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利垂亞源於希臘語Erythrea Mare,意為「紅色的海」。歷史上,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最初同為阿克蘇姆帝國的領地,自16世紀起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19世紀中葉埃及人佔領了這一地區;1888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佔領了厄利垂亞全境;1890年,義大利將各佔領區合併為統一的殖民地,命名為「厄利垂亞」。1941年,厄利垂亞成為英國託管地。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宣布放棄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戰勝國將厄利垂亞歸屬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討論。1950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厄利垂亞作為一個自治體同衣索比亞結成聯邦。
1962年,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強制取消聯邦制,強行將厄利垂亞合併為衣索比亞的一個省,此舉激起了厄利垂亞人的強烈不滿。厄利垂亞人經過30年艱苦卓絕的獨立戰爭,終於在1993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衣索比亞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與當時執政的厄人陣黨(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當年曾並肩戰鬥,共同推翻了衣索比亞門格斯圖政權。因此,厄利垂亞的獨立得到了衣索比亞的首肯。「親兄弟」分了家,卻忽略了「明算帳」,兩國繼續沿用義大利殖民時期模糊不清的邊界。衣索比亞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內陸國,要假道厄利垂亞的阿薩布港出海。港口雖名為「免費」使用,實際雙方在港務結算上齟齬不絕。同時,獨立後的厄利垂亞繼續使用衣索比亞的貨幣比爾,兩國也為此糾紛不斷,厄裡特裡亞遂於1986年啟用本國貨幣納克法。經濟利益的激烈矛盾使兩國最終反目成為必然。
1998年5月,兩國終於在西部邊界一個叫巴德梅的地方兵戎相見。埃塞(衣索比亞)軍人與厄特(厄利垂亞)官員發生磨擦,5名厄特人被打死。厄特遂出動軍隊,殲滅了那支埃塞軍隊,並佔領了巴德梅。讓厄利垂亞領導人沒有料到的是,這起本可以通過國際社會調解,完全能夠避免的小規模衝突竟演變成無盡的災難。人口及綜合國力強於對手10餘倍的埃塞聲稱要徹底教訓「侵略者」,並把所有「被佔領土」奪回來。
埃塞依靠兵源優勢,採取拉長戰線的戰略,將戰火在雙方1000多公裡的邊界蔓延開來。區區200多萬人口的厄特對付6000多萬人口的埃塞,壓力可想而知。衝突爆發前,厄特軍隊共有4萬多人。埃塞的全線進攻迫使厄特實行全民皆兵政策,迅速組建了30萬軍隊,年滿18歲至50歲的男人均要服兵役。這意味著厄特全國一半的青壯男人要到前線。即便如此,其軍隊數目仍遠遠劣於敵方。
這場將位於非洲之角的埃、厄兩國拖入戰爭的邊界衝突異常激烈,雙方在衝突爆發之初的兵力加在一起不過十五六萬,但為了「打大仗、打苦戰、打持久戰」,兩國不斷向邊界地區增派兵力、屯積輜重和其它戰略物資,以至雙方積聚在邊界的總兵力超過55萬人。雙方都購買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其中包括噴氣式戰鬥機、主戰坦克、各型飛彈、重炮和火箭發射器等。參戰人員多、武器威力大,就註定了戰爭造成的傷亡會十分慘重。5月15日,即戰事開始後的第三天,雙方均公布了對方的傷亡數字。厄方說,已打死、打傷、俘虜埃軍25200人;埃方說,埃軍佔據了上風,厄軍有2萬人要麼斃命,要麼受傷。雖然雙方都可能誇大其辭,但還是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埃方在攻佔西線的戰略重鎮巴倫圖後稱,厄軍已如喪家之犬,死傷慘重、潰不成軍;而厄方則稱,埃軍的人海戰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巴倫圖變成了埃軍的「墳場」。
雙方在爭奪扎拉姆貝薩的戰鬥尤為激烈。扎拉姆貝薩坐落在高山之上,扼通往厄首都阿斯馬拉的要衝,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確保該鎮萬無一失,厄軍增派了大量兵力和裝備,同時挖掘了戰壕,修築了工事。埃軍10多萬人在奪取西線的巴倫圖後迅速東進,與中線部隊會合,對扎拉姆貝薩發起猛烈的「海浪攻勢」。厄軍憑藉地形優勢對埃軍予以猛烈還擊,多次擊退埃軍進攻,讓一慣採用「人海戰術」的埃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是厄軍的處境也很糟糕。埃軍動用戰鬥機、重炮、坦克等向厄軍陣地實施晝夜輪番轟炸,扎拉姆貝薩所在的山頭被整個削平了一層。一些戰地記者在現場看到,陣地上橫七豎八地躺著眾多厄軍士兵的屍體:有的四肢不全,有的還在流血,……他們顯然是被埃塞軍傾瀉的炸彈擊中後斃命的。再看整個扎拉姆貝薩鎮,已被炸成一片廢墟,人們幾乎無法找到一幢完整的房屋,只有埃塞新插的三色旗在硝煙中隨風飄揚。
用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理察·霍爾布魯克的話來說,厄利垂亞和衣索比亞之間的衝突是「世界上最沒有意義的戰爭」。在他看來,這場戰爭沒有意義有多個原因:畢竟7年前是衣索比亞允許厄利垂亞獨立的———沒有紛爭和流血。說它無意義還因為,兩個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打仗,卻是為了爭奪一塊既不是資源豐富又不是戰略要地的土地。
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使埃厄雙方均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使兩國人民陷入空前艱難的境地。埃厄兩國均屬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列。由於當時非洲之角地區連續遭受旱災,尤以埃厄兩國為甚。據聯合國統計,衝突導致800萬衣索比亞人和100萬厄利垂亞人面臨饑荒。而衝突的主戰場恰好就在厄利垂亞糧食主產區。衝突規模的迅速擴大使數以萬計的平民為逃避戰火而淪為難民。這無疑使本來就已動蕩不安的非洲之角局勢更趨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