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4歲就開始學徒做圓子,今年70歲了,已經做了56年的圓子,可以說,我這一輩子都是在和圓子打交道了。」在武漢市漢陽區龍陽大道升官渡的華珍酒樓,袁德華對攝影師說。(蔣振東「百村千家萬人」拍攝計劃正在進行中,歡迎您提供拍攝線索,並成為故事的主角)
袁德華做的圓子,一斤40塊錢,每天差不多賣出去上千斤,幾乎是出鍋就賣光。客人除了附近的居民外,很多人從外地趕來專程購買圓子帶給家人吃。也有不少人買了圓子,快遞給在國外的工作的親戚朋友。
經朋友推薦,攝影師專程來到了武漢這家飯館,想品嘗一下這位多次上過電視新聞的老人做的圓子。一進門,就看到了很多人在排隊購買圓子。有一個阿姨,自己就買了5斤,說是拿回去送給年邁的父母吃。她的父母從年輕時,就經常吃袁德華做的圓子,如今年齡大了,出門行走不方便,但每周都要吃一次袁德華做的圓子。
「我們家的肉圓子都是每天現做現賣,而且出鍋就賣光,經常有人排隊都買不到。」袁德華說,因為他始終堅持用傳統的手法製作圓子,速度會比較慢,經常有人勸用機器代替人工和餡。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袁德華就會大發雷霆:「別人來吃我的圓子,就是吃這個味道,機器和餡做出來的味道和口感,完全達不到要求。有些客人吃了幾十年了,一吃味道不行,第二天不來了,我這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嗎?」
客人原本是好意,看他這麼大年齡了,用機器做可以多出產量,人也沒有那麼累,卻沒想到居然會被懟,默默的在背地裡叫他「暴躁老頭」。
袁德華對圓子的摯愛和堅持,不僅僅體現在加工肉餡和炸圓子上,對食材的挑選也幾近苛刻。「我購買的魚,必須是無汙染區養殖的,魚要吃草佔60%,精飼料佔40%,而且不是8斤以上的我不會要的。」
袁德華說,雖然一年四季做圓子,但春夏秋冬做出來也會各有不同,甚至連水分和鹽味都不一樣。在購買豬肉方面,袁德華也是要求必須新鮮,他開玩笑地說,拿到的肉都是剛剛殺好的,恨不得還帶著溫度呢。
「我老伴的名字叫李文珍,我的名字叫袁德華,我們當時起店名字的時候,就取了我們倆人名字的組合,沒想到一直堅持到了現在。」袁德華向攝影師說起店名字的來歷時,特別的有成就感。
武漢人喜歡吃圓子,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圓子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硬菜,同時也有著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袁德華說,春節前的時候,人們對圓子的需求更大,每天要忙碌十幾個小時,最多的時候,要差不多50個人幫忙做,一天能賣出去6000斤。
「我做的圓子出鍋時候可以彈起來,可以像桌球一樣可以打,即便是切成像玻璃一樣薄,如果散了我給客人賠禮道歉。」堅持把圓子按照傳統味道做下去的袁德華,說起自己的「寶貝」圓子,依然是一臉的任性。
在武漢生活的何曦兒,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吃貨,圓子也是她喜歡吃的美食之一。「這個圓子外焦裡嫩,還能吃到肉的顆粒感,咬下去滿口留香,是我小時候吃的味道。」何曦兒對攝影師說。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人人都是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