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尊友北大演講:武漢封城,減少我國150萬人感染新冠

2021-01-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辦的2020北京論壇開幕式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以視頻演講形式發表主旨報告。

他梳理了新冠肺炎出現以來我國發生的共計7波疫情,提出「四早」「流調」「核酸檢測」和「隔離治療」是我國防控疫情的四項重要策略。

吳尊友提醒,嚴冬之後疫情將更加複雜,世界各國一起聯起手來,把全球的疫情控制好,我們才能夠擁有一個比較安全的社會環境。

官微特刊發視頻演講內容及發言整理,以饗讀者。

(以下文字根據發言整理,供參考)

很高興參加北京論壇,今天我要與各位討論的是新冠疫情形勢與防控策略。自年初新冠流行以來,疫情牽動著世界每一個人的心,全球都在與新冠做鬥爭,各國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形勢仍然不樂觀。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對於早期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各國都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解讀,有的人認為,中國的早期應對得不好、應對得不是很有效。那究竟在疫情最早的幾周,疫情是怎麼發現、怎麼發生,中國做了哪些響應?

2019年12月27號,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張繼先大夫最早發現了不明原因肺炎,那麼這幾個病例很像她在2003年治療的非典的病例,她很快就把這樣一個疫情向當地的疾控部門作了報告,當地部門也進行了覆核。在12月30號,武漢市衛健委就發布了通知,叫《關於加強不明原因肺炎緊急救治工作的通知》,這個《通知》是通知其他的醫院,說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已經有這樣的病例,其他醫院有沒有類似的病例,主要是要求主動搜索病例。

當這樣一個信息在網上公布以後,第二天,12月31號,國家衛健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了工作組、專家組到武漢協助工作。31號早晨和中午,兩個航班到達武漢以後,就立即投入到工作。當時武漢市只報告了40幾例病例,那麼專家組決定,在1月1號,關閉華南海鮮市場。這樣一個決定,應該說還是做得非常地迅速。

到了1月3號,中國就把新冠肺炎疫情報告給了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有關國家,當時還是叫不明原因肺炎。1月7號,中國分離了新冠疫情的毒株叫新型冠狀病毒。1月9號,診斷試劑運往武漢,作為診斷使用。1月12號,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分享了新冠病毒毒株的基因序列。1月20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列入到國家法定報告傳染病。1月23號,武漢市封城。

我們看一下,從發現疫情到武漢封城,這也只有三周多一點的時間,我們有哪些重要的發現?首先我們看到,病毒分離,從發現疫情到分離出病毒,前後只用了一周的時間,那麼這麼短的時間,應該說創造了人類社會認識一種新的傳染病的最短的時間記錄。從病原體分離到診斷試劑,用於臨床診斷,只用了幾天的時間,這也是創造了人類歷史最短的時間記錄。

而且在三周左右的時間,我們確定了主要的傳播方式,這種不明原因肺炎的主要傳播方式和平均潛伏期,這四大科學發現,應該說奠定了我們國家制定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學基礎。這四大發現,包括分離病毒、確定基因序列、確定平均潛伏期、確定主要傳播方式,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對人類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大家認為我們前期反應不夠快,我們看一看,我們到底有多快。從12月31號到1月1號,華南海鮮市場關閉,這樣一個決策只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當時武漢市只有四十幾個病例。在四十幾個病例當中,只有27個病人報告曾經去過華南海鮮市場,當時專家組在作決定的時候,就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僅僅40個病人,還不清楚主要的傳播方式,值得不值得關閉華南海鮮市場?當時國家派的專家組和湖北當地的專家意見存在嚴重的分歧。就湖北來說,當地的專家也是全國乃至世界有名的呼吸疾病的專家,他們認為,40幾個病人關閉華南海鮮市場,小題大作,不值得。那專家的分析會一直延續到凌晨4點鐘,最後國家專家組認為,我們應該以底線思維的方式,即使我關閉錯了,我還有機會重開,如果我現在不關閉,我錯失了機會,那就沒有抓住機會,那武漢的疫情就不是我們現在觀察到的這樣一個局面。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重大的決策,就是23號武漢封城,這樣一個決策,22號已經決定,當22號作出決定的時候,武漢報告的病例只有500多人,因為500多人的病例,要使一千多萬人的一個大城市全部封城,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決定。

我們回頭再看,這次決定,應該說是英明的、是果斷的,儘管當時的信息非常有限,這樣一個決定,決定了中國的新冠疫情規模。在2月份我參加世界衛生組織考察團的時候,我同布魯斯組長說,我說武漢封城,減少了中國1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減少了中國6萬人死於新冠肺炎。所以這兩個決定就能看出,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方面,即使在信息還是不全面的情況下,當機立斷,作出了科學的、英明的、果斷的決策。那麼這樣兩個決策,既決定了武漢疫情的規模,也決定了全國疫情的規模,也延緩了病毒在全球的蔓延。

我們再看,在1月12號,中國向世界分享基因序列,很多人並不明白,分享基因序列是什麼含義,實際上你只要知道基因序列,你就可以根據這個序列生產診斷試劑,研製預防的疫苗,這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第一個免費的公共產品。

我記得,當愛滋病病毒分離以後,分離的專家還申請了專利。那麼我們並沒有申請這樣一個智慧財產權,而是無償地向世界各個國家分享。應該說最早的三周,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是科學的、及時的、透明的,也為全球控制新冠肺炎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在武漢為源頭的疫情得到控制以後,中國又相繼發生了幾波疫情。概括起來,包括武漢,總共有7波疫情。

在4月份、5月份,在東北出現了有輸入病例引發的當地的傳播,我們稱,東北這些疫情為第二波。那麼這一波,主要是來自境外人員感染以後,在國內由於病人的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當地的傳播。

那第三波疫情,就是6月份發生在北京新發地出現的聚集性疫情。

第四波疫情是7月份、8月份發生在新疆烏魯木齊。

第五波也是相同的時間,比烏魯木齊要晚一點,結束得又早一點,是發生在大連。

第六波疫情就是在國慶節前、國慶節後,發生在青島,很小規模的,只有十幾例。

第七波,也就是在新疆喀什地區發生的聚集性疫情。那麼我是剛從喀什回來,剛剛處理完這起疫情。

那回顧中國出現疫情這一系列的策略,概括起來有幾個方面非常重要:第一,「四早」,所謂的「四早」,就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這是對應對傳染病,特別是急性傳染病非常重要的策略措施。

第二,中國在處理疫情的時候,狠抓病人為中心,以報告的病例為源頭,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查上家、追下家,誰傳染給了這個病人,這個病人又可能傳染給誰,也就是我們說的密切接觸者的調查。只有把這個傳播鏈弄清楚了,才可以斬斷傳播鏈。中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所以能夠及時地把疫情控制住。

第三個方面,就是核酸檢測。在一開始的時候,中國核酸檢測的能力是不足的,尤其是在武漢疫情的早期,不能夠勝任臨床診斷的需求,隨後我們改進技術,核酸檢測能力大幅度地提高,當北京發生第二次疫情的時候,那麼我們檢測能力就已經大幅度上升,所以北京對一千萬人進行了篩查,很快就確定了疫情的規模,早期感染的病人能夠被及時地發現。

第四個有效的策略,就是及時地隔離治療病人,而且治療病人都是免費,這樣就能夠把傳染的源頭控制在醫院,減少社區的擴散。

那麼這四項措施,是中國取得控制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措施。

我們可以以北京為例,來看一下這個響應過程,北京是6月11號在經歷了56天沒有本地報告病例的情況下,突然出現了一個確診病例,病例發生以後,北京市非常重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個病人在過去兩周,沒有離開過北京,也沒有接觸過任何疑似病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他在過去14天,總共去過23個場所,立即對23個場所進行環境採樣,發現其中一個環境,也就是新發地,出現了核酸陽性。

北京疾控中心迅速把注意點轉到新發地,對新發地環境再次採樣,對新發地的工作人員進行採樣,又發現了更多的核酸陽性。在6月12號中午,新發地地下交易大廳就實行了關閉,所有的工作人員,包括購買物品的客人都立即實行了隔離觀察。那麼這樣快速的措施,一下就把主要的傳播方式給切斷了。

隨後,北京市又進行了高、中、低風險等級的劃分,對密切接觸者,對到過高風險地區的人員限制離京。那麼像我住在西城區與豐臺區只有一個護城河之隔,雖然豐臺區的花鄉屬於高風險區,像我們在西城的生活基本上都沒有受到影響,這就體現出北京市施行的是精準防控、科學施策。

北京很快又進行了核酸的篩查,以新發地為中心,向外周輻射,當檢測人群發現沒有核酸陽性的時候就停止了核酸檢測,那麼最後總共有一千多萬人進行了核酸檢測,北京的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由於這一系列的組合拳,使得中國積累了一套發現疫情、及時控制疫情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在隨後的幾起疫情當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包括在大連、在新疆、在青島,幾起疫情當中,都很好地、成功地運用了這些經驗,也使得這幾起疫情在較短的時間就得到了控制。

現在,中國又重新回到了本地傳播病例歸零的一個新的時期。

回顧中國的情況,再看全球的情況,全球的疫情非常不樂觀,從3月下旬每日報告5萬人,增長到5月下旬每日報告數超過10萬人。到了7月初,全球每日報告數突破了20萬。到了9月份,每日報告數增加到了30萬,最近10月底,全球每日報告數突破了50萬人,進入11月份以後,全球報告數又增加到60萬。那麼全球的形勢非常嚴峻,尤其是進入冬季以後,像歐洲的多數國家出現了疫情的反彈,包括美洲的美國,每日報告數更是突破10萬、15萬,甚至20萬。

冬天才剛剛開始,進入嚴冬以後,疫情會變得更加複雜。雖然中國成功地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實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中國只有同世界各國一起聯起手來,把全球的疫情控制好,我們才能夠擁有一個比較安全的社會環境。

當前,全球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是如何把各個國家的疫情控制住。從防控策略來看,公共衛生措施,像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勤洗手、常通風,這些措施非常有效,但必須在全國上下統一行動的情況下,才能夠取得有效的效果。在歐洲、在世界的其他很多國家,要採取像中國這樣步調一致的行動,還有很多政策、文化等障礙。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全球有一個更加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協調。同時,還需要依靠生物技術。尤其是在最近幾個月,大家都非常關注新冠疫苗,那麼新冠病毒的疫苗有些已經有結果了,更多的疫苗很快就會有結果,我們也希望新冠疫苗能為全球儘快控制疫情,能夠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技術手段的作用,能夠讓全球人民共享生物技術的成果,也讓全球儘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工作次序。

我要向各位介紹的就是這麼多,謝謝大家。

人物介紹

吳尊友,研究員,男,1963年生,漢族,民進會員,安徽醫科大學本科(1980-1985)、碩士(1985-1988),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衛碩士(1991-1992)、流行病學博士(1992-1995),現任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原標題:《吳尊友北大演講:武漢封城,減少我國150萬人感染新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武漢封城晚了嗎?吳尊友回應
    他說,中國早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及時、透明,武漢封城,減少了中國1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減少了中國6萬人死於新冠肺炎。他分析,從武漢、北京到大連、青島等,我國相繼迎來7波疫情,中國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措施可概括為四大策略:即堅持「四早」、 狠抓流行病學調查、核酸檢測和及時隔離治療病人。
  • 《科學》披露武漢「封城」效果:中國新冠感染少了96%
    4月8日,武漢即將解除「封城」。 自1月23日起的武漢 「封城」為中國遏制新冠疫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疫情的蔓延,美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已經成為震中,目前疫情嚴重的國家也正在採取或考慮採取「封城」(lockdown)來控制和扭轉疫情態勢。那麼武漢封城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隔離事件,疊加各地的緊急響應措施,到底有多大的效果?
  • 吳尊友講述關閉華南海鮮市場討論過程:爭論激烈,分歧巨大|吳尊友|...
    「華南海鮮市場的關閉,從北京的專家到武漢,與當地的專家進行討論,達成最後的一致意見,前後不到12個小時。但這個爭論是激烈的,分歧是巨大的。」「在疫情流行的時候,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作用非常有限,在沒有疫情的時候,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就會引爆新的疫情。」11月2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 新冠和流感出現合併感染,已發現4例!鍾南山、張文宏給出建議
    11月27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發表《中國臨床科技進展與新冠疫情防控》主旨演講,對當前疫情、新冠病毒與冬季流感共同感染等問題作出最新研判。
  • 吳尊友:我國新冠疫情經歷了4波,第5波可能會來
    健康報微信公號9月18日消息,近日,雲南省瑞麗市出現新冠疫情。9月15日,國務院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這是時隔6個月後再次對防控方案進行修訂,相較第六版,新方案作出了哪些重要調整。秋冬季將至,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圍繞一系列問題,健康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 ...學專家吳尊友:抗體的保護效果可能並非永久,接種新冠疫苗是人類...
    隨著時間再次進入冬季,特別是全國即將迎來春節團聚時光,國內應對新冠疫情反彈的壓力開始加大。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近日在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請回答2021——2020年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專訪了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請他為大家答疑解惑。
  • 新冠病毒到底從哪來?吳尊友這樣說……
    出現這些現象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每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後的臨床表現不同,所以出現有時候陰、有時候陽的現象;另外一方面,還取決於採樣質量,採樣部位正確、採樣操作規範,採到陽性標本的可能性就會大。圖為超市裡進口冷鏈食品專區專設的入口處。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冷鏈食品的病毒感染風險幾何?冷鏈食品,尤其是在一些進口的冷凍食品上檢測到新冠病毒,究竟風險幾何?
  • 專訪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抗體的保護效果可能並非...
    隨著時間再次進入冬季,特別是全國即將迎來春節團聚時光,國內應對新冠疫情反彈的壓力開始加大。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近日在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請回答2021——2020年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請他為大家答疑解惑。
  • 中疾控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防範疫情不能「把路堵死」,要警惕...
    「在疫情流行的時候,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作用非常有限,在沒有疫情的時候,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就會引爆新的疫情。」11月2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 吳尊友:我國破解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相當於做手機的製造了晶片
    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請回答2021——2020年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接受專訪時稱,分離病毒、破解基因序列、確定潛伏期、確定傳播途徑,這是認識一種傳染病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這四大發現應該說是2020年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也是中國科學家對人類控制新冠疫情做出的最大貢獻
  • 吳尊友解密新冠病毒病原體分離:科研速度震驚世界
    在11月25日舉辦的「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詳細解釋了新冠病毒病原體分離的相關情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 來源:《財經》)吳尊友表示,今年1月3日,中國就把新冠疫情通報給了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國家,即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家。
  • 吳尊友解密新冠病毒病原體分離:科研速度震驚世界
    在11月25日舉辦的「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詳細解釋了新冠病毒病原體分離的相關情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 來源:《財經》)吳尊友表示
  • 2021年春節還會封城嗎?疫情還會二次爆發嗎?疫情專家這樣說!
    隨著天氣變冷,近日我國多起接連出現新增本土病例,引發大家關注。特別是元旦春節假期將至,屆時人員流動會增加,民眾最關心的話題就是:2021年春節還會封城嗎?疫情還會二次爆發嗎?為大家整理疫情專家有關2021春節疫情如下:一、2021年春節還會封城嗎?
  • 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播力增加70%!吳尊友:這些人不建議元旦出行
    據海外網報導,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和科學家們證實,在英國發現的一種新冠病毒新變種的傳染性比普通的新冠病毒高70%。200萬人。南非在12月18日稱,一個新變種引發了當地的第二波感染。另據荷蘭BNO新聞網等媒體20日報導,在英國發現一種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新變種後,這一病毒株在12月初也在荷蘭境內發現。
  • 再度封城!國內4地疫情突發,停運、停課!新增病例感染來源查明!
    「畢竟現在不是年初,全國也就出現那麼幾例,還沒上兩位數,真的有必要封城麼?」很有必要!這次的疫情反撲與前幾次不同,有三個最顯著的特徵!第一,本土新增感染病例持續的時間實在有點長!我整體羅列看了一下11月份本土新增數據。
  • 時代的塵埃:一位武漢基層官員眼中的封城前8小時
    要知道,後來確診的人群中有相當部分是在等待中被感染的,在家中交叉感染的,有的在等待床位中死去。假設封城前後出走的500萬人還繼續留在武漢,我想武漢這座城市真的是存在失控風險的,會遭遇比現在嚴重得多的傷亡。真的,這絕非危言聳聽!」「因為拖的時間長了,得不到及時治療,病情自然就惡化了。疫情之初的這個階段是最困難的階段,我們都在一線,那個時候大家基本上不說什麼話,都非常難過。」
  • 解密新冠病毒病原體分離:四家單位背靠背研究,科研速度震驚世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出席並演講。吳尊友表示,今年1月3日,中國就把新冠疫情通報給了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國家,即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歐盟等國家。「當科教司看到這四份報告結果完全一致的時候心裡感到踏實了」,吳尊友稱,在這樣的情況下,衛健委還是再次組織了專家論證,確定了新型冠狀病毒就是這次疫情的罪魁禍首。吳尊友介紹,中國在1月9日把病原鑑定結果報告給了世界衛生組織。1月10日診斷試劑派往武漢用於診斷。
  • ...可能並非永久,接種新冠疫苗是人類抗擊新冠疫情最重要的防控手段
    新冠疫情以來,他多次參加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中央電視臺《新聞1+1》等。NBD:此前有自媒體稱,感染過新冠病毒,恢復後體力大為下降,連日常上樓都感到很累。請問感染新冠病毒後治癒,人的身體狀況會否變差?會否有一些後遺症?吳尊友:沒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報告。
  • 吳尊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冷鏈進口產品或...
    倡導使用公筷、公勺,減少交叉感染,降低傳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瀋陽市疾病預防控中心2020年11月10日吳尊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冷鏈進口產品或為我國疫情源頭11月7日,天津市濱海新區接到山東省德州市通報,經天津從境外進口的冷凍食品外包裝標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隨後,天津報告1名裝卸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 吳尊友:中國向全球分享新冠序列是對全球疫情防控最大的貢獻
    11月25日,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表示,新冠疫情暴發初期,中國只用7天就明確了病原體、用2天就研發出了診斷試劑,創造了人類認識一種新傳染病的最短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