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開年掀起一股科幻熱潮,《流浪地球》上映,取得了巨大成功。據貓眼電影數據顯示,《流浪地球》累計票房46億,而且受到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的廣泛幫助。
在讚嘆流浪地球場面之大,拍攝成功之時,人們也不禁心想,作為劉慈欣享譽海外的作品《三體》什麼時候上映?
答案是無限期延長。
早在2009年的時候,導演張番番就接下了這個拍攝項目,在2016年的時候還爆出馮紹峰、張靜初等人參演,然而到了2020年還是一點消息沒有。
可見《三體》的製作上映可謂困難重重。
國內拍攝三體有哪些困難?
一、龐大的世界觀。
《三體》主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地球文明的拍攝還好,然而那龐大的「三體」文明體系怎麼拍攝?太過超前的科技實力又應該怎樣展現?
它不像《星際迷航》,《星際迷航》更多的是描述了一個樂觀的未來世界,人類同眾多外星種族一道戰勝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建立起一個星際聯邦,著重展現人類的勇氣。
而《三體》大到文明之間的矛盾、糾纏、衝突,小到個人情感、世界觀都是重點,要考慮的東西太多。
《三體》這種名氣很大的作品,一旦拍得不好,承受罵名,被人唾棄是在所難免的。
而且《三體》作為中國科幻文學的豐碑,在審核方面相關部門肯定也會非常重視,拍攝不合格想要矇混過關是不可能的。
二、複雜的故事線。
《三體》有三部曲,光是拿第一部來說,故事線就很是複雜,劉慈欣自己都覺得改編成電影是個很棘手的問題,畢竟要在短短兩個小時內展現出來全部故事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在演員的挑選上也需要格外注意,像《上海堡壘》明明是個好題材,在演員挑選上卻是很大的一個敗筆。
汪淼、葉文潔這些靈魂人物該由什麼人演,能不能達到原著的效果,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些都是需要製片方考慮的。
三、後期製作。
這是《三體》製作最大的難題,也是《三體》遲遲不上映的重要原因。
劉慈欣構造了一個龐大的「三體」文明體系,它太過於超前,超出了現代人的認知。
你看原著的時候,肯定會想一個問題,三體文明星球到底是什麼樣的?執劍人程心所居住的星環城到底有多宏偉?
至於三體人的「水滴」毀滅了人類艦隊,封鎖人類科技的景象那就更加震撼了。
這一切都是不能掠過的,因為對於科幻作品來說,科技的展現尤為重要,也是它的一個大賣點。
人類文明目前無法達到書中描繪的那種高度,所以這些場面就需要依靠後期製作。
搭建一個龐大的文明場景、製作震撼人心的特效,這期間耗費的人力、財力恐怕無法估計。
據悉電影中光特效鏡頭就要接近1700多個,可以說是中國影史以來特效規模最大的一部影片,而《三體》目前就已經投入了近2.2億的製作費。
然而後期團隊的更換,加上遊族影業高層離職,《三體》離製作完成上映遙遙無期了。
讀《三體》有感
《三體》共有三部曲,分別是:《三體I》——地球往事、《三體II》—— 黑暗森林、《三體III》—— 死神永生,三部都非常精彩。
《三體》的價值觀,有些不同於現在主流的價值觀。
中國有句古話叫「人定勝天」,在人類的認知中,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是絕對的統治者。
《三體》中,人類是卑微的,如同塵埃一般。自然才是主宰,人相比這浩瀚星河太過渺小,幾乎沒有價值。這和道家的某些觀點倒是有相似之處。
《三體》到底是悲觀還是樂觀,每個讀者都會有自己的判斷,我們不下定論,而它的價值和內涵恐怕就像那浩瀚的星空一樣吧!
它的語言不是最優美的,但它能卻能給你帶來思維上的震撼,讓你的思維獲得升華。
《三體》的魅力或許就在這,獲得雨果獎也是實至名歸,馬雲、馬化騰、雷軍、扎克伯格、歐巴馬等風雲人物都是它的忠實粉絲。
我極其推薦沒有看過《三體》的朋友,可以看看《三體》,它不僅開拓自己的思維,更可以提升自己的眼界。
點擊商品卡可將三體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