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1 07:26:00 作者:張璐 戴偉 來源:齊魯晚報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楊俊寶 吃水 山民 下山 海拔
[提要] 楊俊寶稱,孔莊村由四個自然村組成,110戶300多口常住居民,四個村子沿佛爺寨自南向北排列,平均海拔在340米左右。李傳磊所在的80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承擔了全省山丘區200多眼水井的任務,李傳磊具體負責的是為長清區山丘區村莊尋找水源,確定水井位置。
山下的這口井是村民飲水的重要水源。
地質人員正在測量。
文/本報記者 張璐 通訊員 趙祥兵 片/本報記者 戴偉
平均海拔340米,有著110戶300多口人的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孔莊村,吃水難是村民幾代人都在克服的難題。山東省地礦局801大隊與本報組成了找水定井小組,四次探訪孔莊,為這個村子找到了一口出水量穩定的水井。
平均海拔340米吃水要到山下提
10月21日上午11時,長清區張夏鎮孔莊村村委東鄰的一塊地瓜地裡,山東省地礦局80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工程師李傳磊瞄了一眼手中的GPS定位儀,報出了一個坐標,「X值4028895,Y值0489240」,隨後他在筆記本上記下了這兩個數據,又用醒目的顏色標註在鋪在地面的地圖上。
孔莊村60歲的老村委書記楊俊寶小心翼翼地問:「這裡保證能打出水來嗎?」「應該沒問題」,得到李傳磊肯定的答覆後,楊俊寶滿意地笑了。
這塊地幾乎位於張夏鎮佛爺寨(山名)的最高處,海拔約有430米,站在地裡俯瞰遠處,蜿蜒曲折的京福高速公路儼然只有絲帶寬窄,螞蟻大小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來回穿行。
楊俊寶稱,孔莊村由四個自然村組成,110戶300多口常住居民,四個村子沿佛爺寨自南向北排列,平均海拔在340米左右。楊俊寶是孔莊村土生土長的老人,自他記事起,吃水問題就是孔莊村民的難題,雖然前些年鎮裡推行了村村通自來水工程,但孔莊村海拔太高,管道鋪設好了,送水上山成了難題。
楊俊寶說,近幾年自己打了三四十米深的小口徑水井,但由於海拔太高,冬季直到次年五六月間,這些水井幾乎都打不出水來,村民需到山腳下的一眼大口井提水上山。正是由於這種情況,山上居民用水格外珍惜,「用水都算計著,洗洗涮涮能省就省」。
沿著彎曲的山路,楊俊寶帶領記者來到這眼大口井前,這是一口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水井,因為防塵,井口整體被用水泥封死,只留了兩個半米見方的取水口,蓋在其中一個取水口的石板上,用紅色油漆寫著「節約用水」四個大字。
「從山上到山下大約1公裡」,楊俊寶說。而就算這口海拔較低的水井,旱季出水量也不大,「一天最多滲二三十挑」,旱情嚴重的時候,這口水井經常見底,打水的村民不得不圍在井前,等井水慢慢滲出來。為了公平起見,村裡規定按照村民人口多少,平均分配了取水時間,「按照一口人十分鐘計算,三口人只能取半小時,到了時間換下一家,各村的小組長現場維持秩序」。
四訪貧水山村將打200米恆量深水井
為解決山丘區居民飲水困難,山東省今年啟動了全省山丘區找水打井工程。由山東省國土資源廳牽頭,從2011年下半年起,利用2年時間,在全省13個山丘區市新打機井3831眼,解決山丘區230萬居民的飲水困難問題。
李傳磊所在的80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承擔了全省山丘區200多眼水井的任務,李傳磊具體負責的是為長清區山丘區村莊尋找水源,確定水井位置。
為踐行中宣部等部門提出的「走轉改」行動,10月21日,801大隊與齊魯晚報組成了找水定井小組,四次探訪孔莊,爭取為這個村子確定一口出水量穩定的水井。李傳磊說,「在這裡找口井實在很難,不過考慮到這個村子的確吃水困難,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幫助這個村子找水」。
李傳磊這次確定的坐標在一條斷裂帶旁邊,「從這裡下鑽150米有可能打出水來,水井初步設計200米」,李傳磊篤定地說,「打出水沒問題,不過水量不敢保證,畢竟這裡地質條件太差」。「能有多少水量」,楊俊寶趕忙問,「一天二十方左右應該能保證」,李傳磊接口。楊俊寶低頭盤算了一陣,「全村(人畜飲用)滿夠了。」
楊俊寶說,村志上介紹,為避水患,他們這個村子清朝末年從黃河以北搬遷過來,但沒想到搬到山上,水患再沒有發生過,但吃水難反成了難題。上世紀90年代,孔莊村整個村子大約有600多口人,現在其中一半都搬到了山下,楊俊寶傷感地說,「不為別的,就為能暢快地喝口水!」而按照楊俊寶的估計,如果吃水問題再不得到解決,再過幾年,山上的村民還會繼續減少。
801大隊幫著孔莊村確定的這眼井讓楊俊寶充滿了希望,得到李傳磊肯定的答覆後,楊俊寶兩手衝著李傳磊豎起了大拇指,連連說,「(等以後)真打出水了,你們就是我們的大恩人,我們全村敲鑼打鼓給你們送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