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工別出心裁,新隱形無人機應用仿生設計,外形如大鳥

2020-12-05 海陸空天Z視頻

俄羅斯「軍隊-2019」國際軍事技術論壇,於6月25日在莫斯科遠郊愛國者公園拉開大幕。從現場展品來看,大多數的武器裝備已經是老面孔,亮點並不多;但在無人機領域,有數款新產品讓人是眼前一亮。圖中的這架外形如「獵鷹」的飛行器,是俄羅斯軍工採用了仿生設計的輕型無人機。設計者的初衷就是為了更好實現隱形目的,這不僅是要體現在雷達上面,還因為其外形像「獵鷹」而降低被目視發現概率,從而能更加接近目標。

「獵鷹」仿生無人機的重量約5公斤,頭部裝有光電傳感器和雷射指示器,可執行偵察和目標指示任務,續航時間約為40分鐘。如果用在民用領域,它能配備揚聲器,並播放真實捕獵者的聲音,用來驅趕機場區域的鳥類。

俄羅斯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公司本是輕武器領域的引領者,近年來也「不務正業」搞起了多款其他形式的防務產品,無人機是其中之一。圖中這款造型比較新穎的無人機名為「柳葉刀」,是一款集偵察和自殺式攻擊雙功能於一體的無人機。

在「柳葉刀」的頭部,裝有光電傳感器,能實時探測和鎖定目標,根據需要對目標實施自殺式攻擊。

「柳葉刀」寓意是對「敵人」能實施外科手術般精準的打擊,從現場宣傳畫面來看,「柳葉刀」無人機就是幹這種任務的好手。

在室外展區,俄羅斯軍工還展出了新型「海盜」中型偵察無人機(前)和另一款隱身無人機的模型(後)。

相關焦點

  • 未來仿生無人機橫空出世!鳥類跳躍垂直起飛,仿蒲公英增加升力
    作者:DAGGER X仿生,是未來無人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最終目標就是優化無人機的設計外形、內在結構,提高飛行性能和飛行品質以及解決無人機的任務環境適應性問題。目前,無人機在仿生方面主要是設計外形的功能性仿生,例如模仿鳥類,昆蟲和蝙蝠的撲翼性飛行,這些都是應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和高分子彈性膜材料來構成仿生型無人機的機翼和內在結構。
  • 俄國發布最新「貓頭鷹」無人機,仿生無人機或成未來主流?
    在俄國「軍隊2019」國際論壇上,俄方對外發布一款新型仿生無人機,它的體積很小,造型奇特,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據了解,這款無人機是俄國一個軍事航空學院最新研製的一款小型飛機,外形模仿鳥類,名字叫「極地貓頭鷹」。
  • WRC2016雖然「炸機」了,但仿生蝴蝶和大鳥仍是Festo的最強公關
    ( Stoll 家族,圖自:Festo 官網 )就如 Thomas Pehrson(Festo 大中華區總經理)在演講中提到的:「我們不關注銀行的貸款,也不從股票市場融資,自己就有足夠的現金流。」● ● ●做了 10 年仿生機器人Festo 做仿生機器人已經有 10 年時間,從2006 年開始,幾乎每一年就推出一款仿生機器「動物」,包攬水陸空:水母、企鵝、螞蟻、蜻蜓、袋鼠、海鷗、蝴蝶等等。蝴蝶是 2015 年的產品。身體主要材料都是碳纖維,無論是翅膀還是主幹,所以重量很輕,只有 32g。其翼展 50cm,飛行速度 1-2.5m/s,最長可以飛行 4 分鐘。
  • 俄羅斯高調秀S70無人機改進版模型 所有機身上非隱身設計全沒了?
    蘇霍伊的S-70 Hunter-B(Okhotnik-B)無人作戰飛行器(UCAV)的存在是近十年來俄羅斯最大的軍事航空發展項目之一。該飛機最初於1月份正式亮相,其首次飛行發生在8月初。圍繞這款大型飛翼式無人機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它實際上隱身性能可能沒那麼好。就目前而言,S-70的設計存在一些主要問題,使其無法提供全方位的隱身性能。
  • 六代戰機新概念 隱形飛機行將過時?
    將突出超高速、超遠程打擊武器的應用;五是超維度物聯。如果說五代機是基於信息系統,那麼六代機就是基於物聯網;六是超域界控制。未來的六代機,既可以是有人機,也可以是無人機。由於「暴風」出臺較晚,可以吸取最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成果。如可配備定向高超聲速武器或定向能武器並控制無人機群;再比如配備「AR(增強現實技術)虛擬座艙」,也是一個最大的亮點;此外,「暴風」可以由人類飛行員駕駛,也可以無人駕駛。但也有媒體認為,英國提出的六代機概念還是比較保守,最多只能算是「五代半」。《國家利益》雜誌報導說,英國已撥款近26億美元,以在2020年前啟動「暴風」的早期開發。
  • 仿生無人機自身特點優勢無敵?反無人機技術照樣反制
    在法國一家航空實驗室裡,一款外形酷似蝴蝶的無人機,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吸引著在場所有人的眼球。縱觀無人機發展歷程,各種功能強大的無人機層出不窮,但這款名為「metaFly」的仿生無人機以奇特的外形設計和飛行方式,在無人機家族中脫穎而出,「吸睛」無數。
  • 軍工裡的快消品——軍用無人機
    結合此前在十四五相關文件中的表述——「加強練兵備戰」、「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我們重申軍工產業在十四五期間的中線邏輯:第一,在十四五期間,由於加強練兵備戰的需要,日常消耗型的軍品需求將大幅提升,同時,國防建設將迎來新一輪升級,加強武器裝備現代化,不斷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
  • 俄羅斯軍隊打造邊界全覆蓋雷達場 能發現隱形飛機、無人機和彈道飛彈
    俄媒:俄羅斯軍隊打造邊界全覆蓋雷達場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10月15日報導,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地區的領空將得到可靠監控。國防部消息人士告訴《消息報》,決定為第七十六防空師全部配備強大的「天空-M」移動雷達。
  • 印度國產隱形無人機意外曝光 採用飛翼全無尾布局
    報導稱,由印度國防與發展組織主導的「Ghatak」無人機項目是印度最機密的飛機項目,其目標是為印度武裝部隊(預計是印度空軍)開發一款能夠對縱深目標進行打擊的無人攻擊機。這款無人機採用飛翼全無尾布局。印度「Ghatak」隱形無人機模型曝光這款無人機的模型是在大約兩周前一次關於無人空氣動力學的講座上亮相,它被稱為「隱形飛翼飛行試驗平臺」。
  • 印度國產隱形無人機曝光,採用飛翼全無尾布局,能滿足印軍野心?
    ,另一架模型外形與「致命」無人機幾乎一致,但是尺寸小了很多,媒體推測,可能是研發機構為進行其它試驗製作的。 早在2018年印度研發「致命」隱形無人機一事就已經被曝光,消息人士透露該款無人機將配備俄羅斯研發的「36MT」渦扇發動機,但隨後這一說法被否認。印度國防與發展組織的首席科學家克里斯多福對外聲稱,印度隱形無人機的完全是自主研發,不依靠任何外國的技術設備。
  • 仿生設計的無人機產品 靈感來自大黃蜂
    工程設計要求無人機螺旋槳最簡單,最明顯的布局是方形,有四個螺旋槳。然而,大自然堅持所有飛行生物的兩個翅膀的基本布局。從鳥類到昆蟲,偶爾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大自然總是賦予雙側對稱的雙翼設置......因此,Carota的無人機信任這種在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設置。
  • 仿生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
    仿生元素具有貼近自然的屬性,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運用能夠打破設計者的固定思維,為服裝設計行業注入活力和靈感,並引領了一股以追求自然和本真為出發點的設計思潮。本研究主要從理論層面對服裝設計中仿生元素的創新運用進行分析和研究,從服裝的色彩搭配、形態設計、材料選用以及功能保障四個方面對仿生元素的創新應用進行了可行性分析。
  • 這些優秀的仿生機器人,有些已經開始應用
    這種仿生機器人目前已經運用於軍工,探險等多個領域中。機器魚可以說是我們現在見到最多的仿生機器人了,如今甚至能在高端玩具市場見到它們,這些機器魚如今已經應用於各個領域,它們或替代觀賞魚成為人們娛樂的方式,或服務於出海的漁民幫助引誘捕撈魚群。而大型機器魚,諸如海豚,鯊魚這樣的仿生魚甚至出現在海洋館,從而取代圈養珍稀動物,還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危險。
  • 瀋陽打造軍民融合產業園 軍工熱電池成隱形冠軍
    瀋陽君威軍民融合智慧產業園生產的軍工熱電池成為業界隱形冠軍。趙桂華 攝   中新網瀋陽7月27日電 (趙桂華)軍工企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批4個重點實驗室首次向軍民融合開放共享;民參軍企業瀋陽君威新能科技成為全國唯一一家研發製造智能武器彈載熱電池和軍民通用智能鋰電源的民營軍工企業……  7月27日,記者跟隨瀋陽市委宣傳部「踐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主題宣傳組到瀋陽市皇姑區採訪,
  • 千姿百態的仿生家具設計
    家具設計中仿生設計是人與自然碰撞的產物,設計師在大自然中尋找設計的靈感,將自然界的美與設計相融合。一、仿生家具的設計原則仿生設計來源於仿生學,大自然創造出形態各異的生物,為設計師的創作提供了無限設計靈感。
  • 軍工+無人機概念龍頭股,核心軍工值得長期持有
    【概念題材】軍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注入沈飛集團資產,17年10月22日公告,公司注入沈飛的方案獲證監會通過。沈飛公司主營業務為航空產品製造,主要產品包括航空防務裝備和民用航空產品。無人機: 2019年年報披露:本公司及子公司主要從事航空產品研發、服務保障、設計、試驗、研製、生產飛機、無人機、特種飛機及零部件製造、飛機維修服務等業務。
  • 這款「鴿子」仿生軍機,與真鳥相似度達80%,以假亂真誘導敵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無人機領域取得了很多突破,這些突破使得無人機在各行各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甚至有一些無人機在戰場上也能發揮不小的作用。由西北工業大學的專家領銜設計的「鴿子」仿生軍機則是這類無人機中的佼佼者。
  • 這款「鴿子」仿生軍機,與真鳥相似度達80%,以假亂真能誘導敵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無人機領域取得了很多突破,這些突破使得無人機在各行各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甚至有一些無人機在戰場上也能發揮不小的作用。由西北工業大學的專家領銜設計的「鴿子」仿生軍機則是這類無人機中的佼佼者。
  • 我國科學家提出仿生設計新方法
    本報北京4月11日電  (記者趙婀娜)世界頂級期刊《自然》日前在線發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陳華偉教授、張德遠教授,化學與環境學院江雷院士等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自然生物原型體表表面單方向液體搬運新現象,開創性地提出了無動力自潤滑防粘新理念,對解決微創手術器械防粘技術難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軍工股強勢 無人機市場前景廣闊關注投資機會
    原標題:軍工股強勢,無人機市場前景廣闊,關注投資機會丨牛熊眼 摘要 【軍工股強勢 無人機市場前景廣闊關注投資機會】7月24日,軍工股強勢領漲,子板塊無人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