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
「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短期訪學班
走進貴州省織金縣官寨苗族鄉,
參觀民族工藝文化交流中心,
採訪調研當地繡娘
靠蠟染苗繡脫貧致富走新路的案例。
「公司現有繡娘1200多人,固定的895人,2018年實現收入2000萬。主要是國外訂單較多。」蠟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蔡群說,繡娘計件產生收入,平均一個月能有3600到4000元的增收。
給外媒介紹貴州蠟染刺繡
發揮傳統工藝最大價值
帶動群眾創新創業是蔡群目前主要的工作方向
家在貴州省織金縣官寨鄉大寨村小妥倮苗寨的蔡群,早年由於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拾過荒,也在廣州的工廠過工。到25歲那一年,創業對她來說,想都沒想過,更別說發展苗族蠟染刺繡的傳統手工藝了。
給外媒演示民族手工藝
「有次聽親戚說市裡有民族手工藝比賽有獎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做了一幅蠟染參加,沒想到獲得了畢節市二等獎,拿了2000元的獎金。」蔡群說。
第一次看到祖輩留下的手藝變了錢,讓蔡群意識到民族手工藝品開發的價值,竭盡全力湊了5萬塊錢,買了縫紉機和原材料,在自家房子門口掛了牌子,她的苗族蠟染刺繡工藝坊就開業了。
手工藝品展示
起初,蔡群和幾個姐妹做苗繡蠟染旅遊紀念品的生意,拿著繡片去織金洞景區擺攤賣,收穫了許多遊客的好評。當地政府得知她的相關情況後,提供了貸款給她,有了政府的支持,蔡群的工藝坊越做越大,三層廠房也蓋了起來。很多得知這一消息的姐妹們都回鄉跟著她一起幹,作品數量不僅越來越多,銷路也越來越廣。
2013年,貴州省啟動「錦繡計劃」項目,致力於婦女手工產業脫貧,成立了1000多家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培訓繡娘6.5萬人(次)。其目的在於促進民族手工藝者在家就業,改善老人空巢、兒童留守的鄉村現狀。
這一政策的實施,讓蔡群的創業之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姐妹回來和蔡群一起發展蠟染刺繡等老手藝,從最初的小工藝坊再到現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蠟染刺繡公司,蔡群逐步實現了老手藝價值的最大化,2018年收入達到2000萬,產品遠銷國外。
民族手工藝品榮譽展示
據悉,截至2018年,貴州省級財政投入「錦繡計劃」專項資金近8500萬元,各級各部門累計投入近10億元,全省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產值達到60億元,從事婦女手工產業及相關輔助行業近50萬人。
圖片:羅煉/攝
編輯:羅煉 徐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