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建由DNA構成的人工神經網絡,能夠模仿大腦形成記憶

2021-01-20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

目前,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研製一種完全由DNA製成的人工神經網絡,能夠模仿大腦工作形成自己的「記憶」。這種位於試管中的人工智慧系統通過識別手寫數字,可以解決典型的機器學習問題。科學家表示,這項工作是證實人工智慧植入人造有機電路的一個重要步驟。這意味著未來有一天將成功研製完全由有機材料製成的類人機器人,而不是當前大眾傳統認知的金屬機器人。研究人員希望該設備能夠很快形成自己的「記憶」。

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對智能行為進行編程處理,例如:有能力進行計算和做出選擇,以及更多的活動,整個過程核心部分是用DNA製造的人工神經網絡。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專家們針對電子人工神經網絡進行挑戰性設計——識別人類筆跡。

這是機器人視覺研究人員解決的首要任務之一,也是一種理想的方法來說明基於DNA的神經網絡能力。人類書寫筆跡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當一個人仔細檢查一個潦草數字序列時,大腦會執行複雜的計算任務識別它們。

因為即使是人類也很難識別其他人的潦草字跡,識別手寫數字是將智能編程設計成人工智慧神經網絡的一種普通測試。該網絡必須「教授」如何識別數字,解釋筆跡的變化過程,然後將一個未知數字與他們所謂的記憶進行比較,最終核實潦草的數字。

目前,研究小組證實精心設計的DNA序列組成的神經網絡可以進行化學反應,從而表明它能夠正確識別「分子筆跡」。當給定一個未知潦草數字時,這個所謂的「智能湯」將進行一系列反應,並輸出兩個螢光信號。例如:綠色和黃色代表數字5,或者綠色和紅色代表數字9。

研究負責人、生物工程系教授錢露露(音譯)說:「儘管科學家剛開始探索在分子機器中製造人工智慧系統,但是它的潛力已經不可否認。」類似於電子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對人類科技進步所做的貢獻,人工分子機器可以製造出所有分子,甚至包括顏料和繃帶,相信在未來一百年時間裡,該技術發展空間更大,並且能夠保護地球生態環境。

不同於幾何形狀的視覺書寫形式,每個分子筆跡實例實際並不具有數字結構。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分子序是由20個獨特DNA鏈構成,這些DNA鏈是從100個分子中挑選出來的,每一個都被分配代表一個單獨的像素。這些DNA鏈在試管中混合在一起。給定一個分子書寫的特殊實例,DNA神經網絡可以將其分為9個類別,每一種類別都代表了從1-9的9個可能手寫數字中的一個。

首先,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DNA神經網絡,用於區分手寫的6和7,之後他們測試了36個手寫數字和試管神經網絡,從而正確識別所有這些數字。從理論上講,該系統有能力將1.2萬個以上的手寫6和7數字識別區分,其中90%的識別數字來自於機器學習的手寫數字資料庫。

識別過程至關重要的是,使用DNA分子編碼一個「贏家通吃」的競爭策略。在該策略中,當確定一個未知數字的真實身份時,被稱為「殲滅者」的DNA分子特殊類型用於選擇「贏家」。

「殲滅者」DNA分子形成一個複合體,其中一個分子來自一個競爭者,另一個分子來自於不同競爭者,兩者反應形成惰性、無反應的複合體種類。「殲滅者」很快就能將所有競爭對手都吃掉,最後僅剩下一個競爭者。然後,獲勝的競爭者恢復到高濃度,並產生一個螢光信號表明人工智慧網絡的決定。

接下來,研究小組基於他們第一個DNA神經網絡原理開發設計一個更複雜的神經網絡,它可以區分1-9數字。目前,研究小組計劃設計一個人工神經網絡,它能夠學習、從添加到試管的實例中形成「記憶」。他們指出,通過這種方法,相同的「智能湯」可用於完成不同的任務。研究報告詳細內容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本公眾號推出投融資對接服務、大數據人工智慧獵頭服務,可為人工智慧、大數據創業企業對接投資機構,人工智慧、大數據創業企業如有融資、人才招聘需求,可與編輯聯繫,微信號:snogangel(註明融資對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試管中創建由DNA構成的人工神經網絡
    目前,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研製一種完全由DNA製成的人工神經網絡,能夠模仿大腦工作形成自己的「記憶」。這種位於試管中的人工智慧系統通過識別手寫數字,可以解決典型的機器學習問題。科學家表示,這項工作是證實人工智慧植入人造有機電路的一個重要步驟。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原標題: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激戰正酣,有爆冷出局的,也有意外晉級的。本屆比賽雖然沒有了「預言帝」章魚保羅,但是預測比賽結果已經有了新工具——能夠分析數據、學習思考的人工智慧。
  • 模仿人腦視覺處理,助力神經網絡應對對抗性樣本
    它們可能導致機器學習模型以不可預知的方式失敗,或者變得容易受到網絡攻擊。對抗性樣本的例子: 在這張熊貓照片中加入一層難以察覺的噪音,會讓卷積神經網絡誤以為它是長臂猿。創建能夠抵禦敵對攻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成為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和人工智慧會議的熱門話題。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這個問題困擾著人工智慧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他們一直在嘗試複製人腦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建思維機器的夢想激發了AI領域的許多創新,並且最近推動了深度學習的興起,深度學習AI算法大致模擬了大腦的學習功能。
  •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導讀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晶片上的大腦」。它比一片五彩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製成。背景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支撐著人的視覺、聽覺、平衡、味覺、嗅覺、記憶、情感、學習等。大腦的構造十分複雜,由大約1千億個神經元(Neuron)組成,並由約100萬億個突觸(Synapse)連接。這些神經元與突觸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生物神經網絡。
  • AI的人工神經網絡
    人工神經網絡是模擬人和動物的神經網絡的某種結構和功能的模擬,所以要了解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生物神經元。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而人工神經網絡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對生物神經元進行儘可能的模擬,當然,以目前的理論水平,製造水平,和應用水平,還與人腦神經網絡的有著很大的差別,它只是對人腦神經網絡有選擇的,單一的,簡化的構造和性能模擬,從而形成了不同功能的,多種類型的,不同層次的神經網絡模型。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能的機器。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
  • 初識人工神經網絡
    雖然大腦是由大量互聯的神經元細胞構成,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也是由大量的電晶體構建而成,但是大腦神經元和計算機電晶體在連接方式,以及大腦和計算機的運行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是一種模仿生物神經網絡行為特徵,進行信息處理的算法數學模型。在人工神經網絡模型中使用單元節點模擬神經元,通過調整神經網絡內部大量節點(神經元)之間相互連接的權重來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你的大腦與人工神經網絡有本質區別嗎?答案令人驚訝!
    經過幾十年的開發,研究人員創建了深層神經網絡,在特定的任務達到甚至超過了人類的表現。 但是,用於深度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是否類似於我們大腦中的生物神經網絡?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人工智慧的研究者。 許多人認為人工神經網絡是對大腦結構的粗略模仿,人工神經網絡只是個統計推理引擎,大腦的許多功能都沒有。
  • 超常大腦大講堂:什麼是人工神經網絡?它和我們大腦有本質區別嗎
    人工神經網絡的原理什麼是人工神經網絡?簡單的說,就是讓程序能夠像大腦處理信息那樣,來處理複雜的工作。一般的人工神經網絡,包含了三部分,輸入層(input layer)、隱藏層(hidden layer)、輸出層(output layer)。如下圖所示簡單地說,輸入層用來接收信息;隱藏層用來處理信息;輸出層用戶來輸出信息。
  • 新型神經網絡晶片:由憶阻器構成,為人工智慧提速!
    最近,法國科學家利用憶阻器開發出一種神經網絡晶片,對於人工智慧來說,不僅降低它的能耗,而且還提升了速度。(圖片來源於:Sren Boyn/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圖解:這是一幅藝術家對於電子神經突觸的印象圖,其中的粒子代表流過氧化物的電子,類似生物神經突觸中的神經傳導物質。電子的流動取決於氧化物的鐵電疇結構,受到電壓脈衝控制。
  • 科技:人工神經網絡的進步
    這些重大新故事中的一些與人工神經網絡有關,人工智慧研究中的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正在推動從娛樂到醫學等許多領域的各種進步。人工神經網絡依賴於這樣的思想:技術可以使用對應於個體人類神經元和神經元組的小單元來模擬人類大腦的生物學工作,以基於輸入產生輸出。
  • 飛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技術,開創人工神經網絡,特點以及優勢較多
    而真正模擬人腦的功能、發展智能化計算機是許多科學家從計算機問世的時候便夢寐以求的願望。人工神經網絡的產生和發展為實現這一理想展現了一個光明的前景,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人腦是宇宙中已知的最複雜的結構,科學家們經過不斷的探索已經了解到大腦事實上是一個由數以億計的神經元組成的網絡結構,人腦的感知,記憶、學習和思維等功能就是神經網絡所顯示的活動,是神經元之間的協同效應,是一種「集體智慧」。
  • 到底能不能設計出為人工智慧打造的神經網絡晶片
    大腦的構造十分複雜,由大約1千億個神經元(Neuron)組成,並由約100萬億個突觸(Synapse)連接。這些神經元與突觸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生物神經網絡。   大腦具有極其強大的計算與學習能力,其邏輯功能與記憶功能密切關聯,能以極低的功耗並行地處理大量數據。即便是如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在執行模式識別、風險管理等類似複雜任務時,也無法與人腦相抗衡。
  • 人工神經網絡初學:是什麼以及為什麼?
    【IT168 技術】談及人工智慧,就會涉及到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現代人工智慧的重要分支,它是一個為人工智慧提供動力,可以模仿動物神經網絡行為特徵,進行分布式並行信息處理的系統。
  • 人工神經網絡發展歷程及特點
    人工神經網絡ANN簡稱為神經網絡或類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實際上是深度神經網絡DNN,即深度學習從人工神經網絡ANN模型發展起來的,因此有必要對人工神經網絡ANN作進一步探討。 人工神經網絡ANN從信息處理角度對人腦神經元網絡進行抽象,建立某種簡單模型,按不同的連接方式組成不同的網絡。人工神經網絡ANN是一種運算模型,由大量的節點(或稱神經元)之間相互聯接構成。每個節點(神經元)代表一種特定的輸出函數,稱為激勵函數(activation function)。
  • 科學家使用多巴胺無縫連接人工神經元和生物神經元
    神經形態計算這項研究經歷多年的工作,並發展到神經形態計算,或者是大腦啟發的數據處理。這個 「藍天」設想是受大腦巨大的並行計算能力及巨大的能源節約啟發的。科學家認為,通過模仿這些特性,我們有可能給計算帶來 「渦輪增壓。神經形態裝置基本上以物理形式體現人工神經網絡,模仿大腦處理信息的硬體不會更加有效和強大嗎?
  • 會「學習」的超導人工突觸:讓神經形態計算更快更節能!
    神經形態計算,被認為代表了未來人工智慧的重要發展方向,引起了科學界的濃厚興趣。不同於傳統的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神經形態計算的靈感來源於人類大腦,它模仿神經突觸和神經元,將負責數據存儲和數據處理的元器件整合到同一塊晶片中,更節能、更快速、更高效地處理和學習數據。
  • 美科學家捕捉到老鼠大腦記憶形成的過程
    最新視頻顯示老鼠大腦中的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研究人員稱,這對於我們理解大腦如何運行具有重要意義。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最新視頻拍攝到老鼠大腦中記憶的真實形成過程,視頻中顯示老鼠大腦螢光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