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金井村是個好地方,北倚土山,南望平川,村莊建在山坡下在古時兵荒馬亂的年月,一旦有事,村人便可攀上村後的一個寨堖裡避難。寨堖築在一座高高的土山包上,四面夯有高圍牆,裡面有房舍據說,明朝隆慶年間,蒙古俺答軍由離石經秦晉古道向陽峽襲擾汾州而金井村的人由於守衛在寨堖裡,賊兵望而生畏,只好轉而擄掠它村。
正是由於金井村的地勢古來傳有「金頂玉帳」的風水說,因此明朝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敕封於汾州城內的永和郡王朱濟火良,於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薨後葬於金井村。其後的第六代第七代永和王,也葬於當時的金井村地域內,今屬新豐村的地方。新豐原是新墳之轉稱,乃相對於老墳而言,第一代永和王的墳為老墳。新豐村最初是由守墓人繁衍起來的這幾座王墓都有龐大的墓地,其間有石坊、石獸、石人、碑樓等物,墓地僱有守墓人,平素耕作墳圩裡的閒地,清理墓冢及神道間的雜草。
由於皇家的氣魄很大,王墓也十分顯眼,風傳墓穴中有許多寶物陪葬,因此,這裡成了盜墓賊垂涎三尺的地方第一代永和王的墳墓就被盜了。傳說盜墓賊們很狡猾,勾連上村中的個六七十歲的歹人後,在靠墓冢最近的一家土地上,以打井做幌子,行挖掘盜墓的洞穴之實。事前,他們還請上汾陽看水脈有名的先生,專門在附近的幾塊地裡走了一趟天,村裡的那個歹人對這家田地的主人說:「那天我請了個有名的水脈先生,想給他看我的地裡能不能打井,人家看罷後直搖頭。在回來的路上,路過你家的地時,人家說這塊地裡打井沒問題,三丈多深便能見到一股好水。
我看你狠狠心打上一眼井吧,我手頭就有打井的好手哩,價錢保準你跑遍全汾陽也沒這麼便宜莊稼人誰不想能種上水澆地?那就意味著糧田能變成菜田,收入就大不一樣了。由於盜墓賊們白天打井時,就堵上了井壁上通向王墓的洞口,因此,白天總要來遛一遭地主家當然看不出來。至於說守墓人對這一切更是全然不察,他光看見有人在地裡打井取土,把取上來的土墊到了不遠處的地塄下,也不留神那些土地量有多少。
光挖一個井筒子能出多少新土?他只覺得打井是莊戶人家的平常事,可萬萬沒想到這些打井人卻是一夥盜墓賊,他們在晚上偷挖通向王墓的洞穴。後來,盜墓賊們挖到了王墓的磚窯洞,由於墓壁是裡三層外三層地用白灰漿將磚頭灌砌,一時很難打開。況且砸擊時,由於王墓是空的,必然會發出「嗵嗵」的聲音,一旦被人發現,那就前功盡棄了,說不定還會被官府拿住怎麼辦?盜墓賊們又想出了一個鬼點子,一旦開始用大錘和鋼釺鑿擊堅厚的墓壁時,村中的歹人便到處散布村中來了「碓臼鬼」啦從而引起村人的恐慌,夜裡不敢出來,這樣便於他們大膽行動鑿擊墓壁開始後,果然,深夜裡從地下傳來巨大的響聲,的確如同用大石錘在大碓臼裡搗東西的聲音。
夜晚時人們都在睡覺,「嗵嗵的聲音像從地下通過炕洞子傳上來,人們不知其故,第二天都互相打問是怎麼回事?與此同時,盜墓賊還偷了村中養羊戶羊群裡的幾隻羊,把羊頭割去,光剩個羊身子丟在街上。村中的那個歹人,便神神秘秘地說後山裡下來個碓臼鬼,逮人和性畜就割了腦袋,放到碓臼裡搗,直到搗成肉糊子才吃哩。村裡人果然發了怕,家家一到天黑就關門閉戶,連狗都不叫上街了一連兩晚上後,「嗵嗵」的聲音消失了,人們這才逐漸膽子大了起來,晚上也敢串門閒聊了。
然而,王墓裡的好東西已被盜賊們席捲一空了計十年後,這家早地變水田的後輩,在一次澆地時,突然發現畦裡的水打小漩渦,怎麼也澆不滿,拿鍬一戳,譁譁往地下直灌,為堵漏洞,結果越弄越深,直至發現地下一丈多深處有一個地道直通王墓主家立即把這個情況告了守墓的人,隨即又報到城裡西府街的永和王府內。官府也曾派捕快來偵破,可時過境遷,那個勾連罷盜賊的老漢早已連骨頭也敲了梆梆啦。村人誰也說不來那些打井人的下落,只知道那是一幫子外路家,一去沒了音訊。捕快們在那個歹人後代的家中搜查了一番,也沒搜出什麼東西,只好回城復命去了。事到如今,村裡人這才解開了當年鬧「碓臼鬼」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