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費爾德-布朗效應是指,當一對有特定幾何結構的電極相對放置,浸入絕緣介質後,再加上合適的電壓,一種試圖移動裝置的力就會產生的現象。
現有的實驗採用的電極,一個是絲狀極(金屬絲),一個是箔狀極(金屬箔),合適的電壓是指萬伏以上的高壓直流電,產生的力是從箔狀極指向絲狀極。更奇妙的把絲狀極和箔狀極的電極反接,不會改變力的方向,但會改變力的大小。
有多種理論試圖解釋該效應,但都無法得到公認,該效應還是一個不解之謎,因此別費爾德-布朗效應還只是一個現象的名稱。
歷史
20世紀20年代,美國年輕物理學家布朗在實驗中發現一種效應。1921年他藉助X射線形成的「庫裡吉氐管」(熱陰極射線管)做了一些實驗。他在實驗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像:在使用「庫裡吉氐管」時,它都有一些輕微的震動。不久之後,布朗找到了引起這種輕微震動的原因。接通這個管的強電流之時,會產生某種具有反引力作用的壓力。藉助「引力儀」(一種由布朗研製出來的實驗設備)得到證實:在接通100千伏的強電流時,被測試物體的重量損失了1%,布朗確信他發現了一條新的電學原理:電對於引力有影響。起初沒有科學家關注,後來瑞士物理學家、教授比費爾德(曾經是愛因斯坦的同學),他對布朗的發現很感興趣,並且相信布朗的發現,最後成為布朗的導師。在共同完成的實驗中,他們證實懸掛在一根細線上的電容器在高壓下會自己向它的正極方向運動,這就是「比費爾德—布朗效應」。
飄升機是一種依靠高電壓產生推力的「非對稱電容器」。
飄升機運用了由Prof.Biefeld和Thomas Townsend Brown在1928年發現的Biefeld Brown效應(別費爾德·布朗效應),
它可以安靜地漂浮而不依靠螺旋槳等機械構件。
關於飄升機的飛行原理的解釋有不同的版本,下面是一篇Jean-Louis Naudin的文章。
在正電極附件電勢非常高,電子被從電子和周圍媒質(空氣)的分子中剝離出去。
這些遊歷出的電子迅速向正電極靠攏並被收集起來,
從而在細導線周圍形成了正離子雲,同時這些正離子云處在負電極的上方。
受到正離子云吸引的鋁板,將在靜電力作用下朝上運動。
同時,這些受鋁板(負電極)吸引和正電極排斥的正離子云會沿著電場線的方向朝下運動。
這些帶正電的原子和離子被負極板碰撞並且中和。他們的碰撞太強烈了以至於額外的電子被從極板上剝離出,然後被原子和分子捕獲而使這些原子和分子帶上負電。
這樣便產生了負離子云,負離子云被鋁板向下排斥,從而為飄升機(Lifter)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推力。
正離子云在正電極周圍不斷地產生,並且這個過程被一遍遍重複。 所以說,飄升機是在它運動的媒質中把電能量轉換為動電(electrokinetic)推力並反作用於周圍媒質。
今天,這是對觀測到的飄升機現象的一種解釋。動電學模型(electrokinetic model)在空氣媒質中表現很好,有趣的是在一些真空環境的測試中已經證明了仍然存在從微牛頓到毫牛頓級的推力(這個事實已經在一些由NASA和其他公司申請並被批准的專利中完全證實)。這個領域的研究非常有趣並且值得被深層次的探究和發展,因為它打開了一扇通往宇宙探索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