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威廉斯對「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和重構

2020-12-06 澎湃新聞

雷蒙·威廉斯對「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和重構

2019-09-24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基礎—上層建築」命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然而,馬克思本人對此並沒有詳細和系統的闡釋與發揮。這為後來唯物史觀被解讀成經濟決定論埋下了伏筆。恩格斯晚年對理論界把唯物史觀誤讀成主張「經濟是唯一決定力量」的反駁,並沒有從根本上破除這種誤解。之後的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則進一步強化了唯物史觀的實證化和決定論解讀模式。把「基礎—上層建築」命題誤讀成經濟決定論,其後果無疑是災難性的:一方面它把馬克思理解的基礎—上層建築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關係,錯誤地把握為靜態的因果意義上的決定關係;另一方面也是更嚴重的,它對經濟作為唯一決定力量的強調,抹殺了人的意識、觀念及其客觀化形式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從而取消了個人自由的可能性。盧卡奇以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黑格爾淵源和階級意識的強調,實際上正是從理論上回應和反駁對唯物史觀基本命題的這種誤讀。作為文化唯物主義創始人的雷蒙·威廉斯,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繼續展開對唯物史觀「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批判和重構。

反思「基礎—上層建築」命題

威廉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和批判,集中體現在他1973年的論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的基礎—上層建築》中。他首先肯定「任何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現代理解都必須從考察關於決定性的基礎和被決定性的上層建築的命題開始」,同時又指出該命題「包含著形象的要素,暗示著一種固定而確切的空間關係」,從而「構成了一個非常特殊化的和有時難以接受的命題形式」,「因為就任何實際方式而言,這一用法基本上不是概念性的,而是隱喻性的」。因此,為了使得這個命題更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他認為需要從特定的視角對其進行批判性反思和重釋。

威廉斯的反思和批判具有雙重向度。首先,他指出以往的研究者都把研究焦點集中於這一命題的「上層建築」一側,但實際上更為重要的問題應該是「專注於基礎」。但是,人們往往以「靜態的和客觀化的方式」去理解「基礎」,這與馬克思自己對它的「動態分析模式」相矛盾。其次,如果「基礎」被當作「基本的社會生產本身」的同義語來理解,那麼,原先被認為「基礎」區別於「上層建築」的特徵,即「基礎」是「第一位的」而「上層建築」是「第二位的」,就變得相當模糊和可疑。因為隨著資本主義向縱深層次發展,原本作為上層建築的文化已經具有了再生產的能力,它現在也應屬於物質生產,從而構成「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構「基礎—上層建築」命題

威廉斯認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層建築」命題要想繼續生效和發揮作用,「必須按照特定的思路重新評價這個命題的每一個術語」,從「決定」「基礎」和「上層建築」三個方面對其進行重構。

首先,威廉斯認為該命題中包含的關係術語「決定」(英文「Determines」,德語「Bestimmen」),具有語言學和理論意義上的複雜性,它在日常的使用中至少具有兩種非常不同的含義:一種是從神學傳統繼承而來,指「完全預見、預示和控制著後來的活動」,即嚴格的線性決定論;另一種是從社會實踐經驗而來,指「設定限制和施加壓力」,即弱化了的限制論或制約論。他認為,從文化理論視角看,馬克思在反駁意識形態的觀念論或神學的決定論時,更多地是在第二種含義上使用該詞。從而,「基礎—上層建築」命題根本不可能是機械的決定論。

其次,針對「上層建築」概念,他認為馬克思之後該詞被賦予了「直接或間接地對基礎的現實進行反映、模仿或再現」的簡單觀念,從而給人造成上層建築是「統一的、靜止的場域」的錯覺。為了使該命題更具可操作性,儘管很多人給上層建築的「被決定性」附加了一些限制條件,比如時間上的延遲性、技術上的複雜性和距離關係上的間接性等,但這些限定都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色彩,並且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該命題經常被把握為機械的和靜態的決定論的可能。相比之下,倒是20世紀後期出現的「同構」(homologous struture)概念揭示了基礎—上層建築之間「根本不存在直接的或明顯的相似性」,也不存在「反映或再現之類的東西」,而是「可以發現其中存在著一種重要的結構的同源或對應關係」。事實上,威廉斯通過「同構」概念的引入,為包括文化在內的上層建築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提供了理論支撐。

最後,威廉斯重申了「基礎」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核心地位並清理了人們對它的誤讀。他認為,「如果我們想要理解文化過程的本質,基礎是一個更為重要的有待考察的概念」。但「基礎」概念在馬克思的命題中原本具有複雜性、動態性和發展性特點,而在後來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傳統中,這個概念被打上了某種靜態的和統一的物化特徵。這種物化特徵淡化了該命題中原本具有的歷史發展觀念,給人造成「生產活動是在某種靜止狀態中產生了靜態固化的社會關係與上層建築」的印象。此外,「基礎」概念無形中還被「包含著強烈的基礎工業的限定性意義」,即馬克思那裡原本「作為基礎的生產活動被限定在工業生產的領域」,從而使得它在理論解釋力上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大眾文化發達的時代,「用此模式考慮文化活動以及現代文化活動的經濟性,顯然走不通」。由此,威廉斯主張對生產力作廣義理解並回到馬克思關於「工人在生產的過程中生產自己,以及人類生產自己的歷史」的命題上,把生產看作人類自身、現實生活乃至社會的生產。「如果生產力含義寬泛些,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考察基礎的全部問題,從而就不會把一開始就必不可少的社會生產性力量當作某種次要的上層建築排除在外。」

總之,針對「基礎—上層建築」命題被誤讀和誤解的現狀,威廉斯認為我們必須沿著設定限制和施加壓力的思路重新評價「決定」概念,拋棄預見、預示和控制的內容;必須根據文化實踐的相關領域重新評價「上層建築」概念,拋棄被反映、複製和決定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根據現實的社會和經濟關係中的具體活動來重新評價「基礎」概念,拋棄固定的經濟和技術抽象的概念,因為具體的活動包含著基本的矛盾和變化,因而總是處於動態的變化過程中。

威廉斯對「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和重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啟示意義。就理論價值而言,首先,他結合資本主義新的發展特點對該命題核心概念的語言學分析,為破除後人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經濟決定論解讀模式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次,通過反思「基礎」概念,他力圖恢復個人及其實踐在歷史中的作用,有力地扭轉了「人學的空場」的局面,從而為「基礎—上層建築」命題提供了新的維度。就現實意義來說,威廉斯對「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和重構啟示我們,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不斷發展和完善中的理論。即便是像「基礎—上層建築」這樣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其具體內涵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新意,進行新的理解。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規劃項目「威廉斯文化社會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17YJA71004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第二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巖 排版編輯:劉巖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聽到好友羅賓威廉斯的死訊,大猩猩可可嘴唇顫抖,哭了…【它們】
    美國西部時間12日,大猩猩基金會發布紀念羅賓•威廉斯的消息,以及這位偉大的演員與可可的會面影片,「這是一份深厚的禮物,給人類以及像可可這樣的猩猩」。帕特森是大猩猩基金會(The Gorilla Foundation)的主席,也是可可的養母,可可是全球知名的聰明雌性大猩猩,也是帕特森的研究夥伴,它從小就學會手語,懂得與人溝通。向來愛動物,重視動保的羅賓,後來形容與可可的會面「令人難忘」,他也接受基金會榮譽主席一職,為簡歷茂宜島猩猩保護區盡一份力。美國西部時間8月11日。羅賓•威廉斯的死訊傳進大猩猩基金會。
  • 誰會欣賞雷蒙·斯尼奇的暗黑童話?
    誰會欣賞雷蒙·斯尼奇的暗黑童話?總之絕對和「熊」沾不上邊,可就是命運多舛,用原作者自己的話說,他們的人生充滿了「戲劇性反諷」。自上世紀末問世以來,《波德萊爾大遇險》十三個充滿戲劇性反諷的故事就以獨樹一幟的世界觀和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從一眾兒童文學中脫穎而出。它是沾染上暗色的愛麗絲歷險,同樣癲狂,行文講究遣詞造句,揭開謎題的關鍵有時藏在語法或單詞拼寫錯誤裡。
  •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續集將以動畫形式呈現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續集將以動畫形式呈現 時間:2009.06.0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未知
  • 輝長巖磨粉機首選黎明重工雷蒙磨
    輝長巖輝長巖是一種基性深層侵入巖石,主要由含量基本相等的單斜輝石和斜長石組成,此外尚有角閃石、橄欖石、黑雲母等成分。
  • 譚佳:神話中國和中國神話學的反思與開拓
    在相繼完成《斷裂中的神聖重構》《神話與古史》和《比較神話學在中國》(反思部分)三本著作後,結合對中國現代神話學術史和先秦文化的探索,尤其對中國文明起源特色的理解,我愈發確定:原來,這批學者不約而同地在深入反思中國現代神話學術史的建構,檢視它的基本定義、經典命題和研究範式,從而提出系列革新性命題和研究路徑。
  • 馬克思主義歷史進步思想的基礎命題和原則立場
    但這種歷史決定論不是某種單一的或機械的決定論(無論唯經濟決定論抑或唯生產力決定論),而是既考量必然性和客觀性、也考量偶然性和主觀能動性;既強調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也強調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巨大反作用等的辯證決定論和系統決定論。馬克思主義歷史進步思想不是任何意義上的歷史目的論,儘管它確實也在「現實的人及其有目的的活動」這一語義上談論「歷史目的」。
  • 冒險片:《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圖)
    冒險、奇幻、喜劇……看過《小鬼當家》一類的兒童影片,你一定期待一部不一樣風格的兒童電影問世,這部《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適時的出現在銀幕上,確實讓我們眼前一亮。  此片根據雷蒙·斯尼奇創作的熱銷系列童書《波特萊爾大遇險》改編而成,原著是和《哈裡·波特》一樣有名的兒童著作。影片特色十分突出,畫質出色。色彩將畫面表現得充滿神奇,絢爛的顏色十分到位,人物的膚色自然逼真。影片布景大膽誇張,人物的造型也個性鮮明,很好地配合影片輕鬆又緊張的敘述風格。
  •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第二季什麼時候播出?
    Netflix的童書改篇劇《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在新一年放出短預告,並確定第二季於美國時間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已確定續訂第三季,該劇原作有13本小說,首季包含了頭四本的內容,10集的第二季會是第5至9本的內容,至於第三季應該就是餘下第10至13本的故事。
  •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由官方宣布續訂第二季
    Netflix的童書改篇劇《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由官方推特(用的是雷蒙·斯尼奇的一封信)正式宣布續訂第二季……不過其實這劇在美國才放出不到半天,劇組已宣布續訂10集的第二季了;《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原作有13本小說,首季包含了頭四本的內容,10集的第二季會是第5至9本的內容,而且在計劃中的第三季則是餘下第10至13本的故事。
  • 奇幻美劇《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第一季》三姐弟的冒險之旅
    波特萊爾的父母在大火中身亡了,原本和樂融融的波特萊爾家庭從此蒙上一層陰影,三位孩子必須逃離邪惡的歐拉夫公爵的手掌心,同時逐漸挖掘出父母不可告人的過往秘密。《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第一季》改編自丹尼爾·漢德勒的同名系列故事書,由Netflix負責發行,從宣傳到劇集內容,不斷預告著這是一段不愉快的悲慘故事,甚至連片頭曲都再三強調這點,還呼籲觀眾「Look away,look away」,怎麼會有劇集帶頭一直叫觀眾不要看下去呢?雖說如此,但《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第一季》充滿著歡樂與娛樂性,可愛繽紛又迷人不已。
  •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劇情介紹 獲續訂第三季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是巴尼叔叔Neil Patrick Harris在《老爸老媽浪漫史》結束之後主演的首部有劇本劇集,並且合作方是近幾年迅猛發展的今年一月份,《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第一季終於上線,在播出之後也收穫了諸多好評。  該劇主要講述三個孤兒因繼承了一筆遺產,而遭到覬覦這筆遺產的奧拉夫伯爵的迫害,進而鬥智鬥勇的故事。三月份的時候Netflix正式宣布續訂《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第二季,這無疑讓各位粉絲吃了一顆定心丸,畢竟第一季才短短8集,真的不過癮!
  • 刑法因果關係判斷標準的反思與重構
    刑法因果關係判斷標準的反思與重構│張小虎*  [摘 要] 刑法因果關係的判斷標準是合理定罪的關鍵,但是頗存爭議。反思當今的各種理論,過於價值判斷化的客觀歸責,偏離了刑法因果關係判斷應有的技術性;單純的條件關係或相當關係的適用,缺乏因果關係判斷應有的普適性。應當說,刑法因果進程中所呈現出的類型性形態,是「眾多原因力相因作用而造成最終結果」與「眾多原因力交叉作用而造成最終結果」。
  • 《涉江採芙蓉》教學反思
    所幸,附中嚴謹的教風和教研組老師們直言不諱、暢所欲言的教研氛圍,讓我非常幸運的意識到自己目前的可怕狀態。在反思之前,我當以最真誠的態度,感謝這一次公開課,更感謝組裡的老師們!一、教態掌控這是我第一次在教學反思中寫到教態。表面看來,教態即教學姿態,是教師的形象氣質、面部表情、口頭和肢體語言,但這絕不是教態的根本用意。
  • 從「跨」到「轉」:新全球化時代傳播研究的理論再造與路徑重構
    (16)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整個傳播學研究領域,我們可以推導出轉文化傳播的焦點問題是:以地緣政治、經濟與社會秩序、全球資源配置與勞動分工格局等多元因素的「交叉批判」,全面反思並突破跨文化傳播理論中的「中心-邊緣」敘事,在動態的結構中重新發現新的主體性敘事。
  • 【試題研究】高考歷史選擇題命題趨向、命題特點及解題策略
    歷史概念反映了歷史現象、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義深、理性強和高度概括等特點。在學習掌握歷史概念時,要把握住每一個歷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與同一時期歷史現象、歷史問題的相互關係,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礎上掌握。 2.對歷史主題的理解與整理歷史主題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更是近幾年高考選擇題的命題導向。
  • 2021年1月浙江選考科目命題思路
    28(3)題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29(3)題反映時代要求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全球化形勢下亟需全人類反思科技史,以史學眼光,反思精神,汲取歷史教訓,充分認識全人類應該堅持的正確方向。
  • 「實況」基礎研究論壇:心臟重構、非編碼RNA及表觀遺傳研究
    2020年10月20日(星期二),今日基礎研究論壇分為三個板塊:心臟重構、非編碼RNA與心血管系統及表觀遺傳研究。其中,心臟重構板塊講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的何奔教授及李逸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的項美香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吳立玲教授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徐明教授。
  • 2021年1月浙江選考科目和英語命題思路及試題評析
    28(3)題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29(3)題反映時代要求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全球化形勢下亟需全人類反思科技史,以史學眼光,反思精神,汲取歷史教訓,充分認識全人類應該堅持的正確方向。
  • 法區別於其他上層建築現象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問:法區別於其他上層建築現象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1)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範。這一特徵表明了法與思想意識以廈國家、政黨等政治組織的區別。這一特徵也表明了法具有規範性和一般性。從這兩種屬性中可以派生出一些非本質屬性,即連續性、穩定性、效率性。
  • 浙江教育考試院2021年1月浙江選考科目命題思路
    28(3)題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29(3)題反映時代要求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全球化形勢下亟需全人類反思科技史,以史學眼光,反思精神,汲取歷史教訓,充分認識全人類應該堅持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