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過……半夜時分的飢餓嗎?
本以為抗一抗就過去了,可是那種讓人抓耳撓腮、無法忍受的餓只會愈演愈烈。如果不立刻去冰箱裡搜刮點吃的,就好像要活不下去了。
這時候的人,不管找到的是什麼吃的,都會覺得特別香。
現在的資本市場就像是一個半夜時分被餓急了的人。
去年底外出路演的時候,市場還是一片哀鴻遍野。所有人都很悲觀,對大國關係悲觀,對經濟前景悲觀,對盈利預期悲觀。因此就算去年的收成如此之差,大家還是忍耐著,拿著儘可能多的現金在場外默默等待。
這些迫切渴望賺一點收益去交差的投資者,其實需要的只是一個資金面甚至是技術面的契機。在蜂擁入場時,他們並不會理睬基本面是否還處在至暗時刻。
縱觀這段時間氣勢如虹的資本市場,其實說不上有什麼特別明顯的主線邏輯。
寬鬆政策超預期嗎?確實超預期。
但能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帶領企業走出一個新的盈利周期嗎?
想什麼呢?
外資在流入嗎?的確在流入。
可來自海外的增量資金足以支撐一個牛市嗎?
想什麼呢?
無論是受益於政策的周期板塊,還是號稱外資在掃貨的消費股,又或者是橫空出世的柔性屏概念,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都是萬萬不能指望落地到業績上的。
不過,那又如何?
就像一個餓急的人,吃到一口算一口,能趕緊把去年的虧損坑填上才是王道。
現在喊牛市的人還不多,可看看小盤股和概念股的癲狂,以及創業板放出的天量,分明是一副瘋牛的景象。
春風一吹想起誰,或許最容易想起的,便是前證監會主席的那句「春天已經不遠了」吧。
1
一月信貸數據一出,市場上眾說紛紜。
有爆款文章說現在像2013年的,有TMT首席說像2009年的,周末又有賣方跳出來說像2005年。
而我關心的是,人家美國一說歷史對比都是和90年代網際網路泡沫、70年代石油危機甚至30年代大蕭條比,中國怎麼比來比去就是最近這十幾年呢?
如果說這是因為中國能拿來對比的市場經濟年份還太少,那這麼短時間內,歷史就再次重複的機率又有多大呢?
畢竟2013年中美領導人還在莊園把酒言歡,2009年居民消費佔GDP份額才30%,而至於2005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甚至還沒有成為經濟支柱。
在各種大背景大環境都不可同日而語的情況下,單從一兩個指標的相似就說2019年像20xx年,這不是在刻舟求劍嗎?
這一輪吃飯行情的理由很簡單,其實就是風險溢價下降帶來的估值修復,這並沒有什麼好避諱的。
從短期來看,中國的股市從來就不是經濟的晴雨表,而是情緒的宣洩器。這與投資者的結構有關,更與市場運行的機制有關。
沒有做空,很少退市,只有漲跌停板。所以情緒來了就瘋狂炒,市場不好就拼命跑。
而為什麼情緒會在今年初開始好轉呢?我猜,是因為利好政策的堆積開始從「量變」到了「質變」。
連老外投資者都知道,在中國投資,更重要的不是看監管層在說什麼,而是要看他們在做什麼。
之前政府對資本市場的「撫慰」都只是口頭說說,所以投資者無動於衷,可時至今日,市場猛然發現,政府默默在做的很多事情其實更「刺激」。
貨幣和信用寬鬆是明確的,財政刺激加碼也是明確的;去槓桿變成穩槓桿是實錘的,想方設法為資本市場引入外資也是實錘的;中美即將達成協議是很可能的,房地產政策開始鬆動也是很可能的。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幹!
2
餓得眼冒金星時上桌扒幾口飯是人之常情,但也別忘了看看窗外——現在,可還是半夜時分。
從微觀的企業盈利面來看,拐頭向下才剛剛開始。
譬如比起GDP,更能反映製造業經濟活動的彭博克強指數,在經歷了15~17年的持續回升後,18年中旬以來重歸疲軟,並在去年底與進口增長以及工業產出一起進入了收縮區間。
由於這一指數中包括了發電量、鐵路運輸量和中長期貸款發放量等等中國經濟賴以生存的關鍵因素,因此更能反映出中國製造業的現狀。
這一下行趨勢也體現在了反映企業信心的PMI指標上。
財新製造業PMI在1月份下跌到了48.3,為2016年2月以來的最低紀錄。如果拋開搶出口而略有增長的海外新增業務量來看,國內需求的低迷程度其實比看起來更加嚴重。
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經濟和網際網路企業也沒有好過很多。
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裁員已經從百般掩飾走向了正大光明——滴滴就明確的說自己要裁員20%,並沒有再用結構優化來找藉口。
要知道,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裁員一定是萬不得已才會採取的下下策——這一招既傷人心,也影響下一個周期的發展潛力。更不要說,滴滴還是一個沒有「上岸成功」的獨角獸。
上個月,萬事達卡財新BBD新經濟指數降到了近20個月以來的最低,而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資本投入的下降」。
換句話說,企業和資金都不想再玩了。
3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消費需求的斷崖式下跌是無法迴避的原因。
和09年居民消費僅佔GDP 30%,因此「四萬億計劃」可以一把拯救經濟不同,現如今居民消費早已佔據了GDP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
在出口啞火,投資空間有限的當下,消費的活躍程度直接決定了很多企業的生死存亡。
然而近期越來越多的跡象在表明,消費真的要進入下行周期了。
2018年是中國汽車銷量歷史上首次絕對數量下滑的年份,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都未曾發生的事情。而到了今年一月份,這一局面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加速下行。
除此之外,春節作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消費假期,本來是大量消費類企業眼巴巴瞅著的大日子。然而今年的消費品零售增速,也首次降到了個位數。
消費意願下滑的背後,是人們對未來收入增長前所未有的悲觀。
根據天風證券對2000餘份回鄉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參與者對收入的預期明顯下調,預計今年收入會上升的人數從2018年的80%直線下滑到50%。尤其是在年收入20萬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中,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而與此同時,人們身上的房貸壓力和短期貸款壓力卻持續攀升。兩相對比之下,消費意願不下滑才怪。
企業的各種裁員凍薪行為會影響到居民的當期收入和未來預期,而居民對收入預期的下調又會影響到其消費行為,可消費意願的下滑反過來又會讓企業更加舉步維艱——這一惡性循環一旦形成,想要打破並不容易。
別忘了,收入一直在蓬勃增長的中國人,還幾乎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4
我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我也相信中國經濟會在歷經周折後浴火重生。
然而在當下的這一股春風中,我能感受到的就只有風險情緒的躁動。
或許我們應當期待像2009年的美國一樣,依靠資本市場的牛市將陷入泥沼的實體經濟拉出坑來。但在這一切真的發生之前,還是保持一份理性和謹慎為佳。
二月春風似剪刀,但它可不一定是那副修剪柳樹的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