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長有「手指」的魚,就是我們的共同祖先?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這條長有「手指」的魚,就是我們的共同祖先?

這條長有「手指」的魚,就是我們的共同祖先?

新浪財經APP縮小字體放大字體收藏微博微信分享

希望螈藝術復原圖(圖片來源:Katrina Kenny)

撰文 | 張毛毛

3億多年前,一部分魚類登上陸地,最終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種類繁多的陸生脊椎動物。魚類登陸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對於從魚類到兩棲動物的過渡環節,我們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在發表於《自然》的研究中,研究團隊找到了魚類登陸過程中的關鍵化石——希望螈,這種長有指骨的魚讓我們窺見生命演化的規律,但它們就是人類的直系祖先嗎?

在大約4.2億~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海洋中多種多樣的魚類在掙扎求生,搶奪著有限的食物、棲息地甚至是氧氣資源。而與此同時,廣闊的陸地上卻安靜得多——蕨類植物和昆蟲佔領著大片土地,大片寶貴的生態位仍然虛位以待。直到泥盆紀晚期,一部分魚類開始了登陸的嘗試。

魚類登陸是生命演化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當今陸地上種類繁多的脊椎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一批登陸者的後代。從水生環境到陸生環境的轉換會遇到許多困難,而其中最重要的挑戰,就是獲得在陸地上運動的能力。魚類的鰭逐漸演化為有力的四肢,在陸地上撐起它們沉重的身軀,並且提供足夠的運動能力。

魚到兩棲的過渡階段

最早的登陸者是誰?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有過許多爭論。現在,隨著更多化石證據被發現,古生物學家將目光聚集在了肉鰭魚中的一支——四足形類(tetrapod-like)動物。這一類動物的化石保留了魚類基本的身體形態,但又具有某些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徵,因此被認為是魚類到兩棲動物中間的過渡形態。

藉助四足形類提供的化石證據,我們得以窺見泥盆紀晚期的肉鰭魚是如何一步步拋棄掉無力的鰭,獲得強壯的四肢,從而登上陸地的。比如我們熟悉的魚石螈(Ichthyostega)和棘螈(Acanthostega),它們雖然保留有魚類的特徵,但已經拋棄了有鰭條支撐的胸鰭和腹鰭。取而代之的,是由骨骼支撐的四肢,包括數量不等的手指,這證明它們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在陸地或水底移動的能力。

魚石螈復原圖(圖片來源:Dr。 Günter Bechly)

但是形態特徵顯示,它們並不能完全離開水環境生活。比如棘螈,它具有扁平的頭部和笨重的身軀,前肢無法在肘部彎曲,因此很難在陸地上支撐起它龐大的身軀,更不要說快速移動了。顯然,這種動物更多還是生活在水中,四肢平攤划水,而不是放在身體下部提供支撐。也正是考慮到它們很可能無法脫離水體生活,因此儘管命名為「螈」,但它們並不屬於狹義上的兩棲動物。

復原的棘螈骨骼(圖片來源:Ryan Somma)

同時,古生物學家也發現了更偏向魚類的化石——提塔利克魚(Tiktaalik)。2019年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相比魚類祖先,提塔利克魚的鰭變得更小也更簡單了。提塔利克魚胸鰭的鰭條很不對稱,腹側的鰭條比背側的鰭條小好幾倍,研究者推測,這可能說明在胸鰭的底部,形成了一層肌肉。這層肌肉類似於四足動物掌心的肉,儘管還不足以支撐它們上陸,但可以幫助它們在河底移動。提塔利克魚還保留有胸鰭,但是魚鰭中已經具有骨骼支撐了,只是還缺少明確的指骨。

提塔利克魚還保留有胸鰭,但是魚鰭中已經具有骨骼支撐了(圖片來源:Tom Stewart)

無論是有鰭條但沒有指骨的提塔利克魚,還是沒有鰭條但有指骨的棘螈和魚石螈,都為魚類向兩棲動物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但在它們中間,還缺少了一個關鍵的過渡環節——既有鰭條支撐,並且已經演化出指骨的魚類。

帶來希望的希望螈

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終於補上了這缺失的一環。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穆斯基校區和澳大利亞福林德斯大學的研究者用CT掃描了一件希望螈(Elpistostege watsoni)的標本。

希望螈(Elpistostege watsoni)標本及復原圖(圖片來源:Cloutier et al。, 2020)

希望螈生活在大約3.8億年前的淺海及河口區域,長約1.6米,是一種大型的捕食者。這一物種最早發現於加拿大魁北克的Miguasha國家公園,當時只發現了一枚殘缺的頭蓋骨化石,並將它分類為某種早期的四足動物。但隨後,在1985年再次發現的部分頭骨化石顯示,希望螈其實屬於肉鰭魚。2010年,在這裡又發現了一件保存非常完好的希望螈完整化石,它也是本次研究的對象。

三維復原結果顯示,這種魚既有鰭條包裹,也擁有明顯的指骨。此前的研究顯示,希望螈與提塔利克魚在系統發生學上的關係很近。在看到CT掃描圖像後,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希望螈比提塔利克魚更為接近四足動物。在鰭條包裹的胸鰭中,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肱骨(對應我們的大臂)、橈骨和尺骨(小臂)、腕骨(手腕)和掌骨(手掌),甚至還發現了兩根明確的指骨,以及三根可能的指骨。

希望螈胸鰭的骨骼與人類上肢骨骼對比,圖中紅色為確認的指骨(圖片來源:John Long)

「這是第一次在魚類中觀察到指骨和鰭條共存。這個標本中的指骨,與其他四足動物的指骨非常類似。」論文作者之一,福林德斯大學的古生物與地層學教授約翰·朗(John Long)介紹道。

指骨雖然看起來只是一些細小的骨骼,並不起眼,但它其實對四肢的支撐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擁有指骨後,這些魚類就能在水底,或短暫地在陸地上支撐起自己沉重的身體。在鰭中增加這些小骨骼讓它們能將重量靈活且均勻地分散給整個鰭,」朗教授說,「我們的這項發現將指骨的起源推回到了魚類。同時這一結果也告訴我們,在魚類離開水之前,就已經具有脊椎動物基本的四肢結構了。」

論文的通訊作者,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裡穆斯基校區的理察·克盧捷(Richard Cloutier)表示,在過去的十年間,化石證據很好地揭示了魚類登陸過程中,由於水陸環境變化,在呼吸系統、聽覺器官、覓食方式等方面發生的改變。而這一發現填補了魚類運動能力演化中的空缺。

我們的祖先?

遺憾的是,儘管我們已經發現了如此多由魚類向兩棲動物演化的過渡化石,但它們是否就是人類以及其他陸生生物的祖先,還存在著很大爭議。這是因為許多四足動物普遍具有的結構,在這些化石中卻沒有發現。比如大部分現生的四足動物每隻手都有5根手指,而魚石螈每隻手卻有6~7根指骨,棘螈甚至有8根。

更有可能的一種情景是,當時不同地區的魚類紛紛嘗試登陸,並發展出了相似的形態。這些希望螈、棘螈和魚石螈等更有可能是我們祖先在當時的一支競爭者,而我們真正的祖先並沒有形成化石保留下來,或是還沒有被發現。

但這類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些化石,我們能夠從中窺見生命演化的歷史與規律。正如克盧捷所說:「希望螈並不一定是我們的祖先,但是它仍能體現從魚類到四足動物的演化過程。」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是一條魚?是的,且看祖先如何長出「手指」
    「希望螈」藝術復原圖 | KatrinaKenny長「手指」的魚魚類從水生到陸生環境的轉換會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最重要的挑戰,就是將鰭逐漸演化為有力的四肢,獲得在陸地上運動的能力。最早的四足動物——魚石螈,已經長出了手指(原為鰭條) | 維基百科但是,在它們之間,還缺少了一個關鍵過渡——既有鰭條,又有指骨的魚。希望螈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環。
  • 人類的祖先居然是條魚?你正在用「胸鰭」滑動手機,用「腹鰭」四處行走…
    這種棘魚屬的原始鯊魚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來自百度百科:人類的起源)魚是如何進化出四肢的?魚是怎樣登陸的?我們的祖先是魚嗎?無論是有鰭條但沒有指骨的提克塔利克魚,還是沒有鰭條但有指骨的魚石螈和棘螈,都為魚類向兩棲動物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 這條「魚」號稱是人類的祖先,驚訝了全球多數人,人類:我不認
    關於人類最終起源於何種生物,這個爭論在科學界和自然界一直沒有停止過,目前按照最權威的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觀點來說,現代的人類和類人猿有著同樣的祖先,而我們現在生活的多數人都是智人的後代,一直我們都認為,智人的血統就是我們的血統。
  • 人類祖先是非洲這種長胳膊的魚?
    世界上還真有一種胸鰭上有鱗片的魚,說起來,這種魚十分古怪,竟然可算是你我的直系祖先。說到此處一定有人惱了——那個叫達爾文的大鬍子,給我們找了個猩猩當祖宗,已經夠讓人盪氣迴腸的了,你老薩怎麼又給我們家祠堂裡找了條魚?
  • 我們都是一條魚?是的,看祖先如何完成「從魚變人」大工程
    一個是泥盆紀晚期的提塔利克魚,它的鰭和魚類祖先相比變得更小也更簡單了。其胸鰭的鰭條很不對稱,科學家推測在其底部已經形成了一層「掌心肉」,並且具有骨骼支撐,只是還沒有長出明確的指骨。 提塔利克魚的鰭不足以支撐其上陸,但可以幫助它們在水底移動。
  • 人與猿猴有共同祖先 這些祖先確定長得像黑猩猩?
    眾所周知,人類和猿猴曾經擁有共同祖先,但這些祖先到底長啥樣?達爾文的理論必然會產生2個結論:第一,人類並非我們共同祖先唯一的後裔。許多早期的研究人員稱,「最後共同祖先」就是擁有龐大體型、長長手臂、能夠靠樹枝擺動的猿類。到20世紀60年代末,研究人員進一步充實有關「最後共同祖先」的形象。人類學家舍伍德·沃什伯恩(Sherwood Washburn)指出,黑猩猩,特別是大猩猩,實際上會花費大量時間在森林地面上以四肢著地的方式移動。
  • 科學家:我們的祖先是條魚,但哪條魚先爬上陸地?
    經過漫長的碰撞跟融合,細胞形成,古老的原核生物開始在地球上出現,並快速滋生,成了這顆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祖先。科學家在巖層中發現這些原核生物,並通過模擬跟推測,假定它曾在38億年前出現。這是人們發現的最早生命體,象徵地球生物在歷史長河的第一次露面。
  • 考古學家挖出長腳蹼的巨型狗,經分析發現,這是所有鯨魚的祖先
    我們從小就知道,鯨魚不是魚,而是一種哺乳動物,雖然一直這麼說,但科學家們始終沒找到鯨魚長著四條腿的祖先,最近秘魯出土的一副骨架解決了問題,鯨魚們終於可以自豪地聲稱找到爸爸了!想像一種犀牛和巨型狗雜交出來的動物:它有一個狹窄的頭;一條長而肌肉發達的尾巴;四條腿有腳趾和腳蹼。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約4300萬年前,現代鯨魚的祖先就長這幅模樣。
  • 人類在3億年前真的是一條魚嗎?看一看我們手指上留下的關鍵證據
    人類是靈長類動物,靈長類動物是林棲動物,在樹上生活,需要靈活的四肢,否則容易從樹上掉下來,手指的大拇指與其他的手指頭能夠對握,才能有效地抓住樹枝,因此,人類、黑猩猩、猴子的手指都能夠對握,人類雖然已經離開森林了,但是,我們仍然喜歡樹木,把大量的樹木搬進了城市和村莊,用來建設綠化帶,並且人類的小孩走到樹木前,總想搖晃樹枝,這其實都是人類天性的反應,因為我們的祖先是林棲動物。
  • 人類的祖先竟然是魚!它是什麼樣的魚?這條魚最早出現在哪兒?
    近日,該所專家表示,基於對瀟湘脊椎動物群遠古有頜類化石的研究,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很可能就在雲南曲靖。目前,大量的科學證據將人類的祖先推向了海洋,這裡出現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遠古魚類。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鄧濤曾在科普文章《你是一條來自遠古的魚》中指出,迄今發掘出最古老的魚類——海口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3億年前的寒武紀。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科學家或發現軟骨魚硬骨魚共同祖先
    科學家可能發現了軟骨魚和硬骨魚的共同祖先。   科學家已經知道,這兩種類別是在距今約4.2億年前分道揚鑣的,但兩者最後的一個共同祖先到底是誰卻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如今,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條小魚化石的腦中發現的秘密可能會提供一些線索。   討論中的化石材料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具有一個頭骨和鱗片的早泥盆世魚類,距今約4.15億年。
  • 人類起源最大爭議,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嗎?手指留下關鍵證據
    當然,教士的說法是錯誤的,畢竟按照《物種起源》的理論,人的祖先應該是一群魚,如果說人和猴子還有幾分相似,魚又是如何變成人的,卻讓人頗為感到懷疑了。事實上,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很多值得質疑的地方,比如他那個年代,並沒有意識到dna的存在,同時缺少過渡型化石,地球的年齡是個問題,無法解釋自然選擇,因此如今又推出了現代進化論加以補充。因此這也成為了人類起源的最大爭議,人類在三億年前真的是一條魚嗎?其實我們的手指上,留下了關鍵的證據。
  • 人類和黑猩猩有共同祖先,但我們的染色體卻少一對,這是為什麼?
    引言:在人體眾多構造中,有一種物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是染色體。染色體是承載生物遺傳信息的重要載體,如果它發生了異常生物體也會表現出異常。都說人類和黑猩猩有共同祖先,但我們的染色體卻少一對,這是為什麼呢?
  • 沒錯這隻長的像「大老鼠」的傢伙就是鯨的祖先—巴基鯨
    當時,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認為,「鯨的近親可能是某種熊,理論依據是,黑熊能在水裡遊泳很長時間,只要環境合適,那麼完全存在這種可能。」並將這一理論觀點寫進《物種起源》。顯然這只是達爾文老人家的推測,或者說是進化論的一個理論舉例,但是當時人們卻斷章取義理解為,「熊就是鯨的直系祖先!」並引起各界的嘲諷,最後達爾文不得不將這段話刪掉。
  • 3項「漏洞」否認進化論,祖先是條魚?
    3項「證據」否認進化論,祖先是條魚?人類到底是從何而來的一直是困擾科學家的終極謎團,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問題關係到人類未來的命運,在達爾文進化論出現之前,我們並未對人類的起源有更多的了解,一直到1859年,似乎物種起源給了人類起源更為合理的解釋。人類進化的整個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 人類的祖先只有5釐米長,比猿猴出現早了5億年,關鍵還是條蟲子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哈嘍,小夥伴們關注「愛仕達奇聞說」每天為您報精彩       我們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從遠古時代開始的,那個時候地球上只有少量的生命體,而且最開始那些生命體一直生活在海裡。
  • 人類起源問題最大一場騙局,存在100多年,我們在娘胎裡是條魚?
    1871年,英國地理學家、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在《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這本著作中提出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觀點,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人類與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長臂猿有著共同的祖先,當然,在此之前的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就提出了生物進化論的觀點。
  • 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出爐」!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
    該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圖由周暘等繪)「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 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
    中外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針鼴 (Ken Hur ley供圖)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日前發表了一項中外科學家共同合作的成果,他們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並追溯發現哺乳動物祖先可能曾有60條染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