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南嶺村打開深水井 百年「旱井村」告別喝水難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別了,「篩」水

  本報記者陳忠華、王井懷

  11月20日,南嶺村打井現場。

  電鈕一摁,一股清泉從400米的井下噴湧而出,59歲的漢子張奎言雙眼溼潤了……從這一天起,百年「旱井村」有了自己的深水井。

  這是一個關於井的故事——戶均一口旱井,幾百年來小山村一直靠天吃水。

  故事寫滿了渴求與抗爭——一代又一代,村民們為「鬥」一口水從未止步。

  「像篩面一樣,喝水前要篩一篩水」

  幾百年前,一位名叫張萬良的年輕人逃荒到中條山一帶。看到這裡山林茂密,他想一定能長出好莊稼。在一個叫陶家村的地方,張萬良紮下根。

  村中有一位老太太,老伴、兒子過世早,見張萬良吃苦耐勞、心地良善,便收他為義子,為自己養老送終。老太太百年之後,家產由張萬良繼承。自此,張氏一族在陶家村開枝散葉,直到今天。

  這便是山西省翼城縣南嶺村一帶口口相傳數百年的「張口吃陶」的故事。

  代代人繁衍,卻始終面臨吃水難題。

  2019年春夏時節,大旱。

  南嶺村張家的那口百年旱井也見底了,井底布滿龜裂的泥塊。

  「井是我爺爺手上打的,養活了家族5代150多口人。」村支書、張萬良後人張奎言感慨道。

  南嶺村有245戶786口人,這裡溝壑縱橫、山高溝深,10個自然村分布在七溝八梁上。附近的山上林木鬱鬱蔥蔥,當地人稱之「小江南」,可唯獨南嶺這一帶像是被「下了咒」,挖不出一滴水。

  挖旱井,成了村民們的生存所需。旱井一般選在低洼處,深挖三丈,但不出水,主要用來存水——夏天集雨水,冬天存積雪,供人畜使用。

  1913年,張奎言的爺爺張起善計劃蓋新房,備受吃水之苦的張家要請人幫忙,吃水便難上加難。年輕氣盛的張起善索性打起旱井來,耗時數月打出村裡第一口石砌的旱井,口小肚大,石頭從井底砌到了井口。

  旱井裡面的水是「死水」,舀上一碗,肉眼都能看到水中細小的顆粒漂浮物,要等好一會才能沉澱到碗底。「像篩面一樣,喝水前要篩一篩水。」張奎言說。

  然而,在這裡挖一口10米深的旱井並非易事。據村裡老人講,起先只能是一個家族挖一口,井口上鎖,統一由族內德高望重之人掌控分配。由於資源稀缺,即便是一族之人,也常常為爭口水而鬧矛盾。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

  有史以來,南嶺村一直靠天吃水。目前,仍在使用的旱井有54口,其中百年以上的老井就有9口。今年大旱,大部分旱井都見底了。

  2007年前後,當地有關部門對損壞的旱井進行了集中維修,還出資為每家安裝了簡易淨水器。旱井水經過淨化過濾後水質變好了,但時間一長,不少淨水器壞了,也有的被年輕人帶進了城。

  張家的這口百年旱井,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地守望著小山村,也見證著祖祖輩輩「為水困,因水窮」的宿命。

  「羊糞蛋水」也捨不得浪費

  南嶺人的一天,從四處尋水開始。

  從孩子到老人,清晨挑水是他們的共同記憶。在多數人眼裡,找水是生活帶給他們的一種熬煎。

  「小時候,孩子們用棍子抬水,長大了,就拿扁擔挑,剛開始的時候磨得肩膀都出血。」張奎言說,南嶺村人人都得有副好肩膀!

  乾旱山區的水源不好找。近的三五裡,遠的十幾裡,以前未通柏油路時,要走坡間溝底的羊腸小道,即便是青壯年,走不上幾步,也會累得氣喘籲籲。

  對於美好事物,人們從不吝於言語上的讚美。在這裡,但凡有水的地方都被賦予了一個好聽的名字:

  南天井,不過是山頂處一個滲水的小泉眼,滴一晚上能攢幾擔水;百水潭,不過是一個積水百擔的溝間小窪;嶺後泉,也不過是山坡上一塊滴滲水的大石頭,水要一滴滴接……

  路不好走時,全靠肩挑手提,能通車的地方,就用牛車、三輪車拉。水運回家後,有時直接倒進家裡大大小小的缸或甕裡,有時倒進旱井裡存上。

  張奎言領著記者在這個村裡轉,可以看到家家有缸有甕。73歲的村民任其桐的屋子裡、房簷下、院子中,整整齊齊地擺放著13個桶、11個缸。桶和缸,是南嶺村民最重要、最常見的家產之一。

  為了一口水,處處有智慧。

  今年67歲的村民崔香娥體重只有64斤,小腿還沒有年輕人的胳膊粗,每天都要把40多斤水,顫顫巍巍地挑回家。後來,村幹部和鄰居在她家旱井旁放了一個甕,甕底鑿洞,連接水管,通向山下家中的大水缸,老人這才不用走幾百米去井裡挑水了。

  「寧給一個饃,不舍一碗水。」不是南嶺人小氣,而是村民飽受缺水之苦,深知水來之不易。

  找水難,存水難,吃水便萬分珍惜。57歲的村民劉青虎幾年才洗一次澡。在他的講述中,一天是這樣用水的:

  早晨的洗臉水,留著下午洗手,晚上洗腳;洗碗水一般要用兩遍,最後留下餵雞……

  劉青虎說,旱井裡時常會漂幾顆羊糞蛋,可「羊糞蛋水」也捨不得浪費啊。

  缺水,影響著村子的發展,村裡很少有人養牛養豬,因為耗水多;養蜂在這裡備受歡迎,因為耗水少。

  2018年,張奎言的父親張立回去世了,活到93歲,算是村裡的高壽之人。

  「老爺子生前曾說,自己出生時家裡是從外面拉水辦的喜事,過世後難道還要讓孩子們拉水辦白事嗎?」張奎言無奈地說,還真讓父親說中了,老人過世時他就是從七八裡外拉回的水。

  近年來,為了方便村民從外地運水,縣水利局為南嶺配備了運水車。大雪封山時,天旱少雨時,逢年過節時,鄉村幹部就會張羅著從外面拉水,送到村民家裡。

  然而,遠水解不了近渴。10個自然村的人散住在不同的嶺坡之上,運水車不可能照顧到每家每戶每個人,南嶺人吃水依舊在熬煎。

  集雨場上的不甘

  面對現實,南嶺人無奈過,抱怨過,但從未認過命。

  多年來,在上級的支持幫助下,在黨支部和村幹部的帶領下,村民們四處找水源、挖旱井、修集雨場,想盡一切辦法與水「鬥」。

  以前,南嶺村也動過打井的念頭。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政府為了解決村民吃水問題,派來水利專家勘探發現,地質構造中幾乎不可能含有大量地下水。

  「沒辦法,人們只好把主要精力轉到修建集雨場上來。」老漢任其桐回憶。

  集雨場是旱井的配套設施,在旱井周圍選出一片平整土地,中間有小溝渠與旱井相通,為的是讓更多的雨水流入旱井中。

  一代代人在修建集雨場時摸索出了經驗:集雨場要有一定坡度,這樣水流得更快;平整土地時用石碾子壓平,防止雨水下滲;集雨場上撒上石灰,可以提高水質;小溝渠中最好雜草叢生,可以阻隔水中雜物……

  集雨場興起於何時,已經無從知曉。到20世紀80年代,村裡幾乎家家都有了旱井和集雨場。不過,近年來,不少集雨場土質變得疏鬆,慢慢難以匯集雨水。

  直到張奎言和鄉親們盼來第一書記。2015年8月的一天晚上,月明星稀,涼風習習。南嶺村村委大院的辦公室內,村幹部和村民代表正在聽新上任的駐村第一書記王曉華作「施政演說」。

  會上,幹部群眾反映最多的是「吃水難」。「解決不了吃水問題,我就不走了!」年輕的王曉華做出了承諾。

  南嶺村再一次選擇了與水「死磕」。

  其實,村民們的要求並不高,「把集雨場修一修就行」。當時,村裡的集雨場因年久失修,大部分都滲水嚴重。

  原以為挺簡單的事,沒想到讓王曉華碰盡了釘子。從2015年到2017年,近3年時間,王曉華竟然沒有跑下集雨場的項目。直到2017年王曉華任期滿時,村裡才重修了最破舊的5個集雨場。

  「我要留下來!」王曉華不假思索地對鄉親們說,不把集雨場的問題解決了,他就不回城。

  2018年,集雨場的維修資金才基本到位。

  村民住得分散,卡車只能把水泥等運到山下。王曉華就領著村民,一袋一袋背、一塊一塊扛,沿著崎嶇的山路,把物料一件件運到旱井旁。

  「現在是累點,等修好了集雨場,吃水就不愁了,咱這叫先苦後甜。」王曉華不斷給村民們鼓勁。

  今年夏天,耗時4年之後,村內47個集雨場才全部重修完畢。不料又逢大旱,村裡的旱井幾乎全乾了。

  吃水難,依舊像一柄重錘懸於村民心上。

  從鋼廠退休的任其桐,是村裡見過世面的人。1966年他被招工進城時,家裡吃的是旱井水;1994年退休回村後,吃的依然是旱井水;現在退休25年了,吃的還是旱井水。

  「盼著喝上口乾淨的深井水,甜絲絲的多美!」任其桐說。

  其實,想喝上自己村深井水的人,又何止任其桐一個,全村人都盼著有那麼一天。

  對打一口深水井,卻沒幾個人抱有希望。

  但至少,張奎言是真動了心思。

  「臨死前喝上一口好水,值!」

  2017年底,新一屆村兩委換屆,張奎言擔任支部書記,和新任村主任任立國商量,「要打個深水井」!

  得知村幹部們的想法,王曉華和駐村工作隊決定大力支持:大家努努力,打個深水井!

  幾百年來,世世代代南嶺村人為了一口水吃盡了苦頭,這井必須打;

  幾十年來,一次次勘探、嘗試都沒有發現地下水,這井能打成嗎?

  這兩年,當地遇到了少有的大旱。「頭一次碰到這麼重的旱情!」村裡老人說,附近一座修建多年的水庫也見底了。

  不過,這也更加堅定了村民們打井的決心,不信邪的他們決定試一把。

  打井的消息傳出,全村熱情高漲,大家踴躍捐款。無論是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還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甚至遠在海外的村民都捐出了一份心意,全鎮幹部也捐了錢。

  任其桐從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了500元。「臨死前喝上一口好水,值!」最後一統計,一共收到41200元捐款。

  2018年底,王曉華、張奎言他們在縣農委爭取到了35萬元專項資金,打井的事終於有了著落。2019年5月,王曉華帶著村幹部跑完了打井所需的全部手續。

  打井要運設備,張奎言帶著村幹部手搬肩扛;打井需要用水,任立國開著三輪車一趟趟往回拉。而任其桐仿佛忘了自己的年齡,幾個月來一直在工地上忙活著。

  7月22日,水井打到280米,打井隊決定試水。

  王曉華、張奎言等一大群人圍著,眼睛不眨地盯著井口。

  「出水啦!」不知誰喊了一聲,一股黃漿流了出來!

  人群一陣歡呼。任其桐走到水管前,彎下腰捧起水,送到嘴邊嘗了一口,咧嘴一笑,「好水,好水,就是有點泥腥味」。

  然而,沒等大家高興完,水流明顯變緩,20多分鐘後水停了。

  所有人沉默了。張奎言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當時我都想跳下去」。

  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別是打了個『黑口子』吧?」村民們開始紛紛議論。打井隊的尉學林師傅也垂頭喪氣:汾河谷地一帶像個臉盆,地下水流向谷地,這一帶正好在「盆沿」上,想出水得靠點運氣。

  「旱井村」打水井,哪那麼容易?王曉華和張奎言沒有放棄。

  當時,項目中的錢只夠打到300多米深,在縣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鼓勵下,打井隊決定繼續往下打。

  8月12日,井打到337米時,工程隊決定再試一次水。「如果還沒水,這口井可就懸了!」

  試水前,任立國請來不同單位的三位專家。然而三位專家的意見基本一致,在這一地質構造的300米到350米之間沒有裂縫,地下有水的概率很小。

  結果也印證了專家的判斷,出水僅僅13分鐘。這就意味著,此次打井從技術上已宣告失敗。

  當天晚上,張奎言一宿沒睡。第二天早晨,這個把自家裝修房子的錢偷偷拿來補打井資金缺口的漢子哭了,「花了那麼多錢,打了個『黑口子』,怎麼向村裡人交代啊」!

  自打2015年駐村,王曉華將全部精力都放到為村民辦事上,尤其是四處跑資金,跑項目,修集雨場,打井。孩子生病時,他在幫村民淘井;妻子住院時,他在村裡修集雨場;貸款買輛車,天天開著跑手續……

  「放棄之際」的反轉

  生活就像一場電影,有時比電影還要精彩。

  第二次試水失敗後,打井隊停工了。那段時間,南嶺人備受煎熬:是繼續往下打,還是就此放棄?站在凌亂的工地上,看著空空的水管,不少人想放棄,可回家後看看落滿枯枝敗草的旱井,大家又不甘心。慢慢地,人心又聚了起來,350米沒有水,那就打到400米!

  可是錢的問題最難辦。專項資金程序嚴格,花了錢又打不出水的話,誰來擔責任?有幹部提出,只有保證能打出水才能批錢。可連專家都不看好,又有誰敢保證呢?

  縣領導得知後決定特事特辦,先打井後補手續。在他們看來,讓南嶺人吃上乾淨的深井水,不正是黨員幹部的初心嗎?

  10月13日,井打到了403米。任立國再次從外地請來專家評估。坐在井口,這位專家直言:就算到900米也難打出水!

  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

  下午3點,王曉華召集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和村民代表開會,正式宣布「打井失敗」!

  全場一片沉默。

  看到幾個月來幹部們跑前跑後,日夜操勞,曾經反對打井的人,這時走過來拍拍王曉華的肩膀,以農村人這種含蓄的方式,表達對他們努力的認可。

  仍不死心的張奎言此時並不在會議室,他正蹲在打井工地上。「死馬當活馬醫,乾脆再試一下。」張奎言讓工程隊的老尉拉閘抽水。

  「能淌半小時,就夠最近的兩個自然村吃的了。」張奎言心裡盼著,不一會兒水就流夠了半小時。

  「流夠1小時,就不算『黑口子』,也算能交代了。」抽了1小時後,張奎言心裡重又燃起了希望。

  「能再出半小時嗎?」水抽到一個半小時,張奎言開始按捺不住激動,悄悄給正在開會的王曉華打電話。

  幾經失敗後,王曉華心裡也沒底,「先不要聲張,看看再說」。

  張奎言激動地在工地上守了一夜,水也流了一夜。「應該算是成功了吧?」此時張奎言仍不敢相信。

  「會不會是打井時注入的水?」第二天,有人提出來。打井本身需要用水,此前幾個月,已陸續向井裡注入了1000多方水。

  那再等等看。水管裡的水以每小時10方的速度往上抽,王曉華、張奎言他們就蹲在井口等。30小時,50小時,終於,水抽了170個小時仍然沒有斷流。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興奮地抱在了一起。成功了,成功了,南嶺村終於打出了深水井!

  張奎言拿出手機,與遠在外地的弟弟視頻通話。「哥,有水了?」「嗯,嗯。」一句未了,張奎言忙轉過頭去,一時無言。

  上次試水沒成功,這次水泵在同樣的深度,怎麼就有水了呢?一時沒有答案。不少專家的斷言,連續試水的失敗,這井實在令人驚喜交集。

  「心誠則靈吧。」張奎言笑著說。

  「是天道酬勤。」王曉華接過話。

  ……

  11月20日,陣陣鑼鼓聲中,南嶺村男女老少拿著水桶、礦泉水瓶、水杯甚至自家的臉盆,依次走到井口,美美地喝了一大口。

  70多歲的村民代表崔景德,一甩農村人的羞澀,當著縣鄉幹部和全村父老的面,拿起了麥克風:「我們吃了幾輩子旱井水,現在終於吃到深井水啦,甜啊!」

  這甘甜的井水,是「鬥」出來的。

  從挖旱井到建集雨場,再到打深水井,南嶺人對乾淨水的渴望,一直是當地幹部努力的方向。

  從10米的旱井,到403米的深井,是井深標尺的變化,更是人們不認命敢抗爭的奮鬥印跡。

  井打成了,張奎言打算抽空去父親的墳頭告訴老人一聲。

  這幾天,王曉華拿到了水質報告,「跟礦泉水一樣」,這讓他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辦一個水廠,帶動鄉親們富起來……

相關焦點

  • 聽,水的聲音:南嶺村「鬥水記」
    這是山西翼城縣南嶺村陶家自然村的集雨場(7月4日無人機拍攝)。集雨場是旱井的配套設施,在旱井周圍選出一片平整土地,中間有小溝渠與旱井相通,為的是讓更多的雨水流入旱井中,解決村民的喝水問題。  初冬時節,中條山上,南嶺村裡,在打井工程竣工儀式現場,隨著電閘一合,一股清泉從403米深的井下噴湧而出……從這一天起,百年「旱井村」有了自己的深水井。  位於中條山脈的山西省翼城縣南嶺村,共有245戶786口人,這裡溝壑縱橫,10個自然村分布在七溝八梁上。有史以來,南嶺村一直靠天吃水。挖旱井,成了村民們的生存所需。
  • 山頂要鑽200米深水井 300山民吃水將告別下山提
    山頂要鑽200米深水井 300山民吃水將告別下山提 2011-11-01 07:26:00    作者:張璐 戴偉   來源:齊魯晚報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楊俊寶 吃水 山民 下山 海拔
  • 深水油氣勘探為什麼這麼難?
    深水油氣勘探難在哪裡?但是,中國深水沉積盆地地震測線密度低、鑽井少,相比墨西哥灣、北海等深水海域的勘探程度差距較大,因此,中國深水油氣勘探,特別是南海南部,還需大力投入和推進。深水油氣勘探用的什麼裝備?
  • 南嶺村轉型升級又邁出重大步伐
    【深圳商報訊】(記者 畢國學 通訊員 彭頌望 李昌戰)21日的南嶺村會堂張燈結彩,南嶺村的父老鄉親們歡聚一堂,共賀元宵佳節。據悉,去年南嶺村集體經濟邁出轉型升級重大步伐,成為龍崗區乃至深圳市轉型升級、高端發展的新標杆。
  • 【論文】張智等:深水油氣井非穩態測試環空壓力預測模型
    關鍵詞:深水油氣井;水下測試;環空壓力;流體性質;氣井測試製度;安全評價;安全診斷圖版0 引言深水油氣井測試具有持續時間短、瞬時高產等特點,給測試作業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挑戰。目前,大多數學者都主要針對深水油氣井測試過程中存在的衝蝕、水合物堵塞等風險進行研究[14-16],少有學者基於深水油氣井測試時的環空壓力進行管柱安全評價,判斷井筒安全是否滿足設計的測試工作制度。
  • 山西潞安集團左權阜生煤業井下發生瓦斯爆炸致4死1傷
    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2020.10.20 10:12【山西潞安集團左權阜生煤業井下發生瓦斯爆炸致4死1傷】記者從山西潞安集團和山西煤監局了解到,20日2時許,山西潞安集團左權阜生煤業井下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遇難、1人受傷。
  • 中國瓊東南盆地深水東區勘探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nbsp&nbsp&nbsp&nbsp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周銳)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28日發布消息稱,該公司近日在中國瓊東南盆地深水東區成功測試永樂8-3-1探井,獲百萬方優質天然氣流,創造了中國海域潛山天然氣測試產能新記錄,標誌著中國瓊東南盆地深水東區勘探領域獲得重大突破
  • 一隻百年烏龜死在井中,卻救了一村人的性命,古人常拿它做這事
    相傳,在宋朝有這樣一個村子,在挖井的時候,照例在井中放了一隻烏龜。剛放進去沒多久,人們就看到烏龜翻了肚皮冒出來,便趕忙將烏龜給撈了出來。可是,發現烏龜已經死了,為何烏龜剛下水就死了呢?村中的人發覺不對,立馬找人過來看了看井中的水是否有問題。這一看不得了了,原來井中的水有毒,而且是人為造成的。
  • 南嶺村開行兩微巴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潘未末)龍崗區昨日在南灣街道南嶺村片區開通兩條微循環巴士,滿足社區居民「最後一公裡」出行需求。
  • 深圳的南嶺村和華西村,究竟哪一個更勝一籌,專家作出解釋
    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綜合國力也是大幅度的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也是開始變得富足起來,出門旅行也是變得家常便飯,旅行不僅能增加我們的見識,也能豐富我們的人生,今天小編帶著大家走進中國最富有的兩個村子華西村和深圳的南嶺村這兩個大家都應該知道,目前也是中國最有特色的兩個村子深圳的南嶺村和華西村
  • 山西潞安集團左權阜生煤業井下發生瓦斯爆炸,造成4死1傷
    山西潞安集團左權阜生煤業井下發生瓦斯爆炸,造成4死1傷 @新華視點 消息,記者從山西潞安集團和山西煤監局了解到,20日2時許,山西潞安集團左權阜生煤業井下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遇難、1人受傷
  • 清朝時,故宮有70多口井,卻沒有一口是用來喝水的,這是為何?
    有人統計過,故宮裡整整有將近70多口井,這些井散布在整個故宮中。有很多人好奇,因為故宮常駐的人員,除了皇帝之外,只有一些嬪妃和太監。按照當時的人頭計算,這些人是根本用不了這麼多井來喝水的,那麼這些井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我叫羅中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3月,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深水地平線」的警示(經濟透視)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爆炸起火引起原油洩漏一月有餘,美國政府與英國石油公司試過火攻法、化學分解、圍欄沙壩、人工島、引流法、人發乾草吸附法、虹吸法、滅頂法、「小金鐘罩」等各種方法,均收效甚微或無果而終。有關方面在網上徵求了近7800條來自全世界網民的建議,最奇特的方法還有「核爆法」和製作長寬兩英裡的蜂窩水泥大盤法等。
  • 山西博物院建院百年,五大特展從董其昌看到「玉見你」
    1919年10月10日,山西省教育圖書博物館在太原文廟正式成立,掀開了山西博物院百年歷史的篇章,開創了中國近代博物館的先河。今年恰逢山西省博物院建院百年,澎湃新聞從山西博物院獲悉,「百年傳承 守正創新——山西博物院百年特展 」、「山鷹之子——安第斯古代文明特展」、「百代標程——董其昌書畫藝術展」、「玉見你——周代與當代關於玉的對話」等五大展覽將於下半年相繼拉開帷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山西博物院建院百年。
  • 村上打出幸福井
    這個村缺水,村民打記事起就缺水,喝水靠自家院子裡的一口深不足10米的壓把水井。井杆子鏽跡斑駁,用力壓下去,細細的水流時斷時續的流出來,這點水剛剛夠喝水、做飯。洗澡對於村民來講是無比奢侈的。村裡300畝耕地的灌溉更是不可能。農民把種子種到地裡,就盼著下雨,除了下雨,沒有別的水可以用來灌溉。苗好不容易鑽出來了,半個月不下雨,眼瞅著苗就蔫了,更別提結棒棒。農民種地不但賺不到錢,倒還賠錢。
  • 還在擔心深水淹死龜?淺水不僅能淹死烏龜,弊病更比深水多太多
    到底是深水養龜好,還是淺水養龜好,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喜歡大水體深水養著,有人喜歡淺水過背,還有人喜歡幹養。每個人對養龜的理解和所採用的做法千差萬別。那麼烏龜到底是深水養好,還是淺水養好呢?水質穩定、溫度不劇烈變化,烏龜通常很難生病。而水質和溫度,這兩個條件,很小很淺的水體,不僅保證不了穩定,甚至就是直接導致烏龜生病的主因(下文具體分析)。而深度足夠的大水體,有助於保持水質和溫度的相對穩定,烏龜不容易生病。
  • 山西礦井下禁用勞務派遣人員續:將成用工風向標
    ——探究山西省全部取消煤礦企業井下勞務派遣工的意義所在  11月23日,山西省煤炭工業廳發出《關於全省煤礦井下嚴禁使用勞務派遣人員的通知》。《通知》使用了前所未見的定性語:「煤礦井下使用勞務派遣人員屬於違法違規行為」。《通知》要求:「全省煤礦井下嚴禁使用勞務派遣人員」。  這是一種表態,更是一個用工風向標。
  • 金曉劍:挺進中國海洋油氣深水時代
    但由於南海油氣資源的75%都在深水區域,而我國海油開發能力曾相對落後,甚至在深水鑽井設備的前幾代上沒有跟上國際步伐,幾十年裡,南海的深水成了一片無法開發的處女地,只能望洋興嘆。深水和深層油氣勘探開發與航空航天工業,並稱為21世紀兩大尖端高科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