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一條魚?是的,看祖先如何完成「從魚變人」大工程

2020-12-06 騰訊網

科學家們發現一塊新化石,同時具有魚鰭和「手指」的雙重特徵,揭示了魚鰭向人類手部演化的過程。不過,要想變成人,光有手指還不夠,還要經歷呼吸系統升級、生蛋、上樹、下樹、用火等各種過程。

希望螈化石 | 《自然》雜誌

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展覽部主任

當你掏出手機,用拇指滑動屏幕,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或許不會想到,這幾個對我們來說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卻是源於3億年前一群不甘平凡的魚類,在淺灘中用胸鰭移動身體所作的無數次努力。

魚是怎麼一步步演變成人類的,一直是令科學家好奇的問題。研究表明,3億多年前,一群肉鰭魚慢慢爬上陸地,演化出現生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包括人類所屬哺乳動物在內的四足脊椎動物。這其中,魚類登陸是生命演化史上的裡程碑式事件。

但這個過程具體是怎樣的?一開始,魚類是如何過渡成兩棲動物的?至今仍沒有足夠認識。

最近,來自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們,揭開了其中重要一環:他們發現了一種古老的螈類——「希望螈」化石,揭示了魚鰭向人類手部的演化過程。該研究發表在2020年3月18日的《自然》雜誌。

「希望螈」藝術復原圖 | KatrinaKenny

長「手指」的魚

魚類從水生到陸生環境的轉換會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最重要的挑戰,就是將鰭逐漸演化為有力的四肢,獲得在陸地上運動的能力。

之前人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關鍵化石。

一個是泥盆紀晚期的提塔利克魚,它的鰭和魚類祖先相比變得更小也更簡單了。其胸鰭的鰭條很不對稱,科學家推測在其底部已經形成了一層「掌心肉」,並且具有骨骼支撐,只是還沒有長出明確的指骨。

提塔利克魚的鰭不足以支撐其上陸,但可以幫助它們在水底移動。

同樣生活在泥盆紀晚期,被認為是「最早四足動物」的魚石螈和棘螈,則已經拋棄了由鰭條支撐的胸鰭和腹鰭,取而代之的是由骨骼支撐的四肢,包括數量不等的手指(原為鰭條)。

這證明它們除了能夠在水底移動,還擁有了一定的陸地移動能力。

最早的四足動物——魚石螈,已經長出了手指(原為鰭條) | 維基百科

但是,在它們之間,還缺少了一個關鍵過渡——既有鰭條,又有指骨的魚。

希望螈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環。

從鰭條到手指:承前啟後的新化石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一塊距今3.8億年前泥盆紀晚期的「希望螈」化石進行了高精度CT掃描,結果顯示,這種魚既有鰭條,也擁有明顯的指骨。

在由鰭條包裹的胸鰭中,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肱骨、橈骨+尺骨、腕骨和掌骨(相當於人類的大臂、小臂、手腕和手掌),還發現了兩根明確的指骨,以及三根可能的指骨。

希望螈胸鰭骨骼與人類上肢骨骼對比,圖中紅色為確認的指骨 | John Long

這一結果告訴我們,魚類在離開水之前,就已經有脊椎動物基本的四肢結構了。

同時,經過對比發現,希望螈比提塔利克魚更接近四足動物,填補了魚類向四足動物演化的重要空白。

登上陸地,「手指」只是一小步

這是我們「祖先」的高光時刻。但我們不免會好奇,「魚類變人」的全過程是怎樣的。

魚類要登上陸地,面對的不僅僅是身體移動的問題,其他身體結構,包括呼吸、捕食,乃至繁殖行為和發育過程,都要升級換代。

如此浩大而複雜的工程,是如何實現的呢?

生物學家認為,主要經歷四個重要的身體結構變化。

1)頜的出現

首先是頜的出現。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以海口魚、昆明魚為代表的早期魚形動物沒有頜,只能被動吸入(和過濾)海水中的懸浮物、或海底泥沙中的食物碎片作為食物。

在大約距今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一批魚類的鰓弓(原為呼吸器官)向前移動,形成了上下頜。這使得它們可以主動出擊捕食。

此後魚類迅速發展,在1000多萬年內體型就從幾十釐米增大到幾米。其中鄧氏魚(一種盾皮魚類)的體長更是達到6米,體重超過10噸,頜部輸出的咬合力超過霸王龍!

憑藉一身「先進」裝備,魚類將無脊椎動物趕下寶座,成為海洋新霸主。

鄧氏魚復原圖,體長可達6米。頜的出現,讓魚類獲得巨大生存優勢 | 來自網絡

2)從軟骨變硬骨

第二個是軟骨變硬骨。魚類在海洋中稱霸之後,即開始了更加激烈的內部競爭。盾皮魚類逐漸演化成兩大類群,軟骨魚和硬骨魚。

前者骨骼中碳酸鈣含量較低,是現生鯊魚、鰩魚等水生動物的祖先。而硬骨魚的骨骼中碳酸鈣含量高,全身骨頭變硬,使其能夠支撐起體重,為以後登陸提供了基礎。

3)四肢的出現

第三個是四肢的出現。硬骨魚中的一個支系——肉鰭魚類,開始了更大膽的「嘗試」。

它們的魚鰭不再是簡單的鰭條,而是生長著骨骼,並在外面包裹著一層肌肉,能夠為其在水底移動提供動力。

為了擺脫競爭日益激烈的海洋,一些肉鰭魚開始向內陸的淡水環境遷徙。

現生肉鰭魚——拉蒂邁魚,它們的魚鰭中長著骨頭,並包裹肌肉 | 中國古動物館

與海洋相比,淡水河湖的水量受季節影響,變化很大。在雨季裡,低洼的蕨類森林底層被水浸沒,植物的根系和倒沉的枝幹使水底形貌更複雜,這時,肉鰭魚強壯的身體和肉鰭就能大顯身手,在淤堵的水下為自己開路,四處遊走。當枯水季來臨,水塘萎縮乾涸,它們又可以蹣跚地爬過淺灘,進入更深的水體,避免被曬成魚乾。

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的肉鰭越來越強壯和複雜,最終演化成了四肢,可以支持它們在陸地上移動。

4)呼吸系統的升級

魚類從水中到陸地上,還需要解決如何從空氣中吸氧的問題。這全仰賴內鼻孔和肺組成的「陸生呼吸系統」的形成。

其實早期的魚類就可以使用體表的皮膚、咽喉和腸壁的黏膜等來輔助呼吸,之後,有些魚類將消化道的一部分擴充變大,用來儲存空氣,這就是原始的魚鰾。

肉鰭魚在頻繁使用魚鰾輔助呼吸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它的功能,最終形成了肺部。

而要想將空氣送入肺部,還需要形成相關通道。肉鰭魚類口腔的一些骨骼組成了鼻腔和口腔之間的通道,這就是內鼻孔。從此之後當它們嘴巴閉合或進食的時候,內鼻孔就成為呼吸的唯一通道。

克服障礙,在陸地上繁榮昌盛

關於魚類為什麼要登上陸地,科學家們推測,環境壓力是驅使魚從水裡遷移到岸上的主要原因。

泥盆紀末期的海洋,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反觀陸地上卻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樂土:鬱鬱蔥蔥的植物鋪滿大地,其間生活著大量節肢動物。競爭壓力和食物的吸引,使得魚類涉足陸地,演化成布滿粘液、笨拙地拖曳著沉重身體在淺沼泥汙中艱難爬行的兩棲動物。

然而僅僅登陸並不能滿足這些四足動物的野心。要想深入探索這片廣袤的大地,還要解決一個難題:由於缺乏外部的保水措施,兩棲動物的卵無法脫離水或者潮溼的環境孵化繁殖。

在生存壓力之下,一些四足動物演化出了擁有堅硬外殼的卵,於是,世界上第一枚「蛋」誕生了!

這種被稱為羊膜卵的生殖方式,為胚胎創造了一個封閉的環境,可以提供其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擺脫了水環境對生殖的束縛,四足動物開始進軍沙漠和其他乾旱地區,最終遍布全球,徵服陸地。

而後,這些羊膜卵四足動物演化出兩個主要支系——蜥形綱和合弓綱。前者包括現生爬行動物及其祖先;魚龍、翼龍等叱吒中生代海洋和天空的滅絕動物;還有大家熟悉的明星——恐龍及它的鳥類後裔。

後者就是我們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曾在二疊紀到三疊紀早期先於恐龍統治著整個大陸,後來由於二疊紀大滅絕和三疊紀晚期大滅絕事件的連續打擊,日漸式微,被蜥形綱奪去統治地位。

雖然只能縮小體型戰戰兢兢地生活在恐龍的陰影之下,但我們的祖先沒有放棄努力。它們不斷強化自身本領,陸續演化出哺乳、胎生、熱血等特徵,等待著時機到來。

恐龍時代,蜥形綱一片鼎盛,我們的祖先(合弓綱)瑟縮著生活其間 | 圖蟲創意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結束了以恐龍為代表的蜥形綱的統治,空出的生態位被哺乳動物迅速填補。

此後的6000多萬年裡,哺乳動物不斷演化,逐步佔領了世界。再之後,700萬年前的非洲東部,靈長類動物中的一支——類人猿與黑猩猩在演化路上分道揚鑣,它們跳下樹冠,學會了直立行走、製造/使用工具和使用火。

最終,在200萬到1萬年前,這些原始人類走出非洲,遷徙到全球各地,演化成了手拿手機、眼瞪屏幕的我們。

我們都是一條魚,一直都是一條魚

最後回到一個老問題:新發現的希望螈,是我們的直系祖先嗎?

很遺憾,這個問題目前是無法回答的。儘管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魚類向兩棲動物過渡的化石,但它們是否是人類直系祖先,還存在著很大爭議。

從化石上看,許多現生四足動物普遍具有的結構,在這些化石中都沒有發現。比如,大部分現生四足動物每隻手都有5根手指,而希望螈,顯然有更多手指,後面的魚石螈,則每隻手有6~7根指骨,棘螈甚至有8根。

而在它們之後,石炭紀早期的引螈等兩棲動物,都是5根指頭。

鑑於魚石螈和引螈之間存在1500萬年的四足動物化石的空白期(被稱為柔默空缺),想要還原魚類登陸的過程,只能等待更多化石的發現。

不過,我們需要理解的是:糾結「直系祖先」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沒有意義的。

生命演化是極其複雜、精細的過程,而化石記錄相對極為稀少並且不連貫,因此嚴格意義上的直系祖先是很難找到的。我們能找到的可能永遠只是近親或「表親」。但是這些親戚總是有一些在形態和親緣關係上,都非常接近我們的直系祖先。通過它們完全不妨礙我們還原直系祖先的特徵。

由於希望螈是目前找到的最接近所有四足動物共同祖先的魚,因此,它可能是我們的直系祖先,也可能不是,但它一定是迄今發現最像我們直系祖先的生物。通過它,我們又對祖先的特徵多了一些認知。

時間不停,演化不息,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我們就是一條魚,一條「超級改進版」的肉鰭魚。我們正在用「腹鰭」四處行走,用「胸鰭」拿著手機不斷滑動,就是你現在表現的樣子。

(責編 高佩雯)

論文信息:

Richard Cloutier et al. Elpistostege and the origin of the vertebrate hand. Nature volume 579, pages549–554(2020)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是一條魚?是的,且看祖先如何長出「手指」
    從魚變人分幾步?看祖先如何完成大工程。登上陸地,「手指」只是一小步這是我們「祖先」的高光時刻。但我們不免會好奇,「魚類變人」的全過程是怎樣的。魚類要登上陸地,面對的不僅僅是身體移動的問題,其他身體結構,包括呼吸、捕食,乃至繁殖行為和發育過程,都要升級換代。
  • 人類祖先或並非由猿進化而來,科學家:人類共祖其實是一條魚
    人類的祖先是誰?當被問到有關人類起源的問題,我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猿」、「河姆渡文明」等等。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人應是由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似乎都表明,人類祖先並非是靈長類動物,而有可能是魚類。
  • 人類祖先或不是古猿,而是海裡的一條魚!
    人類都被它騙了?我們的祖先或許不是古猿!人類誕生幾百萬年時間內變得越來越強大,達爾文的進化論曾明確指出,人類是古猿人進化而來的,後續大部分人也相信了達爾文的進化論,通過一步步的改變自身情況,變成了現在的高智慧文明,進入工業革命以後,不斷創造出高科技產品,才有了現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人類的祖先真的是古猿?
  •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條喜歡上岸的魚
    在能找到的文字介紹裡,關於H&B studio——「是一個由香港資深創意人創辦的創意工作室我們對於規模運營從來就不感興趣,我們只關注精緻的作業方式我們工作的地方很小,所以,沒有做大公司的欲望我們的思考習慣很守舊,所以,相對而言更傳統我們的行為方式很老土,所以
  • 人類的祖先竟然是魚!它是什麼樣的魚?這條魚最早出現在哪兒?
    人類的祖先是誰?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猿。不過,「從猿到人」可能只有數百萬年的歷史,更早呢?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者試圖從更廣的時空中,描繪一條「從魚到人」的演化之路。近日,該所專家表示,基於對瀟湘脊椎動物群遠古有頜類化石的研究,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很可能就在雲南曲靖。目前,大量的科學證據將人類的祖先推向了海洋,這裡出現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遠古魚類。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鄧濤曾在科普文章《你是一條來自遠古的魚》中指出,迄今發掘出最古老的魚類——海口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3億年前的寒武紀。
  • 人類祖先是非洲這種長胳膊的魚?
    只是這妖怪的甲有些特別,落在地上的兩片甲葉,竟然是「冰盤大小兩個魚鱗」——這說明所謂靈感大王應該是一條成精的大魚。從古至今,披戴盔甲的魚不在少數,最早的魚類,名字便叫做甲骨魚甲冑堅固的恐魚,三億六千萬年前稱雄海洋,直到今天看到它的化石,仍讓人感到膽寒。然而,冰盤那麼大的魚鱗,還是太令人驚異了。
  • 人類的祖先居然是條魚?你正在用「胸鰭」滑動手機,用「腹鰭」四處行走…
    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這種棘魚屬的原始鯊魚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來自百度百科:人類的起源)魚是如何進化出四肢的?魚是怎樣登陸的?我們的祖先是魚嗎?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展覽部主任劉森在文章《我們都是一條魚?
  • 科學家表示,人類的祖先可能並不是猴子,我們可能是從魚進化而來
    科學家們對此表示,人類可能是由魚進化而來的,而且進化過程看起來也是十分合理的! 其實人類的進化時間是十分的漫長的,考古學家表示在森林古猿也不是突然出現的,之還是有過一段人漫長的進化的
  • 科學家:我們的祖先是條魚,但哪條魚先爬上陸地?
    人人都想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但我們探索了這麼多年,並沒有找到完整的答案。在更久遠的歲月裡,生與死還需順應天意,壽命只能按秒算,惡劣的環境讓生物如在水深火熱裡。經過漫長的碰撞跟融合,細胞形成,古老的原核生物開始在地球上出現,並快速滋生,成了這顆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祖先。科學家在巖層中發現這些原核生物,並通過模擬跟推測,假定它曾在38億年前出現。這是人們發現的最早生命體,象徵地球生物在歷史長河的第一次露面。
  • 當魚缸裡死了一條魚,我們該如何處置,換水、消毒還是翻缸?
    這事整的,養魚老道剛剛寫完了一篇文章,就在我的魚缸裡發現了一條死魚,是一條特藍斑馬,具體死因雖然不明,但是與魚缸的水質和投餵量都會有密切的關係,昨天我還叫嚷著肯定要換水了,有的魚友還說水質明明很好啊,實際上這也可能是手機像素的差距,魚缸的水色已經開始黯淡了,很多問題具體如何操作,其實只有魚主人自己心裡最為清楚的。
  • 人類在3億年前真的是一條魚嗎?看一看我們手指上留下的關鍵證據
    生物進化論不是憑空而來的,早在達爾文之前,就有很多人發現了人類是進化而來的證據了,在現代社會,之所以還有一些人接受不了進化論是因為大家無法想像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怎麼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隻猴子或者是一條魚進化而來的呢?這裡涉及到的是人類的智慧是如何起源的問題,人們無法想像智慧也是進化的產物。
  • 人手如何從魚鰭進化而來?《自然》登出驚人照片:一條有「手」的魚
    這一發現填補了「魚過渡到四足動物」中缺失的進化環節。 這在科學界算得上是一件大事:魚類祖先進化成四足動物——人類所屬的四足脊椎動物——是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 這條長有「手指」的魚,就是我們的共同祖先?
    這條長有「手指」的魚,就是我們的共同祖先?這條長有「手指」的魚,就是我們的共同祖先?藉助四足形類提供的化石證據,我們得以窺見泥盆紀晚期的肉鰭魚是如何一步步拋棄掉無力的鰭,獲得強壯的四肢,從而登上陸地的。比如我們熟悉的魚石螈(Ichthyostega)和棘螈(Acanthostega),它們雖然保留有魚類的特徵,但已經拋棄了有鰭條支撐的胸鰭和腹鰭。
  •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騙局之一3億年前我們是一條魚?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騙局之一3億年前我們是一條魚?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來看,最靠譜的說法是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人類跟猩猩等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不過,早先時候人們不是這麼說的,在達爾文的觀點被人們接受之前,不少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魚。
  • 這條「魚」號稱是人類的祖先,驚訝了全球多數人,人類:我不認
    關於人類最終起源於何種生物,這個爭論在科學界和自然界一直沒有停止過,目前按照最權威的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觀點來說,現代的人類和類人猿有著同樣的祖先,而我們現在生活的多數人都是智人的後代,一直我們都認為,智人的血統就是我們的血統。
  • 人類起源最大爭議,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嗎?手指留下關鍵證據
    在歷史上,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說是顛覆性的發現,「用進廢退,適者生存」的道理,一度就引起了眾多的爭議,其中反對最為激烈的自然要屬於基督教,19世紀七十年代,一位教士尖酸刻薄的在集會上嘲笑道:我知道,達爾文先生想證明,我們的祖先是一群猴子,說罷引起了臺下的一群人鬨笑。
  • 你是一條魚嗎?丨盧靜的奇物櫃
    人和魚到底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答案的簡化版是:人是由魚演化來的,不接受反駁。不過如果要嚴謹一點說應該是:今天的人類和今天的魚類有一連串共同的祖先,其中最近的共同祖先形態與魚的接近程度要大大高於與人的接近程度。這裡的魚類定義為非四足動物的脊椎動物,而四足動物則包括所有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如蛙、蜥、鳥、獸以及它們回到水中的後裔,如魚龍、鯨、海蛇等。
  • 3億年前人類是一條魚?人類生命起源,真的是世紀騙局嗎?
    對於人類生命的起源,在科學界一直有兩大陣營一直爭論不休,依舊難以定奪,目前最主流的觀點認為,人類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學家達爾文所提出的進化論,所有的人都是由類人猿所進化而來的。
  • 今天我們來畫一條怪怪的魚,如果一切都變得怪異,誰才是罪魁禍首
    提到魚,你腦子裡的第一印象是個什麼樣子的魚呢?它是一條什麼品種的魚呢?是一條海豚,還是一條小丑魚?還是一條鬥魚,一條不知名的小魚?對於這個問題,彩鉛插畫師Oscar·Llrens的答案完全跟我們不一樣。在她的眼中,現在的魚兒已經是一種變異了的生物。因為我們人類對海洋、河流的汙染、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的騙局,存在100多年,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
    《少林足球》中的周星馳曾說過:"人沒有理想,和鹹魚沒什麼分別。"確實,人類的祖先很有可能就是一條魚。這一說法現如今得到很多科學家的一致認同。人類的起源是眾多科學家研究多年都未得出結論的難題。進化論提出的人類起源之說,認為地球所有生物都來自同一祖先,這一祖先最先出現在太古時代,距離現在足有35億至38億年,這一祖先起初只是一簡單生物,由細菌或古菌組成,然後慢慢發生細胞分裂,逐漸進化成複雜物種,最終進化成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