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是大唐帝國的首都,是無數人嚮往的城市。如同現在無數懷揣夢想來到「北上廣」的青年人一樣,在唐朝,許多人也有一顆「長安」夢。長安,是經濟發展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集中地。盛世的大唐,長安留下了李白瀟灑的身影,留下了王維絕妙的琴音,酒肆歌樓環繞著觥籌交錯的喧鬧。這裡是許多人夢開始的地方,也是許多人夢碎的地方。少年白居易懷揣著「長安夢」,也渴望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看著蒼茫草原的的碧草連天,想著人生的未知,在夢想的招引下,寫了自己最早的代表作: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太著名了,特別是前四句,蘊含了大自然循環往復的生長奧秘,也表明了詩人強大的自我生命力。此時的大唐江山,長安城池,就像眼前的這片草地一樣。一年一年,榮枯往復,雖然被野火焚燒破敗不堪,但是,當明年的春天,春風吹起的時候,嫩草又會發芽,新鮮的綠色還是會迅速擴散起來,又會重新煥發青春,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命力,這也是平凡的小草的頑強。
而這一切,難道說的不是年輕的白居易自己嗎?理想與現實總是相背離,長安雖好,卻居住不易。自己的才華與學識究竟能不能被人賞識,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出人投低,建功立業呢?但是荒草總有復生的一天,人只要堅持又怎麼不會成功呢?
後面的四句回歸到了主題——送別。「王孫」並非指的具體的某一人,而是出自《楚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泛指行者。白居易這裡卻變換了意思,「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但是,這裡送別的又何嘗不是從前年少的自己呢?
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據說白居易只有十六歲,少年白居易想要闖出一片天,就必須和從前的自己告別,告別滿是擔憂的雙親,踏上一條充滿荊棘和兇險的前程。雖然「萋萋」二字稍顯悽苦,充滿了不舍,但是細細看來這難道不是少年人的壯志與豪情嗎?
看著眼前的悽涼之景,看著一片城池破敗的殘破景象,回想著過去在父母身邊的無憂無慮,離別之苦雖痛,但是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祖國的康復,只能強忍著不舍,強忍著悲痛,勇往直前。只能用自己稚嫩的雙肩,肩負起歷史的使命。當這條路走起來的時候,就是白居易和從前的自己告別的時候,這是成長的開始,也是人生的進步。
生在動蕩的年代,白居易註定了一生無法擁有平靜的生活。沒有了大唐盛世的李白、杜甫等人,中唐時代急需一位偉大的詩人開創局面,白居易就是這個「天選之人」。他能在十六歲的年紀說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豪壯之語本來就是一種天賦。難怪後來顧況看到了這首詩對他大加讚賞,為他的「長安夢」起到了很大幫助。
只是白居易的「長安夢」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才華而最終實現,的確,「長安不易居」縱然有顧況這樣的學者的賞識,白居易想要在長安立足,還是十分困難。最終在夢想與現實的衝突下,白居易還是妥協了。他最終又離開了,離開了長安,來到了江南。也許白居易的「長安夢」從未破滅,這只是他追逐夢想的一次實踐,「長安夢」也不一定要留在長安,只要心中有夢,哪裡不都是施展抱負的地方嗎?又何必執著於「長安」不放呢?
對於白居易的這首詩,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收藏,關注,分享!小編每天都會更新不同的內容,您的鼓勵就是我的動力!(本文版權系作者原創,未經許可切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