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

2020-11-30 環球人物網

人物簡介:老樹,本名劉樹勇,微博名「老樹畫畫」,53歲,畢業於南開大學,現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

世間總有一種人,能把兩極對立般的特質集於一身,外人看來分裂、撕扯,甚至天人交鬥,但他卻能融合為一,不著痕跡。

老樹就是這種人。如果先見其畫,方寸之間,清新淡遠、明亮絢麗,難免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溫潤如玉的文人形象。可見得本尊,觀感絕非「顛覆」二字可以形容其衝擊。光頭大漢,菸酒不離手,粗話不離口,江湖味道十足。他自嘲是個「殺豬的」,還給自己寫了對聯:「在家拈針繡花,出門提刀殺人。」

採訪老樹,約了下午兩點過後,可到學校前跟他聯繫,手機不通,遂直奔其辦公室。只見老樹正立於案前奮筆疾書,近看方知是在給新書籤名,其人已醺醺然。招呼《環球人物》記者坐下後,他接著把桌子上的一摞書籤完,說道:「走,咱找個安靜的地方聊。」

在辦公樓地下二層,老樹有著自己的工作室。他擰著門鎖,回頭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我才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老樹的很多畫作正是孕育於此。

畫的是人生本來樣子,無需過濾

這天早上8點,老樹在微博上發了自己畫的一幅畫,是一盆開得正勁、色彩絢爛的菊花,配詩:「人到會心處,何必曾相識。秋雨落一夜,菊花開幾枝。」稍後,又更新了一條朋友圈:「每天清晨起來,感覺還是那樣。一天一天一天,活著哪有方向?」配了一張長衫男子俯在江邊橋上,憑欄望遠山的畫作。

老樹就是這樣,有時一天一張,有時一天數張,有時數天一張,不定期地更新著微博。而他被人們熟知喜愛,正來源於這些畫作。自從2011年7月25日第一次在微博上發自己的畫開始,至今已經有3000多幅。這些畫作再通過微信朋友圈的傳播,更是把老樹推向公眾,收割了百餘萬擁躉。

他的畫作很有辨識度,古體畫與打油詩搭配,人物基本都是一個戴著禮帽、身著長衫的民國扮相男子,畫中有山水,有日常,寥寥幾筆便形神兼備。作家鐘鳴評價道:老樹的文人畫,非一般學院派的死板,而是活脫脫的日常生活,自家的思,自家的愛,自家的園子,自家的菜,恐怕連花草、友人亡故、內心的逃逸,都可成畫,遠取諸身,近取諸物,也就是一個「小人物」的煩惱。

老樹的畫作及配詩。

常人眼中,詩畫應屬陽春白雪,但老樹偏偏無視。觀其畫作,吃喝拉撒睡全有,皆為凡塵俗事。「舞劍思項羽,讀書想金蓮。對花做一夢,夢裡好多錢」「周一破事無數,我已抵擋不住。真想隨了秋風,漫入雲水深處」……他說自己喜歡生活肌理的這種綿密感,「這些也是人生本來樣子,來不得想像,也沒有必要過濾。」

為何這麼多人喜歡老樹的畫?他自認「因為貼著自己的生活,所以也貼到了所有人的生活。因為深入自己的內心,所以也深入了所有人的內心。」

心中始有謙卑喜悅

老樹是個畫痴。採訪中間,一位拍賣行的友人送來清初畫家弘仁畫冊真跡,請其賞鑑。他迫不及待地打開封裝,口中念念有詞:「這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上次去杭州看展覽,只見到其中一幅,管理員死活不讓我翻開看,這下好了。」翻看中,還不時用粗話表達自己由衷的讚嘆,「××,太氣我了,怎麼畫出來的……」看了幾遍後,又趕緊取來相機,躍到椅子上,居高臨下,挨個拍了一遍,才戀戀不捨地讓對方拿走。

此情此景,正應了他的一首詩:「去看古人畫,越看越絕望,畫得那麼好,死活趕不上。」

老樹愛畫,始於大學。1979年,老樹考入南開大學中文系。初入學,全班組織去看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的畫展,「一看我就傻了,那時候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這麼了不起的人。看著動人的筆觸,頓時就想畫畫了。」

他衝動著想要轉學到天津美術學院,後來幾經努力,以失敗告終。於是,他開始業餘時間自學畫畫,到處找一些山水花鳥作品臨摹,一發而不可收拾。第一張作品是用鉛筆臨摹同學搪瓷臉盆底部的兩條金魚。同學看到老樹對畫畫如此痴迷,就介紹畫家給他認識。梁崎、王學仲、霍春陽等畫家,老樹都曾一一拜訪。

臨近畢業分配工作時,老樹專門選了北京的中央財經大學,「因為我知道大學老師不需要坐班,可以安心畫畫,而且在北京的話,可以看各種畫展。」於是,在1983年,老樹背著鋪蓋捲兒,「如民工進城一般」來到北京。

可是來了北京,老樹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兒。雖然天天畫畫,把名家的作品也都臨摹了一遍,畫誰像誰,「可就是不像是自己的畫,再去看那些畫展,就更覺得洩氣,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弄不成這事兒。」把所有激情都投入畫畫的日子斷然中止,「突然一下子,不畫了,再也不想畫了」。

之後,老樹把自己對畫畫的熱情投入到攝影、寫小說、燒陶瓷等興趣上,其中攝影領域成果頗豐,在圈內備受推崇。

老樹重拾畫筆,是在2007年。當時,其父患癌症,老樹為了紓解苦悶,開始用國畫的筆墨去畫那些單線的小說插圖,結果塵封的畫意一觸即澎湃,每次一畫就畫到天亮。「儘管我知道這些畫毛病很多,但我管不了這麼多,只想借著畫畫讓自己放鬆下來、快活起來。」他開始捨棄那些外在的工具技巧,畫什麼變成他最先考慮的。

繪畫確實也在一點一滴地改變著他。「正是因為畫畫,開始注意到四季的移易、風物的變換,開始仔細觀察不同花兒的樣子、顏色變化,物體表面的不同肌理,馬路上的一條裂痕,橫亙眼前的一根樹枝……這些變化似乎微不足道,但能覺察到自己的一無所知,心中開始有了謙卑,老實多了。在這個惶惶不安的時代裡,在我這個年齡上,能謙卑一點地活著,復歸對周邊事物的好奇與專注,並因此漸漸有了一種持續的喜悅和平靜,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因如此,老樹的畫,在大俗大雅中,有著對歲月靜好、禪性情趣的表達。有人評價:老樹下筆是長衫民國形象,畫的卻是當下都市流浪人的內心。

見各等人物,做諸般事情

如今,老樹火了。老樹的朋友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有位女「粉絲」託很多人找到老樹,要買一幅上面畫著貓的畫,因為這幅畫在她剛離婚的歲月中,慰藉了她的心靈。像這樣的登門求畫者絡繹不絕;展覽、講座,各種飯局,更是應接不暇。可老樹有清晰的自省:「這個年紀了,如果再看重這些浮名,那就真是傻×了。」

他填了一副對聯:「三十年江湖遊走,見各等人物,做諸般事情,看明白,也就幾碗米飯;五十載人生經驗,得多少利益,爭什麼功名,說到底,不過一握煙雲。」

老樹說自己是散淡之人,追求的狀態是北宋大儒蘇東坡所講的隨物賦形,「像水一樣,水本無形,流哪算哪,已不再似年輕時激烈。」

確實,當年的老樹叛逆任性。初到大學教書,他還是個小年輕,學生根本不服。有次和學生鬧矛盾,學生就跟他在操場上約架,他帶著自己的九節鞭欣然前往,兩人一頓拳打腳踢後,老樹讓學生輸得心服口服,從此這個學生服服帖帖地上課。

開公共歷史課,講到竹林七賢時,老樹不會按部就班講教材,而是揣著二鍋頭把自己喝多了,對學生們說:「我就是嵇康、劉伶,我們都是性情中人,喝多了的感受都差不多。我告訴你們我設身處地的感受,就對了。」

現在的他,斂去了很多鋒芒,懂得了躬身入局。「有時候也很煩躁,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就是老樹,看似沉浮名利場,詩酒應酬,但內心卻想要超脫。「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這句詩恰是他座右銘般的信條——「這兩碗米飯得認真應對,為稻粱謀嘛。但你完全扎在兩碗米飯裡,人估計也就廢了,還是要有超逸之想,人最好的狀態無非這個了。」

(環球人物記者  盧楚函)

責任編輯:關俊榮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老樹:人生本無意義
    老樹就是作者的際遇。沒見到老樹之前,王魯彬一直以為他是一個仙風道骨的人物,過著桃源般的生活。然而沒想到的是,她打從一進到老樹位於中財的工作室,基本上就沒看到他閒下來。老樹忙著給出版社畫畫,亦忙著賺錢餬口。
  • 米飯也能感覺到被嫌棄?這個流行試驗讓同學們懂得控制情緒
    垃圾」……重慶八中高一24班教室的書架上,放著兩碗米飯,貼著兩種截然不同情緒的標籤。前不久,24班的學生分別進行了兩次這個在網絡上頗為有名的「米飯實驗」.你相信,米飯能聽懂人話嗎?第一次實驗,學生半信半疑這個實驗是由班長邱思涵發起的。在一次班會上,邱思涵講到情緒對萬物都有影響,並提到了風靡一時的「三碗米飯實驗」。
  • 杭州一女士吃魚翅點米飯被嘲笑是農民?高級餐廳就不能吃米飯了?
    吃魚翅點米飯被服務員嘲笑是農民?高級餐廳就不能吃米飯了?在9月16號,浙江杭州的馮女士表示,自己近日在杭州一家名為「乾湖會」的餐廳吃海鮮自助,在點了魚翅之後,她讓服務員給自己端上兩碗米飯,結果背地裡朋友卻聽到服務員偷偷在嘲笑她是農民。
  • 網傳米飯能聽懂人話 青島學生"三碗米飯"實驗失敗
    於是,學校在學生中推廣與之相關的「三碗米飯實驗」,一個叫馬昊的小朋友堅持做完了實驗:一個月後,一直被誇贊的米飯還是白白的,只有一點黃,被罵的米飯變得又黑又臭;被不理不睬的米飯,也變黃了。12月1日起,青島的5名小學生效仿馬昊也做了「三碗米飯實驗」,經過21天的時間,三碗米飯的變化基本一樣,都變得又硬又黃。
  • 生酮減肥期,不放一粒米飯的低熱量高蛋白,雞蛋紫菜卷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的是不管是否在減肥,都可以享用的,不放一粒米飯,低熱量高蛋白且好吃的雞蛋紫菜卷。配料:紫菜1張,雞蛋3顆,胡蘿蔔1/2根,韭菜一小把(不喜韭菜,想要口感更豐富的朋友們可以放黃瓜),酸甜蘿蔔條一根,適量鹽。註:以上配料都是一個紫菜卷的量。
  • 佛教故事: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這個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河水翻湧,是因為龍王讚嘆窮人能夠極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阿難尊者很好奇,問佛陀:「佛陀,為什麼那麼大的須彌山都鎮壓不住,而一粒小米飯就可以鎮壓住那樣大的驚濤駭浪?」佛陀笑著說:「你們拿去試試再說。」阿難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飯丟進河裡,河水竟一下子風平浪靜了。
  • 飛鴻98無人運輸機試點運行航線首飛圓滿成功
    8月21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九院轄屬單位研製的飛鴻98無人運輸機系統圓滿完成國家民航局批覆的試點運行航線首飛任務,成為國內首個完成試點運行航線飛行的大型無人運輸機系統。本次飛行,飛鴻98無人運輸機按預定航線單日完成「寧夏-內蒙古」兩次跨省飛行任務,並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實現平穩降落,展示了系統成熟的異地起降控制技術和規範的轉場飛行管控流程,為加速推動系統商業化運行奠定了紮實基礎。
  • 剩米飯這樣做,好吃的不得了,一碗不夠吃哦……
    雖然北方人愛吃麵食,但是米飯也是家常便飯,每次蒸米飯都不會剛剛好,基本上都是會剩下一些,剩下的米飯大多數都是會用來做蛋飯,偶爾也會直接熬成大米粥來吃,或者是在大米粥中加入一些皮蛋和瘦肉做成皮蛋瘦肉粥。這款皮蛋瘦肉粥所需原材料是:剩米飯、青豆、香菇、雞胸肉、皮蛋、大蔥、食用油、鹽、生抽。雞胸肉提前用開水焯一下祛腥,然後切成小粒備用,皮蛋切成小塊,香菇切成小粒,大蔥也切成小粒。原材料備好後,鍋中加入少許食用油,油熱後加入蔥粒爆香,爆出香味後加入雞肉粒翻炒均勻後加入適量的生抽繼續翻炒均勻。
  • 美觀實用,讓每一粒米都鬆軟透芯?美的智能電飯鍋測評
    但是,不論菜餚的味道如何,都不能少了米飯的存在。米飯是中國人非常喜歡的主食之一,不僅營養豐富,還有非常好的飽腹感,而且為了豐富口感,還能製作雜糧米飯之類的。但是,想要讓飯的味道升級,好的器具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推薦一款非常好用的電飯鍋,保證讓你每一頓飯都能得到滿足感!
  • 巴航向PALS聯合創始人交付首架採用全新Bossa Nova內飾的飛鴻300E
    在該組織成立十周年之際,霍利先生在位於佛羅裡達州墨爾本的巴航工業全球客戶中心舉行了飛鴻300E的接收儀式。這架全新的飛鴻300E將用於繼續推進該組織的發展,為那些需要醫療診斷、治療或者後續跟進但又負擔不起或無法搭乘商業航班的人士提供免費運輸服務。
  • 過濾網黴菌數每平方釐米高達650個 空調環境下米飯長綠毛
    實驗顯示,普通室內空調過濾網上的黴菌總數高達每平方釐米650個,一旦這一季節開啟空調,散熱片上的黴菌很快就被吹散到空氣中,在72小時內可使暴露於空氣中的米飯上長出綠毛。   本次實驗中,研究團隊針對一個使用已3年、今年沒有清洗過的空調,在其過濾網和散熱片上取樣,將收集好的樣本放入培養皿進行細菌培養並計數。
  • 眼見也不一定為實,聖人孔子誤以為學生顏回偷吃米飯
    這七天裡面竟然沒有吃到一粒糧食,估計就是靠喝水和路邊的樹葉什麼的充飢了。這沒有可以果腹的糧食和補充體力的食物,一行人自然也就走不了多遠了。於是他們為了保存體力,乾脆大白天的就在這大路邊兒睡覺,但是孔子老人家受不了啊,他的徒弟們不忍心自己的師父這麼挨餓,他的弟子顏回和子貢就到處詢問,終於找到了一點米回來。
  • 1999年磨山景區離奇事件:700顆水桶粗老樹,被整齊的攔腰折斷
    遠的不說,就說發生在1999年湖北磨山景區的詭異事件,700棵老樹,在一瞬間全部被折斷!關於這件事發生的原因,至今沒有科學定論!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將時間撥回到1999年6月22號。當時有個叫王斌的漁民在湖裡打漁,忽然湖面上狂風大作,甚至差點掀翻這位漁民的小船。沒過多久,湖面上升起了一團雲霧,越升越高還夾帶著湖水。
  • 巴航工業推出飛鴻300MED:為輕型公務機提供獨家醫療救援解決方案
    300MED,這是針對飛鴻300系列機型所提出的醫療救援解決方案。 巴航工業與umlaut共同為飛鴻300MED開發了一套全面的布局選擇方案,可配備一個或兩個擔架,以及能夠攜帶培養箱和其他醫療設備的能力。該機型還將具備醫院級別的裝飾和塗層。
  • 這幾種蔬菜,熱量比米飯還高,勸你少吃點
    每100克土豆含有81大卡熱量,經過油炒之後的一盤土豆絲熱量增加到115大卡,跟一碗米飯的熱量差不多。如果再用土豆絲拌米飯吃,等於一頓飯吃了兩碗米飯,加倍熱量顯然不利於減肥。再有像西紅柿炒雞蛋,這種大家都愛吃的菜餚,西紅柿本身熱量極低只有15大卡,比冬瓜還要低。但西紅柿炒雞蛋時,大家通常先放油炒雞蛋,之後倒出雞蛋,再放油炒西紅柿,最後再放入炒好的雞蛋炒勻。
  • 眼前一片漆黑 心中無限光明
    「改變不了世界,但能改變自己」  眼前這位2012級盲人按摩班的小夥子顯得很陽光,話語間能夠感覺到他的那份積極心態。他叫周龍陽,是來自阜陽臨泉的20歲小夥子。  2009年12月的一天,一次意外讓正在讀初三的周龍陽右眼視網膜脫落,三天後就看不清東西了。
  • 翼飛鴻天無人機第一期公益科普課程實況回顧
    10月17日上午,期待已久的無人機公開課終於在翼飛鴻天開鑼了!同學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與了這次活動,場面非常熱鬧。先不多說,大家還是一睹為快吧!翼飛鴻天何教員介紹,有的學員是無人機愛好者,有一定的基礎,有的學員則是零基礎。考慮到無人機逐步在消費領域普及開了,昔日高端科技產品也「飛入尋常百姓家「,開展無人機公益科普培訓課是很有必要的。而且經過第一期的理論培訓,參加本次公益科普課程的學員們都對無人機有了一定的認識。
  • 一粒石子磕掉半顆牙,賠了五千塊:再也不擔心飛機上吃飯拉肚子了
    只見兩個工作人員穿著工作服,帶著頭套、口罩和手套,坐在一個很大的不鏽鋼盤子兩邊,盤子裡堆著兩堆大米,一堆是挑揀異物前的大米,一堆是挑揀異物後的大米,他們正在一粒一粒地給大米挑揀異物。我問他們的主管,為什麼要這樣一粒一粒地挑,這樣太耗時了吧。
  • 大樟樹 百年老樹 千年老樹王
    華鋒村:八百年老樹  讓村民享受「慢生活」  傍晚6點一過,吃過晚飯的趙大伯便帶著小孫子趕往村裡的大樟樹下。此時,已有不少村民聚集在大樟樹下納涼了。  「這參天大樹啊,為我們搭建了一塊極好的陰涼之處。」一群老奶奶們搖著大蒲扇,扯著家常裡短的閒話。大樟樹下,穿堂風帶來陣陣清涼。
  • 《憫農》古代米飯是怎麼來的?元白體指什麼?欲揚先抑體現在哪?
    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可以收穫很多糧食。天下雖然沒有一塊沒被耕種的農田,卻依然有農夫餓死。在古代,一碗米飯是怎麼來的?腳下地,眼前田。牛拉犁,土鬆軟。秧苗長到八釐米,一株一株插遍田。紛紛稻落,谷堆眼前。撲通撲通,遇上石碾。穀殼開裂,還不能閒。隨風一揚,稻殼不見。粒粒大米,又白又圓。裝進布袋,存在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