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會導致血小板減少嗎?其實這些因素都是致病原因!

2021-01-15 瀟湘名醫

有網友問:請問細菌感染會不會導致血小板減少,半月前中性粒檢查正常,血小板108也正常,這幾天喉嚨痛,粒檢查偏高了,血小板也由108減到67,請問是不是細菌感感冒引起的嗎?因為要馬上做手術,現在是不是也不能做了。

史淑榮主任:您好,根據您的問題,是會的,細菌感染會影響到血小板的數值,抗感染的藥物也會影響到。目前需要積極的觀察以及複查,做血常規等檢查進一步明確病情,及時進行治療。能否進行手術要聽從醫生的安排,多喝水,飲食清淡,平時注意增強體質。

血小板減少見於多種血液性疾病、風溼免疫病及藥物相關性。重者可表現為臟器出血:如嘔血、黑便、血尿及腦出血等,嚴重危及生命健康!「究其因,方能斷其根」,因此想要擺脫血小板減少的危害,首先應了解自己的病因。

血液醫生:血小板減少多數是因為這些因素

1、細菌病毒感染:如感冒、皰疹類病毒、肺炎、麻疹病毒、尿路感染等。

2、食物:如蟹、蝦、辛辣食物、油膩食物、粗纖維等,都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發病。

3、藥物:如阿司匹林、磺胺類藥物、抗生素、鎮靜、催眠、抗驚厥藥等。

4、某些疾病:如血液系統性疾病(再障、MDS、ITP、脾亢、骨髓纖維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內分泌性疾病(甲亢)等。

史淑榮提醒:了解病因,治療就是恢復健康的關鍵。很多血小板減少患者由於對自身疾病的不了解不敢妄用療法耽誤治療時機,也有一些患者盲目治療加重病情,這都是錯誤的。

發現疾病及時到專業正規醫院接受科學診斷和有效治療,相信自己的醫生的同時也要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醫患之間做好溝通,治療過程才更加順利,康復也才更快更好。

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是目前在臨床上治療血小板減少被廣為接受和信賴的方案,成功為眾多患者送去康復。

感染 性疾病 血小板 治療 血液

【來源:中科血康血液病醫學研究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引發血小板減少的三大原因
    臨床上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比較多的,最常見的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白血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的血小板減少,對於血小板減少的患者來講,需要積極的尋找病因是什麼,今天小編來總結一下有哪些原因會引發血小板減少?
  • 導致血小板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導致血小板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患上血小板減少症會對整個家庭造成傷害,因此患者在得知病情後也應該去了解病情出現的原因,那麼,導致血小板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哪些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哪些?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細胞產生的,巨核細胞是血液中的微小細胞。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症可導致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一系列疾病。因此,有必要儘快治療,在治療前,首先要了解其病因,那麼,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哪些?
  •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人體血液裡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約含有10~30萬個血小板,它的壽命平均為8~12天,由於多種原因導致血小板計數結果低於參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減少。血小板減少的原因:1、急性型ITP多發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如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患者血清中有較高的抗病毒抗體,血小板表面相關抗體明顯增高,故認為是病毒抗原引起的。發病機理可能是包括病毒抗原在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與血小板fc受體或是病毒抗原產生的自身抗體與血小板膜起交叉反應,損傷血小板,並被吞噬細胞所清除。
  • 血小板減少症 如何預防血小板減少症
    血小板減少症是什麼?血小板減少症是血液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患病後如果病情發展嚴重的話會嚴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那麼,血小板減少症的原因是什麼呢?如何治療和預防血小板減少症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嚴重血小板減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發性瘀斑,最常見於小腿;或在受輕微外傷的部位出現小的散在性瘀斑;黏膜出血(鼻出血,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陰道出血);和手術後大量出血。胃腸道大量出血和中樞神經系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減少症不會像繼發於凝血性疾病。
  • 老年人血小板減少的四大原因
    老年人由於年齡增大,很多病症便找上門來,血小板減少便是其中之一。老年人血小板減少會給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的作用,在平時傷口癒合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旦人體內血小板數量過少必然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後果。那引起老年人血小板減少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 針對血小板減少三個發病因素,ITP治癒關鍵!
    了解清楚血小板減少的三個發病因素,同時也是治癒的關鍵。針對性治療才可以恢復正常的產板功能。 這三個發病因素分別是:破壞過多、生成減少與無效死亡
  • 孩子感冒血小板減少,能恢復嗎
    這很有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以下簡稱ITP),嚴重的話,一個摔跤一個磕碰,或將引起顱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近日,江蘇省中醫院血液科舉行的「提高ITP認識,遠離發病風險」的大型義診活動中,該院血液科主任孫雪梅表示,這個病由於目前現代醫學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多數選用中醫中藥治療,大多數療效都較好。
  •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怎樣的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怎樣的?為了及時發現疾病,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定期進行體檢,以便及時發現體內的疾病因素,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從而避免各種來不及的後果。在體檢項目中,血液檢查很重要,涉及面很廣。有的人體檢時發現自己血小板計數低。那麼,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怎樣的?
  • 重症患者血小板減少處理共識|血小板|重症|患者|血栓|治療|藥物|...
    血小板生成減少常由血液系統疾病、營養底物缺乏或者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正常情況下,血小板可被網狀內皮系統的單核/巨噬細胞清除。免疫功能紊亂時,抗血小板自身抗體與血小板和巨核細胞結合,導致網狀內皮系統對血小板的破壞增多,形成血小板減少。如果機體出現大出血或者廣泛血栓形成,血小板消耗過多,也會導致血小板減少。大量液體復甦和大量輸血可導致血液稀釋,引起血小板減少。異常分布多見於脾臟相關疾病和低溫。
  • 感冒引起血小板減少原因常見有三種途徑
    血小板減少是血液科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感冒過後竟然還會引起血小板減少?所以說,當我們發現尤其是在感冒過後,發現皮膚出血點,經過血液檢查,往往會發現血小板減少現象。因而認為感冒是誘發血小板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感冒是如何導致血小板減少的?
  • 主任提問:化療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有哪 9 種治療方法?你都知道嗎?
    你能答全嗎?,這期我們來說說治療。 在說治療之前,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化療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CIT)在臨床上已經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腫瘤治療相關併發症,但並不是所有的 CIT 都需要幹預。
  • 血小板減少怎樣能查原因?
    血小板減少怎樣查原因?血小板減少相信對於大眾來說並不陌生,該病的出現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專家指出,要想及時發現病情,檢查診斷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為了能讓大家的身心健康,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血小板怎樣查原因呢?
  • 白血病是什麼 這些原因會導致白血病
    2、發熱白血病早期會出現發燒的症狀,一般在38℃~39℃這樣,並且全身會酸痛由於血液中成熟粒細胞減少和免疫功能下降合併感染,會出現咽炎、扁桃體炎、肺炎、腎盂腎炎等症狀。3、感染病原體以細菌多見,疾病後期,由於長期粒細胞低於正常和廣譜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逐漸增加。病毒感染雖少見但兇險,須加以注意。
  • 血小板減少是什麼原因?這4大誘因很常見,教你3招可改善!
    有的朋友在體檢時,發現血小板指數比較低,有的人認為這沒什麼,對身體健康不會造成很大危害,有的朋友覺得很擔心。事實上,血小板是促進凝血和止血的重要細胞,如果血小板減少會導致皮膚出血、鼻出血、口腔出血,如果情況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出現腦內出現、內臟出血的情況,所以當發現血小板減少時,需要引起重視。
  • 血小板減少症分為哪幾種?大致分為這6種!
    1、先天性血小板減少缺乏症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乏症患者血小板數目正常,不過血小板不能發揮正常功能,從而引起嚴重的出血性疾病,原因是身體中缺乏血小板凝固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且有家族性出血性病史。
  • 血小板減少患者竟意外腦梗死 原因究竟為何 ?
    在此跟大家分享討論,也可以同時思考患者發生腦梗死的原因可能是什麼?病例回顧患者為49歲泰國女性,於2016年12月因雙腿瘀斑入院,診斷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病史,目前服用藥物治療。患者無吸菸、飲酒史,直系親屬中無血液系統疾病,家族史及遺傳史無特殊。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為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劉瑋團隊合作,通過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方法,研究了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他們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和致死結局高度相關,而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
  • 血小板減少這5個原因,你需要知道!
    當血小板聚合在一起形成血凝塊以後,血小板會通過收縮作用使血凝塊進一步的縮小,同時形成血清,加快了凝血的過程。 那麼,血小板減少是什麼原因?由於身體損傷,或者產期服用某些藥物,可能導致血小板減少,出現以後也不要恐慌,通常只要找打原因及時改變,身體就能夠自我恢復,從而恢復正常。
  • B肝NCDs模型研究,中低收入感染致病,高於年齡飲食結構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圍產期發育動態、跨代表觀遺傳效應、幼兒期營養不良等,都是非傳染性疾病有關的重要風險,特別是在生活貧困的家庭中。為了確定2017年的感染歸因負擔,研究人員將人群歸因分數估計值應用於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中,對傳染病原因和非傳染性疾病的疾病負擔估計,或直接使用GBD 2017的歸因負擔估計值。根據GBD定義的地理區域,用殘疾調整壽命年(DALYs)的年齡標準化率,總結了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