時任29軍37師師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馮治安,請示機宜。
馮治安要求他們在中日開戰時突如其來地在通州發動起義,並將他們編入29軍戰鬥序列,到時一起夾擊豐臺。
1937年7月27日凌晨,駐通州日軍向29軍發動攻擊。
29軍官兵用槍炮聲作為回應。
張慶餘和張硯田秘密商議,認為起義的時機到了,約定在7月28日的夜裡起義。
當晚午夜兩點,起義部隊共4000餘人,在張慶餘的一聲令下,分三路行動。
其中一路佔領了冀東偽政府長官公署,俘虜了殷汝耕。
另一路攻佔了特務機關,擊斃冀東特務機關長細木繁、特務機關助理長官甲斐。
第三路佔領冀東偽政府,擊斃偽政府日本顧問奧田重信、保安隊第一總隊顧問渡邊、教育廳顧問竹藤、憲兵隊長何田及「冀東銀行」顧問等日偽頭目。
此外,還搗毀了一眾日偽組織機關,炸掉了日軍守備隊的火藥庫。
日軍守備隊的火藥庫被炸時,爆炸聲響徹天地,火光沖天。
也是這一聲爆炸,驚醒了駐順義、天津、大沽、塘沽、軍糧城等地保安隊,他們紛紛起義,大開殺戒,痛快淋漓地擊殺日本侵略軍。
老覃想說,張慶餘和張硯田此舉,真是太長中國人志氣了。
史稱張慶餘和張硯田這一次起義為「通州起義」。
日軍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驚呆了,命令臨時航空兵團出動20餘架飛機輪番對通州城實施轟炸。
另外,電令日本豐臺中國駐屯步兵旅團長派中國駐屯步兵第二聯隊主力趕赴通州。
張慶餘和張硯田被迫帶領起義部隊撤出,沿路與陸續趕來的日軍交戰,且戰且走,意欲向北京宋哲元的29軍轉移,但日軍的截擊火力異常猛烈,部隊不得不化整為零,轉赴保定,後經石家莊南下開封。
7月30日,有英國記者趕到通州現場報導,說被殺的日軍人數達到500多人,都死得很慘,幾乎沒有一具屍體是完整的。
日軍酒井部隊開進通州城後,惱羞成怒,對通州百姓展開了血腥的屠殺。
殷汝耕被起義關押在北關呂祖祠裡,他雖然在起義軍撤出後重獲自由,卻失去了日本人的信任,漸漸被閒置了起來。
跟隨殷汝耕一起投靠日本人的浙江人池宗墨接替了殷汝耕的職務。
這個池宗墨為了平息日本人的怒氣,允諾給予日方撫恤慰問金共120萬元,當場交付了40萬元(後來的「汪偽國民政府」交付了另外80萬元)。
老覃順帶補充一下,張慶餘到了開封,被蔣介石委以軍政部開封第六補充訓練處處長之職,後來又改任九十一軍副軍長、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議等職。
張慶餘看不慣國民黨內部派系相爭、官員腐敗等種種亂象,於抗戰勝利後主動申請退役,隱居天津。
張慶餘病逝於1963年9月18日,享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