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橙子響噹噹」!
有人問,在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到底是哪一場?
有人說是第一次全非洲大戰,這場戰爭發生在1998年到2002年。
因為這是二戰以後,相對和平的世界裡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了,平民傷亡約為500~600萬人。
還有人說,是巴拉圭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1865年到1871年。
巴拉圭總人口才52萬多,打完仗只剩下22萬多,幾乎打到滅族,全國的男人只剩下十分之一,可以說非常慘烈了。
其實,單從死亡人數上,還有戰爭的慘烈程度上來說,上面的兩場戰爭在蘇聯衛國戰爭面前,都是弟弟。
如果從戰爭的正義性,雙方的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上來說,上面的兩場戰爭,更加比不上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
因為交戰雙方都是極其強大的工業國,交戰主力都是武裝到牙齒的正規國家武裝力量。
一、納粹德國閃擊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突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託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帶著一票小弟,什麼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芬蘭等等,用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
納粹集團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所用的武器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擁有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
德國及其小弟們主要有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襲擊,蘇聯衛國戰爭全面爆發。
突然襲擊讓蘇聯毫無防備,蘇軍直接被打蒙圈了。
雖然蘇軍前線有約1萬輛坦克,德軍剛開始用於攻擊的坦克只有3000多輛。
但有心算無心,加上德軍訓練有素,打仗的方式是2-3個裝甲師集中到一個地段突擊。
而蘇聯紅軍則剛裝備上武器,還沒有經過好好訓練,沒有徹底掌握新武器的進攻方式。
此消彼長之下,德軍運用完美的步坦協同,集群進攻的作戰方式,把蘇聯紅軍打的節節敗退。
一直潰退到了史達林格勒這個地方。
二、史達林格勒會戰
史達林格勒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裡是交通咽喉之地。
如果被攻佔,那麼蘇聯的中央地區和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交通將被切斷。
史達林格勒往西、往南都是蘇聯糧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產區。
要是德國攻佔此地,蘇聯戰爭所需的資源就沒了,就不用再打了。
1942年6月,蘇聯紅軍撤退到史達林格勒,他們已經退無可退了,那就戰鬥吧!
德國的進軍本來順風順水,但在史達林格勒這個地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擊。
為了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軍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精神。
下圖就是史達林格勒被轟炸後的照片。
「史達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殺人爐灶……這裡的街道不再是用米來計算,而是用屍體來計算。」
既然德軍擅長步坦協同作戰,集群進攻的作戰方式,那麼蘇軍指揮官就針鋒相對,用貼身近戰的作戰方式,與敵人展開巷戰。
德軍從史達林格勒城北突入之後,就陷入了無止境的巷戰之中,讓他們非常頭疼,後來德國的軍事專家把這場巷戰稱為「老鼠戰爭」。
比如一個火車站,蘇軍和德軍就反覆爭奪了13次。
再比如爭奪一個糧倉,蘇軍和德軍零距離戰鬥,甚至可以清楚地聽到對方的呼吸。
用當時的話來講,戰鬥雙方「可笑地攻佔了廚房,但仍然在爭奪客廳。」(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
達到這種貼身程度,德軍的空中支援、地面火力覆蓋就失效了,因為怕傷及友軍。
蘇聯軍事家崔可夫把這種戰法,叫做「緊抱德軍」,可以說非常貼切了。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
蘇聯投入兵力300萬,傷亡200萬;納粹德國投入兵力200萬,傷亡150萬。
此戰之所以被稱為轉折點,是因為這一戰消滅了納粹德國用於進攻的主力,讓納粹德國在之後的戰爭中,只能由攻轉守。
三、正義的光輝,巨大的隱患
同樣是戰爭,性質不同。
正義的戰爭是保家衛國的戰鬥,受到人民擁護。
非正義的戰爭,是侵略和吞併,是欺凌弱小,維持強權,是註定要失敗的。
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裡,納粹德國動員總兵力達到1420萬,德軍傷亡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蘇聯動員總兵力達到3460萬,光蘇聯紅軍就傷亡2960萬(死亡及失蹤916.48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還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爭。
可以說世界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如此慘烈的傷亡數字。
蘇聯衛國戰爭裡,有時候一場炮戰,幾個小時內,數十萬人的性命就沒了。
什麼是慘烈?這就是慘烈。
此戰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大影響,就是蘇聯用巨大的犧牲,徹底打敗並摧毀了強大的納粹德國,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改寫了戰後世界格局,讓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軍逐漸佔據主動,慢慢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蘇軍後來發動戰略攻勢,收復全部國土,然後繼續進軍,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了德國首都柏林。
5月9日0點30分,德國政府在柏林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
偉大的衛國戰爭就此結束,也標誌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第二大影響,是蘇聯在戰爭中死亡的年輕人太多,讓這個超級大國後繼無人。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打響之前,蘇聯總共有人口1.8億人。
在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共死亡916.48萬人,平民死亡1740萬人,總體死亡2660萬人(俄羅斯近年公布的數據)。
總人口1/6的人死亡,並且大部分是二三十歲的小夥子。
到戰爭後期,小夥子打光了,蘇聯不得不動員更多的老人與婦女參軍。
那問題就嚴重了,年輕人都打沒了,拿什麼去發展國家的未來?
更嚴重的問題是,蘇聯紅軍的一線政委犧牲地太快,還找不到替代者。
政委在部隊裡的作用,就是團結士兵,激勵士氣,他們有最堅強的意志,和最勇敢的犧牲精神。
可以說,政委就是部隊的凝聚力。
為了保護政委,在衛國戰爭的中後期,蘇聯的統帥部還專門給部隊下發文件,一線政委禁止帶頭衝鋒。
下圖就是一位蘇聯紅軍的政委,在前線記者給他拍完衝鋒的照片後,就光榮犧牲了。
第三大影響,是蘇聯衛國戰爭死去的整整一代人,讓這個超級大國,有整整15年的時間,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導致蘇聯江河日下,最終解體。
蘇聯在二戰後,雖然取得了勝利,並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但衛國戰爭死去的整整一代人,讓蘇聯的發展始終存在巨大的隱患。
下圖是蘇聯歷屆領導人的出生年份,與執政時的年齡。
可以明顯看到,蘇聯從70年代起,就進入了「老人政治」。
因為這個時候,體制內要麼是60-80歲的老頭子,要麼是20-30歲的毛頭小夥。
而40-50歲年富力強,可以接班的一代人沒了!在戰爭中消耗沒了。
蘇聯這樣一個超級大國,不會放心把政權交給毛頭小夥,只能由一代又一代的老人輪番接手。
老人政治讓蘇聯官僚主義嚴重,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進步。
更重要的是,蘇聯因為缺少一代人,錯過了經濟轉型的機會,導致國家輕工業沒有發展起來,人民生活水平也失去了持續提升的契機。
誰的人民過得好,誰的國家才安定。
六七十年代,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歐美相差無幾,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穩如泰山。
到八九十年代,因為民生沒有持續改善,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不如歐美了,蘇聯就岌岌可危。
在這個歷史鐵律下,蘇聯終於沒有扛住,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職,蘇聯轟然解體。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超級大國,消失在歷史的煙塵裡,讓人唏噓不已。
不要忘記右下角點「在看」哦!