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古山鎮十幾口井往外冒水是地震先兆還是打井扎了水脈

2020-12-03 杭州日報

  前天上午,永康市古山鎮一村,十多戶居民家中的水井、搖井,不用電,不用搖,就譁啦啦地直往外冒。與此相距500米的一戶居民家,卻打不上水。

  大家議論紛紛:是地震先兆還是扎了水脈?

  通訊員 周靈芝 張豪建 記者 應巧盈

  十餘戶居民家井水外冒 還有一戶打不出水來

  昨天下午3點,我們來到古山鎮一村的小副食店,店主胡先生得知來意,主動為我們帶路。

  最先發現冒水的是胡關妙家。胡大媽說,前天上午9點左右,她拎著幾株青菜,來到自家的搖井前,正準備搖搖柄時,奇怪的一幕發生了——井水咕嘟咕嘟地從下往上冒,就像泉水似的。

  她跑到附近的小店,向大家通報:「我家搖井會自己冒水了。」

  幾個人來到她家看新鮮,果然,水不斷往上湧,但水質不好,像陰溝裡的水,又黑又混濁。

  胡大媽說,這口搖井是十多年前安裝的,一直水質很好,家裡吃的用的都在這裡。近幾年只作洗滌用。

  接著,我們又來到黃康平家。他家的水井井口不大,直徑不到半米,但井欄有40釐米高。前天中午11點半,他家的井水也往外冒,就像燒開的水一樣在「沸騰」,井水漫出了井欄,黃康平5歲的孫女還踩水玩。

  黃康平的女兒說:「井裡裝有管子,都用水泵抽水,從沒見過井水漫出來過。有時用桶打水,也要三四米長的繩子。」

  還有一口井打不到水,我們又跟著胡先生來到建平家。他說,平常要用水時,就開下水泵開關,隨時有水可用,可那天卻突然抽不上水了,打開井蓋一看,水位低得快見底了。

  「那現在打得上來嗎?」

  「現在正常了。」

  前天9點到12點,有十餘口井出現反常,昨天都已恢復到正常水位。

  附近有廢棄螢石礦 水井與地下採空區相關聯

  昨天下午,永康市國土局地礦科請來金華市地質專家金太平察看現場。

  永康市國土局地礦科陳副科長說,印尼海嘯那年,永康象珠鎮山西村池塘突然水位上漲,在塘埠頭洗衣服的居民措手不及,鞋子被浸溼。芝英鎮柿後村水井水位上漲,井水漲過井沿。但像古山一村這樣的情況,在永康是第一次出現。

  金太平轉身問陳科:「附近有沒有廢棄的礦山?」

  「有。我們去年還治理了這些井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古山鎮前黃村、古山加油站附近有兩個較大規模的螢石礦,已廢棄多年。為防止居民偷偷開採礦石,到礦井洞口納涼、探險,去年,永康市國土局用混凝土填埋了所有的洞口。

  金太平分析:這十幾口水井與附近廢棄的地下礦井連成一條線。礦山廢棄多年,但地下採空區充盈著地下水,在地殼活動中,採空區有可能塌方,巷道裡的石頭也會發生鬆動,從而使地下水產生不平衡,同時產生一種力,沿著地下斷裂帶傳送到地表。而地表構造有深有淺,地表淺的地方,如這十餘口水井,引力就會在此處釋放出來。但因釋放不均勻,造成局部水位上升,局部水位下降。這就是為什麼有水井往外冒水,有的水井水位卻下降了。

  有居民說,當時正在打井,會不會是這個緣故?

  「只是一種巧合。打井的那點壓力,不可能把十幾口井的水位抬高。」

  金太平推斷,這種局部地區、局部時間發生的不正常現象,不會引發大的地質災害,居民們不用擔心。但仍需密切關注這些水井的水位、水質變化情況,如果繼續發生這種現象,就要進行更加詳細的調查。

相關焦點

  • 農村打井是如何尋找「水脈」的?
    過去在農村吃的水大多都是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要比河流裡的水乾淨一些。而吃地下水就必須依賴水井,「鑿井而飲」自古有之,但地下水在地下的分布很複雜,需要藉助一些經驗或技術來判斷「水脈」的情況。在平原地帶打井是比較容易的,只要不是很乾旱的季節往下打,很快就能打到水層。但人們還是總結了一些經驗,以省時省力,最有效率的獲取地下水。地下水雖然看不見,但通過一些地面溫度、溼度的表徵,是能夠發現一些規律的。5-10米的淺層地下水的溫度相對來說比較恆定,常年維持在15℃左右,即冬暖夏涼。
  • 山東:辛卯山丘區找水打井圖
    73歲的牛開瑞,挓挲著白鬍子,扒著門框往外瞧,他不戴葦笠,皺紋縱橫的額頭讓雨洗得發亮;62歲的王秀芹站在胡同口,也沒打傘,齊耳短髮淋在雨中,已開始滴水。這是多年的習慣:讓雨淋淋……   「往年一下雨就打開水窖接水。」水窖裡都養條小魚,魚活著,說明水能喝。如果魚肚子漂上來,水就洗衣裳用。
  • 民間打井找水的方法盤點 在臨沂不怕找不到水脈
    在我們臨沂的農村還有打井的習慣,但是打水井常常打了幾十米而不見水,這樣就浪費了金錢和精力,那麼怎麼判斷地下有水呢?其實民間一直都有很多方法判斷。   一般認為打井就是「鑽個眼,下根管」,看似簡單,實際技術含量很高,涉及到水文地質、物探找水、成井工藝、選泵配套等多方面的知識,往往不被人重視,很容易出現失敗多、質量差、風險高的問題。打井找水的學問雖然很深,但如果當事人掌握點科學知識,減少盲目性,還是大有裨益的。   要詳細研究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
  • 因為這個忌諱,古人打井都會放兩隻烏龜,不得不嘆服先輩智慧
    人類最無法離開的第一樣就是空氣,離開氧氣五分鐘就會失去生命,而第二樣離不開的就是水了,離開水連三天都活不了。人體的三分之二都是水分,所以重要性可見一斑。所以在最早的部落文明中,人們都是追逐著水流居住。後來隨著生活的需要,居住地也開始向外擴展,也學會了打井取水。但是打井有著局限性,就是必須在水脈的正上方開鑿,才能準確地打出水來,所以後來能夠判斷水脈方向的人地位也是很高的。那時候每一個聚居地都是有著自己的水井,大一點的甚至還不止一個。但是在打井的時候還有很多規矩。
  • 「識齊水脈」:戰國時,川主李冰是如何開鑿了我國第一口鹽井?
    得天獨厚的鹽滷資源,為我國第一口鹽井問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2.李冰治水發現了地下鹵水為鹽井開鑿做了先導李冰做蜀守時,大興水利,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引水灌良田,使川西平原「沃野千裡」,成為蜚聲中外的天府之國。
  • 農村打井有講究,你知道井打在哪裡最好嗎?看看老農的總結吧
    農村裡面打井一般打在自家住房的什麼位置比較好?雖然近些年隨著農村硬體設施的改善,農村也有了自來水,以前農民吃水主要是靠井水,最早的時候一般一個村裡會有兩到三口井,村民吃水都是到這三口井裡挑水,後來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就變成一家一個井了,按上井頭要用的時候把井水壓出來就可以。
  • 山西南嶺村打開深水井 百年「旱井村」告別喝水難
    南嶺村張家的那口百年旱井也見底了,井底布滿龜裂的泥塊。  「井是我爺爺手上打的,養活了家族5代150多口人。」村支書、張萬良後人張奎言感慨道。  南嶺村有245戶786口人,這裡溝壑縱橫、山高溝深,10個自然村分布在七溝八梁上。附近的山上林木鬱鬱蔥蔥,當地人稱之「小江南」,可唯獨南嶺這一帶像是被「下了咒」,挖不出一滴水。
  • 不可思議的英國石化井,接觸了這口井裡的水,任何東西都會石化
    任何物體,只要接觸了這口井裡的水,都會慢慢石化,不論是樹葉、木棍,還是死去的小鳥,都會在幾個月到十幾個月的時間內變成石頭。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幾個世紀以來,當地居民都堅信這口石化井被魔鬼所詛咒——這一說法因井的外緣酷似巨大的頭骨而日益發酵。人們常年生活在恐懼中,生怕接觸到井水,自己也變身石頭。很可笑的事情。
  • 古人打井後,為什麼要在井中投放兩隻烏龜?這其實並不是迷信
    就像,打井之後,要往井中放兩隻烏龜。那這個規矩是也什麼深意嗎?大家都知道,水無論對誰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水,不僅人活不下去,世間萬物也不能活。一個人可以七天不吃飯,可是如果三天不喝水,那一定不行。
  • ...幹群齊心引來甘冽清泉——馬山縣推進深度貧困村「找水打井...
    2018年2月,馬山縣決定實施深度貧困村「找水打井」項目,計劃投入資金1374萬元,分兩批次鑽打深井40口,爭取讓貧困群眾喝上安全飲用水,徹底解決群眾安全飲水難題。知難而上啃下找水勘測「硬骨頭」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一批又一批地質隊在馬山縣實地勘測,但均無功而返。
  • 久旱之村「來」水啦 即墨區檢察院駐村「第一書記」紮根鄉村扶貧
    鑽井機剛打到二十多米就出水了,等打到五十多米,水噴湧而出。張官莊村的女支書劉書記樂得合不攏嘴,對著檢察院來掛職的第一書記高年福直豎大拇指:「高書記,你太厲害了,你可給村裡解決大困難啦!你真是我們的福星啊!」  據了解,張官莊村離大沽河不遠,但是卻離奇的常年缺水,大沽河近些年也是水量稀少,有時甚至到了斷流的邊緣。老百姓不僅種地沒水,連吃水都困難。
  • 農村老人常說農村打水井,打到陰河水是抽不完的對嗎?
    窈窕山頭井,潛通伏澗清。宋朝蘇軾這首寫井的詩,寫飲鶴泉一深井,開鑿於山頂,實屬罕見,傳說此井通向了東海。人類的生存片刻都離不開水,在原始社會逐水草而生,那時飲用的水主要是地表徑流的河流、山泉之水。到了新石器時代就開始鑿井而飲了。
  • 農村打井實拍 每口要價200 這活一般人幹不了
    自古中國的農家院落裡都有水井,在農村裡打井早已經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了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家都用上了自來水,但還是有不少老百姓會有在家裡庭院打井的想法。    首先選井的位置,土質必須保持乾淨,不能夠有任何的垃圾或者是汙染物體。
  • 聽,水的聲音:南嶺村「鬥水記」
    集雨場是旱井的配套設施,在旱井周圍選出一片平整土地,中間有小溝渠與旱井相通,為的是讓更多的雨水流入旱井中,解決村民的喝水問題。  初冬時節,中條山上,南嶺村裡,在打井工程竣工儀式現場,隨著電閘一合,一股清泉從403米深的井下噴湧而出……從這一天起,百年「旱井村」有了自己的深水井。
  • 盜墓為什麼還要打井?
    傳說盜墓賊們很狡猾,勾連上村中的個六七十歲的歹人後,在靠墓冢最近的一家土地上,以打井做幌子,行挖掘盜墓的洞穴之實。事前,他們還請上汾陽看水脈有名的先生,專門在附近的幾塊地裡走了一趟天,村裡的那個歹人對這家田地的主人說:「那天我請了個有名的水脈先生,想給他看我的地裡能不能打井,人家看罷後直搖頭。在回來的路上,路過你家的地時,人家說這塊地裡打井沒問題,三丈多深便能見到一股好水。
  • 貴州喀斯特巖溶地區科技抗旱 打井集雨節水(圖)
    如何破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抗旱難題,我省科技人員通過引進開發新技術,摸索出又快又準打井找水、利用道路積蓄雨水、潤溼灌溉節水等抗旱新招,為巖溶地區抵禦乾旱等發揮了重要的示範作用。  打井記  8月7日,織金縣桂果鎮,省地礦局111地質大隊為綺陌村打出的第一口井開始抽水,高級工程師杜建新對鄉親們說——  這口井可以世世代代用下去  8月7日,省地質工程勘察院111地質大隊工作組像往常一樣,一大早便驅車趕往織金縣桂果鎮綺陌村祁家寨組
  • 千口水井的情誼——柬埔寨的中國「挖井人」
    「人不見水口要渴,地不見水苗要枯」這句質樸的諺語道出了水的珍貴在柬埔寨一些鄉村近百萬民眾多年受到缺水困擾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西北450公裡處的班迭棉吉省戈萊村今年11月是個不一樣的旱季村長索孫對記者說:「中國朋友幫我們打了三口水井,解決了旱季生活的大問題!」
  • 在農村打深水井,怎麼判斷有沒有水?老農,根據這3個方法,很容易
    對於打井,我們這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地底下到底有沒有水。1 根據地勢判斷水這是我們打井經常用的方法,根據地勢的高低,來選擇打井的位置。如果是一塊地,我們會選擇在地勢低的一頭打井,這樣水更多。我家的口糧地,是一個偏坡地,開始種旱田的時候,把井打在了高處。
  • 隧道破壞水脈 河南一村莊自來水乾涸9年 70歲老人挑水吃
    一大早,70歲的老太田小景就挑著兩個水桶去兩公裡外的瓦窯溝村挑水了。自從修建隧道破壞了自來水管道和井水後,這個村莊已經乾涸了9年。9年間,挑水吃成了上自70歲老人,下至十幾歲孩童的必修課。(自來水水龍頭成了擺設,沒有水流出)自來水管道被震斷後,自來水公司曾進行過修理,「但是由於管道經常大面積漏水,自來水公司收我們的水費是十幾塊錢一噸水。村民們都覺得水費太過離譜,就不用自來水了。自來水公司也將通往王坑的自來水管道閘門關閉了。」村民王小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