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最大的難題!是爭論抑或是線索?

2020-11-30 騰訊網

如果你想知道宇宙中某些東西的運作,你所有需要做的就是明白一些可測量的質量會給你必須的信息,然後把你引向結論。當然,在這裡會有偏見和錯誤和其他的一些混雜的因素,然後它們可能會在你不小心時將你引入歧途。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儘可能多的做你自己的獨立測算,使用儘可能不同的技術,來決定這些源於自然的數據財富儘量可靠。

如果你做對了一切,你的每一個方法都會帶給你相同的解答,那麼這個解答就不存在模稜兩可。如果一種測量手段或技術不起作用,其它的會將你指向正確的方向。但當我們嘗試在不斷膨脹的宇宙中運用這些技術,就出現了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我們得到了一到兩個解答,而他們互不匹配。這是宇宙學中最大的悖論,而且它可能正是那條揭開有關我們存在的最大謎團的那條線索。

附近星系的距離—紅移圖。因為本動速度的小小的不匹配,這個點不完全處於線上,這使所有被觀察的膨脹僅僅出現了小小的一點偏差。第一個用來揭曉宇宙膨脹的、來自哈勃望遠鏡的原始數據全部符合在左下方的小紅盒子羅伯特·克什納)

從1920年時我們就已經知道了宇宙在以被稱作哈勃常數的速率膨脹。從此以後,一代代人有了一個共同的追求,即確定「速率是多少?」

早期,只有一類技術:宇宙距離階梯。該技術非常簡單,只需四個步驟:

選擇一系列本質屬性已知的物體,當你測量它們某些可觀察的部分(如它一段時期的亮度波動),你會知道它們某些固有的東西(像是它發光的本質)

測量可觀測到的數量,然後確定它本質的光亮是什麼。

然後測量明顯的光亮,且使用在一個不斷膨脹的宇宙中你所知的宇宙的距離來確定它到底有多遠。

最後,測量探尋的物體的紅移

一個星系離我們越遠,距離我們而言它膨脹得越遠,它的光芒在紅移圖上顯示的越多。一個隨著不斷膨脹的宇宙移動的星系,離我們會有再好幾倍光年遠,甚於今天光從它到我們這裡所需要的年份(因光速的原因而翻倍)。但宇宙膨脹得多快是使用不同科技的天文學家所無法達成一致的。(觀點來自RASC卡爾加裡中心的拉裡·麥克尼什)

紅移圖把所有連在一起。既然宇宙正在膨脹,任何通過宇宙的光也會被拉長。記住,光是一種波,有其特殊的波長。它的波長決定了它的能量,而宇宙中的所有的原子和粒子都有一套特殊的發出和吸收線,它們只在特殊的波長下出現。如果你可以測量這些出現在附近星系的這些光譜線的波長,你可以確定宇宙從這些光離開那個物體到你眼中時,宇宙膨脹了多長時間

結合光譜線和整個宇宙各種物體的距離,哪怕膨脹率隨著時間如何變化,你都可以明白宇宙在不同方向上膨脹得多快。

宇宙膨脹的歷史,包括了它目前的規模在內。只有通過測量光在通過膨脹的宇宙時如何紅移才能像現在這樣理解它,這需要一系列大型的獨立測量。(歐空局ESA和普朗克協會(主協會)E·西格爾進行修正;NASA/維基百科日常用戶老陳提供插圖)

在整個20世紀,科學家們用這個技術來嘗試和儘可能確定我們宇宙的歷史。宇宙學——這門研究宇宙是什麼,從哪裡來,如何演變到如今,未來會是如何的學科——主要時源於對兩個參數的追求:目前宇宙的膨脹率和膨脹率隨時間發生的變化。直到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甚至仍然不能確定第一個參數。

科學家們使用同樣的技術,卻得出不同的假設。有些團隊使用和其他團隊不同類型的天體進行測算,有些團隊使用不同儀器時犯下了不同的測量錯誤。有一系列對象被證明比我們想像中更為複雜。但很多問題尚在發生。

標準燭光法和標準尺子法是過去天文學家用來測量不同時間/距離的空間膨脹的兩種不同的方法。基於光度或角度大小等物理量隨距離的變化,我們可以推斷出宇宙膨脹的歷史。如果宇宙膨脹·得太快,就不會有足夠的時間來形成地球。如果我們能在自己的星系中找到最古老的恆星,我們就知道宇宙至少和這顆恆星一樣古老。如果膨脹率隨時間不斷進化,因為一些重要的東西或是輻射的原因——或是與我們確定的數量不同的物質——這會導致膨脹率隨時間不斷變化

解決這些早期的爭論是製造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原初科學動力。它的核心項目就是做出這項測量,而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得出的膨脹率是72km/秒/mpc,且只有百分之十的不確定因素。這個結果在2001年發布,解決了一個如哈勃定律本身一樣有長時間爭議的問題。在發現暗物質和能量的發現之中,它似乎給了我們一個完全準確和持續的宇宙圖片。

建設宇宙距離階梯包括從我們的太陽繫到其他恆星到附近的星繫到遠距離的星系。隨著每一「步」的邁出都帶來它自己的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造父變星和超新星的變化階段;如果我們住在一個密度更低或過高的星系區域,它同時也會造成過高或過低的價值估計。有足夠多的獨立方法可以用於建造起宇宙距離階梯,我們不再有理由因我們用不同的方法造成結果不匹配,來責怪梯子上的一個「踏板」(NASA,歐空局,A.FEILD(STSCL),和A.RIESS(STSCL/JHU)

在時間間隔裡,距離階梯組變得越來越複雜。目前這裡有不可思議的大量的獨立方法來測量宇宙膨脹的歷史。

利用遙遠的引力透鏡

使用超新星數據

利用遙遠星系的旋轉和色散特性

或者使用表面螺旋的表面亮度波動

結果都是一樣的,不管你使用造父變星,RR天王星還是即將發生氦聚變的紅巨星來校準,你都將得到相同的值:73km/s/mps,不確定度只有2-3%

變星的RS Puppis ,它的光反射穿過星際雲,變星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造父變星,它既可以在我們星系中測量,也可以在5000萬在6000萬光年遠的星系中測量。這使我們能夠推斷出從我們自己的星繫到宇宙中更遠的星系的距離。其他種類的單個恆星,如AGB的尖端的恆星,如AGB的尖端的恆星或RR Lyrae變量,可以用來替代造父變星。

這會是宇宙學的巨大的順利,除了一個問題。現在是2019,而現在有第二種方法來測量宇宙的膨脹率。我們可以使用大爆炸早期的遺蹟,而不是觀察遙遠的物體來測量他們的光是如何演化的。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會得到約67km/s/mpc的值,它聲稱的不確定程度只有1-2%,這些數字相差百分之九,且它們的不確定性不會重疊。

現代使用早期來自CMB和BAO的信號數據,測量來自距離階梯(紅色)張力的方法出現了矛盾。很有可能早期的信號錯誤是正確的而距離階梯出現了根本的問題;有可能小範圍的錯誤使早期的信號方式出現了偏差,而距離階梯是正確的;還有可能兩者都是對的而有些物理學的新形式(展示在文章開頭)是罪魁禍首。但目前來說,我們還不能確定。(ADAM RIESS)(私人通訊)

不管怎樣,這一次,事情不同了。我們不能再期待一組是對的一組是錯的。我們也不能再期待結論會是兩者之間,而兩組都在他們的假設中製造了某種錯誤。我們不能依靠這些的原因是有太多獨立的證據了。如果我們嘗試解釋一個帶著一個錯誤的量度,它會與其他已經得出的量度產生矛盾的。

宇宙中物質的總量是宇宙如何隨時間膨脹的決定因素。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把宇宙間的內能和整體的曲率連接在一起。如果宇宙膨脹得太快,這暗示著宇宙中有著更少的物質和更多的暗物質,這會與觀察所得產生矛盾

在普朗克之前,最佳的一個數據顯示一個哈勃參數大約71km/s/mpc,但現在一個大等於69的值對於我們通過其他方式和標量光譜指數(y軸右軸)觀測到的暗物質密度來說太大了,我們需要通過宇宙的大尺度結構來找到意義。(P.A.R.ADE和AL.以及普朗克研究所)(2015)

舉例來說,從宇宙的大尺度結構、星系的密集程度和其他很多種來源來看,我們知道宇宙物質的總量應該是臨界密度的百分之三十。我們同樣看到標量譜指數——一個告訴我們重力如何在小尺度和大尺度上形成束縛結構——會略微小於1.

如果膨脹率太高,你不僅僅會得到一個相比我們的宇宙而言,物質很少而臨界密度很高的宇宙,你還會得到一個過於年輕的宇宙:它只經歷過125億年而不是138億年的歲月。既然我們住在一個星系,那裡擁有著被識別大於130億年的恆星,這會製造出一個巨大的難題:這些問題無法協調一致。

位於4140光年外的銀河暈中,SDSS J102915+172927是一顆僅有太陽1/20000th的重元素的古老恆星,它應超過130億歲:是宇宙中最老的恆星之一,甚至早於銀河系之前誕生。像這樣的存在的恆星提醒我們,宇宙不可能比這樣的恆星年輕(ESO,數據化太空搜索2)

但是也許沒有人是錯的。也許早期的文物指向有關宇宙的一組真實事實:

它有138億歲,

它大概相較於普通物質來說有70%/25%/5%/的暗能量/暗物質/普通物質,

它的確看起來與在較少一端的67km/s/mpc的膨脹率是一致的。

而且也許距離階梯同樣指出了有關宇宙的一系列真相。

即使這聽起來很奇怪,兩組人都可能是正確的。妥協的原因來自大部分人目前不會願意考慮的第三個原因。除了距離階梯組錯了或早期遺蹟組錯了,也許我們有關物理和宇宙自然法則的假設是錯的。換句話說,我們也許不是正在解決這一矛盾,也許我們所見的是一條有關新物理的線索。

一個雙透鏡的類星體,如圖所示,是由引力透鏡引起的如果多幅延時圖像能被理解,就有可能在我們討論的類星體的基礎上重建宇宙的膨脹率。目前最早的結果展示了整個四稜類星體系統,有可能我們測量宇宙膨脹率的方式,實際上展現了宇宙本質中某些全新的東西。(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TOMMASO TREU/UCLA 和BIRRER ET AL)

有可能我們測量宇宙膨脹率的方式,實際上展現了宇宙本質中某些全新的東西。某些宇宙會隨時間改變的東西,這會成為另一個這兩種不同階層的技術,可以屈服於不同的宇宙膨脹的歷史結論的解釋。這裡包括了某些選擇:

我們宇宙的局部區域相較於平均而言,有著一些不平常的東西(目前已經不被贊成)

暗能量正在隨著時間做出難以預料的改變,

重力的表現與我們在宇宙學角度上做出的預測不一樣

或者現在有一種全新的領域或力瀰漫在宇宙中

有關不斷進化的暗能量這一種可能,特別有趣也特別重要,因這是NASA未來在天文物理學上的旗艦任務WFIRST,它被明確地設計用來度量。

哈勃望遠鏡的觀察區域(左上)與WFIRST在相同深度、相同時間內能夠觀察到的區域相比。WFIRAT的廣域視野將使我們能夠捕捉到比以前更多的遙遠的超新星圖像,並使我們能夠在以前從未探測過的宇宙尺度上對星系進行深入廣泛的調查。不管它發現什麼,它將帶來一場科學革命。(NASA/GODDARD/WFIRST)

目前,我們聲稱暗能量和宇宙常數是一致的。這意味著,在宇宙膨脹的同時,暗能量的密度保持一致,而不是密度變得更低(像物質一樣)暗能量也可以同時隨著時間流逝而增強,或者它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在不同程度上把空間向內或向外推。

今天,在沒有WFIRST的世界中,為表明對暗能量與宇宙常數保持一致,我們對此的最佳限制大概是10%的水平。有了WFIRST,我們將能測量任何偏差到1%的水平:這足以檢驗不斷進化的暗能量是否能解決宇宙膨脹問題的爭議。在我們找到答案之前,所有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完善我們的最佳測量方法,並從一整套證據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

當物質(包括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輻射密度因宇宙由於體積增大而下降時,暗物質是空間固有的一種能量形式。當新的空間在膨脹的宇宙中誕生,暗物質的密度保持不變。如果暗能量隨時間改變,我們不僅會發現有關宇宙膨脹的難題的可能的解釋,還有有關存在本質的革命性的新觀點。(E.SIEGEL/星系之外)

這並不是一些邊緣的想法,有一些逆流而上的科學家正在過分強調數據的微小差異。如果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而且無人能發現其中任何一個的缺陷,這可能是我們在理解宇宙方面的下一大步的第一個線索。諾貝爾獎獲得者亞當·裡斯,可能是目前研究宇洲際階梯的最著名的人物。他很好心地和我錄製了一期播客,討論這一些想法對宇宙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作者: Ethan Siegel

FY: 櫛海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確認多元宇宙是最大線索!
    飛機大佬還補充道,「最大的線索是《奇異博士2》的片名,這是告訴我們瘋狂的多元宇宙正把我們帶向哪裡以及我們會如何探索它的最大線索。」 雖然沒什麼重要信息,但是飛機大佬確認《蜘蛛俠3》跟多元宇宙有關,這也是粉絲們早就預料到的,實際上從《旺達幻視》開始可能就已經為多元宇宙做鋪墊了,《蜘蛛俠3》作為《旺達幻視》之後的電影,跟多元宇宙的關係肯定更為密切
  • 宇宙學最新的進展所產生的各種思想沒有解決與宇宙存在的爭論
    其實發展到今天,科學和神學對於宇宙原因的爭論就集中在這麼一個焦點上,就是評價一個包含著自身原因的宇宙,或者是評價一個要求上帝來解釋它原因的宇宙,這兩種觀點,那麼無論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我一定要給你澄清一點,這裡你可千萬不要誤會,科學家們都是很理性的很聰明的,而神學家都是很無知很愚昧的,千萬不要有這種錯覺實際上很多高級的神學家們,他們思考的問題也是非常深刻的,只不過他們思考的路徑和科學家們不太一樣而已
  • 引力波或將解決哈勃常數難題,甚至揭示宇宙命運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稱,通過分析死亡恆星在空間和時間結構中產生的漣漪——即引力波——科學家或許能很快解開宇宙膨脹速度的謎題,如果足夠幸運的話。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新研究還可能揭示宇宙的最終命運。宇宙自從138億年前誕生以來一直在膨脹。
  • 原神凱亞的難題三個線索收集方法
    原神中有很多的任務等待玩家們去完成,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凱亞的難題任務流程是怎樣的吧,在這個任務中有三個線索需要去收集,小編也會詳細的為玩家們講解,感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了,之後會獻上更多精彩實用的有趣攻略,你也可以和其他的玩家們多多交流不同的玩法。 第一個情報線索: 在騎士團後邊的風車上,玩家們看圖就可以了。
  • 宇宙最大難題:物質是怎樣從無到有?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有驚喜哈】物質為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物理學上物質有六種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物質不依賴於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通常是有結構的,但是物質結構在層次上是否具有基本單元,即德謨克利特式的「原子」是否存在?這是一個長期反覆爭論而又常新的課題。
  • 「千禧年難題」證明的真諦:破譯宇宙的形狀
    這期間,帕帕和哈肯都關注了我們先前提到的收集中的宇宙旅行繩,那個難題會很糾結,要是有方法解析旅行繩上那些結扣,無疑那將會是對龐加萊猜想的證明。後來,帕帕的對手,沃爾夫岡·哈肯他證明龐加萊猜想。可三天後,哈肯的論文裡竟然發現了嚴重錯誤,他的證明被確認無效。
  • 探測器拼湊出早期宇宙線索,宇宙中的大部分金元素來自哪裡?
    即使誕生的時間已經超過了150年之久,但其中有很多宇宙的重元素來由,我們仍然並不是太了解。這裡面就包括黃金、白金,以及可攜式電子產品中的稀土元素。恆星坍縮產生宇宙中的大部分金在宇宙大爆炸後的僅一分鐘左右時間,氫、氦、鋰,這三種宇宙中最輕的元素便誕生了。在元素周期表上的鐵元素,它們大部分都是在恆星的核心之中形成。
  • 東方遠古宇宙學是怎樣認識物質、能量、意識的
    太陽能量爆發東方文化中,宇宙觀統概著各科知識體系也在指示,人體在微觀結構上,與宇宙相同。即組成人的整體微觀粒子,與組成宇宙的微觀粒子,是相同的粒子。隨著人們看到更微觀,今天科學把原子放大1000萬倍後,發現其結構現象和宇宙結構現象相同。也就是說,今天科學已經證實到了,東方遠古宇宙學早就認識的:「粒子的結構,在宏觀上與在微觀上是相同的。
  • 引力透鏡平息了宇宙膨脹的爭論!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可以起到放大星系的作用,這可能有助於解開有關宇宙膨脹速度的宇宙之謎。所謂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其實就是引力透鏡,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遙遠類星體RXJ1131-1231的照片中,在這張前景星系中,背景類星體的圖像被抹成一個明亮的弧形,這一現象就被稱為引力透鏡。
  • 科學界難題:宇宙膨脹的奧秘,已得到解釋!
    地球、太陽系、整個銀河系以及離我們最近的幾千個星系都在一個直徑2.5億光年的巨大「氣泡」中運動,其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只有宇宙其他部分的一半。這是一位來自日內瓦大學(UNIGE)的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假說,旨在解決一個困擾科學界十年的難題:宇宙以什麼速度膨脹?到目前為止,至少有兩種獨立的計算方法得出了兩個相差約10%的值,其偏差在統計上是不可調和的。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為什麼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能會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甚至會把我們所不知道的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幾十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們已經提出了可能的解釋,其中大部分涉及到宇宙中已知物種之外的額外粒子的存在。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指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然而這些數據並沒有形成一種精確地發現。然而,不管最終的答案是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可能不僅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以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或者甚至把我們與使科學家們困惑的不可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反物質的發現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線索
    來自中微子的新證據指向了關於為什麼宇宙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幾種理論之一。一開始有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只有物質。這個問題是定義物理學的奧秘之一。上周,科學家們宣布了一項誘人的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告訴我們更多,而不僅僅是我們為什麼生活在一個物質的宇宙中——它可能會揭露宇宙最早時代的秘密,甚至會把我們所不知道的看不見的暗物質聯繫起來。
  • 而宇宙只是臺計算機?
    4月11日,斯穆特本尊來到浙江省科技館,在果殼網舉辦的2015年菠蘿科學獎科學家論壇上與阿里雲首席技術官王堅博士進行了一次思想的碰撞——關於人工智慧、宇宙、外星人、計算力等終極難題。       「您讀過謝耳朵的論文了嗎?你們共同合作的話,會把他的名字寫在前面嗎?」
  • 「宇宙分裂器」 背後的物理學爭論
    「宇宙分裂器」的由來「宇宙分裂器」作為解決這些難題的一種嘗試誕生了。1950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位名叫休·埃弗雷特的博士生發表了有史以來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博士論文。他提出,薛丁格的波函數根本不會坍縮,並且當我們進行測量時,編碼在波函數中的其他可能性實際上也沒有消失。
  • 21世紀最大的難題之一:宇宙大爆炸後,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這項研究可能會為共同創造「奇異」核的過程提供關鍵見解,並將為恆星事件和早期宇宙的模型提供信息。參與合作的核物理學家是第一個觀察到質子少於鉛、中子超過126個原子核的中子殼結構,這是核物理領域的「幻數」。在這些幻數(其中8、20、28、50和126是正規值)下,原子核的穩定性增強了,就像惰性氣體對封閉的電子殼層那樣。
  • 哈勃觀測顯示宇宙膨脹速度比標準模型快9%—新聞—科學網
    來自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現在宇宙的膨脹速度比宇宙學的標準模型預言快了約9%。
  • 漫威宇宙第4階段解讀:寡姐MCU線索匯總
    黑寡婦在漫威電影宇宙(MCU)戰鬥了10年,終於有了自己的獨立電影!而且還是漫威第4階段的首發呦!不過期待更多暴力、香豔和不可描述畫面的影迷們要失望了,前不久聖地牙哥動漫展上,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Kevin Feige)已經親自闢謠,《黑寡婦》絕不會是R級!但也沒有透露更多關於影片信息。今天我們就回顧一下,過去電影中為寡姐電影留下了哪些線索。
  • 歐洲的強子對撞機發現上帝粒子後又一線索,反物質!
    但是,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大爆炸會產生等值的正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兩者的遭遇都會湮滅。但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卻很難找到反物質的蹤影,科學家們目前僅在一些放射性衰變過程和宇宙射線中找到了一些。那個反物質跑到哪裡去了?大爆炸之後呢?它已經成為物理學中最大的難題之一。
  • 平行宇宙又叫多宇宙,它誕生於量子力學,它是否真的存在呢?
    現而今,平行宇宙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彙,人們幻想著世界上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宇宙,而每一個宇宙中都有著一個「自己」。平行宇宙這一頗具科幻色彩的詞彙並非誕生於科幻作家之手,而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科學概念,它的誕生可以一直追溯到物理學史上一場最精彩的辯論,那就是玻爾和愛因斯坦一場關於「上帝」的爭論,愛因斯坦的論點是「上帝不會擲骰子」,而玻爾的論點則是「別指揮上帝怎麼做」。這場辯論發生在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此次會議雲集了當時物理學界最具盛名的科學家。
  • 宇宙或是一個「液態超流體」
    據英國《每日郵報》在線版4月28日(北京時間)消息稱,長期以來,在諸多宇宙謎題中最難以理解的就是:事物是如何在其中移動的。因為能量的轉移需要一個媒介,那麼電磁波、光子通過宇宙空間時,假定的介質是什麼?但實際上,這種介質是否存在,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而最新研究認為,時空或許是某種形式的超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