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電影《流浪地球》,那些說好看的都是現在中國國內市場角度來看,說不好的是站在國際市場角度來看。我本人覺得作為科幻電影,在國內市場和行業內,屬於開啟國產科幻片的鑰匙。這就好比大家都站在泥潭裡看外面,都知道外面的環境優美,生態和諧。但你的腳下無意間張了一株月季花,在這泥潭中顯得無比美麗,可一對比泥潭外那一片樹林草原,這株花就顯得那麼的普通。對於任何東西,我們都有褒貶不一的評價,但是請尊重你的客觀環境現實以及尊重他人在相關領域的努力。畢竟,你行,你上啊。不說拍攝了,能寫出媲美流浪地球劇本的人,就很有資格說電影不好了。
一些大場面就不贅述了,大家都看得到,其實我更喜愛《流浪地球》裡那些首尾呼應的小橋段。瞬間膨脹的救生球,三二一抬頭看,俄羅斯老外送的一瓶酒,千遍一律的行車安全提示,以及沒露過正面的女班長和女主韓朵朵各在首尾兩處點出來的主題,還有那一幕幕末世中依然繁盛的人間煙火氣,看得我是怦然心動,看的也是熱淚盈眶,我還看到了一座叫中國科幻電影的冰山,而託起它冒出一點冰尖的是其在水下隱藏的那巨大的努力以及與此相配的誠心和野心。就這麼一小步一小步的逐漸勾勒出了中國式科幻片的整個輪廓,就這麼一幀又一幀的。
播放時間不到零點幾秒的無數鏡頭,組成了冰下龐大的身軀,瑕不遮瑜,棒棒的,跑路帶什麼,打包地球。有一些無傷大雅的細節,你願意忽略,可能就會收穫更多的快樂和感動,一味地挑邏輯錯誤、挑劇情漏洞、挑物理知識不對,實在是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能夠帶來多元化的東西,並且引發了公眾對於國產科幻片的思考,我覺得作為一部電影來說已經非常有價值了。更何況我認為這部電影傳達出的價值觀是非常非常正的,在飽和式救援,目標優先級高於一切的前提下,團結、合作、不拋棄不放棄貫穿始終,整個人性的把控多麼高格局啊。
線索方面,由於之前剛好看了《2012》,裡面也是雙線並行,《流浪地球》的雙線的感覺相互之間太過獨立,只有最後劉培強犧牲的時候才覺得交匯到了一處,在這之前,劉培強那條線太弱了,沒有很好的牽動劇情。人物形象的塑造,這個大家都在說人物不夠豐滿,是有點,我個人覺得,前期,配角都是用來襯託主角的,精彩點後,配角就可以多一些個人舞臺,不然,之前就花筆墨去描寫配角,就有點宣兵奪主了,而且,這樣很容易把觀眾帶出劇情主線。裡面,劉朵朵的請求支援講話,前面還好,後面就說得很莊嚴了。
這個我回憶了之下《2012》,裡面方舟開門那一段,那個科學家的演講也是站在個人角度,但是那個有力很多,語氣的停頓,個人情感的融入,環境氛圍的襯託,很傳神。主題方面,是要表現希望嗎,這個主題不夠強硬,我覺得裡面少了一些驚險,少了個人的掙扎生存,少了世界人齊心協力的氣場,杭州35萬人的死亡,不是幾個孩子的哭聲就可以掩蓋的,我覺得應該多一些主角方的感受。
還有,裡面每個人都是國家大義,不能再死人了,這樣反而不能很好的展現這個主題,從個人的掙扎求存,個人的兒女情長出發,表現血淋淋的愛,透過這些方面表現整個國家的愛,整個世界的愛,整個人類的愛,這樣主題更深刻,單方面的主角一幫人互相鼓勵,感覺裡面的聯合國很冰冷,聯合國還沒正式出場吧,全球廣播發得也很漠然,幾個場面一閃而過,就沒了。
情節方面,沒有處理好輕重緩急,該快的火石裝載,裡面還有好幾個看風景的場景,讓觀眾干著急,觀眾如果著急的不是演員而是劇情的話,那就是演員的失敗了,該慢的災難中的情感又是一筆帶過。當然,也有很多優點的,特效越做越好,畫面的質感越來越強,我也能感受到主角之間的愛與美好,我是看哭了的。沒有刻意的拿這個和《2012》比較,只是,希望國片能通過對比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讓國片獲得更大的進步,更優秀,謝謝。
本文為娜姐說說說與百家號首發,如需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