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今天推薦的是《兩個世界的戰爭》。
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出版了許多有關恐怖主義的書籍,試圖對這種行徑進行深度的剖析,本書綜合了所有這些視角,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這一切都要從2500年前西方與東方的現實與思想分野開始梳理。
本書以其令人驚嘆的時間跨度、細膩的歷史與思想分析,以及切中時弊的現實關懷,於2008年榮獲美國近東政策研究所圖書獎。
在全球化時代到來之前,「西方」,在通常的含義下,是指歐洲各國,在過去的時間裡,歐洲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邊界和民族感情正在逐漸削弱,這樣的結果有好有壞,其中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在於,曾經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民族仇恨和國家之間的對立,再也沒有了存在的基礎。
種族主義雖然在歐洲時有起伏,像幽靈一樣無法完全散去,但是,越來越多的歐洲人意識到了它的危害,民族主義,這個曾導致二戰爆發的名詞徹底成了貶義詞,而因為宗教導致戰爭的威脅更是早在17世紀就已經消失不見。
這種情況的發生,使得1945年以後的「西方」各國,越來越多地習慣用暴力以外的手段解決問題,而且往往都能換來皆大歡喜的結果,長此以往,使得「西方」產生了一種對自己,對世界的錯誤認知,即西方各國之間一定有某種共同的身份,而他們的存在,一定代表著什麼。
人類之間最嚴重的衝突就在於「對細小差別的自戀」,它的具體表現是,我們會憎惡和仇恨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這種程度的恨甚至超過我們對不熟悉的人和相距遙遠的人的仇恨。
偏偏「東方」人就是那個與歐洲人較為相似的人,至少歐洲人是這樣認為的。
從宗教角度來講,雖然亞洲各國的宗教與歐洲宗教完全不同,可歐洲還是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把亞洲人與歐洲人強行地聯繫到了一起。
《聖經》在描述大洪水後期生活時,曾言「諾亞的兒子們」分別去了三塊大陸,「閃」去了亞洲,「雅弗」去了歐洲,而「含」去了非洲。
古希臘神話中也曾提出,歐洲民族起源於一位亞洲公主,而歐洲的科學也是起源於亞洲,甚至古希臘人信仰的神靈,也起源於亞洲。
雖然這樣的認知與亞洲人對歐洲人的認知千差萬別,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是古代戰爭的根源所在,從古希臘遠徵特洛伊,到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波斯帝國,奧斯曼帝國攻佔君士坦丁堡……都能從中找出這種認知的痕跡。
可是,這依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歐洲人為何與亞洲人有如此多的差異,偏偏又強行解讀亞洲與歐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雙方因對各自認知的差別導致戰爭和衝突的根源是會一直存在,還是通過增進了解,達到像西方各國一樣的默契?宗教真的已經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再也不能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了嗎?
每一次恐怖襲擊,都使得恐怖分子敵對的目標範圍擴大,從最開始的美國,到現在幾乎全世界各國都成了目標,而伊斯蘭教國家和信徒也受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的敵意,那麼,未來的路又在何方?
這本書不一定能給出你滿意的答案,但它的確把所有目前為止暴露出來的問題都做了一個總結,也把大家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做了客觀的表達,但是,這些問題和答案是否能夠一一對應,還是值得探討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