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生豬養殖歷史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我國新時期時代出入的文物中就有豬的形象,距今至少已有5000多年歷史。而在漢代以前,生豬養殖主要依靠放牧,漢代出土文物中豬舍形象說明我國漢代已經開始圈養生豬。隋唐時期,已經有商人依靠養殖生豬發家致富。而目前我國食用與貿易量最大的產品卻是全部選用外來品種雜交而成的商品豬。
一、「外三元」商品豬的概念
我國規模養殖場的生豬以外三元為主,即杜洛克、長白豬和大白豬三元雜交而成的商品豬。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以「杜長大」三元雜交商品豬為主的引進品種佔出欄總數的70%以上。我國從國外引進的豬種主要有長白、大白、杜洛克、皮特蘭以及迪卡和PIC配套系豬,他們大多屬於瘦肉型豬種,具有頭大、肩輕、體軀長而淺、背腰平直或呈弓形、體長大於胸圍15-20cm等特徵。除此以外,引進的瘦肉型豬種相比於土豬,具有生產性能高,生長速度快,飼料的利用率比較高,性成熟較晚等優點。
杜洛克。杜洛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93年哥倫布首次運至美洲的非洲海岸幾內亞等國的紅毛豬。杜洛克全身被毛為棕紅色,頭輕小而清秀,耳中等大小,耳根稍立,中部下垂,略向前傾,嘴略短,體高而身較長,肌肉豐滿,四肢粗壯結實。該品種生長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胴體品質好,適應性強。杜洛克豬對世界養豬生產的最大貢獻是作為商品豬的主要雜交親本,特別是終端父本。杜洛克與國內豬種雜交後代多數情況下能表現出優異的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它的缺點是產仔數不多,早期生產較差。
大白豬。大白豬在美洲也稱大約克夏豬,按其體型可分為大、中、小三型,並各自形成獨立的品種,大型的稱大白豬,中型的稱中白豬,小型的稱小白豬。大白豬體毛全白、體型大而勻稱、耳向前直立、四肢較高,同時它具有生長速度快、產仔多、仔豬初生重大、飼料利用率高、適應性強的優點。大白豬在國外豬種中繁殖性能較好,在國外三元雜交體系中常作為第一母本利用,也可以用作父本,用大白豬作父本與本地母豬進行雜交,雜種優勢明顯。
長白豬。長白豬原產於丹麥,原名蘭德瑞斯,1887年用英國大白豬與丹麥本地豬雜交育成,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著名的瘦肉型豬種之一。長白豬體毛清秀,性情溫和,全身白色,體軀呈流線型,頭狹長,顏面直,耳向前傾耷。該品種具有繁殖能力較強、生長快、瘦肉率高等優點,但對飼料營養要求高,體質較弱,四肢細,抗逆性差,發情不明顯,少數個體肉質較差等。用長白豬作父本與本地豬進行二元雜交或三元雜交可以提高生長速度和瘦肉率。
圖1-4:種豬及其系譜卡
數據來源:南華研究
二、本土豬的特徵
我國豬種資源豐富,按來源可以分為地方豬種、培育豬種和引進豬種三大類,目前規模化豬場普遍選擇國外優良品種或國內優良品種為主導品種,推進主導品種或配套系高效雜交組合,推廣規範化繁殖與配種技術,為生豬標準化養殖提供種源保障。在我國地方豬種方面,普遍具有優於國外豬種的優良特點,共同優點是繁殖能力強,肉質較好,性情溫馴,能大量利用飼料,但同時生長速度較慢,屠宰率偏低,膘較厚,胴體的瘦肉率較低,在這些方面不如國外品種。外形方面的特點是下頜多肉,皮下脂肪厚,體短而寬,胸深腰粗,四肢短小,大腿和臀部發育較輕,體長和胸圍大致相等。國內著名的品種有太湖豬、金華豬、樂平豬、陸川豬、新淮豬、民豬、內江豬、榮昌豬、上海白豬、哈爾濱白豬、湖北白豬和北京黑豬等。
中國地方豬種擁有四大優良遺傳特性,這些優良遺傳特性是非常可貴的,可以穩定遺傳給雜種後代,對豬的遺傳改良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繁殖能力強。我國的地方豬種除華南型和高原型的部分品種外,普遍具有很高的產仔數。如東北民豬每窩平均產仔13.5頭,太湖豬平均窩產仔15.8頭。在太湖豬的各類群中產仔數以二花臉豬為最高,其次是楓涇豬、嘉興黑豬、梅山豬等。其次,肉質優良。中國豬種在肉質優良這一特性上,表現尤為突出,根據10個地方豬種肌肉品質的研究表明,中國豬肌肉顏色鮮紅(沒有PSE豬肉,即沒有肉色灰白、質地鬆軟和滲水的劣質肉),系水能力強,肌肉大理石花紋適中,肌肉脂肪含量高。反映到口感上是「肉嫩多汁、肉香味美」,而這些是國外豬種無法與之相比的。再有,抗應激和適應性強。通過對粗纖維利用能力、抗寒性能、耐熱性、體溫調節機能、高溫高溼下的適應性、高海拔下的適應性、耐飢餓及抗病力等8項內容的測定,表明我國豬種具有高度的抗應激性和適應性,有些豬種對嚴寒(民豬等)、酷暑(華南型豬)和高海拔(藏豬和內江豬)有很強的適應性,絕大多數中國豬種沒有豬應激症候群(PSS)。最後是矮小特性。我國貴州和廣西的香豬、海南的五指山豬、雲南的版納微型豬以及臺灣的小耳豬,成年體高在35-45釐米,體重只有40千克左右,是我國特有的遺傳資源,具有性成熟早、體型小、耐粗飼、易飼養和肉質好等特性,是理想的醫學實驗動物模型,也是烤乳豬的最佳原料,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
我國地方豬種雖具有以上優良特性,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其胴體瘦肉率比較低,只有30%左右,而外三元的生豬瘦肉率在60%上下,同時還有生長較慢,流通範圍比較小、皮厚等缺點,所以沒有成為我國規模養殖的主力品種,也並非我們期貨交割的標的品種。
三、生豬的生長周期
生豬的繁育體系過程包括純種豬(原種豬、祖代種豬),父母代種豬(二元種豬),商品豬(三元豬)。目前國內主要引進長白豬、大約克夏豬(大白豬)和杜洛克豬三個品種,國內種豬場向國外原種場進口其生產的祖代種豬,通過同品種純繁擴充祖代產能,並通過純種母豬和公豬雜交生產父母代二元種豬,在國內種豬市場銷售,成為國內養殖戶補欄的後備軍。沒有種豬繁育能力的小型養殖場,會通過相中主場購買父母代二元種豬,產下的仔豬經育肥後就可以作為商品豬銷售到市場上。
圖5:仔豬飼養
數據來源:南華研究
生豬的存欄一般由母豬存欄決定,通常情況下,一頭二元能繁母豬的PSY在20-22頭左右,筆者曾走訪的規模養殖場可以達到24頭以上。但是當前受到非洲豬瘟影響,養殖場母豬存欄中二元能繁比例下降明顯,而三元商品母豬留種能繁母豬的PSY降幅較大。據湧益數據,19年1月之前能繁母豬中二元能繁佔比在9成以上,而截至2020年4月,二元能繁母豬存欄下降至56%。而二元能繁母豬相對於三元母豬來講,胎齡可以多約3-6胎,配種成功率高30%以上,分娩成功率高約13%,PSY高約7,綜合來看二元能繁母豬的「生產性能」明顯優於三元能繁母豬。
圖6:能繁母豬結構變化
數據來源:南華研究湧益諮詢
能繁母豬從配種妊娠到產下仔豬約4.7個月,而仔豬斷奶需要5周左右,再需要4個多月才能出欄,也就是說從能繁母豬成功配種開始到下一代商品豬出欄需要約10個半月。此外,能繁母豬如果是後備母豬,還需要3-4個月的培育期才能進行配種。
在生豬養殖中,一般保持年齡層次為後備母豬20%,青年豬20%,壯年豬40%,老年豬20%。筆者據部分走訪企業反饋,按照本交(自然交配)公母豬以1:20-25;人工授精1:100的比例配置公母豬。一般來說母豬2-6胎產仔數較高,3-5胎產仔數最高,7胎後繁殖性能開始下降,初產母豬和9胎以上母豬的繁殖能力顯著低於其他胎次。然後在胎次結構方面,1-3胎總計約55%,7胎以上的不超過5%。育種場由於更新比率更高,1-4胎比率相對更高。為保持合理胎次比例,生豬養殖中還存在種豬淘汰問題,大型養殖場母豬一般在8胎前淘汰。正常情況下,一批母豬大約每年淘汰1/3,約三年淘汰全部母豬,而對於大型養殖場來說,公豬一般在3.5歲前淘汰,本交與人工授精年限淘汰年限區別較大。
在養殖不同環節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母豬養殖階段,不同時期的飼料成分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養殖效率。仔豬養殖階段,仔豬的成活率、出欄率等是影響養殖場盈利水平的主要因素。仔豬腹瀉、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繁殖與藍耳病、炭疽、豬丹毒、豬肺疫等都會影響仔豬成活率,一般到了冬季,該疫情會比較嚴重,造成仔豬成活率較低,疫病防控是生豬養殖的關鍵。
四、生豬調運
非洲豬瘟發生後,我國生豬跨省調運量驟降,19年一季度農業部已停更全國跨省調運數據。當前生豬運輸的事前準備、運輸過程管理、運輸車輛的清洗消毒、車輛清洗場所的生物安全控制程序與疫情處理車輛和人員管理等都愈發嚴格。
圖7:生豬調運情況
數據來源:南華研究農村農業部
據「中國豬業」資料顯示,在生豬調運前,貨主應當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經檢疫合格的生豬,憑檢疫證明以及輸入省要求附帶的材料,使用備案車輛運輸,並遵守有關省份指定通道通行規定,主動接受動物防疫監督檢查。對不按規定時限申報、主體不符、要件不齊全、跨行政區域及違反有關生豬調運政策等情況的檢疫申報,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可以拒絕受理。同時,對生豬來歷不明、使用餐廚剩餘物飼餵生豬、使用未經國家批准的獸用疫苗、存欄異常增加、未佩戴耳標、無養殖(防疫)檔案或檔案記錄不全的以及檢疫不合格的,不予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
在運輸方面,生豬運輸車輛應附具與車輛信息一致的由承運人所在地縣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出具的《生豬運輸車輛備案表》。按照農業農村部第79號公告要求進行備案,在生豬裝載前和卸載後對運輸車輛清洗消毒,不能運輸未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的生豬。生豬運輸過程中,貨主和承運人應當嚴格按照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載明的目的地運輸生豬,不得擅自更改運輸目的地,若發現生豬疑似染疫或異常死亡,不得隨意丟棄,要及時向獸醫部門報告並配合做好處置和調查。
生豬運輸人員方面,直接從事生豬運輸活動的人員應持有並隨身攜帶合法有效的健康證明,做好個人衛生,穿著乾淨的衣服,並隨車攜帶一套乾淨的衣服備用。隨車要攜帶清理、收集垃圾的設備設施,需攜帶警戒線、、隔離帶等必要應急隔離設備,以及動物耳溫槍、裝屍袋等動物防疫保障設備。
調運生豬運輸路徑要提前協商規劃,車輛定位跟蹤數據保存半年以上,對神主運輸的密度有嚴格限制。到達目的地後,貨主要及時向當地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報告。養殖場(戶)要注意收取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等有關材料,對購買的生豬經隔離觀察合格後方可混群飼養,發現生豬有異常情況,應立即向當地獸醫部門報告。除此以外,跨省引進種豬的,應提前申請辦理審批手續,經批准後方可引進。運輸時應當隨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跨省引進種用乳用動物審批表》和《非洲豬瘟檢測報告》等材料。
調運「三無」生豬,即無檢疫證明、無牲畜耳標、車輛未備案的生豬,由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監督貨主負責就近隔離觀察15天,出現生豬發病、死亡或檢出非洲豬瘟陽性的,堅決撲殺不予補助,並依法進行立案處理。
另外,若出現以下違規調運生豬的情況,視情節嚴重程度給予罰款處罰:1。未附有檢疫證明調運生豬;2。調運染疫或疑似染疫生豬;3。使用未備案車輛調運生豬;4。生豬運輸車輛未按規定清洗消毒;5。未辦理審批手續跨省引進種豬。
五、生豬消費
我國豬肉的主要類型有熱鮮豬肉、冷鮮肉和冷凍肉。從市場份額來看,熱鮮豬肉約佔我國市場的70%,主要在農貿市場進行銷售,保質期相對較短,為1-2天,包括白條肉、分體肉等;冷凍肉約佔我國豬肉市場的20%,保質期較長,可保存6-12個月,價格相對其他類型的豬肉而言較低;除此以外,冷鮮肉的價格是最高的,因為冷鮮肉是嚴格檢疫合格的畜禽經過科學工藝屠宰後,置於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下1-2小時,後轉入0-4攝氏度的環境中脫酸16-24小時,並在後續加工、流通和零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該溫度範圍內的畜禽肉,冷鮮肉的營養價值相對較高,保存時間也比冷凍肉短好多,大概在7天左右,目前冷鮮肉約佔我國豬肉市場的10%,主要在農貿市場、加盟店和商超裡進行售賣,隨著我國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未來我國冷鮮肉會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
圖8:我國豬肉的主要類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南華研究
六、主要傳染疾病
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診表現,並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傳染病通過動物之間直接接觸傳染或間接地通過生物或非生物的傳播媒介互相傳染,進而構成流行。當豬場同時存在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動物三個條件並互相聯繫時,就會造成傳染病的發生。
豬場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性疾病,豬病的防治必須本著「養重於防、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通過環境控制、加強飼養管理、嚴格消毒、定期免疫接種及藥物預防、自繁自養或安全引種、及時撲滅疫病等綜合防疫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傳染性疾病,減少豬場損失,提高豬場的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
導致傳染病在豬場流行有三大環節:一是傳染源,患病豬是重要的傳染源,但在大多數傳染病中,顯性感染只佔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隱形感染豬與病原攜帶者在一些傳染病中會成為重要的傳染源。二是傳播途徑,是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後,到達另一個易感者的途徑或方式。三是易感動物,豬體對某種傳染病免疫力低下或缺乏,不能抵禦某種病原體的入侵而染病。某種傳染病的易感豬群佔總群體的比例越高,這種傳染病越易於發生和傳播,該病流行的可能性越大。
豬的傳染病種類比較多,細菌性傳染病主要有豬大腸桿菌病、豬丹毒、豬鏈球菌病等等;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有豬瘟、豬流感、口蹄疫、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等等;主要寄生蟲傳染病有豬球蟲病、附紅細胞病、豬弓形體病等等。
目前,非洲豬瘟疫情對生豬養殖生產有著較大的衝擊。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通過軟蜱等蟲媒傳播和帶毒野豬與家豬高度接觸易感豬引起的烈性、尚未能防治的傳染病。病豬、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分布於急性型病豬的各種組織、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和精液,尤其從鼻咽部排毒。存活豬幾個月內仍保持感染性,不斷排毒。因為隱性帶毒豬、康復豬終生帶毒,病豬體內特異性抗體積蓄,故病毒量不易被檢出,而接觸傳播、食物傳播和蟲媒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圖9:我國非洲豬瘟發生情況
數據來源:南華研究農村農業部
2018年8月3日,中國確診首例非洲豬瘟疫情,截至2020年3月底,全國累計報告發生非洲豬瘟疫情168起。目前資料表明傳播非洲豬瘟的途徑有:已汙染的殘羹泔水、剩飯、飼料和水;已汙染的豬肉、豬肉製品、內臟、下水等;病豬與易感豬的接觸感染;帶毒動物及易感染的蜱、壁蝨等蟲媒;已汙染的圈舍;已汙染的衣帽、鞋、工具設備和運載工具;不妥當的處理病豬屍體和接觸汙染的排洩物等。
(文章來源:南華期貨)
(責任編輯:DF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