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生活大爆炸》第三季,那個對謝耳朵(Sheldon Cooper)說「Cooper博士,你是嗑藥了嗎」的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喬治·斯穆特嗎?自詡為天才理論物理學家的謝耳朵傲嬌地邀請斯穆特參與自己的研究,謝耳朵還將斯穆特的名字列在自己後面,並說可以幫助他再拿一次諾貝爾物理學家,結果被帥老頭斯穆特蔑視了。
4月11日,斯穆特本尊來到浙江省科技館,在果殼網舉辦的2015年菠蘿科學獎科學家論壇上與阿里雲首席技術官王堅博士進行了一次思想的碰撞——關於人工智慧、宇宙、外星人、計算力等終極難題。
「您讀過謝耳朵的論文了嗎?你們共同合作的話,會把他的名字寫在前面嗎?」斯穆特在論壇上被打趣地問道,「我還沒有讀過這樣的論文,也沒有理解他的理論(笑)。如果他確實做了重要的貢獻,我會把他的名字寫進去,但是我們一般是按照字母順序來寫名字。」斯穆特的回答引得論壇上的科學粉開懷大笑。
喬治·斯穆特喬治·斯穆特,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與另一名物理學家約翰·馬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摘奪諾獎桂冠。宇宙起源和命運的線索隱藏在它早期產生的微波背景輻射中——斯穆特和馬瑟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將宇宙學帶入「精確研究」時代。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對這個困擾地球人類多年的問題,科學界的大神們也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在這次論壇上,科學粉們好奇斯穆特會持有什麼意見。
斯穆特和王堅在活動現場。斯穆特和王堅都站在了「外星人存在」的這一意見隊列中:「相信20年之內,人類會獲得關於外星生物存在的證據。」斯穆特說,人類已知的4千億恆星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是有的,雖然還不知道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天文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十幾個星球都擁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這讓生命存在有了理論依據。只是,我們暫時沒有辦法探知,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是高智慧動物,抑或其他。」斯穆特表示。
而王堅表示,外星人的概念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某種程度來說,電腦就是一個外星人,「在以前,對沒有見過歐美人的古代中國人來說,他們就是外星人。未來十年,完全可以把電腦當做一個外星人看待。他們的學習能力比人類更快」。
斯穆特認同了王堅的看法,還非常期待外星電腦人時代的到來。「我相信過去天文學家的工作,以後用電腦就能完成。然後我就可以去做過去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不過斯穆特也表示,電腦時代的到來,機器恐怕會替代掉80%的人類工作。
阿里雲研發的Matrix+可以將約100萬臺智慧型手機通過網際網路連接,組成性能強悍的超級計算機。或許人工智慧時代的開啟將引導人類最終完全模擬宇宙。4月1日愚人節,阿里雲發布了Matrix+項目,Matrix+是基於AliyunS-Lab 研發的最新技術,可以將約100萬臺智慧型手機通過網際網路連接,組成性能強悍的超級計算機,在未來Matrix+還有望集合全球10億級的計算設備,用以援助影響人類未來命運的科學研究。
這個計劃一旦建立將是最大的雲計算網絡,其計算能力將難以想像。在論壇上,科學粉對這一項目提出了諸多疑問,王堅說Matrix+在未來有實現的可能。「我們手上的設備計算力已經超過美國早期探索外太空時的計算能力,Matrix+真正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利用這些能力去探索什麼——好比,伽利略發明望遠鏡的最大意義不是望遠鏡本身,而是能用它來發現什麼。」斯穆特表示,科研人員仍然需要更加強大的資料庫和計算能力,通過這些技術支持實現更大尺度的模擬。
宇宙是臺計算機嗎?科學粉一定都看過《黑客帝國》之類的科幻電影,世界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被幻想出來的?美國當代哲學家希拉蕊·普特南曾提出著名的「缸中之腦」假設——假設一個人的腦被取下放進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
斯穆特說,宇宙都可能只是一個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東西。「如果宇宙是計算機,正在按階段來建設宇宙,那麼宇宙如此龐大,它所需要的計算數據是非常龐大的,這是一些非常有趣的想法。宇宙不一定是一個計算機,也可能只是由一個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東西」。
斯穆特介紹,他和團隊大部分的工作研究基於繪圖,通過人工衛星等工具和資源,描繪宇宙中的星系、恆星及其分布。「我們把每個發現的星系的信息輸入進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具象化之後可以像google map一樣在裡面遨遊,裡面有大大小小的星團。宇宙最初大約有1億個星系,每個星系裡面有成千上萬個恆星。我們甚至可以從1500萬光年以外來看地球。繪製這樣的星系圖就是我的工作。現在已有約500萬個星系的信息,被輸入了計算機資料庫,通過模型觀測其分布、波動和變異」。
在斯穆特看來,古老的宇宙和現代的計算機做的是同一件事情:輸入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計算,然後輸出信息。
「計算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最早的紙筆就是那個時候的計算機,現在的計算機可能就是一個數據中心。我們現在擁有的計算能力有多強大很難預估,大家所使用的手機、手錶,其實都是計算機,且比許多傳統意義上的電腦主機強大得多。中國人每天用手機進行計算的能力,可能已經超過了美國在阿波羅航天計劃中的計算能力。我認為我們已經處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將來大家談起虛擬、模擬,可能指的就是自己所看到的東西,我們能夠模擬的,可能只是這個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王堅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