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國倩 實習生 聶威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觀眾問馴獸師,你在獅子面前顯得威猛無比,這個力量來自於你手中的皮鞭嗎?馴獸師回答:我真正的力量不在別的,而是來自於我懂它。學習語文也是這樣,當我們懂得語文考什麼,就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力量……」11月22日,「湖北名師雲課堂」系列公益直播課程第二期開講。湖北省優秀教師、湖北省「國培計劃」骨幹教師、武漢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武漢六中上智中學名師範文峻,從積累、思維、表達、生活四個方面講述「語文到底考什麼」及其應考策略,指導廣大初三學子備戰元調。
考積累:對卷子做減法,對知識體系做加法
「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能只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來提高分數。所有的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在語文這門學科面前都會灰飛煙滅。」課堂一開始,範文峻老師便強調學會積累對於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近義詞的辨析和搭配、文言文翻譯、古詩詞鑑賞……在給同學們將中考、元調試卷題型一一分析後,範老師說,語文試卷一共有20個題目,其中有9個題涉及積累,「幾乎就是整個試卷的半壁江山,所以養成積累的習慣十分重要」。
如何做積累?「初中生要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每學年的閱讀至少是2至3部的名著。平時不理解的字、詞大家也一定不要放過。比如文言文,不同的字在不同語境下意思也不同。」範老師建議大家,考完後對卷子做減法、對知識體系做加法。平時準備幾個積累本,自己不懂的或錯過的知識點記錄下來形成自己的資源庫,「資源庫裡可有詞語、古詩詞,文言文、作文素材等等,常常翻看,日積月累,做題的時候就能胸有成竹。」
考思維:養成用思維工具解剖文本的習慣
「中考的第三題考的標點符號,實際上最終是考查語義層次,用標點來考查你對這一句話或者對這幾句話層次的理解是否清晰。」範老師表示,語文考試在考思維時,經常會考思維的層次、深度和廣度。
範老師以實用類文本閱讀為例,「前幾年實用類文本主要考信息的比照,但現在除了考察對比之外,還會考篩選、判斷,思維的深度就加深了。也就是說現在更看重考生對於整篇文章的整體的認識和把握。」對於這一類文本閱讀,範老師建議大家閱讀時首先要抓住主要的文本信息,然後進行結構層次的劃分,最後再掌握它的核心內容。文學類文本的閱讀則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歸納概括能力、評價鑑賞能力。
對於同學們頭疼的閱讀題,範老師建議大家平常要養成用思維工具解剖文本的習慣,並送上了3個「思維工具」:整體閱讀看層次;局部閱讀分角度;語言品味看語義,即不同的詞放在不同語境裡,會有不同語義。「大家平常做閱讀的時候,讀書的時候就應養成解剖文本的習慣,這樣這把『思維之刀』才會變得熟練鋒利,就跟庖丁解牛一樣,大卸八塊卻能各懂其意。」
考表達:表達前有層次,表達時要具體
「在答題時,讀題、審題,幾番辛苦想出的答案卻寫不出來,考試也得不了高分。」範老師說,學會表達也極為重要。
「表達的準確度決定了讀者能從你的答案中讀出幾分你的思維和感受。無論在什麼時候,當大家在想要表達的時候,頭腦中就要列提綱,建立基本的表達方式,這樣就有層次,下筆的時候再具體展開寫,就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中考語文試卷中的第19題為口語交際,範老師建議這類題目在做題時,要先列提綱,進行有理有據的表達,一段文字對應一個意思,圍繞著核心語義展開具體的論述。
考生活:結合生活體驗,關注思考提煉
「語文即生活。比如綜合性學習的考查,它會放在具體的生活背景裡頭。新冠肺炎疫情、光碟行動等等,這些都是來源於我們最近的生活,這類題目便是運用語文知識來考察你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範老師說,在答題時,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貼近生活現實去思考,這樣寫出來的答案真實也準確。
「其實想一想作文何嘗不是如此?」範老師表示,作文考的也正是生活。「大家平常可以從生活體驗當中提煉出一些規律和道理,從現象中推知本質,就需要我們帶著思考去生活,帶著觀察去生活。當我們關注每個人在生活中的精神需求、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價值、人生價值,把你想說的完美地展現在答卷上,那麼這些題目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