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痣藪鶥(Liocichla steerii)因胸羽呈黃色而得名,僅分布於我國臺灣境內,是中國鳥類特有種。由於主要棲息活動於樹林底層,經常飛抵林緣山坡地的番薯園活動覓食,因而它們又被生動地稱為「番薯鳥」(番薯即地瓜或白薯,在臺灣被稱為番薯)。
1873年,美國學者史蒂瑞(Joseph Steere)博士在臺灣歷時半年的採集中首次發現了黃痣藪鶥,並將採得的一些標本交給當時已成為臺灣鳥類學權威的英國人斯文豪(Robert Swinhoe)鑑定。斯文豪發現其中一隻標本為新種,1877年將其發表在英國鳥類學雜誌「Ibis」上,定名為Liocichla steerii,其種加詞「steerii」就是為了紀念史蒂瑞對該種發現所做的貢獻。斯文豪在論文中記述道:「史蒂瑞近年在菲律賓所獲得鳥類新發現(共53種鳥類新種)受到世人矚目。他探訪了福爾摩莎(即臺灣),深入南部山區我所未至之處。在他給我檢視的標本中有1隻像Liothrix的鳥類,是我未曾見過的。我將標本示予推代爾爵士(Lord Tweeddale)(英國鳥類學家、收藏家)過目,他也不認得,但他認為這是福爾摩莎與喜馬拉雅地區曾經緊密關聯的另一證據。我將之命名為『Liocichla steerii』。」可惜的是,史蒂瑞並未記載其發現的時間、地點和詳細經過。根據史蒂瑞在臺行程推測,日月潭、埔裡、和社和大武山區等地都有可能是發現地。
黃痣藪鶥體型適中,體重約32克,全長185釐米;通體橄欖綠色;頭頂、後頸石板灰色;眉紋黑色;眼下方有一個顯著的橙黃色斑塊;喉部深灰色;胸、腹淡黃色;尾羽橄欖綠色,尾端白色。
黃痣藪鶥棲息於海拔1200-2600米處的闊葉樹林和針闊混交林,常在灌叢下層活動,或在藤蔓上跳躍,亦常見於森林旁、長著雜草的開闊地或雜草叢生的山溝中。它們性情穩重,不怕人,可容人近至咫尺。每日清晨曙光初露,它們便開始鳴叫。其活動地點常處於兩種不同植被的交界帶,停留的位置有85%是低於2米的中、下層植被或濃密的草叢中。因其常出現在草叢中,故而被稱為「藪」鳥。傍晚到天黑前,它們便減少活動,尋找合適的棲所過夜。
黃痣藪鶥是雜食性鳥類,食物範圍十分廣泛,從植物果實、昆蟲、其他無脊椎動物到人類丟失的各種食物殘渣,都可能成為它們的美餐。尤其是在冬季,由於自然界中的食物來源逐漸減少,遊客丟棄的食物反而成為其主要的食物來源。其取食行為因食物質地和大小的不同而異,一般直接取食質地較柔軟的食物,如漿果、毛蟲或蛋糕;對於較大的食物,如蚯蚓,它們會藉助樹枝或枝條,先將其摔昏或摔死,再用爪踩住,然後從頭部開始分塊依次啄食,或將喙伸入昆蟲體腔內將內臟拖出啄食;如果食物過大,它們會先將食物拖到隱秘處,再用爪按住,慢慢地撕裂吃掉;它們也在飛行時捕食飛蟲。因食物範圍很廣,黃痣藪鶥對森林砍伐後的新環境也能適應,所以目前種群較為穩定,未見有減少的趨勢。
黃痣藪鶥善於鳴唱,叫聲悅耳動聽,聲音一般都很嘹亮、婉轉而有力。它有多種不同的叫聲,雄鳥佔據領地時會發出「嘰、啾」的叫聲,最常出現在繁殖期、有陌生者闖入、與鄰鳥對峙、通知配偶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與雌鳥換孵的時候;雌鳥響應時發出的是「嘰、嘰、嘰」的叫聲。雌鳥很少主動鳴叫,通常情況下都是因雄鳥的叫聲而誘發,緊跟在雄鳥叫聲之後的鳴叫能夠協助雄鳥宣示領域,或告知自己的位置。在感到危機時則會發出「給、給、給」的警戒聲,這種叫聲可以告誡同伴危險降臨,並警告入侵者不能再趨近。鳴叫的頻率會隨著危急的程度而變化,有越叫越頻繁的趨勢。若入侵者是強勢的掠奪者,或棲息處被嚴重幹擾,它們會在發出警戒聲後迅速飛向樹枝深處躲避。幼鳥聽到警戒聲後會一動不動地趴在巢中。在打架前的對峙過程中,它們發出的是一種「嘰、嘰、嘰」的叫聲。此時的黃痣藪鶥冠羽上豎、雙翅前掠、尾羽展開,展現出一副霸氣十足的姿態。若在繁殖期,這種對峙打架的叫聲還能提醒附近的配偶前來援助。逃跑時會發出短促的「嘰、嘰、嘰」叫聲,這是被追擊或打鬥失敗後逃離現場的鳴叫聲。正在覓食的一群成鳥若突然聽到這種叫聲,會全部逃離現場。危困時,如被捕捉或受傷時,會發出「給、給、給」的低沉叫聲,會引起附近鳥類的警惕和觀望。個體間的通訊聲為「啾、啾、啾」的聲音,這種叫聲是在草叢間覓食和短距離聯繫時所用的。幼鳥乞食時會發出「嘁、嘁、嘁」的短促叫聲。親鳥帶食物回巢時,雛鳥會伸長脖子發出乞食聲,或幼鳥剛剛離巢,身體半蹲、雙翅扇動、嘴向上張開時發出的乞食聲。
黃痣藪鶥的繁殖期在3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5-6月為繁殖高峰期。繁殖初期通常都是成對活動;至3-5月,因配偶之一在孵卵,單只活動的情況較常見;雛鳥孵出後,可見親鳥帶領幼鳥一起活動。非繁殖期季節會聚集成大群,最多時可達二三十隻,但配偶間的關係依然存在。在清晨或下午陣雨過後,一處處靜水或小水窪地都是它們嬉戲洗澡的場所。它們一般先將身體沾溼、抖羽,然後張開羽毛梳理。理羽時用喙整理全身其他羽毛,整理頭和頸部時則用腳,有時雌雄鳥也相互理羽,這一般發生在孵卵期巡視領域時的空當,或與鄰鳥打鬥之後。
黃痣藪鶥在打鬥前常出現對峙行為,對峙的姿勢是雙翅朝下,身體向前傾,脖子向上伸,冠羽豎起,身體向前傾斜鞠躬,然後雌雄配偶輪流從彼此身上躍過,此時對方也做同樣的動作,直到一方轉過身來,或雙方各自離去為止。真正打鬥時,它們會用喙、翅和腳直接攻擊對方。
由於遊客多、幹擾大,生活在旅遊區內的黃痣藪鶥通常選擇位置較高且非常隱蔽的地方築巢,甚至有人在高達14米高的臺灣杉枝條或12米高的竹子上發現過它們的巢。在臺灣中部中高海拔地區,因遊客少、幹擾小,它們常築巢於林道旁濃密的草叢中。
黃痣藪鶥的巢呈碗狀,一般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的巢材較柔軟細嫩,以禾本科植物的花穗柄最為常見;外層的巢材則比較粗糙,由竹葉、樹皮、樹葉、樹根和草葉片等構成。巢高70-85毫米,外徑120-150毫米,深40-55毫米,內徑50-70毫米。每窩產2-3枚卵,呈淡綠色,綴以暗紅色或褐色斑紋。卵平均大小為18.5×25.0毫米,重3.8克左右。
雌雄黃痣藪鶥共同承擔築巢、孵卵、育雛和清潔巢等的工作。在孵卵和育雛期間,夜間的工作由雌鳥單獨承擔,白天時雌雄鳥輪流替換。可見雌鳥在繁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退休幹部 盧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