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震柳。
哨馬營遺址。
另一棵柳樹斷裂的枝幹又長成一株大樹。
白鴿和她自己栽種的柳樹。記者李尚攝
一百年前的海原大地震,讓群山移動,地面開裂,無數生命在這場災難中消失。但有一棵被地震撕開的柳樹,每年都用枝頭的新葉,向人們示意生命的頑強。這棵柳樹被稱為「震柳」,是海原人的精神標籤,在震後一百年裡,它見證了這片大地上人們的生生不息。
哨馬營的古柳樹
震柳位於西安鎮西華山北麓哨馬營村,在前去拜訪震柳的路上,遠遠就能看到連綿起伏的山,因為蓋了一層薄雪,在陽光的反射下,山體顯得更加穩重堅毅,很難想像在一百年前,這些山「走動」了。
在那次「寰球大震」中,哨馬營村五株明代時期的古柳樹,命運就此改變,因為地震中左旋走滑位移的力量,其中一株樹幹縱向裂為兩半。如今看這株古柳,軀幹撕裂,底部樹杆中間已經空了,遠看好像枯朽,但在夏季,長滿綠葉後,它卻像團「綠雲」一樣,生機勃勃。
海原女作家白鴿多年來一直專注於對海原的書寫,對當年那場大地震研究頗多,她說,人們通常所指的震柳就是這株縱向裂為兩半的古柳,其他四棵中還有一棵也很特殊。在她的指引下,記者找到那棵柳樹,這棵樹的一個枝幹已經斷裂,倒向泥土裡,然而讓人稱奇的是,這一枝幹竟又從倒下的地方長起來,如今已長成一株大樹,直徑約30釐米。白鴿說,如果震柳象徵著頑強,那麼這棵柳樹,就象徵著新生。
從震柳到震柳精神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柳樹生命力頑強,先民們對它很是崇拜,把柳樹當作驅邪的吉祥之樹。
諮詢植物專家得知,哨馬營的古柳屬於旱柳,耐寒、耐旱,根系發達,生長快,易繁殖,適應性強,很適合西北地區乾旱少雨的氣候。自從那棵古柳神奇地活下來後,在海原人的眼裡,更是有了不一樣的內涵。
2012年3月14日的《中衛日報》一篇名為《震柳精神興海之魂》的文章,提到1984年全國文物大普查,時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汪一鵬看到被撕裂的古柳後說:「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地震現象,那麼大一棵柳樹,把它劈成兩半,而且它錯動的方式反映了地震的一般規律……」從此,這棵古柳成為研究地震的活標本,也就被叫做「震柳」了。
後來,震柳在當地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一個文化符號。白鴿記得,2011年,海原縣十三次黨代會的工作報告裡,首次把「震柳精神」寫進去,並概括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號召海原各界學習發揚「震柳精神」,而白鴿也是從那時起,踏上對震柳精神以及海原大地震衍生出的文化精神的探尋。
堅忍頑強的海原人
一百年前受傷的震柳,用頑強不屈的精神,激勵著後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戰勝困苦,努力奮鬥。
在海原大地震震中甘鹽池附近的唐家坡村,村民董國民從老一輩人那裡聽說了不少昔日的故事:「1958年,父母帶著兩歲半的我逃荒到這裡,為了活下去,我們從老鼠洞裡找糧食吃,那是老鼠為過冬存的糧食……」
白鴿在一旁聽著,也很是感慨。歷史上有「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說法,海原人的生活始終伴隨著吃苦,因此也造就了海原人對抗逆境時的頑強精神。白鴿認為,這就是震柳精神,無論何時,海原人的性格中始終保留著這個特點。
白鴿是土生土長的海原人,她回憶起小的時候上學,親戚鄰居們都說,「一個丫頭上學有什麼用」。但越是這樣,她就越努力地讀書,生怕失去上學的機會。在她的堅持下,一直讀到大學畢業。「我們海原人就是這樣,堅忍、頑強,不服輸。」白鴿說。
希望震柳精神綠滿天涯
白鴿還記得第一次開車到哨馬營,看到那棵生長了500多年的震柳時的心情,她在自己新近出版的《震柳》一書中寫道:「我毫不猶豫地屈服於你,屈服於你傲然而立的影子。」
2017年,白鴿被抽調到「中國(海原)防震減災科普科研教育基地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在這裡認識了許多地震、黨史、文化旅遊方面的專家,接觸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並且為了和同事編著《海原大地震》系列叢書,更加頻繁地奔波在曠野與田壟之間。隨著對海原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了解加深,她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和這些工作。她喜歡一個人走在古老的土地上,有時甚至會捏起一點地上的土放在嘴裡嘗,「土是香的。」白鴿說,種種經歷,讓她更加堅定地書寫家鄉。
哨馬營的震柳,白鴿已經不記得來看過多少次了,她拍攝過,寫過,也在別人的作品中讀過震柳。著名作家、學者梁衡在《百年震柳》寫道:「莫如就在這裡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園』,再種它一溝的新柳。老樹猶在,雄風不減。綠滿天涯,長風浩蕩。」白鴿看到這段深深感動,「種一溝新柳,這也是我們海原人的心願。」她站在震柳附近的一棵小樹苗前說,這是她自己種下的,她想每年都來種兩棵,用不了多少年,這裡定是一片秀綠。
記者 李尚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劉旭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