廝守一生的天鵝伴侶。圖片來源:暱圖網
不管怎樣,渴望用催產素治癒人類「社會病」的烏託邦幻想,恐怕要破滅了。畢竟,人是更複雜的情感動物。人類情感問題,難道非要寄託於用化學物質解決?
■本報記者 吳昊
2008年,電影《女人不壞》中的女科學家歐泛泛,將自己發明的「費洛蒙」用在了愛情獲得上:不管哪個男人聞了這「對」的氣味,馬上會陷入愛河。
劇情雖然有些無釐頭,但人體內確實存在這種具有「誘惑力」的激素,因而引得不少化妝品商趨之若鶩。一款「費洛蒙迷情香水」就曾大行其道,聲稱使用此香水能讓女人魅力永駐。不僅如此,網際網路上也出現了類似的噴霧劑產品。
那麼,這神奇的「費洛蒙」是何物質?它給人類帶來了怎樣的「需要感覺」?最初的驚喜過後,它確能解決人類社會中關於愛情、背叛、冷漠、孤獨、嫉妒這些情感問題嗎?
催產素初印象
其實,「費洛蒙」是幾種動物神經激素的功能混合。
如果要真正愛上一個人,大腦中釋放的苯基乙胺可能讓你「來電」;多巴胺的分泌則傳遞亢奮、歡愉;去甲腎上腺素產生「怦然心動」;激情退卻後,內啡肽提供溫馨平靜的感受;與之類似,後葉催產素促生長久依戀的感覺。
這些都是神經激素,它們由神經末梢釋放到血循環中,用來調整動物的情緒、精神、心理狀態等行為。由於激素不可能持久釋放,於是,愛情只有90天的言論似乎就有了立足之地。
事實上,被當做「愛情激素」之前,後葉催產素1911年就已經開始在臨床使用,用來治療滯產;1927年,又被用於引產。不過天然來源的催產素數量少且價格昂貴。直到1953年,美國生化學家文森特·杜維尼奧才第一次人工合成了它,並因此獲得了1955年的諾貝爾獎。
這種神經調節劑由動物腦垂體後葉分泌,因而又名垂體後葉素。它並不是女人的專利,男女都會分泌。對女性而言,它能在分娩時引發子宮收縮,刺激乳汁分泌;此外,它還能減少人體內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以降低血壓。
催產素原本可能會一直波瀾不驚地「專業」服務於女性生產,但研究者通過對草原田鼠的一項研究卻打破了平靜。
這些齧齒目的小傢伙和大多動物的「濫情」不一樣,它們和配偶廝守終身,是研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好模型。然而,科學家們對它們「動手腳」後發現,這一切很容易改變。
當研究者把一雌、一雄兩隻田鼠放在一起,並給前者的腦部注射後葉催產素,它就會很快和對方建立感情關係;而剝奪這隻雌田鼠後葉催產素的自然水平後,不管它和對方交配過多少次,都會拒絕對方成為伴侶。
研究者於是推測,後葉催產素可能使人更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感情。
提升社交能力?
而真正讓後葉催產素名聲大噪、引起科學家極大興趣的研究發生在2005年。當年《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稱,研究人員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實驗中,志願者們模擬一個遊戲,將資金投給一些並不算十分讓人放心的理財機構。研究人員發現,吸入催產素的志願者們比吸入安慰劑的志願者們更願意投資給這些機構。
在文章發表前的8年中,催產素對人類社交行為的研究一直是一個孤獨的領域;文章發表後,感興趣的科學家們做了很多重複試驗,用來測試催產素對人們各種社交能力的影響。
之後很多研究小組發現催產素可以使人更慷慨,能夠更好地讀懂別人的表情,在爭論中能夠建設性地和別人溝通,覺察到別人更可信、更有魅力、更平易近人等。
日本崗山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給腦部注射催產素的小鼠,記憶力遠遠高於未注射的小鼠。
雖然其過程很複雜,但科學家們還是慢慢了解了催產素調控人們行為分子生化路徑和機制, OXTR基因編碼的蛋白OXTR,遍布於神經和生殖系統中,是催產素分子的受體。當編碼該蛋白基因的DNA序列中某特定位點的A(腺嘌呤)變成G(鳥嘌呤)時,可以讓人們更加積極地社交,使人趨向於情緒轉移和變得不再孤獨。
甚至,研究表明,母親懷孕時體內催產素多少都很可能直接影響到未來與子女的關係……盛名之下,它更是被戲稱為「擁抱激素」(Cuddle Hormone)。
「入藥」須謹慎
這些研究結果似乎加深了我們的一種觀念,即催產素普遍能對我們社交行為起積極正面的作用。 然而,事情並不是如此絕對。事實上,研究發現,這種促進作用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起作用,而這種文化就是人們有在悲傷時尋求友誼的習慣。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Heejung Kim 就發現,在韓國的文化背景中,即使OXTR基因中那個特定位點變成G,催產素也不再有那種積極的功效,或者是收效甚微。
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珍妮弗·巴茨更是為「抱抱激素」、「愛情藥水」潑了一盆冷水。
在珍妮弗·巴茨的實驗中,31名男性志願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催產素,另一組被施用安慰劑。用藥前後,分別讓他們回憶兒時母子之間的感情和關係。3到5周後,這些志願者被調換,之前用安慰劑的這次用催產素,上次用催產素的這次用安慰劑。
實驗結果並未一如既往地將催產素推向積極的高度,反而發現了其具有陰暗的一面:在嬰兒期與目前建立親密依戀關係的人,使用催產素後,記憶中的母親會變得更加關懷體貼;而從嬰兒期與母親相對冷漠的人,催產素反而加深他那種不好的回憶。
這一結果2010年被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
而近兩年來,其他的研究也讓曾經幻想催產素能解決人類情感問題的人頗為尷尬。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卡羅林·德克勒克研究發現,催產素只對接觸到「對」的人起作用:當他接觸到較為熟悉的人,那麼催產素將讓他更擅長交際;但如果是陌生人,催產素將沒有任何效果。另外,瑞典的研究者也發現,催產素只能使使用者與本國同胞拉近距離,而對外國人則效果甚微。
除此以外,人們對催產素不同的反應可能與其在血液中的原本的量有關,人們的精神狀態也可能與吸入催產素的時間點有關,甚至會和自身OXTR基因的翻譯有關……
然而,還是有好事者瞄準了這一市場,部分化妝品就可能添加了這些激素。而網際網路上也有「噴霧催產素」銷售——部分人購買希望能治好孩子的自閉症。對此,科學家們表示了深深憂慮。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休·卡特就告誡說,且不說這種噴劑量催產素含量很低達不到治療效果,關鍵是沒人知道長期使用會給患者帶來怎樣的影響。
巴茨猜測,催產素的真正作用,或許是觸發一個人主動回憶,有意識地尋找與目前想法和感覺一致的證據。
不管怎樣,渴望用催產素治癒人類「社會病」的烏託邦幻想,恐怕要破滅了。畢竟,人是更複雜的情感動物。人類情感問題,難道非要寄託於用化學物質解決?
《中國科學報》 (2012-02-18 A2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